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请假情况说明)
泉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文化传统
硬件设施
泉州拥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艺术馆、图书馆、海交馆、博物馆、万维生邮票艺术馆、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泉州影剧院等一批市级重要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达11.69万平方米。
资金保障
地方政府能够提供资金保障,对当地发展文化事业及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能给予经费支持,能自筹经费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软件”发展
对外交流主打闽南风 规格高经验丰富
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包括木偶戏、南音、梨园戏、泉州花灯、海交史文物等活动。文化团体受上级文化部门指派,参加过中日、中法、中美、中俄等文化年活动这类高规格活动。
公共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其中国家级31项
一、民间音乐:南音(泉州南音)、泉州北管
二、民间舞蹈:泉州拍胸舞
三、传统戏剧: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市 布袋木偶戏)、打城戏、高甲戏(柯派)
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五祖拳
五、传统美术:惠安石雕、灯彩(泉州花灯)、剪纸(泉州<李尧宝>刻纸)、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永春纸织画。
六、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德化瓷烧制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泉州民居营造技艺、泉州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南安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
七、传统医药: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
八、民俗:惠安女服饰、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闽台东石灯俗) 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蟳埔女习俗、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
、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
省级
一、民间文学:陈三五娘传说、灯谜(石狮)、灯谜(晋江)、洛阳桥传说(洛江区、台商投资区)、姑嫂塔传说(石狮市)。
二、传统音乐:晋江深沪褒歌、泉州笼吹、德化山歌、泉州闽南什音
三、传统舞蹈:泉州踢球舞、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泉州跳鼓舞
四、传统戏剧:惠安南派布袋戏
五、曲艺:闽南讲台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泉州刣狮(鲤城区、石狮市)、南安蛇脱壳古阵法、俞家棍(洛江区)。
七、传统美术: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惠安木雕技艺、木雕(潘山庙宇木雕)(晋江市)
八、传统技艺:安溪蓝印花布、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泉州传统竹编技艺、漆线雕(泉州)、竹籘编技艺(安溪)、安溪县成珍桔红榚制作技艺、泉州金苍绣技艺、泉州锡雕技艺、泉州春生堂酿酒技艺、永春漆蓝制作技艺、永春顺德堂老醋制作技艺、福船制造技艺。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清源山茶)(丰泽)、(永春佛手茶)(永春)。
九、民俗:泉州祭祖民俗、妈祖信俗(泉州)、保生大帝信俗(安溪)、关帝信俗
(安溪)、德化窑坊公信俗(德化)、关岳信俗(鲤城)、广泽尊王信俗(南安)。
十、传统医药:泉州志范志神粬
市级
一、民间文学:仙公山传说、鲤城老地名、鲤城五色话、泉州歌诀(童谣)、郑成功传说、李五传说、闽南念四句(晋江、石狮)、南少林传说、闽台部岩功德院传说、蔡襄与洛阳桥的传说
二、传统音乐:德化三通鼓、南安道教音乐、永春闹厅、泉州大鼓吹、泉港打正
海洋文化
东方第一大港。南宋末成为全国最大港口;元代,成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与近百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海上贸易网延伸到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广大地区。在宋元及明初出版的地理著作和史书中,凡记载我国与海外诸国的航线距离、方位和日程,几乎都以泉州港为基准明朝,这里又是大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出发港。
海丝文化。泉州是在宋元时期成为起点。这个时期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量最大的时期.目前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 这一主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15个分散史迹点组成,有塔、寺、桥、码头、民居建筑、墓葬、石刻、遗址等多种形式。包括以下遗迹:
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刺桐港
古码头:石湖港、江口码头、乌屿码头、文兴码头、乌屿码头
古渡口:
文兴古渡口:位于丰泽区法石村石头街中段江边,渡口现存宋元时期方形石塔。
美山古渡口:美山渡码头系宋至清代的古建筑。
东平古渡口:在永春县桃溪流域东平镇的长厅大桥,有着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古渡口,长厅大桥最早是木桥,1990年建成现在的石桥。
蚶江古渡口:这里每年还举办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有五王爷庙。
石笋古渡口
双溪古渡口
鼓、泉州文管、车鼓阵、英都大鼓吹、泉州什音、泉州笼吹(鲤城)、山后五音吹、泉州道教音乐、高甲戏(南安)、提线木偶(南安)
三、传统舞蹈:永春鼓队舞、火鼎公火鼎婆(南安)
四、传统戏剧:咸水腔芗剧
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南少林武术、泉州刣狮(德化、晋江、朴里)、曾郁水操队、湖头水车阁、沙格龙舟赛、掷铙钹(南安、石狮)、永春白鹤拳
六、传统美术:泉州布雕画制作技艺
七、传统技艺:古船模制作技艺、晋江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泉州蚵壳厝营造技艺、
安海庐山国佛雕技艺、泉州泥金线画制作技艺、泉州杨氏戏剧道具制作技艺、泉州书画裱褙技艺、泉州润饼皮制作技艺、风冕斋木偶神像头戴制作技艺、酸茶制作技艺、衙口花生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泉州金苍绣技艺(石狮)。
八、民俗:闽台博饼习俗、抢七星灯习俗、城东祭十班习俗、德化纸狮习俗、
粗脚头、九日山祈风仪典、泉州妆阁蚶江王爷船巡海信俗、石狮城隍信俗、田都元帅信俗、安溪八社关帝信俗、安溪善坛妈祖信俗。
泉州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个(南音、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个(泉州木偶戏领衔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这是我国首个入选该名册的项目。
遗址:
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2002年5月9日在金交椅山古窑址考古发掘的四座龙窑及作坊遗迹中,发现了十口存储釉料的大缸,结束了磁灶窑址“只见瓷不见灶”的历史,也为泉州“海丝”史迹申报“世遗”唯一一处宋元外销陶瓷生产地提供了实物依据。
“聚宝街”遗址:位于泉州旧城区南部,北起万寿路,南至厂口旱闸,长400米,宽l 2米,水泥路面。街的两旁是凤凰树和具有浓厚南方特色的古老建筑物以及带有异国风格的建筑物和教堂。宋元时代,泉州对外贸易兴盛,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聚集在这条街上与华人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商品,故取名聚宝街。
“来远驿”遗址:位于南门聚宝街车桥附近。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设置,以接待外国官员、贡使。明成化八年(1472年),提举市舶司移置福州,驿废。1952年,在遗址发现《重修来远驿碑记》石刻二方。
行香碑: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途经泉州所立的记事碑。在泉州灵山圣墓回廊右侧。
永宁卫城:位于石狮市永宁镇永宁近海处,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建,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年悠久历史。为古代东南沿海海防工程的重要遗迹
导航的镇海塔:
万寿塔、六胜塔、溜石古渡口的溜江石塔、伍堡湾的镇海塔(石狮星塔)、湄洲湾南面的圭峰塔、文兴码头的石塔以及有“金乌屿”之称的乌屿码头的盘光塔等
万寿塔:耸立在于泉州湾人海口的石狮宝盖山上,为泉州湾海岸的制高点,登临塔顶,沿海港口及远近岛屿一览无遗。《八闽通志》载:“宝盖山在永宁里二十都。上有石塔甚宏壮,商舶自海还者,指为抵岸之期。”这里说的石塔,指的就是万寿塔,说明其在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六胜塔:泉州湾主航道的另一古航标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的为六胜塔。石湖港是11—14世纪泉州港水陆转运的重要码头。由于石湖港的重要,六胜塔在北宋政和年间建造后,就立即成为来往于泉州湾商船和出入蚶江石湖港的重要航标。
航海祭祀场所:
真武庙:始建于南宋,位于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从北宋到南宋前期,祭海是在法石的真武庙举行。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史迹。
天后宫:到南宋庆元二年(1196),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建起顺济宫(天后宫),祭海的主祭对象被妈祖所代替。
九日山祈风石刻记录:宋代祈风石刻,于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宋元以来的摩崖题刻70多段,按内容分,海交祈风13段,景迹题名15段,游记诗刻11段,登览留名29段,修建纪事7段,其中有1174-1266年(南宋时)记叙祭海神、祈风顺的石刻十段,最为独具,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史迹。
多元文化史迹包括各类本地和异域文化的痕迹:道教的老君岩造像、佛教的开元寺、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和灵山圣墓、摩尼教的草庵光佛造像
城市建设史迹:
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据介绍:古代舶来货和外销产品皆通过此门出入泉州城,是泉州城南的重要交通要道。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洛阳桥:在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
现状文化设施: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59 年创建,新馆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 “泉
宗教文化
泉州作为古代重要港口之一历来就有对外通商和友好交流的传统。商人、旅行家、僧侣等各种人汇聚此地,带来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这些宗教文化和本土的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互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文化特点:多元性、兼容性;海洋性、开放性;实用性、变通性。
道教:泉州最古老的道教史迹是白云观,今名“元妙观”,据清<泉州府志>记载,它始建于281年。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城内还有龙宫庙、净真观等。
佛教:泉州地区最早的佛教古寺是延福寺,据记载延福寺始建于288年。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延福寺翻译<金刚经>。泉州开元寺始建于686年,在宋、元、明曾扩建、重建。承天寺、崇福寺。
基督教:1294年罗马教皇特派孟德哥维奴到北京做方济各派的总主教,孟德哥维奴派了3名意大利人来泉州做方济各派主教。
摩尼教:在唐会昌年间(841--846年)由呼禄法师传入福建,宋、元时期福建成为中国摩尼教的主要活动中心。泉州草庵现保存有世界惟一的摩尼雕像。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
印度教:在北宋(960--1127年)通过海路传入泉州,泉州曾建有规模宏大的印度教寺院——番佛寺,其石刻虽已散布各处,但仍能感觉到番佛寺原先的宏伟。
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泉州灵山有“圣墓”,据明代的何乔远<闽书>介绍,这是唐初来泉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基地。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建于1009年,根据陈达生的考证,泉州现存伊斯兰教寺门楣石刻4个,重修寺碑、建寺碑各1个,说明泉州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六七座清真寺。
民间保护神:妈祖、广泽尊王、清水祖师等。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
戏曲文化(以下全部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音。泉州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全盛于清代。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南音的文化价值:1.历史价值,发展过程中融合中原文化和闽南本土音乐。深沉优雅的特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2.艺术研究价值,与西安鼓乐、道教文化的庙堂音乐、西域文化的甘肃古乐及闽南的高甲戏、梨园戏有内在联系。与唐曲、宋词、元曲有传承关系。3.民俗价值。4.宗教价值,融入道教、佛教。5.和谐价值。6.经济价值。
文化设施:南音艺苑
泉州北管:汉族民间丝竹音乐,是明清时期传入泉港。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称为“泉州北管”,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并称“南弦北管“,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
梨园戏。起源于泉州,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可追溯的历史达八百年之久,被学术界誉为“南戏活化石”。2002年,梨园戏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戏曲类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昆曲。代表作:《陈三五娘》
文化设施:梨园古典剧院
打城戏。是泉州、晋江民间由宋元以来僧、道宗教法事衍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集科法和武术、杂技之艺的表演形式。该戏作为中国唯一的宗教剧种。08年,打城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甲戏。特点:以丑演美、诙谐风趣。06年,高甲戏列入首批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木偶戏。百戏之首 文化使者。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盛于唐宋。至迟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在泉州市对外交流上起重要作用。泉州提线木偶的线条达三十余条,表演有很大的难度。特点:1.历史悠久,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显著的地域特色,音乐揉合南音和闽南地方音乐的旋律,说白念唱以泉州方言为主。3.广泛的戏剧市场,不仅在福建各地在台湾、东南亚、日本及欧美也有广泛的木偶戏爱好者。4.道具—— 木偶 ,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建议木偶戏旅游创意产业运用“智力开路、官员推进、政府主导”的开发手段,同时建议木偶戏可与影视业、服饰业、刺绣业、雕刻业 、绘画业进行旅游创意产业开发。----华侨大学 林炜铃)
文化设施: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位于鲤城区原泉州机电厂,用地面积5700平方米。创意园将保留老城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及民间服饰等资源。
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砖文化区
古名居: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
武术文化(始于晋唐,盛于两宋)
五祖拳。五祖拳是19世纪中叶由福建闽南人蔡玉明(1853—1910)所创,五祖拳讲究简单实用,少花招,走中门,连消带打,直截了当。
创狮。制狮又叫“舞狮”、“弄狮”,“制狮”也就“杀狮”。相传为少林和尚'一元祖师”创建,是闽南地区一项集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活动.是中华武术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的结晶,完整保存了五祖拳的技艺精华。传承了闽南地方武术的技击功夫,而且将传统技艺升华到艺术表演的形式,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蛇脱壳”古阵法”。明代时期,倭寇屡犯东南沿海,泉州地方不得安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傅应嘉受命协同俞大猷、威继光抗击倭寇,屡立战功,当时有“俞龙戚虎傅蛟龙”之誉。并从俞大猷处学得“独轮车”阵法。他将“独轮车”阵法用于太祖拳法中,形成了一门科学、完整的以防为手段,以攻为目的,环环紧扣,阵法严谨的南拳阵法“蛇脱壳”古阵法。
改革开放后:1987年9月,泉州市武术协会成立了。1990年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在泉州成立。1992年,泉州少林寺复建。泉州南少林寺位于泉州清源山余脉东岳山下。
泉商文化
宋元时期闽商出现第一次高峰。明清时期是闽商的又一次活跃期。清朝投降后衰败,后起之秀浙商赶超。现代的泉商继续发扬传统,活跃在全国各地,创造众多品牌。泉商精神:重商务实观念、开拓拼搏精神、恋祖爱乡情结、兼容并蓄心态。
语言文化
闽南语。
习俗文化(以下全部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拍胸舞: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之一,是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和闽南民间活化石。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都可见到。
泉州元宵节:泉州闹元宵源于中原,兴于唐宋,民间点灯则首推南安丰州桃源。以灯为主,包括元宵灯会、文艺踩街,以及元宵丸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岁时习俗源于中原,兴于唐宋,民间点灯则首推南安丰州桃源,泉州花灯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福建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是泉州唯一一家注册的大规模花灯制作公司。
端午节:
安海嗦啰嗹习俗:也称采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称这是古越族人的遗风。每到端午节清晨,人们先向“嗦啰嗹”(龙神)焚香礼拜,接着抬出沿街巷游行“采莲”。
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即为海上泼水节习俗,是一项独特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清朝时蚶江与鹿港的对渡。1683年施琅统一台湾后,两岸恢复贸易往来,就有了对渡习俗。
惠安女传统服饰。唐代整体定型,在宋代就已经成熟,包括:上衣、下衣、鞋子(绣花鞋)、装饰什物(发饰、头饰、领饰、腰饰、裤带装饰、手饰、竹篾篮)。渊源:安史之乱”汉人南迁进入闽粤赣边区后,融入多民族风格。特点:轻便黄斗笠,披肩花头巾,显露肚脐腰部的斜蓝短衫,宽如灯笼的黑色大折筒裤,小巧玲珑的红色绣花鞋”。在中国传统服装界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审美上拥有色彩美,款式美的特点。服饰绣花纹样上:崇拜蛇图腾、蝴蝶图腾、生殖崇拜。传承上:由于经济发展、文化认识不足,多数惠安女不再穿传统服饰。
蟳埔女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泽区东海街道的一个蟳埔小渔村,对镜贴花黄被延续了千百年,当地每个女人的头发都是在后面绾成髻,中间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
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相传清水祖师姓陈,在安溪蓬莱祖殿原名为荣祖,自幼出家,宋神宗元丰六年,安溪干旱,人请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遂称“清水祖师”。
南安英都拔拔灯:源于古代英溪的纤夫拉纤,把船夫逆水拉纤和游灯闹春结合一起,是一种集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民俗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九,地点为英溪流域各自然村。万个村民拉着万米长拔拔灯
特色工艺:
雕刻。起源于1573年—1620年石雕工匠将好手艺带出海外,后来经台湾中转畅销东南亚。惠安石雕名分布广且多,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惠安雕艺发展出“石雕、木雕、砖雕、泥雕、瓷雕”五大雕刻品类,形成了“圆雕、浮雕、线雕、影雕、沉雕、微雕”六大雕刻手法。2006年,“惠安石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惠安石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获核准注册。
木偶雕刻。唐末传入泉州,泉州是著名的“木偶之乡”,主要有提线木偶(傀儡戏)和掌上木偶(布袋戏)两种。木偶戏、木偶雕刻蜚声海内外。
永春纸织画:于唐代兴起,永春是始发地。用手工编织纸丝而成的朦胧艺术品。织工精工、画面朦胧、设色鲜明,风格独特。当地人们在祝寿、结婚时,常用这种纸织画来装饰厅堂。永春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纸织画之乡”。.
刻纸。始于唐,盛于宋,并在李尧宝手上发扬光大,成为南方剪纸的一大流派。以精细秀丽,线条流畅、富有民族风格、闽南风韵而著称,内容大多表现吉祥、喜庆、祥和的花鸟走兽及人物博古等
目前建有: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
漆篮。74岁的郭金膘,是永春漆篮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永春漆篮造型端庄、轻巧坚固、耐酸耐碱、不褪色不变形、不怕热水烫洗,非常实用,靠的是竹艺和漆艺融为一体的技术。
漆线雕:点线融出独特纹理。始于明代末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张坂镇,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点就是采用“天然漆”材料。
陶瓷:东方奇珍“天下共宝”。千年古瓷都——德化,瓷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德化白瓷具有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点,故有“中国白”之称。现在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瓷雕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
珍品”。
目前建有:月记窑国际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400年古龙窑月记窑旁,包括:陶艺体验中心、陶艺家作品展厅展厅、国际柴窑博物馆.
茶文化:制茶:传统工艺做出“正味”。安溪产茶源于唐宋时期,其六大名茶: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永春出产佛手,南安出产石亭绿茶。目前制茶技艺突破创新,一条涉及茶业加工、茶叶机械、茶叶包装、茶叶食品、茶叶旅游、茶叶科研等涉茶领域的全产业链已在安溪形成。品茶:茶诗、茶歌、茶舞、茶艺、茶餐。
布雕画:烙画技艺集大成者。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烙铁的雕刻艺术手法在布帛上创作书、画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代表作陈荣浩多层套色布雕技法。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千年历史,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如今,它已是一种濒将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堪称中华绝活之一。
丝绸:《泉州市志》记载:“早在唐代,泉州就是全国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织造的绢、纻很有名,所产的棉、丝、蕉,均被定为贡品。绚丽多彩的泉州刺绣品远销海外,深受藩商欢迎。”永春已广种桑麻养蚕织布,其产品通过桃溪船运到泉州销往海外。
永春香文化:是一种选用上等芳香植物为原料和中草药配制后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其可清新空气、提神醒脑、焚香礼佛。是全国四大神香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香产品四大出口基地之一。
饮食文化:
石狮芋圆、永春芦柑、安溪桔红榚、姜母鸭、泉州肉夹包、永春石鼓白鸭汤、润饼菜、泉州特色鸡卷。
安海土笋冻:相传发明人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明朝和清朝都有相关记载。
甜粿:优质大冬糯米、白砂糖、蜜冬条、金橘、香料等为原料。
永春老醋:全国四大名醋之一。在北宋初年,永春民间即开始酿造老醋。以优质糯米、红粬、芝麻等原料,用独特配方、精工发酵、陈酿多年而成。有色泽棕黑、酸中带甘、醇香爽口、久藏不腐等特点。既是质地优良的调味品,又兼有治病妙用。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驰名中外。
文化名人
进士:欧阳鲁。晋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才高学博,著述颇丰,收入《欧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作品共140多篇。
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他创造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发明了陆战用的独轮车。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晋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厦门、武平、金门、海南岛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读书轩和纪念祠堂。
陶瓷家:何朝宗。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见于佛道神像。目前北京故宫和上海、福建、泉州、广东等地博物馆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何氏瓷塑被列为国宝文物。
史学家:何乔远。明末史学家。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何乔远在史学上敢于秉笔直书、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由于何乔远"立朝持正敢言",后被弹劾,回归故里专心著书立说。在何乔远的十几部鸿著之中,最有创新和建树的是《闽书》。《四库全书》把《闽书》和《明文征》收存人目,《闽书》一直为中外史学家所重视。
郑成功。南安石井人。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21岁名列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所作文章立意深远, 1624年,荷兰殖民地者侵占台湾。1661年4月21日,率2.5万将士,经过8个月苦战收复台湾。收复台后,郑成功制定了一套切合实际并有益于台湾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治理政策。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丰功伟业永垂青史!
军事家: 施琅。明末清初晋江军事家。原为郑芝龙和郑成功的部将,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1683年率清军渡海收复台湾。
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李光前。南安梅山镇人。新加坡著名华侨,他怀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爱国烈士:李子芳。泉州石狮永宁岑兜村人,1941"皖南事变",李子芳不幸被俘,1942李子芳在狱中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
文学家:司马文森。泉州东街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1932年参加革命活动,主编地下刊物《农民报》。抗战时期著有长篇小说《南洋淘金记》。1955年后调任外事方面的文化工作。1958年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1962年回国担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司司长。1964年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1968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
余光中:祖籍永春,因创作《乡愁》等诗饮誉海内外。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是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2011年,获首届“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贡献奖。
泉州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一览表
名称 地址 电话
2288818
泉州市博物馆 兰桥巷
2102655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东湖街
2102655
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 海交馆二楼
2989576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东湖街
2203731
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天后路
2181590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 温陵北路
2488120
泉州南戏艺术博物馆 泉州展览城
2163286
泉州木偶艺术博物馆 后城文化街
3518883
德化陶瓷博物馆 龙浔镇浔东街
5681046
晋江市博物馆 青阳镇党校路
7384413
惠安县博物馆 西北街文庙巷
3883384
永春县博物馆 桃城镇考房口
2383327
泉州市群众艺术馆 金山南区
2488120
泉州市文化艺术中心 泉州市展览城
2275925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鲤城区南俊路
2386363
中国文化史迹研究中心 鲤城区西街
2588862
泉州文化交流发展中心 奉泽东海围头
2274942
泉州市地方戏曲研究社 鲤城区新府口
2192372
泉州市区南音研究社 鲤城区义泉后街
2777596
泉州市威远楼文物保管所 鲤城中山北路
5667217
晋江历史文化研究会 青阳莲屿西宫
5986991
闽李氏经济文化研究会 新店泉安路
/zhsj/bei=jing/ 文物
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古老城市,与台湾一水之隔,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古港实是泉州人民的生命线。“港口兴,泉州兴”,在大自然的精心雕琢下,形成了由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构成的古刺桐港(亦称泉州港)。东面沿海的刺桐港是宋元时期我国和
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我国古代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凭借大自然的恩赐,泉州的先民打开了城门,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南朝(520至527年)间,天竺(今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到南安九日山延福寺翻译梵文佛经,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文化交流之例证。八世纪后期,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兴起,注重从海上经兰竺和我国进行贸易。唐代,泉州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为“资公用”,和泉州统治者重视"招徕海中蛮夷商贾",用钢铁、陶瓷交换蕃商66金贝、珠宝、香料,因而泉娼,梅交外贸继续发展,为宋元时期泉州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宋代泉州有三条海外航线:东北线为泉州——明州(宁波)——高丽(今朝鲜)——日本;东南线为泉州——澎湖——麻逸(今菲律宾民多洛岛)——渤泥(今印尼加里曼丹);西南线为泉州——西沙——占城(今越南中部),其中一路至渤泥,另一路自占城抵三佛齐(今苏门答腊),越过马六甲海峡,经细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故临——波斯湾沿阿拉伯海西行至亚丁湾和东非的弼琶罗(今索马里)——层拔(今桑给巴尔)。当时泉州与日本、高丽、古城、渤泥、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马六甲(马来西亚)、蒲甘(今缅甸)、天竺、细兰、波斯、大食、弼琶罗、层拔等57国家和地区有海交贸易关系,泉州港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蕃商都居住在泉州东南隅的“蕃人巷”。他们运来犀象、珠玑、玻璃、玛瑙、香料、胡椒,运去丝绸,瓷器、茶叶。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南宋古船,反映了宋代泉州湾对外贸易的繁荣。这艘南宋末年的帆船,载重量约200吨,船上遗物很多。除有香料木、胡椒及其他贵重药物外,还有木牌、木签、贝壳、桃、李、橄榄、荔枝等果核,以及唐宋钢铁钱、宋代陶瓷器等。这对我国与世界的海上考古,具有重大价值,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南宋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时,正是泉州海外贸易衰退的时期。他针对时弊,重振泉州经济和海外贸易。三年间,来泉蕃舶大增,再现泉州海外贸易之雄风。
元初,世祖忽必烈委任弃宋投元的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招徕蕃商互市,“各从所欲”。蒲氏后裔任福建行省左丞,受命招谕南海诸国蕃商。此后,元朝政府几次重大的招谕活动,都从泉州港启航,且主要由泉州当局负责,并有蒲氏亲信参加。元朝年间,泉州多次设行省,恢复市舶司,与98个国家、地区有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海外贸易处于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泉,说泉州港比埃及亚历山大港还要繁荣,港湾中有许多印度的大船,是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泉;也说泉州“为世界最大港口,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不可胜数”。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盛,为泉州、福建的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友好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元末,泉州陷入10年战乱。明清两代实行闭关俄国政策。明中晚期,倭寇严重扰乱和殖民者东来,清初禁海迁界,晋江日渐淤塞,加上官吏贪赃舞弊,使泉州海外贸易逐渐衰弱。晋江安平(安海)港距府城较远,有较好的通商基础,在郑芝龙家族的努力下,发展成为私商海港,为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较早的地区之一。
在新编《晋江市志.风俗志》中所列举的颇具地方特色的菜谱有:桂花蟹肉、珍珠蚝煎、通心河鳗、油焗红蟳、八珍芋泥、五香鸡卷、糖醋荔肉、汤煮鱼丸、清蒸鲈鱼、快炒红虾、归炖乌鸡、八宝香饭、虎咬荽草、四果甜汤等;名土特产食品有:石狮甜餜、安海捆蹄、深沪水丸、东石蚝煎、衙口花生、安海食珍糕(也名吉红糕)、源和堂蜜饯、石湖红膏蟳、龙湖金边鳖、灵水菜脯、五乡米、陈埭泥蛏、西滨礼饼等;地方小吃有菜餜、蚝(食字旁加追)、田螺肉碗糕、米丸、花生卷、肉粽、蚝煎、花生汤、面线糊、米糍、鱼丸、咸馅芋圆、炸薯枣、土笋冻等。
泉州人对名吃食料的选择是十分讲究的,就海味而言,大虾要鲜蹦活跳,鲈鱼以荀江产为佳,红膏蟳取石湖产最好。泉州菜在烹调技法上有炒、煮、炖、蒸、焖、煎、卤、炸等,口味一般是以清淡酸甜为主,这从上面所列举的晋江名吃食谱的名称上,也可以直接看出来。如炒红虾、煮鱼丸、炖乌鸡、蒸鲈鱼、焗红蟳、煎蚝煎(“煎”字在前者为动词,在后者与蚝合称为名词)、炸薯枣等,以及鲈鱼清蒸、四果汤纯甜、荔肉则味兼酸甜等。
有的民俗学者指出:泉州菜谱上有“咖哩鸡”、“咖哩牛肉”、“烧沙茶牛肉串”等独具蕉风椰韵的风味食品,所用的调味品咖喱和沙茶来自南洋;
“烧猪仔”和“烧肉粽”,估计是明清时期到两广为官的泉州人,从粤菜引进的;
泉州人在烹调菜肴时,有炸葱头油的习惯,喜欢吃“缘随”(香菜)和润芦(水芦),很可能是受中原饮食文化(特别是京菜)的影响。
在泉州侨乡,有的归侨、侨眷家庭,也时常烹饪和饮食海外的一些菜肴,如“印尼菜”、“越南菜”、“泰国菜”等,这就从一个侧面使我们感受到泉州饮食文化的兼容性
名称 地址 电话
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
晋江市图书馆
石狮市方林图书馆
南安李成智公众图书馆
惠安县图书馆
安溪县图书馆
永春县图书馆
德化县图书馆
丰泽区东湖街
鲤城区百源路
青阳镇新大街
曾坑东西二路
梅山镇芙蓉西路
惠安科山路
凤山公园
文化中心
德化县富东街
22284877
22284425
85699076
88706803
86586885
87382481
23232804
23882544
23522132
本文发布于:2024-02-25 21:5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17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泉州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泉州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