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6日发(作者:淘宝导购网)
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价值与建构
摘要:对食物及其相关问题的认知和实践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以食物为核心和基础而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被归纳为食育,在近二三十年逐渐受到关注。食育思想从对食物的认知拓展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文化活动。般认为,食育这一概念是石塚左玄于1896年提出的,日本在食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它与个体的食物认知、饮食健康、饮食礼仪、饮食文化、思想塑造等形成了紧密的关联。
关键词:食育;幼儿园食育;食育课程;
幼儿园开展食育不仅可以拓展幼儿的认知,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与礼仪,发展幼儿的思想与情感,而且可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幼儿园食育课程应以关于食物的本体知识为基础,强化幼儿对食物及其制作和食用方法的认识与实践,同时纳入食物生长、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保证食育的高质量开展,幼儿园应创立食育基地,组织食育教学活动;构筑食育讲堂与工坊,引导家长参与;挖掘社会食育资源,拓宽幼儿园食育活动空间。
一、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价值
在学前教育阶段,一日生活皆课程,对饮食的关注不仅牵涉饮食卫生和营养均衡,同时也涉及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并经由生活活动来拓展幼儿的认知经验、发展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塑造幼儿的思想与情感。以食物为基点开展教育具有多重价值向度,它以契合幼儿生命发展规律的方式滋养着幼儿的健全发展。
第一,食育可以拓展幼儿的认知范畴,增进幼儿的认知经验。食育以食物为载体和中介,其首要价值是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食物。围绕食物本身,幼儿可以获得食物名称、形状、色彩、味道、功能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自然界各种自然生长的、可被当作食物的植物都具有自身的生长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时节,从食物本身的特性拓展到其生长过程,也就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季节的变化,让幼儿从对食物的表象认知拓展到规律认知。
我国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和文明,节气不仅反映了先民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同时也赋予了它们相应的价值内涵,因而部分节气又进一步演化为传统节日。这样一来,当将传统节日融入食育过程时,食育又促进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得幼儿的认知经验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升华。
第二,食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礼仪,促进幼儿的社会化。食育在本质上是一个生活实践的过程,经由对幼儿生活的指导,幼儿便可逐步发展起相应的生活能力,如独立进餐、餐具整理甚至自己准备食物等。在发展基本生活能力的基础上,食育还可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餐前洗手、按时用餐、均衡饮食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的基本保障,可以为幼儿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食育还可以引导幼儿发展相应的生活礼仪,如用餐时保持良好的坐姿、不发出声音、礼让长者和客人等。食育对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文明素养,同时也可为幼儿的社会化提供相应的实践情境,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内化人类社会的各种规则以及人类文明所蕴含的各种道德与伦理思想。
二、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内容建构
(一)以食物的本体知识为基础,强化幼儿对食物及其制作和食用方法的认知
食物是开展食育活动的载体和中介,幼儿园食育课程也必须以建构幼儿对食物知识的认知为基础,并指向相关技能的培养。第一,食物本体知识体系的建构。所谓食物本体知识是指关于食物的种类、特征、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它是建构和发展幼儿经验的内容来源。在食物本体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向幼儿呈现不同种类的食物,并通过组织分类来引导幼儿有效认识食物的形状、颜色、味道、功能等特性。第二,进食方法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自主进食能力以及健康的饮食方式是食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幼儿正确地使用进餐工具、掌握进餐时间以及正确的饮食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幼儿区分食物是否健康,并能够根据经验以及食物的外观或者包装鉴别食物的安全性。第三,食物制作能力的培养。食育课程要进一步强调幼儿食物制作能力的培养,
引导幼儿掌握食物的简单制作方法。此时,教师既要传授幼儿制作食物的基本方法,也要引导幼儿了解不同食材可能的烹制方法。
(二)拓展食物的知识链条,将关于食物的生长知识纳入食育课程内容范畴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成人要为幼儿创设自我实践的生活场,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获得经验的发展。幼儿园食育并非只是对食物的静态认知,事实上,一切发端于自然界的食物都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而这一规律又与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联。幼儿园食育课程应该从食物的本体性知识拓展到食物产生和生长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联系起来,让幼儿进一步认识时间和四季,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节气和节日。
三、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建构路径
(一)创立幼儿园食育基地,开设食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食育活动的开展要依托相应的平台,这些平台既可以是为幼儿开辟的种植基地,也可以是幼儿园食育工坊,还可以是班级食育区。第一,为幼儿开辟种植基地,开展各种耕种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开辟相应的种植区域,这些种植区域既可以是分班级的,也可以是公共的。在种植区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应该组织和引导幼儿开展各种不同的种植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种植与观察来直观地感受农作物的特性及其成长规律,了解和学习相应的耕作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在劳动中引导幼儿感知种植活动所带来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既包含收获的喜悦,也包含劳作的艰辛。第二,创建食育工坊,开展饮食文化体验活动。从食物到文化,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的饮食文化体验活动来促进幼儿对食物文化品性的认知。食育工坊可以从饮食技能、饮食礼仪、节气与农耕、食物与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建构,让幼儿全方位体验和感知食物作为一种文化元素所蕴含的社会价值。第三,创设班级食育区,开展食物制作活动。在认识食物本征及其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幼儿园应该进一步强化幼儿对食物的操作体验。班级食育区主要是为了增进幼儿对食物的具身操作能力,它可以为幼儿提供从环境创设到食物制作、食物买卖、餐具收纳等整个过程的实践机会。
(二)构筑食育讲堂与工坊,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食育活动
食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活动,它既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同时也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家园共育开展食育活动可以分为不同的步骤和环节。第一,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食育讲堂来向家长普及食育知识,提升家长对食育的认知水平。幼儿园在面向家长的食育普及活动中,不仅要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饮食和教养理念,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更进一步地理解饮食的文化内涵,并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全方位的认知应用到对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去。第二,幼儿园应该通过创设食育工坊来营造食育氛围,增进家长对幼儿园食育活动的参与水平。食育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分享相关饮食信息和开展食物制作两种途径来实施,要通过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来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食育环境。第三,引导家长设立亲子餐桌,在亲子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的劳动品质。幼儿园要鼓励和引导家长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厨具,带领幼儿一起参与厨房劳动,让幼儿在具体操作中发展技能、培养情感和建立思想。
参考文献
[1]张秋萍.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8(08):70-72.
[2]汤广全.儿童食育迫在眉睫:缘起、内涵及特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6):1-7.
[3]刘鹏.中国古代食育思想述论[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8-9.
[4]张倩荻.日本“食育”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6(04):53-57.
本文发布于:2024-03-06 16:12: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33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价值与建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价值与建构.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