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课程标准论文范文(5篇)

更新时间:2025-01-11 04:38:1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3日发(作者:创建和谐校园)

课程标准论文范文(5篇)

第1篇: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1.提高自身教学基本功为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牢记教材、牢记教法、牢记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历史教材的编排没有规律,知识点模糊分散。教师应在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熟悉历史教材的编排体系,并对教材进行整合。为了使知识系统化,他们要梳理历史各部分发展的线索,建立历史知识的框架,通过比较和梳理,把课本中零散的知识用图表或框架清晰地表现出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和整合是落实课程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再根据学习情况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和学生活动,选择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前提

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神奇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常用的方法有倾注关爱之情、以疑激趣、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等。二要训练学习方法,要建立学习小组,训练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有组织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参与式教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好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了,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可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关键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重大事件准备史料让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史料、历史地图的方法,训练学生分析因果、动机与后果等的历史思维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锻炼学生表述历史的方法。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

二、结语

第2篇: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高职教育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而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转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我国高职教育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某个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而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和体现了“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统一,并设计出与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的课程标准,这种融通一方面使得高职学生不用再花费时间和资金参加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亦无须再进行程式化的岗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也为整个社会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本,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专业核心课程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公共基础课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课程标准也应尝试将“计算机操作员”的职业资格标准与之相融通,设计出“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社会生活情境和典型工作情境,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与“计算机操作员”系列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不仅使高职学生能够更从容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其中包括职业生活)的挑战,

而且会极大地提升各专业学生就业时的适应面及灵活性,为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奠定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软实力基础。

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是对高职教育某个专业学生“学习结果”和“掌握特定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描述,是课程教学质量应达到的具体指标。课程标准是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是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计算机操作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应是具有使用计算机从事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处理工作及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与管理能力。其规格可定位为能够进行计算机使用与日常维护、文字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网络操作等。其操作能力水平可表述为能够完成信息的快速录入,能够进行网络的基本应用,能够熟练操作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软件、系统软件,能够完成系统组装、日常维护、系统备份、系统维护以及系统升级等任务。当然,这种能力只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初级水平,但它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和解决典型生活矛盾的诉求是契合的。换句话说,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上述能力层级要求。过低或过高标准均与学情不相吻合。因此,只有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课程与职业的衔接、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员工的衔接,提高学生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课程标准只是来自“头脑风暴”,或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与社会生活完全脱节,与职业资格标准远程阻隔,那么这样的课程标准只能孤芳自赏、顾影自怜。

2具体的实施策略

2.1教学目标与生活工作需求相对接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宏观层面而言,应立足于“做人”与“做事”的有机结合,“应知”与“应会”的高度统

一,“工具”与“情感”的深度融合,知识、技能与素质三位一体。因此,公共基础课程既可以是通识教育,又应该是社会生活的技能教育,既是工具性教育,又是人文性教育。就微观层面而言,每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既有素质教育的诉求,更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不是重在了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种种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一般操作。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与高职生即将开始的生活工作需求接上头、相联系,而不能“不相往来”、形同陌路。

2.2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任务相对接

“计算机操作员”在国家职业标准中共设3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鉴定对象为从事或准备从事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操作、维护和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人员。由于现在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多多少少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定位于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即计算机中级操作员级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基于实现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计算机中级操作员级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的教学目标要求,应努力实施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情境任务的对接。如果高职院校课程标准脱离岗位要求而空洞、呆板、教条,只是知识点的罗列、堆积,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只能是“空对空”而已。只有实际的工作任务、典型的生活需求才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而特定的任务一定来源于实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因此应将学习任务安排于工作和生活情境之中。换句话说,就是将典型的工作和生活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使学生真实地完成手头的工作任务,并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的标准进行考核与评价。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标准,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计算机操作员的职业功能为基准,

实际工作目标即课程的教学目标,实际工作任务即课程的教学任务,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等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情境任务。以计算机硬件配置为例。在计算机操作员级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中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描述为:①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②懂得基本外部设备及使用。其对应的学习领域即微型计算机的认识与配置,应将该方面内容对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直接加进考核体系,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相应的学习情境及课程标准如下:①学习领域。微型计算机的认识与配置。②教学时间安排为16课时。③对典型任务的描述。计算机已经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如何购买一台既满足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又具有较高性价比的计算机已经成为许多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销售主管,现要推介一款计算机,使顾客在了解计算机的内部组成、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功能、性能参数以及电脑软件、系统维护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选购。④学习目标与考核点。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对各个硬件组成部分的性能做出判断与选择,能根据需要自行配置计算机硬件。⑤完成微型计算机各基本部件的正确连接,完成计算机外部设备的正确连接,完成微型计算机文件的多种操作,完成文件的一般压缩及解压缩操作,使用常见打印输出设备,完成文件信息的打印输出。⑥根据工作与学习内容,设置情境。例如邻居施大伯想请你帮忙,购买一台既满足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娱乐需要,又具有较高性价比的计算机。你给施大伯介绍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性能参数,并教会其进行简单操作,在你的指导下成功选购计算机。

2.3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相对接

在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安排好项目的工作任务,将任务具体分解,按照实际工作过程与要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项目教学。计算机应用所需要的硬件条件非常简单,一台电脑而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等手段将学生带入现场,以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员,以教师为检验任务完成

情况的验收方,检查其完成步骤及结果。教学过程既是角色扮演的过程,也是真实的工作和生活过程。课业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的评价,应与职业评价相对接,即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强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公共基础课程的课业评价往往容易走上书面考核、简单问答的老路,使学生死记硬背。与职业评价相对接,就是要进行“实弹考核”,重在实操检测,以任务或项目完成的精准度、客户或用户的满意度为标准。此外,还有与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守约诚信品质和协作创新能力的评价,这应该是职业资格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刚性要求。

3结语

第3篇: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一、聋生英语教学研究文件概述

我国特殊教育始于19世纪初,近年来,特殊教育事业受到政府和社会广泛的重视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章•特殊教育(二十八)中明确提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不难看出,特殊学校开设英语课程是《刚要》中“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具体落实;而“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为特殊学校的英语教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就聋校开设英语课程来说,2007年2月2日,教育部教基[2007]1号关于印发《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中明文规定:“‘外语’为选修课程。外语作为

选修课程,各校可根据不同地区和聋生实际选择开设。”目前已有不少特殊学校为聋生开设了英语课程,很多聋高中更是如此。2014年,国家七部委启动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对特殊教育课程的改革提出具体要求:“为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和需求,制订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聋生英语教育的课程标准正在研制之中。聋生英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理论工和一线教师对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本文在回顾近15年我国聋生英语教学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学法赖以生存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和剖析,旨在为我国聋生英语教学法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借鉴。

二、聋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概述

于2015年7月底以“聋英语教学”(包括聋人、聋生、聋儿、聋哑和聋校英语教学)、“听障英语教学”、“听残英语教学”作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期刊类检索相关文献,时间选择“从”,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期刊”,选择学科领域为“全选”,匹配为“模糊”。去除掉“聋哑英语教学”中和聋生英语教学无关的文章,重复文章只保留一篇,经过筛选整理,收集到关于我国聋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文献共计41篇。在对“2001年到2015年”硕博士毕业论文的检索中,总共出现相关论文:硕士7遍和博士1篇。张松柏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均在列,这也说明国内有学者一直数年坚守于聋生英语教育的研究。相比较我国聋生英语教育的规模和发展,15年中的49篇文章在数量上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也看到,进入2010年后聋生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已经进入常态化,文献数量稳定且有攀升;从文章的质量来看,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有5篇,皆出自《中国特殊教育》,而外语类的核心期刊上却一篇没有,这说明聋生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影响力有限,还没有引起外语界、学界乃至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从文章的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是“应用”、“运用”、“尝试”、

“探析”、“思考”、“探讨”、“探究”之类的经验介绍、分析总结和文献综述,只有2篇文章是调查报告,还有2篇是案例分析,没有实证性的定量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探讨最多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其次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再次是“语法”、“词汇”和“阅读”等教学经验的微型研究,最后还有基础理论的探讨,笔者将从教学法研究的内容出发,集中探究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三、聋生英语教学法研究文献综述

第4篇: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快速的迭代更新,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互联网+传统行业”,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有机结合,促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无痕的耦合,创建一种新的信息生态。这种新生态必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对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互联网+”背景下,当前初中语文教学

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影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有诸多因素:教师的个人天赋、教学理念、学习力、执行力和教学环境等。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融合信息能力欠缺互联网走进教育教学,无论是信息获取的渠道数量和信息传输的方式,还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教师在面对浩如烟海的教学资源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套课件行天下。使用网络上同一套课件和课程资源,运用“搜

索”“复制”“粘贴”“播放”等几种固定的按键,以不变的课程资源来应对不同时期个性化的学生,简单地完成课堂教学。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创新思想,并且“拿来主义”思想非常严重,只是把自己充当了知识搬运工、电影放映员等角色。在备课环节中,教师面对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及不同的学生,并没有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对教材深刻理解,更没有依据学科特点和学情去裁剪取舍资源。二是课堂知识密度过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不舍也不肯放过任何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造成了课堂知识点庞杂,忽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学理念滞后,“贪多求全”思想作祟,不作取舍,最终“贪多嚼不烂”,教学效果不佳。总之,在教学中,长期“拿来主义”和“贪多求全”思想的盛行,不仅直接导致课堂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消失殆尽,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2)教师个性化服务水平不高。互联网进入了教育时代,这不仅是一个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时代,也是一个极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目前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相关知识跟不上时代发展。不仅个性化服务水平不高,无法利用大数据精准制定教学策略,也缺乏与时俱进的个性化服务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用一套教学设计、一节课的课程资源和一个固定的教学过程来完成设计好的教学;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有一个最优答案;课后设计一个作业,一个标准,统一时间完成。一把尺子可以量到底,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很难做到全面发展。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觉不足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然而,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法很好地应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角色转换意识迟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渗透,教学工具、学习用具等都发生了演

变,特别是师生的二元主客体关系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多媒体设备、互联网教学资源等形成了一个新的“第三方”,使得传统的师生关系变得深化、丰富,甚至得以重构。以“空中课堂”为例,对教师而言,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空中课堂”中所使用的音频、视频、课件等都是教学工具;对学生而言,除了教师,音频、视频、课件等都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故可将其作为“教育主体”;从“空中课堂”的角度出发,教师制作、修改和使用音频、视频、课件等时,在业务方面和技术方面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进步,因此,可以将教师和学生都视为“教育客体”。但是,目前教师在师生的关系定位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二元化关系,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生的角色是学。二是反思意识淡薄。当今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丰富的信息源,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将从互联网下载的资源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把“上课”当成教学的终极目标。用过的课件和资源因“课”终而止,教师很少主动地与同行交流和碰撞,教师的自我成长意识淡薄,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提升,而且教师专业发展也受到了严重阻碍。

二、“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针对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功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利用“互联网+”丰富资源,增强教师融合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1〕在语文教学中,增强教师融合信息的能力势在必行。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丰富的资源。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教材,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导读、创设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教学资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互

通共享,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和补充所需要的课程资源,真正实现了“互联网+”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中,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例如,学习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和《陋室铭》)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1〕。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课文文本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在同时代所作的文章,这样可以充分理解周敦颐和刘禹锡两位的思想体系。同时,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都围绕“假如我处在那个时代”进行专题讨论,此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寻大量相关资料,从周敦颐到宋朝理学思想发展,了解到“程门立雪”这一典故;从刘禹锡的傲骨嶙峋,引申到他的政治处境等,然后学生们纷纷用PPT等方式展示,这样运用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字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古代人的思想与自己当下生活的时代进行比较,充分理解的情操和时代特色。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学情,筛选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情,科学地搜集筛选有效的课程资源,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孟子>二章》在传统的人教版中是作为议论文放在九年级的先秦诸子散文单元,教学重点一般是学习论点的提出、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统编教材移至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此时,学生还没系统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因此,不建议采用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处理文本。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大致厘清行文思路,感受文章富有气势的特点就可以了〔2〕。据此,学生学习时,第一步:查找资料,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及所处的时代;第二步,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运用互联网的示范朗读,体会把握人物的语气和心理,同时感受文章的气势;第三步,讨论交流,开阔视野。围绕“大丈夫”的标准搜集筛选课程资源,认识孟子所说的”大丈

夫”,并能够举出现实和历史人物,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把握的基本观点。另外,教师也可依据个人特点来融合信息。每个教师的自身特点不同,依据个人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课程资源筛选,这样可以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

本文发布于:2024-03-03 00:59: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27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课程标准论文范文(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课程标准论文范文(5篇).pdf

标签:学生   教学   教师   学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