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十三陵景点讲解词

更新时间:2025-02-23 20:40:53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酬乐天)

1

十三陵景点导游的讲解词解词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参观游览定陵博物馆,我是定陵博物馆的讲解员***,此次定陵之行由我为大家提供全程讲解,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讲解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明朝历史文化,在参观游览过程中,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我会虚心接受,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一同参观明十三陵博物馆。

明朝建立于1368年,结束于1644年,统治时间长达277年,期间先后有16位皇帝在位,除第二位皇帝朱允文因„靖难之役‟战败,下落不明没有陵墓外,其他皇帝均有陵墓保存至今,经考古专家们的考证,明代帝陵共计6处18座,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北钟祥市--嘉靖皇帝父亲朱佑元兴献帝的显陵)、江苏(江苏南京钟山--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江苏盱眙--祖陵,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实葬地,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安徽(凤阳--朱元璋父母,兄嫂,侄子的明皇陵)、北京(景泰帝陵,明十三陵)四省市,下面来看一下我们今天参观的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脚下,领域面积120平方千米,四边群山环绕,由于山水的常年冲刷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占地40平方千米的广袤盆地,山间明堂广大,风景秀丽,历代帝王大都认为帝业的兴衰多取于祖先墓地的好风水,所以十三陵的卜选历时2年的时间。明代的风水术士们,非常注重龙砂穴水向的相配关系,龙即指主山;砂是指由主山派生而出的其他山脉;水有界止龙气涛涛流逝的作用;所以又有„大水横其前,小水夹左右‟的说法。我们看到十三陵全景图上,温榆河的支流自西北直泻东南,每座皇陵前都有汉白玉的石桥,桥下流动的月牙河水即是小水,每座皇陵就掩映在这青山绿水中。明十三陵的形成前后经历了235年,埋葬了明朝自永乐皇帝开始的13位皇帝和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和数十位殉葬宫人,及7座妃子坟和1座太监陪葬墓。十三陵的首陵是长陵,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长陵的神道总长约7.3千米,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石桥,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南五孔桥,七孔石桥等建筑,今天除三孔石桥和七孔石桥以毁坏外,其他建筑均保存完好。因为陵区内其他各陵神道都是从长陵神道分出来的,清朝时有人称之为„总神道‟。永乐皇帝朱棣及皇后徐氏就埋葬在长陵。思陵的建筑规模最小,在我左手边的第一座陵墓即是思陵,埋葬着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朱由检,他死后由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他埋在生前宠妃田氏墓中,其陵墓规模自然无法与其他皇帝相比。我们今天参观的是定陵,就是我左手边的第三座陵墓,这是一座一帝二后的合葬墓,即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1955年国务院决定发掘明定陵,1956年5月发掘工作开始,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队成功打开定陵地下宫殿,出土文物2780件,下面我们来参观一下部分出土文物。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凤冠,凤冠是明朝皇后在受册封及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这是孝端皇后的凤冠,上面有六条金丝编制而成的金龙,昂首欲腾;三只用翠鸟的羽毛粘贴而成的凤,屈居于下,扑展双翅,妖娆若飞;其上龙凤口中均口衔珠宝串饰,在满饰大小不同的珍珠宝石缀编的牡丹花及点翠的如意云及花树之间穿行,嬉戏。冠后的六扇博鬓左右分开,如同五彩缤纷展开的凤尾,全冠共有红蓝宝石128块,珍珠5449颗,重量为四斤八两。

冕,是皇帝祭天地,宗庙,社稷等大典时戴用的礼冠,定陵共出土两顶。冕的形制近千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冕的上部为冕板,呈前圆后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冕的前后各垂有12旒,每旒12珠,分别代表一年的12个月,一天的12个时辰和一年的24个节气。在明代,旒的长度及鼻,用意“蔽明”,表示王者不是非,不视邪,冕的两侧还有充耳,意在“塞明”,表示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金丝翼善冠,是我国首次出土,出自万历皇帝棺内的一个圆盒内。冠重826克。此冠虽属于皇帝着常服时戴用,但制作工艺技巧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金折角‟三部分。冠上突起的部分称作„屋‟,以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由于当时的工匠技艺纯熟,所编花纹不仅空当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看不出来龙去脉。后山与折角也全用金丝编成,后山部分组装有二龙戏珠,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已金丝搓拧成的花丝制成。然后焊接成形。由于工匠焊接时火候掌握的恰到好处,如此复杂的图案装饰,却不露丝毫焊接痕迹,这样绝妙的技艺的确不能不令人观止。

乌纱翼善冠,在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两顶。是皇帝着常服时戴用的。冠上有二龙戏珠的图案,龙身点翠,龙眼镶嵌着极名贵的红宝石,冠上两折角高高向上,隐喻“皇权至高无上,世上为我独尊”。黑色是明代帽子中的流行色,与其它朝代的帽子有明显区别,由于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纱做的,所以也称“乌纱帽”。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革了职的称“摘去乌纱帽”,这些说法就源于明代。

大碌带,出自万历皇帝棺内,据带下黄色绢条上墨书:“宝藏库取出大碌带”而得名。带是用双层黄色素缎内夹皮革一层制成,带上缝缀二十块镶宝玉饰件。每一金饰件均为扁金制成的缠枝花形金托,托正中镶祖母绿一块,四周嵌石榴

2

籽红宝石91块,残朽珍珠4颗。其中,体积最大,价值最高的宝石是祖母绿。定陵出土的大碌带上的祖母绿宝石,色绿,透明,品种极为名贵,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我国琢玉历史悠久,尤其到了明代已有很高水平。玉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类,我国古代所指的玉大多为软玉,如新疆和田产的羊脂玉。

玉壶:用整块白玉琢成,壶链为镂空套雕,环环相衔,巧夺天工。

金托玉爵杯,爵是古代酒具中最常见的,一般形制为圆腹,下有三足,口部有流和尾。口前端称流,可供饮酒用,另一端称尾,与流保持平衡,中缘内侧对称安置两个向上伫立的立棒,称作柱,旁边有柄。饮酒时,可通过柱控制其倾斜程度,以控制酒液的流量,底部置三足,可供温酒用。这种形状的爵早在殷代和西周时就已盛行,一直流传到明清以至后来,说明它实用性很强。这件金爵杯可谓金器中的佼佼者,在爵底外壁刻有铭文一周,„万历年造足色金重五两一钱七分‟,经实测含金量是95%,是所有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与本身铭文基本相符。

双耳玉杯:是古今最常用的酒具,大家看到的感觉更像是工艺品吧!镏金银托盘双耳玉杯,出自万历皇帝棺内,白玉制成,重93.5克。工匠独具匠心的在杯的两侧透雕牵牛花形耳,而且花形设计成四瓣,分别下折。下部有叶和蔓。花芯嵌红宝石一块,这一设计使平淡的杯子有了立体感,红宝石的点缀,为双耳玉杯增加了生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将玉耳杯放在特制的托盘上,既没有了头重脚轻的感觉,又增加了玉耳杯的身价,更衬托出玉耳杯的精致华美。

玉碗,用羊脂玉雕成,玉质莹润,琢工高超,真正做到了„薄如纸,声如磬‟的程度。此碗重325克。

青花梅瓶,中国瓷器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明代的青花瓷器在中国瓷器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定陵出土的青花瓷器色彩清新明丽,线条流畅自然。我们现在看到的青花梅瓶,出土时放在万历皇帝棺椁的四周,取„四方清平,四平八稳‟之意。

长陵裬恩殿,是明代诸陵中唯一一座保存至今的裬恩大殿,也是我国木构建筑的珍贵遗物和杰出代表。裬恩殿是谒陵祭祀的场所,总面积为1956平方米,可与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裬恩殿的主体建筑是六十根不加粉饰的金丝楠木大柱,高约十三米,直径一米左右,承托着重檐庑殿顶。殿内所有木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地面使用金砖铺地,使宏伟壮观的金丝楠木大殿呈现出神秘的色彩。当你流连于皇家宫殿或御苑,巡着前人的足迹踏上那金碧辉煌的殿阁楼宇,陶醉于古人的匠心独具而不能自拔时,是否注意到那些高大建筑屋顶上的展览呢?是否会问屋脊上为什么会有那么一串排列整齐的小动物规规矩矩地坐着?它们是谁呢?

直觉告诉你,这一定是出于美观,不全对。建筑装饰是对建筑构件的美的加工,这些装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既具有美观的效果,又兼有实用性。

先看屋顶正脊,两个坡顶相交而产生正脊,相交处必然不会十分严密,为了使屋顶两个面的瓦件相交妥贴,不致漏水,在脊的位置上就需要加砖瓦封口,结果是高出屋面,有碍观瞻,怎么办?于是古人想到在这些高出的脊上做出各种装饰,如动物、植物,以及后来形成的鸱吻,美观又实用,妙哉!

这个鸱吻也是很有讲究的,明清时他荣升为龙之九子之一,性格"好望好吞"。好张望使他往屋顶上爬,好吞噬使他张口咬着屋脊,工匠一剑就把他牢牢钉在屋顶,一旦打雷着火,喷水可也。

屋脊上走兽的排列是有严格顺序的。歇山式屋顶戗脊(庑殿式屋顶垂脊)的最前端通常都会有一个骑着小兽的仙人作为领队,走兽便在仙人之后,顺序依次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之后还有戗兽收尾,旁边还有一只垂兽保驾。房屋品级的不同决定了走兽的数量,清代以来,对走兽的大小、奇偶、数目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必须是一、三、五、七、九等单数,但地方建筑多不从官制,即使天子居所也有破例之为,如故宫太和殿的角脊上就坐着十个琉璃小兽,虽不符合官家的要求,与众不同却也是地位的显现。这最后一只尊贵的小兽形似猴子,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

皇帝的家,岂能马虎!选择什么样的小兽是经过工匠师、堪舆师甚至皇帝本人慎重考虑的。被选中的这些小兽多是传说中的异兽,我们熟悉的不过龙、凤、狮子,寓意自不必说,海马、天马象征皇家威德通天入海;斗牛、押鱼可以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狮子为镇山之王;狻猊则为食虎豹的异兽,象征百兽率从;獬豸善辨是非,说明皇家所谓的"正大光明"

3

之意。总之,这些兽们就象皇权的宣传者和捍卫者,站在高高的地方震慑着普天下除皇帝直系外的所有富人、穷人、显贵、布衣、官僚、臣民们。

知其然,不能不知其所以然。小兽们的实用性体现在哪呢?屋脊的琉璃筒瓦,由上至下一个套一个地紧扣在倾斜的屋脊上。试想,如此坡度,瓦片岂能轻松安放,非要牢牢钉固不可。没错,屋脊上最下面一块筒瓦都要用铁钉钉在瓦底下的木构件上,防止雨水从钉眼漏下而腐蚀木结构,又在每一个钉孔上覆一个琉璃构件,叫钉帽。垂脊、戗脊上的这种琉璃钉帽加以装饰就成为琉璃仙人走兽了。垂脊、戗脊不往外跌,全仰仗这一队仙人走兽在牢牢地坐着。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皇陵,我们来看一下永乐皇帝画像。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朝初期,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文即位,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4年后攻占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在他所统治明朝的22年里,国库充实,政局稳定,他下令迁都北京,营建故宫,修筑长城,编纂《永乐大典》,以及派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他的卓越政绩。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女儿,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40岁病逝。长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

我们今天参观的是定陵,再来看一下万历皇帝和皇后的画像。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形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十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耗费白银800万两,奴役军工民匠6500万人次,用了六年时间,建成了工程质量最好的定陵,他居然还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是一位让人哭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8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万历皇帝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病逝于宏德殿,享年58岁。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原配皇后孝端皇后,浙江余姚人,十六岁入宫,但没有给皇帝生育儿子,孝端皇后为人端静贤德,很得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的喜爱,稳居皇后宝座42年,万历四十八年四月病逝于坤宁宫,享年57岁,在明朝时,帝后死需停尸百日方可入葬,而未到百日万历皇帝也死了,这样万历皇帝和孝端皇后在万历四十八年十月一同葬入定陵的地下宫殿。孝靖皇后最初只是万历皇帝母亲身边的一位宫女,可是与万历皇帝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被封为恭妃及皇贵妃。但是她比万历皇帝早死了九年,因为是皇贵妃的身份,被葬在妃子坟中,直到后来熹宗朱由校追封她为太皇太后,在入葬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皇后同日,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定陵地下宫殿。

博物馆我们就参观到这里,下面我们一同游览定陵的地面建筑和地下宫殿。

定陵博物馆的馆明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的。

定陵的总面积为18万2千平方米,主体在一条中轴线上,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中轴线为青石铺成,据《房山县志》记载:“大石窝在房山西南六十里黄龙山下,前产青白石,后产白玉石,小者数丈,大者数十丈,宫殿建筑多产于此”。驰名中外的大石窝不仅石材质地精良,而且储量丰富,品种繁多。据《房山县志》载:白石矿俗传有十三弦(十三个品种),即白玉、明柳、砖渣、麻子石、大弦、小弦、青白石、黄大石、黑大石、大六面、小六面、艾叶青、螺丝转。采石时,可以根据需要的品种、尺寸来选择。这里的石料开采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所以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明清建都北京后,所修建的宫殿,寺庙、陵寝、牌坊、御路、桥梁,以及其他大型建筑所用的汉白玉、青白石等石料,大多是从房山大石窝采运的.石材巨大,大都为整石,且不说开采的艰难,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运到这里也是极为不易。当时的搬运方法是先在沿途每隔一里地挖一口井,利用寒冬天气,在地面上泼水结冰,然后将巨石放在特制的木架上(称旱船),由千百人用绳拖拉过来。据《冬宫纪事》载,从房山运送一块长三丈、宽一丈、厚五尺的白石,就调用了顺天等八府民夫两万人,历时二十八天,才运到京城,花费白银十一万两。

4

定陵规模仅次于长陵,曾遭受过三次大火,地面建筑遭到很大破坏,其中明末李自成率大军逼近京城时,下令焚烧十三陵大殿,捣毁定陵、庆陵、德陵城墙与城门,整个十三陵“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清军入关后,又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并放火焚烧了定陵和德陵。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高石台基就是定陵裬恩门的遗址。

前面是定陵裬恩殿的遗址,祾恩殿,原称"享殿",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明世宗皇帝到天寿山朝陵,更名为"祾恩殿"。"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极之恩"意。也是就说,到这里祭祀可以得到先帝的护佑,恩德是没有极限的。原殿内日常陈设有神榻(灵座、龛帐)、帝后神牌、册宝、衣冠、御座、香案,以及各种乐器。朝廷遣官致祭时,殿内再增置陈设祭品用的正案、从案、三牲(牛、羊、猪)案匣等。 也就是说在当时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场所。

中间的石刻叫做丹陛,石整块的汉白玉石雕刻而成,图案为龙凤戏珠,江崖,海水,如意云,外面一圈为卷草莲花图,象征帝后统治天上人间。大家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石,原来上面大柱子用的楠木,在木料中最佳,是非常贵重的木料,它树木高大而没有斑节,花纹细腻,坚固耐用。而且具有防腐朽的特点。用它建成的殿宇多不用涂漆,显得古色古香,目前我国保留最大最完整的本色楠木殿极少,这是其中之一。十三陵首陵长陵殿内60根楠木柱中,最粗的1.124米,未加工的原木就可想而知了。永乐皇帝在即位之初,就下决心要把京师由南京迁往他的龙兴之地-北京。并积极做迁都的准备。在营建北京皇宫时凡重要建筑都是用楠木作栋梁。在陵墓的修建上更是以楠木为主。因在封建社会这两项工程被视为关系到江山是否长久的主要建筑,其用料之多、质量之好是无以伦比的,因此永乐朝多次派人去采木。永乐朝采木实行官办,朝延派大臣到各省督理,如工部尚书宋礼一生曾五次入四川监督采木。役夫从各省招募。十三陵的殿堂原来都是香楠木所建,楠木成材需要数百年时间,主要产于四川、湖广、江西等地的深山中。明代曾经派有专人从事采伐,作为宫殿、朝堂、陵墓之用,称作“皇木”。楠杉大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人迹罕至,虎狼成群,且地多瘴疠之气。寻找皇木要成群结队,背负粮米,冒生命的危险,蜀民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民谚,道出了采木人的辛酸遭遇。

大木采伐之后,山路崎岖,无法运出山外,要等到雨季到来,山洪暴发,靠洪水将木材漂流出山,然后再导入江河,结筏而运。在江河之中,惊涛骇浪,又不知有多少人死于非命。采伐的皇木到达北京,要经过五六年的时间,沿途损耗,江河漂失,到达后仅剩十之一二了。

棂星门,又作灵星门(古代"灵"与"棂"通用)或乌头门。建筑形制起源于古代的"乌头染"。《史记》:"正门阀阅一丈,柱端安瓦筒,墨染,号乌头染。"后来,这种柱出头式牌坊门被封建统治阶级名为"棂星门",成为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永乐大典》载古赋题句:"棂星名门,王者之制也。灵星垂象,王制之本也。欲知王者所法之制,当识灵星所垂之象。"按《后汉书.礼仪志》载,灵星左角的星名为天田星,"号曰灵星",则灵星为角星之宿。"角星为天门之象",所以,灵星所垂之象就是天门。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把皇宫比作天宫,这种以灵星命名的门便被广泛地运用于宫室、坛庙的神路中,成为一种象征王制、点缀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古人曾说过:"圣殿之有灵星门,盖尊圣门如天门也。"毫无疑问,宫室、坛庙、陵寝中棂星门之设,也是尊天子之门如天门了。那么,皇帝入葬要经过"天门",也就是"升天"了。

石供案上摆放的是石头做成的五个供品,中间一香炉,旁边两蜡台,最外边两花瓶,用来烘托陵园气氛,也是象征后人对祖先的尊敬之意。

方城之上的明楼,是定陵的标志性建筑。上面匾额书"定陵"二字。楼内竖"圣号碑",碑额篆刻"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显皇帝之陵",神宗是庙号,显是谥号。在十三陵中保存完整的明楼有三座,定陵就是其中一座。定陵明楼为什么保存完整呢?大家看,明楼四角柱石,下起台基,上至阑额,全是整块石料,上下檐的斗拱、额枋、椽、飞、望板和上下檐之间的匾额,都是大块石料雕刻组装而成,通体上下无片木寸钉。施以油漆彩画,不细看,还以为是木构建筑呢!但比起木制建筑要坚固得多。据《帝陵图说》记载:在墙石的空隙内都浇灌了铁液。所以明楼距今已400余年,仍巍峨壮观,完好无损,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石雕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第一展览室讲解词

现在大家看到的三幅画像就是定陵的三位墓主人,中间是万历皇帝,左边是原配皇后孝端皇后,右边是后被追封的孝靖皇后。最重要的是这块小石碑,在1956年5月,中国考古工作队进驻定陵,对定陵地下宫殿进行实地挖掘,当时挖有三条探沟,这块小石碑是挖掘第二条探沟地下7.5米深时发现的,上面刻有十六个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具体的记载了到达地下宫殿入口的长度及深度,为考古人员指明了道路,对挖掘工作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后人称它为„指路碑‟。

5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挖掘现场时发现了这个官方留下的指路碑,它没有为我们挖掘地下宫殿起到太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定陵修建好时,万历皇帝28岁,他何时家崩是个未知数,所以官方也留下了标记。

这里是金锭和银锭,金锭是皇帝的赏赐品,民间禁止流通。银锭是明清两朝的主要流通货币,定陵出土四种共65枚,分别为50两,30两,20两,10两,现在看到的为50两一枚,上面刻有银匠的姓名及银锭的出产地,在当时50两白银可换得大米2万斤。

上面就是当时找到金刚墙时拍摄的照片,我们一会到地下宫殿就可以看到。

圹志,孝靖皇后的陪葬品,最初在妃子坟,后随孝靖迁到定陵地下宫殿。

由于1957年打开地下宫殿时,我国没有很好的文物保护技术,大多丝织品氧化腐烂了,所以很遗憾我们现在看到的丝织品,均为复制品。

玉佩,羊脂玉制成,上面镶有挂钩,挂在腰带上,垂在腿的前方,行走时玉件相互碰撞,发出叮当悦耳的声音,所以它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叮当玉佩,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7副。

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金器289件,一部分为帝后生前的御用器物,一部分为当时的银作局专门打制的陪葬品,我们现在看到中间的是金盆,两旁的叫做带柄罐,形制大小基本相同,铭文标明二者重量只相差一钱。底部刻铭文一周„大明万历御用监造八成五色金重二十二两四钱‟,另一重二十二两三钱。上面刻有„尚冠上用‟四字,由此得知是专门为皇帝所用之物。万历皇帝一生多病,身体虚弱,经常服药,您可以猜到了吧,这是为皇帝煎药用的药罐。

大家看一下上面的照片,这就是1957年打开万历皇帝棺椁时万历皇帝已经腐烂了的尸体。

这里陈列的上面雕刻有花纹的器皿,就是帝后生前的御用器物,后作为了陪葬品。

明代的青花瓷器有四大特点: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响如磬。特别是江西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青花瓷器,世界闻名。这件青花瓷碗是万历皇帝生前的御用器物,后作为陪葬品。青花梅瓶,出土于定陵地下宫殿帝后棺椁四周,象征„四方清平,四平八稳‟。

我们要看一下这件精致的青花胭脂盒,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最小的一件青花瓷器,出自孝端皇后棺内。高2.4厘米,直径3.2厘米。出土时盒内装有红褐色块状物,似为胭脂。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孝靖皇后的陪葬品,出土两件,整件衣服上绣满了一百个童子嬉戏的场面,故而得名百子衣,是皇后大婚时穿用的礼服。衣为方领,对开襟,前后襟及两袖以金线绣有九条金龙,姿态有升,有行,有坐,富裕变化,体现出了明代宫廷艺术中龙的造型特点。整个图案变化多彩,寓意皇家子孙万代,多福多寿。上面镶嵌的扣子为纯金打制,整件衣服富丽堂皇。(十一种绣法:穿丝针,抢针,网绣,铺针,平金,斜缠,盘金,松针,打籽,扎针, 和针)

高跟凤头鞋,孝端皇后的陪葬品,当时以脚小为美,看到它我们就可以想象到„三寸金莲‟的大小了。

明朝时凤冠是皇后受册封及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四顶,分别为三龙二凤冠,六龙三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九龙九凤冠,是孝端皇后的陪葬品,冠上有九条用金丝编制而成的金龙,九只用翠鸟的羽毛粘贴的凤,冠后的博鬓展开后如同五彩缤纷展开的凤尾,冠上共有红蓝宝石150块,珍珠4414颗,重量为四斤六两。

展览室我们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开始下一站地宫的游览吧。

封建皇帝为了长久保存自己的陵墓,深怕被人挖掘,不仅编造许多神话吓人,还要把坟墓封藏得极为严密。因此,历代帝陵的地下宫殿始终被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打开十三陵地宫之谜,一直是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探索的课题,但因种种疑难,久久不能入手。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对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终于揭开了地宫之谜。

6

现在来到的是宝城,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75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在这里,我们先讲一下定陵地下宫殿的挖掘过程。1955年10月15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人民日报》社长邓拓,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苏等6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挖掘明十三陵的长陵。周恩来总理批准同意,并成立了长陵挖掘委员会。经过专家组实地调查认为,应在献陵,定陵,庆陵中先选一陵试掘,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对长陵的挖掘。因定陵宝城西南有围墙松动,露出券门,为挖掘地宫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最后决定先挖掘定陵。1956年5月动工,在1958年结束。

最开始,就是正对着这个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在三个月以后,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时至今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打开地宫的正确方向,按小石碑的指示方向,挖了最后一条长15米,宽10米的探沟。在这条探沟中发现了斜坡石隧道。1957年5月挖到了地宫的金刚墙。当年9月拆开金刚墙上封砌的„人‟字形的城砖后,陆续打开了地宫的各道宫门,对地宫的文物进行清理。1958年7月挖掘工作完成。正对着明楼的方向是定陵地下宫殿真正的入口,而我们要继续往这边走,从地下宫殿的左配殿进入。

地下宫殿左配殿的大门,是一整块青石雕刻,上面只有俯首衔环作为装饰。在左配殿我们看到的叫做棺床,棺床上有方孔,内填黄土,即所说的“金井”。定陵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宽敞的殿堂连接而成,左、右两配室长26米,宽6米,高7.1米,对称建于中室两侧,左右配殿为对称型建筑,大小相同,均无棺椁,发掘时就是这样空空的。

在棺床上黑色的部分是“金砖”, 金砖又称细料方砖或"澄浆砖",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叫"金砖"。烧自江南苏州,要经过多道工序用13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烧成,有百不得二的说法。铺墁时还要仔细加工,即所谓"磨砖对缝",首先要经过试铺合适后再正式铺墁刮平,最后还要浸以生桐油,才算最后完成,用金砖铺地,表面光润,不滑不涩。可惜金砖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经过甬道我们到达中殿。

地下宫殿总面积达1195平方米,地下宫殿地面距宝顶垂直深度为27米,整个地宫为石结构,没有梁柱,完全采用拱券式,以便承受宝顶的巨大压力。400多年来,曾经历过一些地震,但地宫丝毫无损。由此可见我国当时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是金砖铺地,现在为了保护地面铺了一层橡胶垫,很遗憾我们看不到金砖了。殿内设有三座用汉白玉石雕成的“宝座”,现在为了游客参观游览行走方便,将三个宝座都摆在一条直线上,其实最初宝座是呈„品‟字型摆放,万历皇帝宝座在中间,左侧为孝端皇后宝座,右侧为孝靖皇后宝座,是为放置帝后牌位之用,牌位为木质,早已腐烂。宝座的区分在于扶手,皇帝的宝座扶手是龙头,皇后宝座扶手是凤头。每个宝座前均设有用黄琉璃制成的“五供”和一只青花龙纹大瓷缸。“五供”为一个香炉,两个蜡台和两个花瓶;大龙缸内原贮有灯油(据鉴定表面油脂为蜂蜡),凝固一起厚5至6厘米,下部为植物油,油面有铜制圆瓢一个,瓢内装有灯芯,灯芯有点燃过的痕迹,大概由于地宫封闭后缺氧而熄灭。此油缸即所谓的„长明灯‟或„万年灯‟。我们看到的青花瓷大龙缸造于明嘉靖年间,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何要用其祖父时造的龙缸呢?据说万历年间,江西景德镇的瓷工们,实在忍受不了官府的残酷压迫,苦饿难熬,导致“哄然停工“,至朱翊钧死时,也没造出供其使用的龙缸来,只好用前代的遗物代替。据记载,龙缸,花瓶等有„百不得五‟的说法,龙缸口径为70厘米,要想烧成这样的器物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现在去参观一下后殿,后殿为地宫的主殿,与前、中殿成丁字形,长30.1米,宽 9.1米,高9.5米,地面用磨光的花斑石铺成(据说产自河南浚县)。发掘时,在前、中、后三殿的地面上均放有已腐朽的大厚木板,是运入棺椁时为保护地面而铺设的,由于匆忙,未来得及撤走,可想像到当时慌乱的场面。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上面放有三具棺椁。中间的梓棺(梓棺:民间俗称出殡,即将帝后的棺椁由皇宫安葬到陵园之内)为万历皇帝的,两侧是孝端和孝靖二位皇后的。在棺椁左右放有26只盛满陪葬品的朱漆木箱。这些棺椁和木箱原为楠木制成,已腐烂,现在所看到的,是按原状用石膏复制出来的模型。在棺床中央有一个长方形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在展览室也以看到过打开万历皇帝棺椁时的照片,腐烂了的尸体再次证明玉石没有防止尸体腐烂的作用。

7

右配殿,现在为了保护没有开放,定陵前,中,后三座殿堂居中,与紫禁城内廷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布局相吻合,左右配殿与东西六宫相吻合。大家看到的石门为青石制成,上面只有俯首衔环,没有其它装饰,看下地面的凹槽,一会儿我会为大家讲解它是做什么用的。

大家在看一下孝端,孝靖皇后的宝座,扶手为凤头。其它陈设都是和万历皇帝的是一样的。

我们现在到达的是地下宫殿的前殿,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长29米,宽6米,高 7.2米,石构拱券式。据推断,其拱券是采用“堆土起券法”建造起来的。即先把两边的墙壁砌好后,内填土夯实,待砌好券顶后,再将,填土掏去,如此一步步、一段段进行艰难建筑的。

当打开地下宫殿时,前殿的地面上有一层腐朽的枕木,上面有车辙的痕迹,据说是为了保护地面的“金 砖”而铺制的。

定陵地下宫殿共有七座石门,我们看到左右配殿的四座石门均为青石雕刻而成,上面只有俯首衔环,没有其它装饰。殿下宫殿的前,中,后三座殿堂,由三座汉白玉石门连接,石门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上面雕刻有纵横九排的门钉,81颗门钉大部分是就原石雕刻的,也有刻好后镶入的。中国人历来视"九"为极阳数。因此,用"九"来装饰皇家建筑,象征着封建帝王的至高无上。俯首衔环,十分美观,它是龙得第九个儿子,名为椒图,性情温顺者,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虽然石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因为石门的门首一边较薄为20厘米,门轴较厚为40厘米,门轴相当于门首的一倍,而且门轴上下又呈球冠状,可减少磨擦,当石门开启时,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启时较为轻便;我们看门扇上横着一根青铜扇管,其宽约0.84米,厚约0.3米,长3.6米,重量大约为10吨,是它重重的压着石门,作用是为了防止石门的倒塌。 当时打开金刚墙的时候,石门是关闭着的,考古人员利用灯光通过石门中间四五厘米的门缝往里边看,看到什么呢?我们来这边也来看一下,就是它顶着石门,这就是顶门石,考古人员先利用一根8号铅丝,做成一个„口‟字形,然后利用一块薄木板从门缝伸进去,用力将顶门石慢慢推起,然后将铅丝做成的圆环从门缝伸进去套住顶门石,顶门石被推立起来之后,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下宫殿被中国考古工作队成功的打开。讲到这里,大家是否会在想一些问题,比如门是谁关闭的呢?我们知道这是皇帝的陵墓,不太可能还有人为了关门而留在里面。其实是采用倒关门的方法,也就是先关上一扇门,然后将另一扇门关到地面凹槽的位置,恰好关到那里也是可以出来一个人的位置,然后将顶门石放入地面的凹槽中,再将它向石门倾斜,人出来后,将门向外带,顶门石随着石门倾斜,最后卡到了石门上面俯首衔环后相对应的突起位置,门就被牢牢的关住了。顶门石高1.6米,中间较窄,两端略宽,并刻有莲花瓣图纹。顶门石也叫做自来石,是古人为了防止盗墓而设计的,可见工匠用心良苦。大家再看一下汉白玉石门楼,仿木结构,再一次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建筑工艺水平。

1195平方米的地下宫殿,真正的入口在这里,请大家随我来。我们刚才看到过刻有“此石至今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小石碑,所说的„金刚墙‟就是这里,在古代„金刚墙‟ 是指封砌地宫的大墙,是对地下墙体的一个统称。墙高8.8米,厚1.7米,砌城砖50层,墙基用四层条石砌成,异常厚实坚固。在金刚墙正中,有个上窄下宽呈“人”字形的门,叫“金刚门”,用23层大城砖严密地将地宫封砌起来,考古人员拆除了这23层城砖,就顺利的通过了金刚门,看到里边有一个方形的石券室,在西侧正中有两扇关闭着的洁白无暇的汉白玉石门。从金刚墙至后殿进深 87.34米,面阔47.28米。

参观到这里,我们即将结束定陵地下宫殿的参观,随之要参观定陵的标志性建筑明楼,通过对定陵地下宫殿的参观,可以肯定的告诉您定陵地下宫殿并没有传说中提到的伤人机关,也没有把营建皇陵的人埋葬地宫中的事实,我希望地下宫殿给您留下的不仅是阴森寒冷的感觉,而是有更多的深层次的启示。

好,我们开始往地面走吧!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表记,就是当时挖掘小石碑的位置。前面就是明楼,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标志,也是保存最好的建筑。明楼通体为石结构建筑,斗拱梁枋全由石料雕成,再漆饰彩绘,美观大方,所以几次大火都得已幸免,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在十三陵当中,只有永陵和定陵明楼为石制。在明楼黄色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明‟二字,而碑身上则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 神宗石庙号,历史上皇帝死去之后,按照习惯要由他的子孙和臣子拟定一个比较好听的文字给予追加封号,成为„谥法‟。朱翊钧的谥号是„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显‟字是他谥号的简称。

8

在明楼上您可以欣赏一下十三陵的美丽风景,可以看到远处的其他几座帝陵,及1958年首都人民修建的十三陵水库,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这里环葬着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是我国古代帝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十三陵自1409年开始营建,至1644年明朝灭亡,历经二百余年,营造工程从未间断,陵区面积达四十平方公里。

燕山余脉,自西向东,迤逦而来,在陵区的东西北三面,排列成一个山环,后有天寿雄峙,前有龙山、虎山拱卫,群峰耸立,如拱似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水流交错,风景优美。绿树浓荫之中,一座座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檐牙高啄,金碧辉煌,错落在三面山麓上,形成一幅绝妙的图画,确是一处凝聚帝王之气的宝地。

明代自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死后葬于昌平县天寿山下(即长陵),此后,除景泰帝因兄弟争夺帝位死后不葬陵区而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外,其他皇帝都埋葬在十三陵。依营建时间先后依次为: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载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思宗朱由检的思陵。另外,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宫人。

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基后,改年号为永乐。他曾镇守北平多年,深知北平在当时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便于永乐四年(1406年)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开始修建北京城。次年,皇后徐氏病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礼部尚书赵翀及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他们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挑选的地方。最先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是帝姓朱,“朱”和“猪”同音,猪家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讳不能用。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个村叫“狼儿峪”,猪旁有狼更危险,也不能用。又一处是京西的“燕家台”,可是,“燕家”和“晏驾”是谐音(皇帝死叫晏驾),不吉利。京西的潭拓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直至永乐七年(1409年)才选好现在这片陵区,并由朱棣亲自察看决定。这里山间地面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确是块好地方。加上术士们的夸张、神化,朱棣更加高兴,立即降旨圈地八十里为陵区禁地,开始动工修建长陵。选在这里建陵,不单由于风景美好,更主要的是这里山势如屏,易守难攻,一旦驻军把守,既可守护陵寝,又便于拱卫京师。从这年朱棣在昌平县北天寿山下建造长陵起,此处便成为明朝皇帝死后的家园。

依封建时代的葬制,一般子孙的陵墓,应当一个比一个小,但十三陵却不尽然,后来居上者也不少。朱元璋是个创业的皇帝,死后葬在南京孝陵;朱棣一生五次北征,是巩固明政权的定业皇帝,死后葬在北京长陵;这两座陵,一是祖陵,一是北京首陵,因此建筑规模都很大,但以后并未依此而代代缩小。十三陵中,一般凡是皇帝生前修的陵,亲自督理,不惜工力费用,所以高大、宽阔,陵殿建筑讲究,装饰富丽堂皇。死后筑陵的全由子孙办理埋葬,一般都是草草从事,陵墓的规模也就小得多了。

大家看这些城砖,十三陵所用的砖,都是五十斤重的大型城砖,砖上印有“寿工”二字,称作“寿工砖”。嘉靖以前由各府州县贡纳,嘉靖后,大部来自山东临清。工部派专人在这里专事督办,每年缴纳一百万块。砖的要求十分严格,质地要细致而坚实,验收时每块砖要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隙,砖上要印制作年月,委官姓氏,窑户姓名等,以备查对。

第二展览室讲解词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金钱和钮扣,金钱不是当时的流通货币,而是专为帝后做的陪葬品,出自帝后尸体背部,有避邪压胜之意,所以又称„压胜钱‟。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压胜钱117枚,我们现在看到的上面刻有吉祥如意字样的金钱,共出土17枚,每枚重二两,在它的背面还刻有梵文咒语,意为人神相通,消灾去病。消灾延寿金钱共出土100枚,每枚重一两,出自孝端皇后尸体下面。中间展示的是钮扣,全部由黄金打制而成,镶嵌在皇后服饰上钮扣造型设计别致,图案多取自有吉祥美好寓意的花卉、动物及福、寿、万等寓意深刻的文字,中间五枚钮扣的图案为蝶戏梅花,象征四季春风之意。

这里展示的是帝后生前使用过的梳妆用品,我们看这件是铜镜的背面,上面雕刻有精美的兽纹及圆形、方形的图案,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这件铜镜也叫做规矩镜,如果要用铜镜照人的,需要在它的正面涂上一层火漆或桐油,磨光之后便明可见人。

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首饰248件,有簪、钗、宝花、耳环等,其中以簪居多。材料多以黄金、宝石为主,造型设计别致,制作工艺高超。中间的一枚簪子为孝靖皇后的陪葬品,也是生前戴用过的,名为双鸾鸟衔寿果金簪,两只鸾鸟的身和翅膀,用金丝掐制成小卷纹密密堆垒而成,鸟尾采用錾花工艺,经组装焊接的双鸾鸟站在花蕊上,扑展双翅,十分

9

惹人喜爱。从定陵出土的首饰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金银细工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金银饰品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里展出的是玉带,定陵共出土10条,全部由上等的羊脂玉磨制而成,这里展示的玉带由块羊脂玉组成,是万历皇帝佩戴的玉带,在明代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玉件多少,玉质优劣是管制大小的主要标志。下面展示的是礼器,是帝后祭祀时使用的,上面刻有许多圆圈形似谷粒的叫做玉圭,也叫作谷圭,是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皇后将它握在手中,祈求一年五谷丰登,年年有余之意,在古代科学并不发达,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玉璧的形状制成了圆形,方形,用来祭天祭地,六角形的用来祭祀天上的日月星辰。

这是一匹四团龙无极灵芝妆花纱,它以道教中的无极灵芝作为纱的底纹,寓意皇家万寿无极;中间的团龙身上绿色的部分,是用孔雀的羽毛编制而成,色彩绚丽,永不退色。

从奴隶社会开始,奴隶主死后就要用大量的奴隶陪葬,这种制度叫做活人殉葬。据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用了46位妃子殉葬,永乐皇帝用了16位妃子陪葬,而到了明朝的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时,在他临终前遗诏,废除活人殉葬制度。万历皇帝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遵照明代祖训,没有使用活人殉葬,而是用了这些人俑和马俑。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人佣、马俑300余件,多为松、柳、杨木雕刻而成。

这里展示的银器是孝靖皇后的陪葬品,孝靖皇后生前是皇贵妃,死后被葬在妃子坟中,陪葬品多为银器,银器虽比不上金器贵重,但制作十分精制,也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由于明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孝靖追封为皇太后,迁葬定陵后才为她增加了一些贵重的金器陪葬品。

冥器是专为亡人作的陪葬器物,古人推崇„视死如视生‟,皇帝生前和死后是相同的,冥器是按照他们生前使用器物缩小比例制成的,为他们在阴间使用。冥器有铜制和锡制两种,每件器物上贴有标签,如铜水罐一个,锡烛台等字样。

这里展示的是玉石和白木香,玉石放在帝后棺椁四周,据说用它防止尸体腐烂,但1957年打开万历皇帝棺椁时,尸体已经是腐烂了,所以玉石并不能起到防腐的作用。白木香产自斯里兰卡,放在孝端皇后棺内东西两侧,是一种香料,可以散发出香气,放在棺内是用来驱散尸体腐烂的气味。

定陵出土的644件丝织品中,这件织金奔兔纱是十分精美绝伦的一件,出自于万历皇帝棺内,它以奔兔、无极纹、万字和灵芝组成,寓意皇家万寿无极,奔兔口衔灵芝,背负灵芝托,托内分别盛团鹤、无极和万字纹,这都是佛教和道教中的吉祥图案,象征万寿无疆之意。

串枝并蒂莲花缎,出自孝靖皇后棺内,是皇后结婚后穿的便服面料,他有经、纬线制成,有多少根经纬线都要一一数出来,有多少种颜色就有多少根梭子。当时,织布用的是花楼机,艺人在机上织,一人在下面提花,一天也只能织几寸,喜字为金线织成,光亮富丽,喜字和并蒂莲组成的花色图案象征喜庆吉祥之意。

黄串枝葫芦地织金妆花通袖龙澜缎中间为团龙作戏珠状,龙身有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整匹袍料用串枝葫芦作称地,取其谐音„福禄‟之意。在串枝葫芦纹上,中间为一大葫芦,两侧为小葫芦,大葫芦里有寿字,海水江崖,寓意寿山福海。

我的全程讲解就要结束了,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衷心的希望定陵博物馆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大家再次参观游览。谢谢大家,再见!

10

北京十三陵·长陵简介

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咱们从殿后的门一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每座陵墓的标志——明楼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由于长陵的地宫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在长陵的游览就先告一段落。不过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让大家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九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花费了800万两白银,用了六年时间,建了工程质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实一位让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8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与他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就被封为贵妃。但是她比朱翊钧早死了九年,并没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来追封她为太皇太后的时候,才与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寝。朱翊钧的另一个皇后孝端与他没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钧也去世了,所以他们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本文发布于:2024-02-22 20:20: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12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十三陵景点讲解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十三陵景点讲解词.pdf

标签:皇帝   定陵   皇后   建筑   没有   大家   长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