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南辕北辙怎么读)
1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
一、中国古建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极为缓慢,穴居、巢居、地面房屋、原始木架建筑;满足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
1)《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下”是指低是指低湿之地; “上”是指低是指高地。因此有人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穴居。
2)我国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具有代表性的营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所见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2.奴隶社会:青铜工具的使用,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出现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夏:
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商:
1)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文字)。手工业发达,尤其青铜工艺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2)殷墟:商后期都城遗址,在今安阳小屯一带。是商后最一个都城,是甲骨文的发源地。
西周:
1)城市规模上按诸侯级别分类,是我国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1
中国建筑史 复习资料
2
2)发明了瓦。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进步,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3)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4)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理解其含义)
春秋:
1)高台榭、美宫室 2)瓦普遍应用 3)开始使用砖 4)鲁班 5)建筑色彩、装饰
3.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的创造和贡献。
战国:
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都临淄、 楚都鄢郢、 赵都邯郸、魏都大梁、秦都咸阳、鲁都曲阜、宋都商丘等。
2)最早的工程图:1974年考古发现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98cmx48cmx1cm的铜版“兆域图”。推测距今2300余年。按一定比例绘制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秦:
1)城市:咸阳(象天法地、自由浪漫, 用象天的思想、以天体观念规划。)
2)宫殿:阿房宫、信宫、兴乐宫。
3)陵墓:骊山陵(中国古代陵墓中的宏伟作品,是中国历史上形体最大的陵墓)
汉:
1)城市:西汉都城长安 (2.5倍于罗马城),东汉都城洛阳。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七大古都加上:安阳、杭州。
中国建筑史 复习资料
2
3
2)宫殿:西汉建章宫、未央宫等。一池三山。
3)陵墓:11处西汉陵墓,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何为阙,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
4)最早见于我国佛教史籍中的佛教建筑是洛阳白马寺。
5)建筑技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后世常见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结构已经形成。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屋顶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庑殿、歇山、悬山、囤顶非常普遍,攒尖也开始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
1)佛寺:北魏洛阳最大的永宁寺。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外形很重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塔平面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石窟:中国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2)城市建设:曹魏邺城(平面大致布局)
隋:
1)都城建设:大兴城 (隋文帝)、 东都洛阳(隋炀帝),东西二京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
2)京杭大运河: 约2500公里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河北赵县安济桥:又名赵州桥,匠师李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
4)宇文恺:中国古代杰出的规划专家和建筑工程师。成就:大兴城和东都洛阳的规划、观风行殿、按比例制作图样和模型等。
唐: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潮期,建筑技术和艺术有巨大的发展和提高。唐代建筑成就: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城市:唐长安(平面大致布局)、东都洛阳城。
3
中国建筑史 复习资料
4
宫殿:大明宫(相当于明清紫禁城的三倍多)、大明宫三大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
2)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陵墓:唐代墓穴特点:因山为穴;代表:唐乾陵(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定型化。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记得长啥样)
4)设计与施工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中国古代佛塔建筑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自的代表?)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没有纯粹装饰构件,不用或少用补间铺作。
7)对周围国家产生影响。
五代:
石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砖木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俶塔。
宋: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打破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度,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宋东京汴梁(城市平面大致布局)、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南宋平江府图(城市平面大致布局)。
2)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宋《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俞皓《木经》。
3)建筑群组合方面,在纵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出主体建筑:
河北正定隆兴寺。(还记得大悲阁中那个千手千眼铜观音像吗?)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晋祠中的鱼沼飞梁。
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高度: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最高的是河北定县开元中国建筑史 复习资料
4
5
寺料敌塔高达84m,現存最古老的琉璃塔河南开封佑国寺铁塔。
5)皇家园林艮岳、金明池。风景名胜园林:西湖。
辽:
1)天津蓟县独乐寺。2)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楼阁式塔的代表。
金:吸取宋、辽的文化,其建筑风格既沿袭了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
元:
1)城市建设:元大都是汉人刘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及科学家郭守敬共同规划,是我国第一个按照《考工记》理想所设计的城市,具有方整的格局,良好的水利系统,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繁荣的市街景观。(城市平面大致布局)
2)宗教建筑:喇嘛教建筑——北京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道教建筑——山西永济县永乐宫。
明:
1)砖普遍用于民居(城市)。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各地封火墙)
2)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弱,装饰作用增强。斗拱尺度越来越小、间距越来越密。
3)建筑群体的布置更为成熟,利用自然环境、营造气氛。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南京明孝陵采用了弯曲的神道。
4) 计成《园冶》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5)天坛:圜丘和泰享殿(祈年殿)的总称。圜丘是圆形祭天的场所。
6)四大书院:自己找......
7)北京故宫:北京故宫的布局也是明代形成的,清代仅作重修与补充。
清:
5
中国建筑史 复习资料
6
1)皇家苑囿:北京城内三海(北海、中海、南海) ; 北京西郊三山五园:瓮山(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畅春园、静宜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2)喇嘛教建筑兴盛: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其中普陀宗乘之庙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常识:佛教四大名山、五岳。
3)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留园、豫园、寄畅园、瞻园、个园等分别在哪个城市。岭南四大名园。
4)样式雷家族:烫样(模型)
✡二、中国古建详部特征与演变
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材料:a.以木结构为主。b.善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2)结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注意每种结构形式的特点、支承方式并会用图表示)。
3)三段式艺术形象:单体建筑外观上大致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变化最显著的是屋顶。(认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盔顶、卷棚等屋顶形式,每种屋顶能举出1-2个例子)
4)院落式布局:对称式 自由布局
5)有规划的城市:
6)山水式园林:中国园林
7)制度化:工官制度等
2.大木作
1)何谓大木作?大木作包括哪些?
2)开间、各开间的名称;步、进深。
3)不同部位柱的名称、梭柱、中国古代建筑的柱网布置方式有哪些?(如:金厢斗底槽、
中国建筑史 复习资料
6
7
单槽、双槽、分心槽、副阶周匝等,会用图表示)。
4)斗拱作用是什么、根据所处具体部位可分为哪几种?
5)雀替、举折。
3.小木作
1)何谓小木作?小木作包括哪些?
2)清代彩画类型与等级。建筑装饰的色彩与等级。
3)天花与藻井、垂花门、罩。
✡三、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概况
1)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
2)建筑师及其作品与贡献:梁思成、刘敦桢、吕彦直(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戴念慈(阙里宾馆)、吴良镛(菊儿胡同)、贝聿铭(香山饭店、北京中国银行总行、香港中国银行总行、苏州博物馆)。
3)库哈斯(芬兰、CCTV大楼)、福斯特(香港汇丰银行)、安德鲁(国家大剧院)。
鸟巢、水立方、广州电视塔、广州歌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体育馆、珠江城大厦的设计师……
7
中国建筑史 复习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05:50: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09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