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细说汉字:授受不亲——说“受”与“授”

更新时间:2025-01-11 17:45:44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日发(作者:嫉妒近义词)

细说汉字:授受不亲——说“受”与“授”

展开全文

朱英贵

一、授受不亲——“受”与“授”的分野

“授受不亲”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上》,其中有如下一节记载: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亲手传递接受东西,这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吗?”

孟子说:“是社会行为规范。”

淳于髡说:“如果嫂嫂淹入水中,能伸手去救她吗?”

孟子说:“嫂嫂淹入水中不伸手去救,简直就是豺狼。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嫂嫂淹入水中,伸手去救,是一种权宜变通之计。”

淳于髡说:“如今天下百姓都淹入水中,先生却不伸手去救援,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百姓都淹入水中,要想救援,就要有一定的道路。嫂嫂淹入水中,只是伸出一只手去救。你想让我用一只手去救援天下百姓吗?”

上述引文当中的“授”是给予的意思,“受”是接受的意思。其

实,“受”字是“授”字的初文,其构字理据本身就含有给予和接受双重意思,而“授”字是后起字,专门承担了初文“受”字的给予的含义,而让“受”字专心负责接受的职能。本文就来谈谈“受”与“授”这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字。

二、“受”与“授”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受”字是“授”字的初文,既有传授之意,又有接受之意,其中传授之意当为它的初始义,接受之义应该是它的直接引申义。之所以这样认识,理由有二:一是事物之间的授受必先有传递后有接纳;二是根据汉字古今字的规律,往往都是在初文产生了一些引申意义之后,再用添加形旁的手段为它的造字本义创造新的后起字,以便于保护或强调它的初始义。“受”、“授”二字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受”字为初文,“授”字是在“受”字基础上添加表意偏旁“手”(扌)构造的后起字。“授”字一经产生,就以表示传授义为其基本义;而在“授”字承担了初文的基本义之后,“受”字便在以接受义为主的各种引申义中发挥作用。

以上便是“受”、“授”二字的形义关系,那么,作为初文的“受”字它的构字理据又是如何呢?

《説文解字》卷四𠬪部:“受,相付也。从𠬪,舟省声。”

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是:“受”,就是将其交付出去或交付给我的意思(“相”字有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意思,例如相烦,相问,相信等,并非互相之意)。它的字形采用“𠬪”作为表意偏旁,采用有所省略的“舟”字作为表音的声旁。

可见,《说文》认为“受”是一个省声的形声字,其中从“𠬪”的两手之间有一个“冂”形符号(古文字)或者“冖”形符号(今文字),那是一个用作表音偏旁的有所省略的“舟”字。其实,这个“冂”形符号或者“冖”形符号也是一个表意构件,“受”字本是一个会意字,并非是什么形声字。关于这个“冂”形符号或者“冖”形符号又是什么意思,真的就是“舟”吗?这将在下文详加讨论。

那么,作为“受”字的表意偏旁“𠬪”又是什么意思呢?许慎没说。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许说“相付也”做了一点补充解释:

“𠬪者自此言,受者自彼言,其为相付一也。”

段注的大致意思为:“𠬪”的意思是针对在此处的动作而言,那可能就是上边一只手(爪),下边一只手(又)在此传递之意;而“受”的意思是针对在彼处的动作而言,那可能就是将两手之间的东西交接之意,因此“𠬪”与“受”相付的意思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根据《说文》的解释,“受”字的造字本义就是“相付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传递。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受”字的构字理据如何呢?两手之间所传递的东西究竟为何物呢?学界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参见下图“受”字的甲骨文形体):

“受”(授)字的甲骨文形体

一种看法认为,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受”字两手之间所传递之物为“舟”。杨树达在《卜辞琐记》中说:“卜辞受字从二又,从舟,

盖象甲以一手授舟,乙以一手受之,故字兼授受二义。”(见该书第19页)许梿在《读书文记》中说:“汉简古《尚书》受,从𠬪从舟,舟如《周礼·司尊》'皆有舟’之舟。”

从“受”字的甲骨文形体来看,“受”字由三个构件组成,上部是一只朝下的覆手(爪),下部是一只朝上的侧手(又),在这两只手之间的一个构件很像是甲骨文的“舟”,因此这种说法应该不无道理,更何况《说文解字》也是认为“受”字的构件含有“舟”字,只不过许慎认为它是有所省略的“舟”,只是标音的声旁而已。

然而对这种看法有一点似乎令人不解,那就是“舟”即便是再小的小船独木舟,也不至于成为两手之间的传递之物,何以会如杨树达所言“象甲以一手授舟,乙以一手受之”呢?对此也有为其作辩解的:说是可能是表示用船在两岸间运送,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东西;或者说是上部的“爫”(爪)为船中人之手,将湖中打捞的鱼递给岸上的人,下部的“又”是岸上的人的手,接持船上人给的鱼。这些解释都是很牵强的,因为造字之初是不会采用如此精细的构字理据的。更何况,既然“受”字的甲骨文字形十分丰富,那就说明它在当时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社会活动用字,卜辞中不会多次表述一个简单的传递动作或行为。殷墟卜辞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甲辰卜,爭貞:我伐馬方,帝受我又。一月。(《甲骨文合集》6664正)

所謂“帝受我又”的大概意思应该是指天帝授予我用手(又)接受。可见天帝与先人之间传递的应该是贞卜得到的某种旨意,绝不会是“舟”。

那么,“受”字两手之间的所谓“舟”的构件究为何意?其实前文所引许梿《读书文记》“舟如《周礼·司尊》'皆有舟’之舟”一句或能为我们透漏其中的蛛丝马迹。

“皆有舟”之语见《周礼·春官宗伯·郁人/典瑞》言盛祭器之“舟”云:

“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皆有舟。其朝践用两献尊,其再献用两象尊,皆有罍。诸臣之所昨也,秋尝、冬烝,祼用斝彝、黄

彝,皆有舟。其朝献用两著尊,其馈献用两壶尊,皆有罍,诸臣之所昨也。凡四时之闲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宗庙)春季举行祠祭,夏季举行榆祭,行裸礼用鸡彝、鸟彝,都有托盘;行朝践礼用两牺尊,行醑礼用两象尊,(春祠和夏禴)都设有酒樽,供诸臣酌酒行自酢礼。秋季举行尝祭,冬季举行熏祭,行裸礼用稼彝、黄彝,都有托盘;行酯礼用两著尊,行馈食礼用两壶尊,(秋尝和冬蒸)都设有酒樽,供诸臣酌酒行自酢礼。凡四季之间的祭祀,如追享、朝享,行裸礼用虎彝、蛙彝,都有托盘。

上面的引文中“皆有舟”三现,与之对应的还有“皆有罍”两现,“罍”(读作léi)是殷商时代的一种酒尊,跟上文中的鸡彝、鸟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等彝类器物都是重要的祭器。而“舟”则为承托尊彝的承盘,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舟,尊下台,若今时承盘。”而甲骨文的“盘”字初文本作“凡”,“凡”字的形体跟“舟”字又十分接近,故“凡”(盘)“舟”二字易混用,“盘”字从舟(本当从凡)即是明证,下图为“凡”字的甲骨文形体:

“凡”字的甲骨文形体

据此可知,“受”字所从之“舟”也许并非小船,而是上古时代祭祀的时候承托尊彝一类祭器的盘子。那么,解析“受”字的构字理据也不应受“争”字上下两只手争夺一物意思的干扰,而要将“受”

字的上下两只手(“爫”与“又”)看作是一个人的一双手,其构字理据为:祭祀的时候行祭者端着承载尊彝类酒器的托盘请神灵享用酒饮并请神灵受用。因而,“受”字的造字本义也就几乎同时具有授予与接受两种含义,当然,如果细致区分这两种意义的先后,则当为“授予”在前,“接受”在后。

下面再来看看“受”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参见下图):

“受”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受”字的古文字形体由甲骨文字形演变而来,金文与小篆都与初文形态一脉相承,只是小篆字形将中间的盘(凡)形符号简化为“冂”形构件,并且更加规范化与线条化了。小篆形体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又进一步将“冂”形构件规范为“冖”形构件,这便是现代汉字的“受”字。

再来看看“授”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参见下图):

“授”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授”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形体跟“受”字是同一个字,后来到了小篆产生了字形分化,在“受”字左侧又添加了表

意偏旁“手”(扌),构成后起字“授”,专门用来表示“受”字的初文本义。

《説文解字》卷十二手部:“授,予也。从手从受,受亦声。”

根据许慎的解释:“授”,就是给予的意思(予也)。它的字形采用“手”和“受”作为表意偏旁会合成意(从手从受),同时“受”也兼作标音的声旁。可见“授”字是个会意兼形声的“亦声字”。

三、“受”与“授”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可知,“受”字的初文构字理据为:祭祀的时候行祭者端着承载尊彝类酒器的托盘,请神灵享用酒饮并请神灵受用。因而,“受”字的造字本义也就几乎同时具有授予与接受两种含义。后来由于“受”字又产生了一些引申义,于是就再造“授”字来分担它的造字本义,这样一来,“受”字便侧重表示接受的意思,而“授”字侧重表示授予的意思。下面将分别梳理“受”与“授”的字义演变源流。

1、“受”字的字义演变

“受”字的基本义侧重表示接受,承受。例如:“天保定尔,俾尔戬谷。罄无不宜,受天百禄。”(《诗·小雅·天保》)再如:“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史记·魏公子列传》)又如:“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受”字由此接受,承受的基本义可以产生若干种直接引申义,有些直接引申义还有间接引申义,现分别例释如下:

其一,表示盛,容纳。例如:“君子以虚受人。”(《易·咸》)再如:“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唐·杜甫《南邻》诗)又如:“惟舍后遗一小白缸,可受石许。尹携归,贮水养朱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余德》)

其二,表示得,得到。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再如:“刀则唯刃独利,非刃则不受利名。”(南朝·梁·沈约《难范缜神灭论》)又如:“(淄水)东迳巨淀县故城南……县东南则巨淀湖,盖以水受名也。”(北魏·郦道元《水

经注·淄水》)又如:送货上门受到群众欢迎。

其三,表示承,继。例如:“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易·序卦》)

由此可引申出习学的意思。例如:“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书》。”(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再如:“左丘明受经于仲尼。”(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又如:“少与武帝受《诗传》,咸综机要,得其指归。”(《北史·周齐炀王宪传》)

其四,表示遭受。例如:“觏闵既多,受侮不少。”(《诗·邶风·柏舟》)再如:“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贾谊《论积贮疏》)又如:“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由此可引申出忍受的意思。例如:“小生暗想胸中破万卷之书,笔下高千古之句,学而时习之,受了这寒窗十载工夫,乃蹭蹬如此,这世态好难也呵!”(明·沈自征《霸亭秋》)再如:“单是林宛芝那个神气活现的样子,我就受不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又如:“我看见他装模作样毫不红脸,我心里真不好受。”(巴金《探索集·说真话》)

其五,表示适合。例如:“马威是向来能说会道,长得体面,说话又甜甘又受听。”(老舍《二马》)再如:“雒大娘望着永生的背影,觉着在这一年中,孩子的身躯又长高了许多,而且是更英俊、更受看了。”(郭澄清《大刀记》开篇六)

其六,表示收买。例如:“雠盐于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管子·海王》)尹知章注:“受,取也。假令彼盐平价釜当十钱者,吾又加五钱而取之。”

其七,表示担保。例如:“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周礼·地官·大司徒》)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句似异而实同例》:“'使之相保’,'使之相受’,文异而义同,皆谓使之互相任保,不为罪过也。”

其八,通“授”:付与。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再如:“有三仙人,羽衣持节,以白玉简青玉介

丹玉字受羲,羲不能识。”(晋·葛洪《神仙传·沈羲》)一本作“授”。又如“弘成子少时好学,尝有人过门,受一文石,大如燕卵,吞之,遂明悟而更聪敏。”(李亢《独异志》卷中引《西京杂记》)一本作“授”。

2、“授”字的字义演变

“授”字的基本义侧重表示给予,交付。例如:“言授之絷,以絷其马。”(《诗·周颂·有客》)又如:“为我予之邑,今日必授。”(《国语·鲁语上》)韦昭注:“授,予也。”再如:“此传国玺也……今天授公主,必有登九五之分。”(《三国演义》第六回)

“授”字由此给予,交付的基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种直接引申义,现分别例释如下:

其一,表示交还。例如:“及河,子犯授公子载璧。”(《国语·晋语四》)韦昭注:“授,还也。”再如:“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韩非子·难二》)

其二,表示传授,教。例如:“主人曰:'复位,今将授子以五篇之诗。’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斯诗!’”(汉·班固《东都赋》)再如:“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又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唐·韩愈《师说》)

其三,表示任用,任命。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楚辞·离骚》)再如:“(高宗)远览前代任贤之功,近寤今日谬授之失,清澄朝位,旌叙俊乂,放退佞邪,抑夺奸势。”(《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又如:“如今且说贾雨村授了应天府,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红楼梦》第四回)

其四,通“受”:接受。例如:“登,再拜授币,宾拜送币。”(《周礼·天官·司仪》)郑玄注:“授,当为'受’。主人拜至,且受玉也。”再如:“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授四气也。”(汉·荀悦《申鉴·俗嫌》)四气,一本作“四体”。

根据上面对“受”(授)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受”(授)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

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受”字或“授”字的相关成语

含有“受”字或“授”字的相关成语为数不少,又可大致区分为如下一些情形:

其一,内含“受”字,“受”取遭受、忍受的意思。例如:

表里受敌——内外受到敌人的攻击。语见《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

代人受过——受:承受,担待;过:过失,过错。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语见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各省系军阀慑于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过,曹辊也就不敢一意孤行。”

担惊受恐——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语见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担惊受怕——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语见《水浒传》第三五回:“你们若要做夫妻,每日同一处,不担惊受怕,我却有一条妙计,只是难教你。”

伏法受诛——伏法: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诛:杀死。犯法被杀。语见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腹背受敌——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语见《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语见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若是一个略略知趣的,见家主来光顾,也便逆来顺受。”

忍饥受饿——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语见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做娘的忍饥受饿,为子的富贵荣昌。可怜见看看至死,可来报答你这养育亲娘!”

受制于人——制:控制。被别人控制。语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小受大走——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源自《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引颈受戮——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语见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六回:“天兵到日,尚不引颈受戮,

乃敢拒敌大兵。”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语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其二,内含“受”字,“受”取接受、感受的意思。例如:

辞多受少——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语见《周书·裴文举传》:“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文举恒自谦逊,辞多受少。”

大请大受——指优厚的待遇。语见《水浒传》第七回:“他现在帐下听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尉?”

肤受之诉——比喻被人说了有关切身利益的坏话。语见《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肤受之言——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语见《后汉书·杨璇传论》:“风景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语见《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源自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末学肤受——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语见汉·张衡《东都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全受全归——封建礼教认为人的身体来自父母,应当终身洁身自爱,以没有受过污辱损害的身体回到父母生我时那样。源自《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

受宠若惊——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源自《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省躬无有,被宠苦惊。”

无功受禄——禄旧时官吏的薪俸。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源自《诗·魏风·伐檀序》:“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

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语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家兄一想,这件事倘要认真办起来,与受同科,不但姓文的担不起,就是老哥亦落不是的。”

其三,内含“授”字,“授”取授予、交付的意思。例如:

赐茅授土——封建社会帝王分封诸侯的一种礼仪。帝王以五色土为太社,分封诸侯时,各授以他们相应的某方某色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归以立社。

见危授命——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语见《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敬授人时——指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以之指颁布历书。亦作敬授民时”。语见《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蔡沉集传“人时,谓耕获之候”。《史记·五帝本纪》引作“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指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以之指颁布历书。同“敬授人时”。

口传心授——指师徒间语言传授和精神传授。语见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量能授官——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而授予适当官职。源自《荀子·君道》:“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又作“见危授命”。源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面授机宜——授:给予,付予;机宜:机密之事。当面指示处理事务的方针、办法等。语见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三章:“左良玉在他退出后,立刻召集诸将,面授机宜。”

色授魂与——色:神色;授、与:给予。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语见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一侧。”

授人以柄——把剑柄交给别人。比喻将权力交给别人或让人抓住缺点、失误,使自己被动。源自汉书·梅福传》:“倒持泰阿,授楚其

柄。”

因任授官——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源自《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其四,“受”与“授”同时使用,分别表示接受与给予的意思。例如:

授受不亲——授:给予;受:接受。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语见《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私相授受——授:给予;受:接受。指不是公开的给予和接受。语见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与蒋明府论优免事宜》:“况庄田昔系西宁,今归阳武,果钦赐也,其敢私相授受。”

其五,“受”通“授”,取给予、传授的意思。例如:

传道受业——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语见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沿才受职——根据人的才能授以相称的职务。语见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必待天爵具修,人纪咸事,然后沿才受职,揆务分司。”。受,一本作授”。

计功受爵——衡量功绩而授予爵禄。受,授。语见三国·魏·曹操《让九锡表》:“量能处位,计功受爵,苟所不堪,有殒无从。”

计功受赏——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同“计功行赏”。受,授。源自《淮南子·人间训》:“是故忠臣事君也,计功而受赏,不为苟得;积力而受官,不贪爵禄。其所能者,受之勿辞也。”语见《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南部斩首获生,计功受赏如常科。”

本文发布于:2024-03-01 22:39: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26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细说汉字:授受不亲——说“受”与“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细说汉字:授受不亲——说“受”与“授”.pdf

标签:例如   接受   语见   意思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