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勇气是什么意思)
诚意缺失的“传媒假事件”
2014-06-17 纪忠慧 传播学考研必读
一、“传媒假事件”与“假事件”
“传媒假事件”概念由陈力丹等提出并界定,是指“由传媒公开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的事件或公共关系活动”,其首要特征是“消息来源和报道者重合”。①1961年,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形象:美国假事件指南》中首次提出了“假事件”(pudoevent)的概念——“它不是自发的,而是由于某些人的计划、设置或者促成才出现的。它是为了满足报道和录制的要求而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它的出现是为了便利宣传工具而安排的。”②
“传媒假事件”与“假事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都是为了媒体的报道而策划出来的,但前者主要是由媒体策划的,而后者则是由传媒业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策划完成的。“假事件”在中国又被称为“宣传性现象”,③有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的则掩盖或扭曲事实的真相。事实一旦发生,就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有的是假象事实而已。有些事件虽然也是为媒体报道而事先策划的,但没有扭曲事实的真相,可以借用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的“媒介事件”来指称。无论 “传媒假事件”还是“假事件”,都混淆了真与假的界限,又称“半真实”、“暧昧的真实”。对这类事件或现象越是“忠实”报道,离事实真相就越远,记者和公众都要提高警惕。
“用茶水代替尿液送检”之所以被称为“传媒假事件”,是因为这一“事实”仅仅是为了媒体报道而人为设计的“预制”事件,在摄像机镜头的监视下,一切看上去那么具有戏剧性,结论也似乎不言而喻,但却扭曲了事实的真相。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真正的患者不会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谎称病状或偷偷置换送检样本,因此,正常医疗活动以“无罪推定”为原则,不仅医生要相信患者自述为真,而且相关医学检测仪器也针对特定样本而设计,不具备辨别非特定样本的功能。这样,记者原本要质疑和揭露的男科医疗问题,反而被“传媒假事件”转移了视线,没有达到原初设定的节目宗旨。
二、“传媒假事件”的诚意缺失
“传媒假事件”与“假事件”都是为了媒体的报道而量身定做,常常使事件的表象与真相之间产生错位,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判断,因此,许多情况下可以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两个概念。改革开放前,“传媒假事件”主要是出于宣传的需要,为的是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实行市场化以后,随着利益机制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利益动机开始在“传媒假事件”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万事利为先”已经成为制造各种“假事件”的主要动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业的事业属性与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得以确立,这时,新闻传媒业的内部资源配置不得不考虑市场效益,电视收视率、报纸发行量和网络点击率等市场化指标受到重视。这是传媒业改变过去的宣传语态,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重要一步,现在传媒业内部讨论最多的恰恰也是可视性、可读性。不过,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新闻传媒业对市场化指标的重视早已不止于贴近受众,而是更多地指向了自身利益的考量。在每一个市场指标都意味着广告收入的逻辑面前,新闻样式与内容的选择不再像从
前那样单纯,媒体人也难以精心养大气,越来越缺乏诚意。
由于诚意的缺失,“传媒假事件”恰如没有灵魂的黄色新闻,实际是一种哗众取宠和投机,用“饮鸩止渴”来形容并不为过。美国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策划的“传媒假事件”不胜枚举。美西战争前,赫斯特派画家雷明顿前去古巴采访——“你提供图片,我提供战争。”一句话揭示了“传媒假事件”的深层密码:“事实”可以人为策划、量身定做,只要能给传媒机构带来销量和受众,天下就没有想要而得不到的“事实”。很显然,“传媒假事件”和“假新闻”不同,前者确实在真实的生活空间里存在过,具有更大的迷惑性,但它是按照事先策划的“脚本”而搬演的“预制”事件,带有“表演”的成分,绝非一般事实。“传媒假事件”虽然也是事实,但它只是搬演了事先策划的脚本,误导人的感知,使人的认识和实践产生偏差,必然属于“假象事实”,不可能成为一般事实中的真相事实。这表明,“传媒假事件”虽然可以迷惑人于一时,甚至还可以收到意料之外的奇效,但由于缺乏诚意,没有灵魂,自然行之不远,随时都有被揭穿的风险。
三、“传媒假事件”的文化逻辑
“传媒假事件”混淆了现实与真实的界线,使得生活世界里原本不言自明的逻辑关系发生了改变。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把电子媒介时代的现实描述为一种由符码所构造的“超现实”或“超真实”,意即媒介与现实的关系由原来的前者向后者适应,改变为后者向前者适应;不是媒介如何嵌入生活,而是生活如何通过媒介成为可能并得以实现。很显然,“传媒假事件”只不过是媒介与现实关系发生颠倒的一个缩影,体现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文化逻辑——“媒介信息构成了我们所相信的所谓‘真实’的体验,但实际上,它与万事万物的自然秩序相距甚远。”⑦
在电子媒介覆盖全球之前,媒介与现实的相互依存与适应关系,更多地呈现为一种进步与秩序的和谐状态,并没有引发人们的担忧。然而,“电视的诞生,使人们对新闻的态度有了改变,对速度的要求高于对精确度的要求,表象变得比实情更重要。”⑧不仅如此,以画面效果取胜的电视传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媒介偏向——“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表现,这一点电视编导很久以前就发现了。在思考过程中,观众没有东西可看。”⑨一个鲜明的例证是,在政治竞选被视为西方民主符号的同时,相关报道却像电视“真人秀”一样,越来越充斥着各种“引人入胜”的细枝末节,而舍弃了严肃的政策和政治话题。
“传媒假事件”与“真人秀”的风行,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面相,表征的都是物与像之间的距离逐渐模糊的文化逻辑。不过,这一文化逻辑的形成固然与电子媒介的传播偏向有关,但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却不能视而不见。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都经历了由娱乐媒介向信息媒介的转变,一度成为新闻存在形式的定义者。然而,随着消费文化的蔓延,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新闻娱乐化的趋势,传媒业在承载和建构消费文化的同时,自身也开始受到消费文化的支配。这使得“过去曾被重视的新闻观念被扔进市场的熔炉,重铸出来的是经媒体精心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⑩在无深度、流行性、模式化和易于复制等文化趣味横扫一切的消费文化氛围中,新闻价值观念发生了蜕变——公共领域、权力与政治等严肃话题不再神圣,新闻、民主和启
蒙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复可靠。对此,美国学者不无忧虑地写道:“电视新闻通过戏剧化现实、或搞笑来回应观众的不耐烦,填补空白,这可能被认为是挽留住观众的惟一方式。”(11)
当新闻成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不会有媒体愿意为严肃的“硬新闻”埋单,甚至老牌的新闻机构也不能例外。“现场报道曾经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传统,现在不再如此了。包装——这就是记者们现在要做的事情。记者们经常自我解嘲地说:‘好啦,看上去像新闻了。’头儿只要求搞得像新闻,一半真实,一半虚假,这太好了”。(12)这种情形当然不止于美国,也不止于完全市场化的传媒机构。在今天的中国传媒业,记者不仅钟情于那些有娱乐价值而成本低廉的题材,而且更愿意在严肃的“硬新闻”里寻找卖点。由此我们看到的是,“茶水发炎”这类“传媒假事件”已经摆脱了宣传体制下的套路,不再是正襟危坐的宣传语态,转而竭力挖掘严肃新闻的娱乐价值,有意识地加入戏剧化的情节、悬念,记者也不再是事件的调查者、分析者,而是具有喜剧性和刺激性故事的策划者和体验者。
“传媒假事件”的急功近利,部分源于传媒市场机制的刺激,部分源于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传媒业利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实现媒体资源配置,是做大做强传媒业的必由之路,然而,市场化导向也最容易诱发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作为辨识媒体公信力与品格高下的尺度,获取传媒市场指标的途径和方式有短期和长远之别,追求短期效应的媒体,总是把一时一事的市场指标看得很重,不厌其烦地制造“卖点”,即使面对公众事务的重大问题时也很难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传媒假事件”的频频出笼就是证明。相应地,这类媒体总体上不会有很高的公信力,受众的阅读诉求被引向了以看热闹或消遣为主。
“传媒假事件”的频现也是社会转型期浮躁心态的一种表现。浮躁的基本含义是轻率和急躁,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及其未知与不确定性,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集体焦虑和心理失衡,表现为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迷茫和失落等负面情绪。在这种情绪作用下,一些人对一时无法达到的目标产生了急于求成的心理,既想成功又不想付出必要的和长期的艰苦努力。
瓦叔点评:媒介事件和媒介伪事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分清。但是国内很多时候的翻译等一些原因,将这两种不同的事件混为一谈。前者最初又叫做电视媒介事件,后者又称作媒介伪事件。提出者一个是卡茨,一个是布尔斯廷,这一定要区分开!
媒介事件
1.媒介事件由卡茨提出:指的是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规划并执行,有媒体参与的并向受众传播的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事件。
2.媒介事件不仅包括事件本身的“行为”,也包括媒介(尤其是电视)在整个过程中的“行为”。
3.媒介事件分为竞赛、征服、加冕三种形式。竞赛型如奥运会、总统竞选等。征服型,
如宇航员登月 、具有挑战性的出访等。加冕型,如皇室婚礼、就职与颁奖典礼等。
4.媒介事件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从而使得观众产生一种角色的错位,认为自己就是事件的一部分,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
5.由于媒介事件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和电视的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了相当的“知名度”
(引自《传播学应试精编》、《传播学基础》)
知识点评述:恰逢世界杯结束,我们就从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开始吧。媒介事件最经典的一道题目就是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的小众时代的世界杯、奥运会与媒介事件题,这也是媒介事件这个考点第一次出现。此后,每到出现有重大事件的“大年”,往往也是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出现概率比较高的年份。当题目涉及到类似事件的时候,答题除了应该指出这是一个媒介事件之外,更要考虑:媒介事件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媒介事件让谁得益,如何得益?媒介通过哪些途径推广媒介事件?受众又为什么会接受这样的媒介事件?事件本身媒介化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把这几个问题想通了,其实大家做类似题目就会容易很多。
事实上,我们这里指的媒介事件是“电视媒介事件”,其本意是重大事件的电视直播(当然后面的意义逐渐,还有另外一种媒介事件,叫做媒介伪事件,是布尔斯廷提出的,指的是“专门制造出来以供报道的事件。”这两种媒介事件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在答题的时候更倾向于前一种,但后一种如果能作为补充答出来,也是一个加分项。
最后,如果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刘自雄老师的“解析媒介事件”这篇文章,对于进一步提升你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本文发布于:2024-02-25 12:3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16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媒介事件、媒介伪事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媒介事件、媒介伪事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