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

更新时间:2025-04-05 23:41:22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蝶恋花晏殊)

绪论

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是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

3,行为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

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社会心理: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大众心态

心态文化

基层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高层意识形态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1,持续性

2,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

纵: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

横: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3,早熟性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1,家天下的延续

①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②这种家天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还深深地影响到广大的民众

举例:西汉末年农民起义时为反对王莽的新朝,都去找西汉皇室的后裔作为自己的旗帜:绿林找来刘玄,赤眉找来刘盆子

③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

④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历代皆沿袭下来

2,封国制度不断

中国历史上不少严重的封王反叛,封国制度依然存在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封国之王与皇帝为同姓,是一个血缘家族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① 战国 战争频繁 家族动荡变化较大,但超越姓氏的家族本身却依然在发展

② 汉代 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 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

③ 魏晋南北朝 战乱不断 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

江北 江南都有大姓 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 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的编写

④ 家族制度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

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 政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

4,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宗教和宗法关系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三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正面: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

价值

负面: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正面: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

价值

负面: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文人的影射传统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诸子百家”:儒 墨 道 名 法 阴阳 农 纵横 杂 小说

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

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正是由于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求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二 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

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 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6 汉代,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

影响: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三 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比较

唐型文化: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

举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伟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绝不推行文化偏至主义。对待文化人较为宽容,儒学可被嘲讽,诗人做事也稍有忌讳。以博大的胸襟吸收外域文化。

宋型文化: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理学的构建,士大夫文化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市民文化勃兴。

原因:

唐朝

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建立,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民族成分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思想较为没有束缚,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接受度较大。

宋朝

人口很多,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儒家思想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文化也日趋保守。

爆发于公元570年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以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到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第五章 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二 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西学东渐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时间:粗略言之应该在晋唐间,事实上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所谓外来文化,是西域(中亚、西亚)文化和南亚次大陆文化,后者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要深刻得多。

佛教文化:

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不是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把中国传统哲学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互相影响,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范例。这一范例形象地揭示了文化史上的

一个普遍规律:文化交流,绝非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一个文化综合创新的过程。

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给其他文化系统。例如:8至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遭到毁灭。而7、8世纪,佛教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大量的佛教译著和论述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唐代艺术因吸收佛教文化而更为瑰丽堂皇。举例:绘画(吴道子 宗教壁画、阎立本 金银加强色彩效果的手法创金碧山水画、云冈敦煌等石窟艺术都有印度艺术的影响) 音乐:天竺乐 古代建筑:宝塔

总之,在中国艺术家的改造下,佛教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

其他:回教、景教、摩尼教相继传入。中亚、西亚的科技知识丰富中国科技宝库。

总结: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兴隆昌盛的黄金时期。大规模的文化输入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国文化仍然是堂堂正正的中国文化,这种稳定性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时间: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开始,绵延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

这一次中国人面对的是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后来还包括美国、日本。东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震撼,程度大大超过以往。

明代万历年间:耶稣会士来华,确立“学术传教”的方针。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自然科学(最主要)。徐光启等文化界的先进人士采取开明态度。晚明的数学与天文学等面目为之一新。

1644,明亡清兴:满洲贵族统治集团主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康熙帝是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几何、测量、代数、天文、物理、乐理、解剖学)

18世纪:封建生产方式趋于没落,统治集团锐意进取,乐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神衰减.“西学东渐”在雍正以后戛然终止。乾隆帝认为天朝大国“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此后,欧洲近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具有强制性质,规模与速度大大超过明清之际。

东学西渐

秦朝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日本、朝鲜、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上联成一气。

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

科技: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新教工具。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阿拉伯炼丹术的生长,阿拉伯的炼丹术又影响欧洲炼丹术,现代化学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十进位计数法推动印度数学产生了位值制数码。中国瓷器在15世纪后半期传到意大利威尼斯,为欧洲造瓷史开辟了新纪元。

文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金瓶梅》。

哲学:启蒙运动中,需要先驱的思想作为出发点,而欧洲中世纪的思想传统和宗教神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文明成为出发点。举例:中国儒教是“理性宗教”的楷模,为英国自然神论者提供思想资料。

法国大革命,中国哲学中的德治主义对雅各宾党人发生影响。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二 试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实用性

整体观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三 中国古代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3.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一、为什么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总概括?

1 气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宇宙的运动。韵是宇宙运动的节奏,是宇宙呈现分门别类而又有条不紊的整体结构,及其有次序地盛衰穷通、周流运行的整体风貌,因而韵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

2 气是无形的,当它在作品中出现显出时,就从无到有,化实为虚。这无、虚、气是最根本的,因此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

3 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气”的宇宙,才能深刻的理解何以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

二 怎样理解中国艺术中的“游目”?

“游目”是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之一。

中国文化否认有最后一个视点,只有俯仰观察远近往还才能味象观道。“游目”使画家避免了在一个固定观察点的局限,从而可以用文化宇宙的法则和能够体会这文化宇宙法则的心灵去组织对象,表现自己想表现的任何东西。

三 怎样理解中国艺术中的“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三 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学兼天人,会通古今,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

2 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注重史学研究的古为今用。

3 求实直书,书法不讳。

4 德识为先,才学并茂。十分注重业务和思想修养。

借鉴:注重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经世致用,要有求实精神,不畏强权。要注重自身的思想与知识修养。

四 试述中国古代史学在史家修养论上的理论贡献

刘知几明确而全面地提出史家修养问题。

史才:修史的才能,历史编纂、文字表达的能力

史学:占有史料和掌握历史,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要有广博丰富的知识,还要慎思明辨,择善而从。

史识:史家的历史见识、见解、眼光、胆识,即观点和笔法。

章学诚

史德:高尚的道德,尊重客观历史

史文:写史的文采。要有远见卓识,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二“仁”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1 “仁”德的基本内涵:“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间环节,其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具体要求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

2 地位: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

3 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A 本质区别,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肯定竞争。“博爱”是在肯定竞争基础上对竞争的规范和对弱者的关爱;而“仁爱”本身并不包含肯定竞争的因素,是在安排好等级和秩序基础上的相互爱护,是对等级制度的一种维护手段。“仁爱”这个词本身就表示有以上对下的这种姿态,体现了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安抚或妥协,这事实上是对竞争的一种回避,是对规则的一种回避,是人治的理论而不是法制的理论。

B 内容区别,“仁爱“的意义更宽泛,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博爱“首先是作为恩赐的神爱,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爱,第三是人对自己同类关怀。

C 在中国,“博爱”的出处很明确:韩愈的《原道》第一句就是“博爱之谓仁。”这说明这俩者虽然有区别但

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

五 什么是“礼”?它有哪些伦理道德内涵?

1 礼: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

作为待人接物,谓“礼节”、“礼仪;”

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

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2 伦理道德内涵:“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

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的四次转变:“周礼”,把氏族社会作为习俗法规的礼教转化为文明社会的秩序;孔子对“礼”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地提升;西汉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宋明把”礼“转化为神圣的、绝对的”天理“。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二、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例如,宗教式的主观内省,是儒家的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慎独”的修行理论与宗教中“上帝临汝,无二汝心”的理论相似,“寡欲”与宗教主义禁欲主张相似。

南北朝之后,儒释道三教不断融会,儒家大量吸收了佛、道二教的有关思维方法和思想内容,使宋明理学有了准宗教的性格。宋明理学深摄佛教思想,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其次,其修行方法也逐渐的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此外,从思想内容来说,宋明新儒学千言万语,无非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此“灭人欲”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义性质。因此,许多思想家认为,宋明理学是一种儒学化了的佛学,是一种具有准宗教性格的政治伦理哲学。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 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

1 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2 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3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属于现实的精神。因此,人存在的

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那样我们就能以超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

增加: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宇宙观念: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中国哲学家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在天地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盎然充满、创进不息的精神,进而尽参赞化育的天职。这种精神上的领悟,足以使人产生一种个人道德价值的崇高感。如此,对天下万物,有情众生之内在价值,也油然而生一种博大的同情心,洞见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的主张,也有“天人交胜”的主张。从中国哲学的主导倾向来说,儒释道三大传统,大体上肯定: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

人生境界:

这里说的境界,是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致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儒家主张“立人极”,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个体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地之间,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

道家的诗人或艺术家的灵感气质,更加有助于超越私欲,摒弃奔竞媚俗。

佛家追求不断的净化超升,向往“涅槃”境界。禅宗的境界,简易直截,顿悟成佛,当下进入佛即我、我即佛的超越之境。

虽然各学派追求的精神意境不完全一致,但是其出发地与终极地是一致的,就是说,他们都是对各自所处的突然的(事实的)状态的超越,而进入应然的(价值的)追求之中。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一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1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文化。

2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被视为“智性文化”而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它重“德”但并不是轻“智”,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十分注重而这之间的和谐统一,几乎到了一种伦理关系的地步。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3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宗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4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之大,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相互包含。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什么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1 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因此,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

2 主要内容

(1)天人合一

(2)以人为本

(3)贵和尚中

(4)刚健有为

二 试比较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异同,二者对现代文化有何意义?

中西方文化都肯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人的生存与自然息息相关,但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对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观念可以鼓励人们不断去开始未知世界,但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二 天人之辩的价值观内涵是什么?

天人之辩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则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这样,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便构成一种价值关系,而天人之辩则成为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儒家: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人应当通过自然地人文化,以达到文明的境界。因此,孔子提出“仁”的概念,从价值观念上看,其基本的规定则是“爱人”,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大道原则,要求对人加以尊重和关切。这种人道原则体现了儒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文化中占支配地位。

墨家:人力活动使人超越了自然界中的动物,建立起文明的社会生活,并通过“兼爱”使这种社会秩序得到稳定。这种“兼爱”原则超越了宗法关系,所体现的人道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有更普遍的内涵。

佛学:天与人均不真实,把彼岸世界视为真实的存在。不过,在论证成佛根据时,佛教常常强调人道胜于天道,超越现实的人生需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完成,所谓由“迷”到“悟”,便意味着从自然状态到自为状态。由此提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要求。

宋明理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从天人关系的角度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

道家:“无以人灭天”,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包含着尊重自然的要求和对循天理的注重。但是强调文明进步的负面意义而否定文明,显然走向了另一极端。

四 传统义利之辩有何现代意义?

1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2 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对于扬弃儒家道义原则的抽象性,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3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但是以功利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必然导致功利意思的过度膨胀,并使人的价值追求走向歧途。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二 评“中体西用”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1)“中体西用”论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

这一理论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超过积极的作用,在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时,要想变革,也只有在这一理论的口号下才有可能部分引进西学

(2)另一个积极作用在于它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中体西用”继承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但二者有一些重要的不同,使得儒家经典已不再具有无所不能的绝对权威性,儒学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就遭到了破坏,而不得不把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引到中国文化中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2消极影响:

这一理论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当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制度层面时,中体西用则阻碍了这一进程,因为

中体西用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而制度层面则是要改变这一体制,所以它成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严重阻力。

本文发布于:2024-02-27 23:0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21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pdf

标签:文化   中国   社会   精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