2024年3月6日发(作者:鹿的成语)
对数据时代“新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的分析和思考
作者:辰昕 韩非池 刘逆
来源:《产业经济评论》2022年第03期
关键词:经济部门 数据业 新二元经济结构 生产要素流动
一、引言
经济部门是按照一定原则对经济活动进行分解和组合而形成的多层次的产业概念。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Lewis,1954)曾提出经典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区分为传统农业为主的“维持生计的部门”和现代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部门”,由于两部门间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存在差异,现代经济部门在增长和扩大的过程中,可以不受限制获得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把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增长作为一种过渡状态,最终将逐步转变为同质的现代经济增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19至20世纪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开启的工业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部门如何引领经济起飞,给出了比较清晰、系统的描述。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持续深化,数字化时代到来,数字经济勃然而兴,数据成为推动工业机器人、量子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基础性技术成熟应用,促进计算机和网络、软件和硬件、知识和算法等基础性资源开放共享,创造新时代经济新增长点和财富新格局的关键生产要素①。西门子公司董事德里克奈克认为,数据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思爱普公司董事托马斯˙绍雷西希则将数据称为决定性因素②。
伴随数据要素逐渐走向历史舞台中央,包含对数据进行挖掘、存储、管理、分析、交换等的数据业正积厚成势,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甚至成为理想中的第四产业。对比数据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21世纪的数据业,是否能像19世纪的工业一样,形成一个新的独立经济部门,引领实现经济的再起飞?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会再次产生类似二元经济结构这样的过渡状态?这正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本文对当前数据业的发展进程和独特地位进行了梳理,系统分析了数据业与传统工农业部门之间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动,通过将数据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分析了数据业与传统工农业之间要素流动的实现机制,提出与经典的工农业二元结构①类似,当前数据业正发展形成新的“数据部门”,并催生“新二元经济结构”,同时对新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需要注意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可以预见,新二元经济结构这一进程将持续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在可见的未来重塑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研究综述
1.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伯克在其著作《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中提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1954)第一个正式提出二元经济理论,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部门,一种是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工业部门,一种是自给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传统部门生产落后、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现代部门生产技术先进,二者形成“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两部门封闭经济发展模型阐述了这样一种状况:无限的劳动力供给致使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工业部门,直到城市部门吸纳完所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后二元经济消除。费景汉、拉尼斯(&,1964)则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他们把二元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劳动力供给弹性无穷大,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品大于零,但小于工资水平;第二阶段,经济中存在隐蔽性的失业;第三阶段,突破“商业化转折点”后,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融合。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的平衡增长对避免经济增长趋于停滞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二元经济发展理论。之后,国外相关学者针对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Jorgenson,1961;EswaranandKotwal,2002)、发展路径(HarristandTodaro,1970;Jefferyetal,2000)及其对劳动力市场(Bo,1996;Arai,1997)、
收入分配(DeiningerandSquire,1998;Bourguignonand Morrisson,1998)等领域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二元经济理论成为刻画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经典理论。
国内学者结合对二元经济结构也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研究。张显高(1964)、范家骧(1980)、梁小民(1981)等开始向国内介绍和引入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等人关于二元经济的研究成果。之后国内学者遵循二元经济理论的范式,围绕我国的经济结构(李克强,1991;陈吉元和胡必亮,1994;郭剑雄,1999;陈宗胜和黎德福,2004;周燕和佟家栋,2012)、劳动力转移(韩保江,1995;周天勇,2001;蔡昉,2003)、收入分配(陈宗胜1994;林毅夫,1998;李陈华和刘思维,2006)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认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同时着重分析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和问题,例如乡镇企业、户籍制度、开放经济、农村建设等。部分学者还试图跳出中国经济的框架,在理论层面进一步拓展二元经济模型。例如蔡昉(2013,2015,2018)提出二元经济理论并非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在从“马尔萨斯贫困陷阱”式的增长向索罗新古典增长演进的过程中,都必须经历二元经济的过渡阶段。
2.數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要素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亚马逊前首席科学家AndreasWeigend提出,21世纪数据成为最重要的原材料,数据就是新石油。Juliane(2018)、Jones(2020)、Farboodi(2021)等研究发现,数据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数据市场提供了促进数据广泛使用的激励,当多个企业同时使用相同数据时,会产生巨大社会收益,大企业更容易发挥数据价值,甚至主要从销售数据中获利。王胜利、樊悦(2020)、林志杰、孟政炫(2021)认为数据要素能够降低成本,加速再生产循环,并能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随着数据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辰昕等(2021)进一步提出,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数据业勃然而兴,应当创新完善产业划分理论,将数据业设为第四产业,并认为数据业将成为推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劳动力流动迭代、实现产业跃迁升级的重要力量。
对于数据业如何影响经济结构,乃至是否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经济部门,目前尚未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在讨论数字经济相关问题时,有少数政策制定者或学者提出了可参考的论点或判断。政策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数字经济单独成章进行论述,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则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这一论断虽然未将数字经济作为一个经济部门,但已将其和农业、工业并驾齐驱,并作出了数字经济必将后来居上的判断。学术研究方面,仅有周春生,汪祉良(2022)提出,新时代数字经济由于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与有限供给的传统经济部门形成了“新二元结构”①。总体看,学界和政界对数字经济、数据要素以及数据业的重要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对数据化进程产生新二元结构的观点也已开始萌芽,但对于数据业是否形成了新的经
济部门、这一新经济部门应当划定在什么范围、新经济部门形成的内在机理,尚未形成一致判断。
三、数据业正发展壮大并日益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
1.数据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显著比重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首先要从量上考察经济规模和增长态势。当前,数据要素的规模扩张和应用拓展呈井喷态势,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全球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33ZB②增至2025年的175ZB,我国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7.6ZB增至2025年的48.6ZB。“十三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复合增速超过30%。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加速向各行业融合渗透,数据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数据业快速扩张,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占据重要份额。
从窄口径看,数据业作为将数据转化为数据资产、将数据资产加工为数据产品和服务,并以数据产品和服务为相关产业赋能的行业和厂商的总和,包括数字经济中数据产业化、产业数据化、数据价值化三方面内容(辰昕等,2020)。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0年中国数据相关核心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电信业、互联网行业、软件服务业等总规模达到7.5万亿元;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数据化规模按数字经济就业比重劈分计算,达1.9万亿元;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545亿元。由此估算,2020年中国数据业规模约9.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9.3%。从宽口径看,全球各国以数据业为核心组成部分的数字经济正蓬勃发展,2020年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已占GDP的54.3%,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达到38.6%,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2.数据业具有独特的生产方式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更重要的是从质上考察该产业的生产方式是否与其他产业具有系统性区别。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曾提出自然资源使用、生产单位规模、生产过程、最终产品、资源使用比重和总产出比重等六个方面因素,作为判断产业是否能作为独立经济部门的标准。当前,数据要素的挖掘、存储、管理、分析、交换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数据供应链和价值链也已逐步成形,数据业在库兹涅茨所提出的六个方面因素上,都具有显著独特性。
一是投入方面。相比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主要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以具有物理形态的“原子”作为加工对象,数据业则在劳动和资本的基础上充分投入和运用数据要素,加工无形的数据“比特”。在资源使用比重上,数据业大部分成本来自数据要素的采集和处理,而数据传输、复制、使用等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这与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的成本结构大相径庭。
二是生产方面。数据业最底层的“生产单位”是每一个连入互联网提供数据记录的个人,其次是集成数据的平台企业,在规模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主要生产过程是运用算力对数据分析、综合、集成从而形成数据产品或服务,在生产單位规模和生产过程上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有本质区别。
三是产出方面。农业等第一产业的最终产品,是利用自然生产形成有形、固定的农产品。工业等第二产业,则是通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最终形成有形、固定的工业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则是以工农业等的产出作为投入,最终形成有形、流动的服务。与之相比,数据业则是以第一、二、三产业的数据作为投入,加工形成无形、流动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是不同于物质产品和劳务服务的全新产出形式。
3.数据业是影响广泛深远的“第四产业”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还需要考察该产业对于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和贡献。数据要素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数据业通过推动数据与传统生产要素深度融合,能够显著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引领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变革升级,催生新业态,激发新模式,促进要素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数据业还能有效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推动先进技术扩散,引致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从新资源、新技术运用、交易成本降低、价值链及网络重构等多方面为商业模式提供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当前数据业的引领作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农业农村领域,车间农业、认养农业、云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农业物联网、病虫害数字化防控、智能育种等新技术加快应用。工业生产领域,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新模式蓬勃发展。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已达49.9%,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服务消费领域,“数据+”不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居民消费习惯加速向线上迁移。2021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货币金融领域,移动支付全面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提速,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精准性显著提升。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数据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生产方式具有高度的可区分性和独特性,对国民经济正在发挥引领性作用和全局性影响,并且在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层次。从产业核算角度看,数据业事实上已经开始形成国民经济的“第四产业”,而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这也意味着数据业正在引领形成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可称其为“数据部门”。
对于数据业如何影响经济结構,乃至是否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经济部门,目前尚未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在讨论数字经济相关问题时,有少数政策制定者或学者提出了可参考的论点或判断。政策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数字经济单独成章进行论述,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
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则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这一论断虽然未将数字经济作为一个经济部门,但已将其和农业、工业并驾齐驱,并作出了数字经济必将后来居上的判断。学术研究方面,仅有周春生,汪祉良(2022)提出,新时代数字经济由于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与有限供给的传统经济部门形成了“新二元结构”①。总体看,学界和政界对数字经济、数据要素以及数据业的重要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对数据化进程产生新二元结构的观点也已开始萌芽,但对于数据业是否形成了新的经济部门、这一新经济部门应当划定在什么范围、新经济部门形成的内在机理,尚未形成一致判断。
三、数据业正发展壮大并日益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
1.数据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显著比重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首先要从量上考察经济规模和增长态势。当前,数据要素的规模扩张和应用拓展呈井喷态势,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全球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33ZB②增至2025年的175ZB,我国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7.6ZB增至2025年的48.6ZB。“十三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复合增速超过30%。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加速向各行业融合渗透,数据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数据业快速扩张,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占据重要份额。
从窄口径看,数据业作为将数据转化为数据资产、将数据资产加工为数据产品和服务,并以数据产品和服务为相关产业赋能的行业和厂商的总和,包括数字经济中数据产业化、产业数据化、数据价值化三方面内容(辰昕等,2020)。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0年中国数据相关核心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电信业、互联网行业、软件服务业等总规模达到7.5万亿元;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数据化规模按数字经济就业比重劈分计算,达1.9万亿元;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545亿元。由此估算,2020年中国数据业规模约9.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9.3%。从宽口径看,全球各国以数据业为核心组成部分的数字经济正蓬勃发展,2020年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已占GDP的54.3%,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达到38.6%,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2.数据业具有独特的生产方式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更重要的是从质上考察该产业的生产方式是否与其他产业具有系统性区别。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曾提出自然资源使用、生产单位规模、生产过程、最终产品、资源使用比重和总产出比重等六个方面因素,作为判断产业是否能作为独立经济部门的标准。当前,数据要素的挖掘、存储、管理、分析、交换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数据供应链和价值链也已逐步成形,数据业在库兹涅茨所提出的六个方面因素上,都具有显著独特性。
一是投入方面。相比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主要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以具有物理形态的“原子”作为加工对象,数据业则在劳动和资本的基础上充分投入和运用数据要素,加工无形的数据“比特”。在资源使用比重上,数据业大部分成本来自数据要素的采集和处理,而数据传输、复制、使用等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这与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的成本结构大相径庭。
二是生产方面。数据业最底层的“生产单位”是每一个连入互联网提供数据记录的个人,其次是集成数据的平台企业,在规模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主要生产过程是运用算力对数据分析、综合、集成从而形成数据产品或服务,在生产单位规模和生产过程上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有本质区别。
三是产出方面。农业等第一产业的最终产品,是利用自然生产形成有形、固定的农产品。工业等第二产业,则是通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最终形成有形、固定的工业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则是以工农业等的产出作为投入,最终形成有形、流动的服务。与之相比,数据业则是以第一、二、三产业的数据作为投入,加工形成无形、流动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是不同于物质产品和劳务服务的全新产出形式。
3.数据业是影响广泛深远的“第四产业”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还需要考察该产业对于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和贡献。数据要素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数据业通过推动数据与传统生产要素深度融合,能够显著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引领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变革升级,催生新业态,激发新模式,促进要素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数据业还能有效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推动先进技术扩散,引致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从新资源、新技术运用、交易成本降低、价值链及网络重构等多方面为商业模式提供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当前数据业的引领作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农业农村领域,车间农业、认养农业、云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农业物联网、病虫害数字化防控、智能育种等新技术加快应用。工业生产领域,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新模式蓬勃发展。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已达49.9%,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服务消费领域,“数据+”不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居民消费习惯加速向线上迁移。2021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货币金融领域,移动支付全面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提速,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精准性显著提升。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数据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生产方式具有高度的可区分性和独特性,对国民经济正在发挥引领性作用和全局性影响,并且在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层次。从产业核算角度看,数据业事实上已经开始形成国
民经济的“第四产业”,而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这也意味着数据业正在引领形成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可称其为“数据部门”。
对于数据业如何影响经济结构,乃至是否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经济部门,目前尚未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在讨论数字经济相关问题时,有少数政策制定者或学者提出了可参考的论点或判断。政策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数字经济单独成章进行论述,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则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这一论断虽然未将数字经济作为一个经济部门,但已将其和农业、工业并驾齐驱,并作出了数字经济必将后来居上的判断。学术研究方面,仅有周春生,汪祉良(2022)提出,新时代数字经济由于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与有限供给的传统经济部门形成了“新二元结构”①。总体看,学界和政界对数字经济、数据要素以及数据业的重要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对数据化进程产生新二元结构的观点也已开始萌芽,但对于数据业是否形成了新的经济部门、这一新经济部门应当划定在什么范围、新经济部门形成的内在机理,尚未形成一致判断。
三、数据业正发展壮大并日益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
1.数据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显著比重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首先要从量上考察经济规模和增长态势。当前,数据要素的规模扩张和应用拓展呈井喷态势,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全球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33ZB②增至2025年的175ZB,我国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7.6ZB增至2025年的48.6ZB。“十三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复合增速超过30%。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加速向各行业融合渗透,数据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数据业快速扩张,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占据重要份额。
从窄口径看,数据业作为将数据转化为数据资产、将数据资产加工为数据产品和服务,并以数据产品和服务为相关产业赋能的行业和厂商的总和,包括数字经济中数据产业化、产业数据化、数据价值化三方面内容(辰昕等,2020)。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0年中国数据相关核心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电信业、互联网行业、软件服务业等总规模达到7.5万亿元;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数据化规模按数字经济就业比重劈分计算,达1.9万亿元;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545亿元。由此估算,2020年中国数据业规模约9.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9.3%。从宽口径看,全球各国以数据业为核心组成部分的数字经济正蓬勃发展,2020年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已占GDP的54.3%,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达到38.6%,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2.数据业具有独特的生产方式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更重要的是从质上考察该产业的生产方式是否与其他产业具有系统性区别。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曾提出自然资源使用、生产单位规模、生产过程、最终产品、资源使用比重和总产出比重等六个方面因素,作为判断产业是否能作为独立经济部门的标准。当前,数据要素的挖掘、存储、管理、分析、交换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数据供应链和价值链也已逐步成形,数据业在库兹涅茨所提出的六个方面因素上,都具有显著独特性。
一是投入方面。相比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主要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以具有物理形态的“原子”作为加工对象,数据业则在劳动和资本的基础上充分投入和运用数据要素,加工无形的数据“比特”。在资源使用比重上,数据业大部分成本来自数据要素的采集和处理,而数据传输、复制、使用等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这与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的成本结构大相径庭。
二是生产方面。数据业最底层的“生产单位”是每一个连入互联网提供数据记录的个人,其次是集成数据的平台企业,在规模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主要生产过程是运用算力对数据分析、综合、集成从而形成数据产品或服务,在生产单位规模和生产过程上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有本质区别。
三是产出方面。农业等第一产业的最终产品,是利用自然生产形成有形、固定的农产品。工业等第二产业,则是通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最终形成有形、固定的工业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则是以工农业等的产出作为投入,最终形成有形、流动的服务。与之相比,数据业则是以第一、二、三产业的数据作为投入,加工形成无形、流动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是不同于物质产品和劳务服务的全新产出形式。
3.数据业是影响广泛深远的“第四产业”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还需要考察该产业对于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和贡献。数据要素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数据业通过推动数据与传统生产要素深度融合,能够显著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引领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变革升级,催生新业态,激发新模式,促进要素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数据业还能有效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推动先进技术扩散,引致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从新资源、新技术运用、交易成本降低、价值链及网络重构等多方面为商业模式提供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当前数据业的引领作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农业农村领域,车间农业、认养农业、云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农业物联网、病虫害数字化防控、智能育种等新技术加快应用。工业生产领域,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新模式蓬勃发展。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已达49.9%,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服务消费领域,“数据+”不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居民消费习惯加速向线上迁移。2021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的比重为24.5%。货币金融领域,移动支付全面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提速,金融服務中小微企业精准性显著提升。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数据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生产方式具有高度的可区分性和独特性,对国民经济正在发挥引领性作用和全局性影响,并且在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层次。从产业核算角度看,数据业事实上已经开始形成国民经济的“第四产业”,而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这也意味着数据业正在引领形成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可称其为“数据部门”。
对于数据业如何影响经济结构,乃至是否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经济部门,目前尚未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在讨论数字经济相关问题时,有少数政策制定者或学者提出了可参考的论点或判断。政策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数字经济单独成章进行论述,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则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这一论断虽然未将数字经济作为一个经济部门,但已将其和农业、工业并驾齐驱,并作出了数字经济必将后来居上的判断。学术研究方面,仅有周春生,汪祉良(2022)提出,新时代数字经济由于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与有限供给的传统经济部门形成了“新二元结构”①。总体看,学界和政界对数字经济、数据要素以及数据业的重要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对数据化进程产生新二元结构的观点也已开始萌芽,但对于数据业是否形成了新的经济部门、这一新经济部门应当划定在什么范围、新经济部门形成的内在机理,尚未形成一致判断。
三、数据业正发展壮大并日益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
1.数据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显著比重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首先要从量上考察经济规模和增长态势。当前,数据要素的规模扩张和应用拓展呈井喷态势,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全球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33ZB②增至2025年的175ZB,我国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7.6ZB增至2025年的48.6ZB。“十三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复合增速超过30%。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加速向各行业融合渗透,数据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数据业快速扩张,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占据重要份额。
从窄口径看,数据业作为将数据转化为数据资产、将数据资产加工为数据产品和服务,并以数据产品和服务为相关产业赋能的行业和厂商的总和,包括数字经济中数据产业化、产业数据化、数据价值化三方面内容(辰昕等,2020)。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0年中国数据相关核心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电信业、互联网行业、软件服务业等总规模达到7.5万亿元;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数据化规模按数字经济就业比重劈分计算,达1.9万亿元;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545亿元。由此估算,2020年中国数据业规模约9.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9.3%。从宽口径看,全球各国以数据业为核心组成部分的数字经济正蓬勃发展,2020年发达
国家数字经济已占GDP的54.3%,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达到38.6%,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2.数据业具有独特的生产方式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更重要的是从质上考察该产业的生产方式是否与其他产业具有系统性区别。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曾提出自然资源使用、生产单位规模、生产过程、最终产品、资源使用比重和总产出比重等六个方面因素,作为判断产业是否能作为独立经济部门的标准。当前,数据要素的挖掘、存储、管理、分析、交换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数据供应链和价值链也已逐步成形,数据业在库兹涅茨所提出的六个方面因素上,都具有显著独特性。
一是投入方面。相比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主要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以具有物理形态的“原子”作为加工对象,数据业则在劳动和资本的基础上充分投入和运用数据要素,加工无形的数据“比特”。在资源使用比重上,数据业大部分成本来自数据要素的采集和处理,而数据传输、复制、使用等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这与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的成本结构大相径庭。
二是生产方面。数据业最底层的“生产单位”是每一个连入互联网提供数据记录的个人,其次是集成数据的平台企业,在规模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主要生产过程是运用算力对数据分析、综合、集成从而形成数据产品或服务,在生产单位规模和生产过程上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有本质区别。
三是产出方面。农业等第一产业的最终产品,是利用自然生产形成有形、固定的农产品。工业等第二产业,则是通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最终形成有形、固定的工业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则是以工农业等的产出作为投入,最终形成有形、流動的服务。与之相比,数据业则是以第一、二、三产业的数据作为投入,加工形成无形、流动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是不同于物质产品和劳务服务的全新产出形式。
3.数据业是影响广泛深远的“第四产业”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还需要考察该产业对于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和贡献。数据要素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数据业通过推动数据与传统生产要素深度融合,能够显著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引领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变革升级,催生新业态,激发新模式,促进要素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数据业还能有效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推动先进技术扩散,引致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从新资源、新技术运用、交易成本降低、价值链及网络重构等多方面为商业模式提供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当前数据业的引领作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农业农村领域,车间农业、认养农业、云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农业物联网、病虫害数字化防控、智能育种等新技术加快应用。工业生产领域,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新模式蓬勃发展。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已达49.9%,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服务消费领域,“数据+”不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居民消费习惯加速向线上迁移。2021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货币金融领域,移动支付全面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提速,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精准性显著提升。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数据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生产方式具有高度的可区分性和独特性,对国民经济正在发挥引领性作用和全局性影响,并且在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层次。从产业核算角度看,数据业事实上已经开始形成国民经济的“第四产业”,而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这也意味着数据业正在引领形成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可称其为“数据部门”。
对于数据业如何影响经济结构,乃至是否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经济部门,目前尚未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在讨论数字经济相关问题时,有少数政策制定者或学者提出了可参考的论点或判断。政策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数字经济单独成章进行论述,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则提出,數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这一论断虽然未将数字经济作为一个经济部门,但已将其和农业、工业并驾齐驱,并作出了数字经济必将后来居上的判断。学术研究方面,仅有周春生,汪祉良(2022)提出,新时代数字经济由于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与有限供给的传统经济部门形成了“新二元结构”①。总体看,学界和政界对数字经济、数据要素以及数据业的重要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对数据化进程产生新二元结构的观点也已开始萌芽,但对于数据业是否形成了新的经济部门、这一新经济部门应当划定在什么范围、新经济部门形成的内在机理,尚未形成一致判断。
三、数据业正发展壮大并日益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
1.数据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显著比重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首先要从量上考察经济规模和增长态势。当前,数据要素的规模扩张和应用拓展呈井喷态势,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全球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33ZB②增至2025年的175ZB,我国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7.6ZB增至2025年的48.6ZB。“十三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复合增速超过30%。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加速向各行业融合渗透,数据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数据业快速扩张,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占据重要份额。
从窄口径看,数据业作为将数据转化为数据资产、将数据资产加工为数据产品和服务,并以数据产品和服务为相关产业赋能的行业和厂商的总和,包括数字经济中数据产业化、产业数据化、数据价值化三方面内容(辰昕等,2020)。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0年中国数据相关核心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电信业、互联网行业、软件服务业等总规模达到7.5万亿元;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数据化规模按数字经济就业比重劈分计算,达1.9万亿元;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545亿元。由此估算,2020年中国数据业规模约9.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9.3%。从宽口径看,全球各国以数据业为核心组成部分的数字经济正蓬勃发展,2020年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已占GDP的54.3%,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达到38.6%,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2.数据业具有独特的生产方式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更重要的是从质上考察该产业的生产方式是否与其他产业具有系统性区别。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曾提出自然资源使用、生产单位规模、生产过程、最终产品、资源使用比重和总产出比重等六个方面因素,作为判断产业是否能作为独立经济部门的标准。当前,数据要素的挖掘、存储、管理、分析、交换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数据供应链和价值链也已逐步成形,数据业在库兹涅茨所提出的六个方面因素上,都具有显著独特性。
一是投入方面。相比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主要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以具有物理形态的“原子”作为加工对象,数据业则在劳动和资本的基础上充分投入和运用数据要素,加工无形的数据“比特”。在资源使用比重上,数据业大部分成本来自数据要素的采集和处理,而数据传输、复制、使用等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这与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的成本结构大相径庭。
二是生产方面。数据业最底层的“生产单位”是每一个连入互联网提供数据记录的个人,其次是集成数据的平台企业,在规模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主要生产过程是运用算力对数据分析、综合、集成从而形成数据产品或服务,在生产单位规模和生产过程上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有本质区别。
三是产出方面。农业等第一产业的最终产品,是利用自然生产形成有形、固定的农产品。工业等第二产业,则是通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最终形成有形、固定的工业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则是以工农业等的产出作为投入,最终形成有形、流动的服务。与之相比,数据业则是以第一、二、三产业的数据作为投入,加工形成无形、流动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是不同于物质产品和劳务服务的全新产出形式。
3.数据业是影响广泛深远的“第四产业”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新的独立经济部门,还需要考察该产业对于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和贡献。数据要素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数据业通过推动数据与传统生产要素深度
融合,能够显著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引领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变革升级,催生新业态,激发新模式,促进要素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数据业还能有效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推动先进技术扩散,引致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从新资源、新技术运用、交易成本降低、价值链及网络重构等多方面为商业模式提供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当前数据业的引领作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农业农村领域,车间农业、认养农业、云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农业物联网、病虫害数字化防控、智能育种等新技术加快应用。工业生产领域,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新模式蓬勃发展。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已达49.9%,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服务消费领域,“数据+”不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居民消费习惯加速向线上迁移。2021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货币金融领域,移动支付全面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提速,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精准性显著提升。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数据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生产方式具有高度的可区分性和独特性,对国民经济正在发挥引领性作用和全局性影响,并且在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层次。从产业核算角度看,数据业事实上已经开始形成国民经济的“第四产业”,而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这也意味着数据业正在引领形成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可称其为“数据部门”。
本文发布于:2024-03-06 23:21: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34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对数据时代“新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的分析和思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对数据时代“新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的分析和思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