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更新时间:2025-01-11 10:34:29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奥运精神作文)

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多维度的幸福观,它摒弃了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幸福观的弊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目标。它主张实践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有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助于改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物质幸福;精神幸福

Abstract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of happiness, it

does away with the drawbacks of previous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and the

happiness of all mankind as the target. It advocates that the practice is a source of

happiness, and morality is the prerequisite of happiness, happiness is a combination of

material happiness and spiritual happiness, personal happiness and social well-being

of unification.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contribute to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help to transform and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life, is

conducive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social environment

Keywords: Marxism; concept of happiness; material happiness; spirit of

happiness

目 录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主要幸福观 ....................... 1

(一)中国古代的主要幸福观 ............................... 1

(二)西方社会的主要幸福观 ............................... 1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 2

(一)实践是幸福的源泉 ................................... 2

(二)道德是幸福的前提 ................................... 3

(三)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 ..................... 3

(四)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 4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 4

(一)有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 5

(二)有助于改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5

(三)有利于改造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 6

参 考 文 献 .......................................... 6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无论是从原始社会人类为躲避天灾,寒冷,饥饿,再到现代社会为了自我发展,人生目标的实现,都是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因此,幸福也就成为了古今中外哲学家们共同探讨的话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理应感到更加幸福。但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人的生存生活压力以及来自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重。而幸福又是每个人的美好向往,人人都渴望幸福,然而幸福是什么,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主要幸福观

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出现以前,哲学家、思想家们对幸福早有了各种阐述,但这些阐述大都是片面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一)中国古代的主要幸福观

魏晋时代《列子·杨朱篇》提到“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人圣亦死,凶寓亦死。”;“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唯患腹咨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情之色。” 指出了人生是有尽头的,应及时的享乐,人生的短暂,应不愧对人生。老子曰:“少私寡欲,见素抱朴。”他们认为节制是一种幸福,无欲则刚,恬淡寡欲,就是幸福。

(二)西方社会的主要幸福观

西方社会的主要幸福观主要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把快乐当做人生的终极目的。古希腊辩证法的鼻祖——赫拉克利特从感觉出发,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享乐主义始祖——伊壁鸠鲁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这一观点,认为我们的一切取舍都是从快乐出发,终极目的是得到快乐。提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的主张,“把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看成是幸福的极致。”

第二种是追求精神享受。柏拉图把幸福解释为“每种快乐和痛苦都是把灵魂钉住在身体上的钉子。”他把幸福看成是禁欲主义。禁欲主义认为身体的物质欲望是卑微的,是幸福的禁锢。视肉体为尘土和灰烬,肉体不过是背负灵魂的一头“驮载的驴子。”在中世纪,神学倡导“人的最高幸福在来世,尘世幸福绝不是最终的目的,更不是最终幸福,只是到达来世幸福天堂的手段和阶段。”认为人的幸福在彼岸而不是此岸。“人在尘世生活之后另有命运,这就是他在死后所等待的上帝的最后的快乐。”

第三种是把追求利益作为幸福的标志。17世纪,英国霍布斯提出“趋利避害”1

是人的本性,这也就决定了人类一切行为的归宿和目的就是追求利益。18世纪,法国爱尔维修认为利益支配了人的判断和行为。这是一种功利主义幸福观,他们认为人生追求快乐的根源在于利益的满足。

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其利己主义的幸福观是旧唯物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特点。马克思肯定了其反宗教的积极意义,但也尖锐地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一是脱离了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抽象地谈论人应该有追求幸福的目的和愿望;二是将个人幸福作为道德基础但没有摆脱利己主义道德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通过劳动实践追求全人类的幸福。它主张实践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一)实践是幸福的源泉

幸福是现实的创造,而非既定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这样认为,人可以创造自身的幸福,实践劳动则是幸福的源泉。

第一,人类生存的前提是能够生活,生活是进行人类的基本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也就是说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立命之本。人类是会的历史,一方面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另一方面也是劳动发展的历史。正式因为劳动,使得人类站立起来,并独立于自然界。与此同时,劳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幸福,不仅是对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来创造生活。人作为自觉的劳动者,从事自觉且自由的劳动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仅指向能够满足其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而且是指向生产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劳动本身。人需要的满足,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赐,也不能祈求神的安排,只有通过劳动创造,才能适应自身的需要。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才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享受到生活的美好。不断的劳动,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创造幸福。

第二,从人的本质看,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是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断产生了新的需求,产生追求幸福的动力。

第三,实践使人的价值得以延续,具有无限生命性。正如马克思所言:“任2

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4]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实践成果依然可以被后人所吸收利用。因为人具有创造性、能动性,而且人的创造成果可以随着人的消逝而保存。人类通过各种实践,创造出劳动成果。人的价值在为人类幸福生活的奋斗中体现出来,这样,人的幸福就会得以实现,人生价值也得以实现。

(二)道德是幸福的前提

道德作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对人主体性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实现无疑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道德也像真正的政治一样,是那种试图使人们增进彼此了解,以便使他们能够为相互间的幸福而共同努力工作的道德,凡是把我们的利益同同伴的利益分开的道德,都是虚伪的、无意义的,违背天性的。”[1]幸福具有道德性的特点,道德是幸福特有的标志。是否幸福的标准,离不开道德的衡量。而道德早已融入到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去,成为人的精神世界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出于天性的选择付出和奉献。人的欲望、需要不同,因而其满足程度、方式也不同,而且,最高的幸福价值就是为人类服务,奉献一切。马克思说:“如果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5]个人只有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创造自己的最大价值。马克思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以最高的道德标准——奉献为最高目标的。马克思在谈到选择职业的理想和价值时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5]

(三)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

马克思以前的幸福观,往往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对立或割裂起来。譬如把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以及把幸福看作是享乐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反对禁欲主义,重视人民的正当物质利益。因为物质生活是幸福的基础,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物质生活也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人人都有发展自身的力量的才能和愿望,“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说来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6]

马克思幸福观认为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完全是正当的,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行为,都是违背人性的。[7]幸福是人的各种需要,例如生理、物质、社会、道德、理想信3

念和自我实现等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的满足。然而,抛开生存条件谈论幸福是不现实的。另外,物质需要的满足也影响着精神需要的满足。这并不意味着只要物质需要满足了,就能幸福,这是一种金钱的虚无主义,是错误的价值观。精神幸福一定会建立在物质幸福基础之上,同时也是对物质幸福的一种升华。

马克思认为,物质享受一旦成为了目的本身,它就会人的面貌,单纯的物质资料本身并不是幸福的源泉,只有“一切社会有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的前提,丰富的物质生活才能与丰富的精神生活统一起来。

恩格斯曾经指出:“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肯定物质幸福,同时强调精神幸福。“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人的生命具有高于生命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我们要追求一种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又能超越物欲的持久的精神幸福。

(四)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同社会的本质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以前的幸福观,只是以片面抽象的观点看待人的本质,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把个人的幸福理解为生活的快乐。这种观点十分的不全面。[8]

在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二者相互联系,互相依存,是辩证统一的。个人幸福的真正实现,不仅有赖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而且有赖于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力,有赖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应当关心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幸福,为个人幸福实现创造条件;社会幸福高于个人幸福,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要为他人和社会创造幸福。如今,个人幸福的实现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和共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由于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断扩大,现代人的生活与过去的社会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方式,经济物质利益不断增多,使得现代人越来越注意独立生活。现代人的独立使得人们越来越觉得孤独,伤感,许4

多年轻人总把不幸悲哀放在嘴边。因此,正确科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对当代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以及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在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的同时,要追求合理的物质生活以及理想的精神幸福。正如前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前提是道德,高尚的道德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二者相辅相成。也正是因为高尚的道德,强烈的幸福感,才能让人们主动去追求人生的发展,个人生活的和谐。当今中国社会,提倡和谐发展,这个和谐不仅仅是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的和谐发展,而且是社会中每个人的和谐发展。譬如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全国各地进行幸福感的调查,也正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感到幸福,进而不断地努力奋斗,提高道德水平,实现人生的目标,过上自身想要过的生活,达到内心的和谐状态。

幸福与不幸相伴而生,如果遇到不幸,是直面痛苦或是任由其摆布,其结果是不同的。不幸可以锻炼意志,丰富阅历,激励人们从逆境中站起来,在不幸中得到幸福,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人们全面的发展。[9]

(二)有助于改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幸福是个人由内而外的是基于稳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一种稳定,平和的积极状态。在一种积极稳定的状态中,人们就会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我国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提到“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文化需求,就是精神需求。当今中国,大部分人民已经不再为温饱问题而烦恼,因此,幸福的物质基础就已经具备了。精神幸福就基于稳定的物质基础慢慢发展。因为幸福,人们就可以追求一些精神生活,譬如音乐、阅读、舞蹈、旅游等等。这类精神生活一方面陶冶人们的情操,另一方面让人们开阔视野 ,培养兴趣,进而人民的道德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使得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幸福感受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个人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感受到人生目标的实现和精神的满足;二是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在为集体和社会谋利益的过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幸福。[10]

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人生目标,这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理念,也是为社会幸福感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伟大的人生目标,都是以奉献社会为最高目标的,这会充实人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同时也会为大家消除现实烦恼和战胜人生中的各种困难提供动力源泉。

5

(三)有利于改造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能够营造有利于人们心灵健康的社会氛围。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是无限的,在精神上的追求也是无限的,如果人们没有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正确认识,就有可能对幸福进行错误的认识,以至于对人生目标的选择和行为方式上有错误的判断,乃至于在现实中无法找到真实的幸福。

人们幸福感的提升,有助于人们主动帮助周围的人、事、物一同发展,这一方面是道德提升的表现,另一方面便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共产主义信念促使人们对全人类幸福做贡献。

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能够繁荣发展,就不能轻视精神财富的创造和发展,那种物质生活的丰富推动者精神生活和人类文化以及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才是理想的。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但追求幸福的途径也不经相同。文中提到过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前的幸福观,如享乐主义幸福观,禁欲主义幸福观,功利主义幸福观等,都是我们应摈弃的观念。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用正确的方式,积极的心态去追求幸福。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不幸,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不让生活中的困难打倒自己,不断历练人生,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幸福,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要通过劳动实践追求全人类的幸福。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真正的核心。

参 考 文 献

[1]陈璐.对幸福问题的哲学思考[D].新疆大学,2010.

[2]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C].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19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4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

[7]张琼苑.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现实意义[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6):

[8]葛晨虹.哲学视野中的幸福理念[J].人民论坛,2005,(1):

[9]闵绪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0,(2):10

[10]邱吉.论社会主义幸福观[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6

本文发布于:2024-02-23 14:1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13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pdf

标签:生活   社会   精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