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高一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12-23 17:35:08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蒙台梭利幼儿园)

高一古诗鉴赏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秦州杂诗(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②③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③指汉代霍光派傅介子往楼兰斩楼兰王首级还阙之事。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句“莽莽”二字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雄奇莽苍之势,以环境衬托秦州作为“孤城”的险要。B.颔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写景则将“云”“月”与“塞”“关”联结,也暗中寓含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C.颈联用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后归国的典故,意在表达对朝廷外御强敌的信心,以此激励本朝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功成而归。D.尾联表达作者遥望关塞以外的内心感慨,作者目接边地景象,为国事忧伤,全诗至此,于雄奇阔大中更生悲凉之美。15.试比较颈联“楼兰斩未还”与王昌龄名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6分)①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裒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歇。B.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文诗人所感。C.颈联写作者以酒浇愁,听浪思归,诗意承上一联而来,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其中“浪卷”扣诗题中的“野泊”。D.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并以此作为对行朝消息的回答,在颈联抒情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悲愤。16.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①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宋·林逋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①。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①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B.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处。C.诗人寓情于景,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D.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16.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幽居初夏中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巳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①《幽居初夏》为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②箨(tuδ)龙:竹笋的异名。③木笔:木名,又名辛夷花,是初夏常见之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即点题。以“湖山”二字,突出环境之“幽”、居处之“幽”,槐树成荫,则暗点“初夏”。B.颌联上句用“观”字写所见静景,下句用“蛙鸣”写所闻之声。以声衬静,突出环境之清幽。C.颈联“箨龙”“木笔”,描写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之中的动态的画面。D.该诗前六句写景,后二句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六、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思王逢原①(其二)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陈迹可怜随手③尽,欲欢无复似当时。注:①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妙质:优秀的资质、才德。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随手:随着,紧接着。)(3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友去世一年,诗人依然不能忘怀,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就更加悲伤。B.王令的才能不为世人知,唯有诗人真正理解欣赏他,暗含知音难见的感慨。C.往事随故人而去,再找不到像王令样的知心朋友,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D.诗歌有回忆,有议论,有抒情,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写作技巧。16.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请简要分析。(6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子规杜甫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注:此诗是永泰元年(765年)诗人客居云阳时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云安县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貌,一个“齐”字写出江楼的整饬。B.江岸两边的大山与树木交合在一起,山高林茂,营造子规悲啼的环境。C.“眇眇”写春风吹动的样子,“萧萧”写夜色的凄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16.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客愁”的。(6分)

八、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②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③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④⑤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注释: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②搀:刺,直刺。③低昂:高低起伏不定。④小姑:指小孤山。⑤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勾勒了一幅山水苍茫、浩淼空阔的画面,高度概括了长江绝岛图的内容。B.“崖崩”写出山的险峻,“搀”写出乔木的气势,两个词语都赋予了诗歌动态美。C.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一叶不知何处来的扁舟,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D.“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秀美丽。15.绘画是视觉艺术,绘画形象鲜明、直观,这是诗歌不能与之相比的,但诗歌却可通过语言调动多种感官,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想象,这也是绘画所不能相比的。试从诗中找出三个例子,分析诗歌语言的优势。(6分)①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一、14.C15.①杜诗“楼兰斩未还”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②王诗也用“楼兰”典故,意在塑造边地不畏牺牲,志向坚定的英雄群像,也抒发了作者对这些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14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表达对朝廷外御强敌的信心”“激励本朝使节”等说法无依据。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之职。此处“属国”暗指唐朝使节,大约此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暗含对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析比较两篇作品中关键句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应结合具体诗句、诗歌注释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结合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然后比较本诗“楼兰斩未还”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情感不同之处。解答本题需要了解诗句的内容,“楼兰斩未还”这句诗的内容应结合注释③理解,注释③是典故,反用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的典故,傅介子斩首楼兰王,再联系唐朝的时局,并未能斩杀外族首领,并没有能够解除吐蕃侵扰,今昔对比,昔盛今衰,这是对国家时局的担忧。而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句子的意思是不攻破楼兰誓不还朝。也是化用了楼兰的典故,这句诗是身经百战的将士的报国之志。王昌龄这句诗的“终不还”可以表明将士的决心,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是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壮志豪情。【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二、14.D15.(1)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2)“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3)“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诗歌,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D项,“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结尾两句的意思是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思是李正之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词作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从全词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词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同时注意结合题干给出的评论,紧扣评论内容进行分析

作答。陈廷焯所说的“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应分为两部分进行理解:一方面“龙吟虎啸”,表面上是“像龙在鸣叫,虎在咆哮”之意,常用来比喻相关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这里应是指词人所创作的词作读来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豪迈之感,联系词人是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同时结合原词“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等,可知词人借助诸葛亮和司马相如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期许。另一方面“和缓”恰与前所述“龙吟虎啸”相对,意为平和舒缓,原词“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儿女泪”“荆楚路,吾能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等,可知词人在送别友人时亦想到自身坎坷多舛的人生命运,不禁暗自神伤,怆然泪下,这又给人以婉约、悲愁、凄苦之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三、15.D16.(1)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2)客子思归之忧。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3)忧国伤时之情。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心系朝廷,“欲问行朝旧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中“想象”错误,这里并非想象,而是现实。【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理解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首先指出“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然后要求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为何而愁。然后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圈画出诗歌中涉题诗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比如本题,首联“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是说“在这乱世之中,江月依然那么明亮可爱,但它应该懂得流亡在外的病人的心情。”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诗人自己为躲避着兵荒马乱不得不拖着生病的身体四处逃难,四处漂泊,饱受战乱漂泊之苦。颔联“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意思是“看北斗星柄渐渐横斜,仿佛就落在洞庭湖畔广阔的原野;听画角声声凄惨欲绝,萦绕在这泊舟近处的岳阳城。”这是诗人在野所见之景,所听之声。这里“角声凄断岳阳城”,听角伤怀,角声暗寓兵乱,岳阳城在泊舟近处,“凄断”写角声,亦写听到角声的感受。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当地表现了诗人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也就是战乱的深沉忧患。所以由这两联可以看出作者是为战乱和自己的漂泊而愁。颈联“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意思是“饮酒解愁,反而增添了眼泪,我的愁思就像酒和泪一样四处飞溅;浪涛卷起,引发了我的思归之心,让我暗自吃惊。”这一联紧承前文,以酒浇愁,酒随泪溅,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诗人身在客中,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是写漂泊思归,而又无家可归之愁。尾联“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意思是说“多么想打听一下南宋朝廷近来的消息啊,可眼前,群盗正在四处流窜纵横”。“欲问行朝近消息”从自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自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杜甫《登岳阳楼》结句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由一身漂泊写到国家战乱。而这首诗结句更甚于“戎马关山北”,因群盗纵横即在眼前也。诗人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国伤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点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鉴赏才成为可能。鉴赏的关键在理解,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从标题入手理解诗歌。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很多论述类文章,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学生要明白标题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阅读诗歌题目开始来读懂诗歌内容。②利用注解和诗前小序理解诗歌。诗歌作品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抒发的特定的情感,注释和小序往往解说作品的写作原因、背景,所以,通过注解和小序就可以帮助我

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注解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会向读者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特别是在考试试卷中,注释往往是出题人给考生的暗示。③阅读诗句理解诗歌。阅读诗句理解诗歌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字词,读懂字面意思;二是懂得诗家语,辨语序,补省略,弄懂诗歌内容;三是明意象,懂兴寄,读懂诗歌的深层含义。比如本题对于作者为何而愁,就要从每一联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把握。四、15.C16.①比喻写景,新奇贴切。林间佛寺如同退了颜色的画;水面上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棋盘。②远近结合,营造氛围。颔联先写近处的佛寺处于阴沉的天色中,再写远处的架田稀稀落落。③颔联整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映衬出诗人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15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错误,作者并无愁绪,而是对这种清寂的景色十分喜爱,认为与他的心境相符。【16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景物描写技巧的能力。诗歌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颔联意思是:纵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森森树林,阴阴寺院,暗淡得像一帧退了色的古画;而葑田块块,在水面上零星飘荡,又仿佛是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诗人身处佛地,所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佛寺。暮色苍茫,远远望去,这个景色暗淡得就像一帧退了颜色的画。寺在“画轴”之中,想象奇妙。眼中是画,诗笔下也是画。画境寂静幽深,正见方外本色。再是一幅“葑上田”。诗人转移了一下视角,但见水面上零零星星地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那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以棋盘方格譬架田,比喻贴切。近处的寺院,远处的天地,属于远近结合。其时夕阳西下,夜幕将临,农夫们都已荷锄归家了,因此画面上空无一人,分外宁静。【点睛】景物手法(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五、14.B15.①诗歌前六句借写清幽之景表现作者身居幽静之地的怡然自得之乐。②尾联“老来”二字体现了作者在万物欣然中对自己年华老去的失落感伤。③“交旧尽”写出作者晚年故交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的寂寞、怅然。【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或故意拔高等,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效果的分析不对,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B项,“上句用‘观’字写所见静景”错,“观下鹭”写观看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落水中,是动景。【1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比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

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展开,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首联,“湖山”二字勾勒环境,在湖光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然后写到居室周围。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颔联,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的初夏景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飞下,落到湖边觅食,悠然安详,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宁静。诗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表现了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绿草丛中,蛙鸣处处,热闹喧腾,以有声衬无声,渲染幽静的气氛,也显出了一派生机。颈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机。林中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枝上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从章法看,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身居幽静之地的怡然自得之乐。尾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老来”二字体现了作者在万物欣然中对自己年华老去的失落感伤。原来,尽管万物欣然,诗人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年华老去,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寂寞、怅然。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六、15.A16.高耸的庐山正对着书桌,滔滔湓水流进酒杯。回忆了诗人和朋友相聚读书饮酒的场景。运用夸张和想象,流露出豪情逸兴,气势壮阔。【15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曲解文意,“想”,看似“遥想”,实为怅望和思念。一个“想”字,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不能亲自去祭祀坟墓,有以诗代祭的意思。故A错误。【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本题为前面给出观点,后面分析的题型。解答本题,要注意前面的观点,即“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考生在分析的时候要具体分析颈联写了哪些景,叙述了什么事,哪些字词营造了壮阔的意境。颈联虚实结合,运用对偶、夸张、比拟等修辞写出对往事的回忆。二人相聚谈书饮酒是实事,但写诗时偏不用实写,一味夸张,渗透着豪情逸兴,气魄宏壮,语语精炼。出句用“南堕”“当”写出山势,对句用“东来”“入”形容水流与饮酒的豪情,运用比拟手法,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性格融合成一体。一方面展现了二人当年的友情至深,另一方面表达了王安石对故友的深切思念。庐山倾倒当书案,湓水入杯作美酒,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表现友人豪迈的胸襟,意境阔大。

尔雅语文名师工作室七、15.C16.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①山树相合,天色晦暗,风声萧萧,夜色凄凉,以此衬托诗人客居在外之愁;②诗人客居在外,羁旅含愁,子规偏偏傍人低飞且悲鸣不已,使诗人愁上加愁。【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形象以及技巧的能力。C项,“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中“对比”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无论是“眇眇春风”,还是“萧萧夜色”,都是哀景,风声萧萧,夜色凄凉,二者属于同类,无法形成对比。【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抒情方式,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客愁”。首先回顾抒情的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然后分析诗歌所写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把握诗人抒情的方式。由注释“诗人客居云阳时所作”可知,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由题中“客愁”可知,这首诗歌抒发的是客居他乡而引发的愁情,那么诗中是如何体现这一愁情的呢?诗歌首联交代云安县的地理位置合建筑风貌,颔联和颈联写所见之景,“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主要描写“山木”“子规”“春风”“夜色”这些景象,由“啼”“眇眇”“萧萧”“凄”等词可知,所描绘的景象是凄凉之景,而诗人此时心中涌起的也是客居他乡的愁情,景与情是一致的,由此可知,这首诗歌主要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助眼前所见凄清之景以及耳中所闻子规悲鸣之声来抒发客愁。八、14.(3分)C.【画的主体应该是山水】15.(6分)【①诗人写“猿鸟去”,仿佛亲眼看见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的过程,这是诗人无中生有的妙笔。②诗人把大小孤山比作美人,仿佛看见她们在照着镜子进行梳妆,还劝船上的商人不该轻佻,因为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了彭郎。饶有情趣。③“棹歌中流声抑扬”,诗人仿佛听到了江水声、棹歌声,那声音在耳边萦绕回荡。④“江平风软”,诗人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徐徐微风。(答对任意3处即给6分)】

本文发布于:2024-02-22 04:2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11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一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一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pdf

标签:诗歌   诗人   作者   分析   内容   表达   情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