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北京故宫御花园

更新时间:2024-11-15 18:05:19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淡淡的花香)

北京故宫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公元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十五世纪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始建,十八年建成,名为“宫后苑”。清雍正朝起,称“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

故宫御花园

园墙内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从乾隆时起,排贮《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建筑多倚围墙,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间舒广。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

像、盆花桩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御花园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丰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御花园-三大特色》

其一,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钦安殿为中心,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

其二,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株,散布园内各处,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

其三,彩石路面,古朴别致。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

《紫禁城御花园的名石》

(晓滨按:)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旧称紫禁城,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群,这里不仅搜集了天下最精美的珍宝,同时,还集中了各地贡献的珍贵奇石,仅故宫御花园、宁寿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中就有古观赏石近百峰,这种现象在别处御苑中还不多见。

故宫北端的御花园,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紫禁城内建造的专门园林。据朱偰著《北京宫阙图说》:“(御花园)其间奇石罗布,佳木葱郁,有古柏老藤,皆明代遗物。”御花园中有明代奇石五十余峰。现将其中有代表性的分别作以介绍:

1、拜月石

在天一门前甬路西侧,有一奇石,它以自然形成的纹理表面而见长。这块奇石的表面呈现一位躬身下拜的老人形象,他双手拱起,长袖下垂,虔诚的在拜揖天上的星斗,因此,人称“拜月石”。又有传说,图案中的老者是诸葛亮,他正双手拱起,神态专注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因而又称此石为“诸葛拜北斗”。

2、海参石

此石置于御花园天一门东侧,是由一大堆海参状的小石头聚合而成。石高76厘米,纵25厘米,整个石体如首尾相连,纠缠盘绕的无数海参。呈黄褐色,略显半透明,实为难得的精品。这块奇石因何而形成已无从考证。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景泰六年增建御花园时所置,其石是一块石英晶簇,确为世间罕见的奇石珍品。

3、珊瑚石

此石立于御花园天一门东侧,与西侧另一珊瑚石成双结对。是古代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经石化作用后的化石。这块珊瑚石表面呈鹿葺状凸起,显得十分丰满,仿佛珊瑚仍在茁壮成长。

4、云盆(石鱼池)

位于御花园中部,此石长190厘米,色呈青灰,质地疏松,全石如一横卧长盆,中间低

凹,如长湖、如云盆。这是在石灰岩的溶洞中长成的奇石。当水在岩壁上不断地侵蚀、流动时,水中溶解了碳酸钙,含碳酸钙的水慢慢的地蒸发,碳酸钙被沉积下来。又由于水在不断地流动,在沉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个云片状凹形的波纹槽。这就是云盆的形成过程。云盆在明代时,在每个凹槽内盛水养鱼,因此又称“石鱼池”。

5、木化石

御花园绛雪轩前面的石座上,挺立着一块高1?郾3米的厚木板,形似久经曝晒的一段朽木,背面还有无数虫蛀的小孔,但用手一摸它确是石材,是远古的木化石。这块木化石正面刻有乾隆所题的诗,“不记投河日,宛逢变石年。磕敲自铿尔,节理尚依然。旁侧枝都谢,直长本自坚。康干虽岁贡,逊此一峰全。”题诗的时间是乾隆丙戌(1766)正月,距现在已经200多年了。

6、龙腾石

在御花园绛雪轩前还有一奇石似龙,此石高80厘米,青灰色,皱襞丰富,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势似奔腾的青龙,龙首仰视苍穹,不可一世。据考证,是英石珍品,扣之有声。

7、英石

御花园钦安殿西侧,立有一块英石,高约148厘米,宽140厘米,厚不足30厘米,石体变化丰富,似龙似狮,变幻莫侧。石表面上部粗糙,下部光滑,沟壑零落。石体青灰,石质严密,击之声音清越。

8、灵璧石

钦安殿东侧东便门外,立有一块灵璧石,高197厘米,通体呈矩形,背面切削平整,正面沟壑纵横,凹凸起伏,皆为水流冲刷所致,使人感到自然的造化之功。汉白玉长方形的底座,为元代方台。

9、太湖石

御花园东南部有一块太湖石,高约4米,呈上大下小形势。通体孔洞疏落,涡穴浅薄,石质均匀,颜色温润。此石置于砖花台座上,砖坛采用六角形弥座结构,砖坛上部环绕砖制钩栏,六角十二柱。据文献记载,此太湖石是五十年代从异地迁入,但太湖石本身甚为秀美,颇具古风。

10、御花园天一门西侧有一块状似笋石,通高仅80厘米,青褐两色相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笋石通常取细高者,块状的还不多见。此石正面石核全部脱落,正是笋石成熟的标志。此石可能出自云南石林,端严挺立于长方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上。

11、奔兔石

位于御花园澄瑞亭外,石高42厘米,色呈黑灰,表面温润,质地坚密,敲之有声。石体隐含白色岩脉,侧视似驻足的奔兔,静中有动,极富情趣。置汉白玉雕石盆中,盆周浮雕有白兔嬉戏林石中间,十分精美。盆下为高腰莲花辨石雕须弥座。

12、堆秀峰

在钦安殿的东北部有一座由大大小小的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假山,名叫堆秀峰。据《北京宫阙图说》载:“北叠石为山,山正中,有石洞,洞门铭曰堆秀,左侧,镌乾隆题云根二字;山巅有亭,曰御景亭,万历十一年(1583)建。”初名堆秀山,清乾隆年间改名堆秀峰。

13、卵石路

在御花园的通道上,都以各种颜色的小卵石砌嵌而成各种图案轮廓,这些五色小卵石大部分为各色石英石。每幅图案又有独立的内容,有花鸟虫鱼、人物故事、树木丛林、楼台殿阁、各尽其妙。总数约900余幅,可以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杰作。

14、琼苑西门太湖石

从乾清宫进入幽雅闲逸的御花园,在琼苑西门入口处,红墙边立一太湖石,灰色,高约163厘米,含粗壮红白两色岩脉及结晶体,石体孔洞勾连,变化丰富,整体造型呈昂然上拔

之势。太湖石立在雕刻有藩莲缠枝雕花石座上。

15、琼苑东门峰石

在御花园南边入口处有一湖石,高180厘米,上大下小,以底部凸隆为足,叉开成拱形架,立于须弥座台面上,石体涡状重叠,孔洞勾连,玲珑剔透。太湖石下是明代中期六角形弥座,石与座不是原配,这块太湖石可能是后移入的。

《御花园钦安殿》

园内的主体建筑为钦安殿,坐落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以它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地布置了近二十座建筑。由于多数建筑倚墙而建,只有小巧的亭台立于园中,因此园内尚显得比较舒敞。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后拆除。

殿为重檐盝顶,坐落在汉白玉石单层须弥座上,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顶。殿前出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白玉石栏杆,龙凤望柱头,惟殿后正中一块栏板为双龙戏水纹。钦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筑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

《名园赏析——紫禁城御花园(组图)》

御花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与紫禁城宫殿建筑群同时完成,建成后曾对园内建筑作过少量改建,但总体格局仍保持原貌。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是中轴线上最北面的一组建筑群。作为宫城中最主要的一处御园,又处于这样重要的位置,紫禁城御花园在总体上没有采取江南私家园林那样灵活自由的布局,而是采用了宫廷建筑的中轴对称形式。

园内的观景制高点御景亭

御花园占地1.2 公顷,建筑按东、中、西三路整齐地布置。钦安殿位于御花园的中心点,是一座供奉元天上帝的道教建筑。东路从南至北建有绛雪轩、万春亭、浮碧亭、摛藻堂等多座建筑,御景亭高踞假山顶部,可俯视全园和观赏宫城内外景色,是帝王中秋、重阳登高赏月观景之处。假山下有石洞,人工引水至高处,由山下石雕龙头口中喷出,水流不断,成为园中一景。西路由南往北建有养性斋、千秋亭、澄瑞亭、位育斋和延辉阁。这几座建筑正处在与东路绛雪轩、万春亭、浮碧亭、摛藻堂、御景亭对称的位置,全园建筑布局十分规整。但是御花园毕竟是一座园林,功能与宫城的前朝后寝完全不同,造园者就在保持整体布局的前提下,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手法避免御花园显得过于工整单调。

首先,在建筑的类型与形态上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御花园里有多层的楼阁,又有单层的堂轩,亭子的式样也富于变化。例如,有的亭子坐落在白石台基上,有的却是水池上的桥亭。万春亭与千秋亭的下层呈十字形,而上层却变为圆形攒尖的形式,造型既有皇家建筑的豪华气魄,又带有园林建筑的活泼风格。

万春亭屋顶宝顶

千秋亭屋顶宝顶

其次,左右对称的规整布局中随处可见细节变化的美感。分列于东、西墙下的绛雪轩和养性斋,左右对称,前者是单层的轩房,轩房前有琉璃花台,台上植花木,置盆景;后者却是一座两层高的小楼,楼前由叠石的假山围合成半封闭的庭院。两处建筑物的形象和它们各自构成的环境景观都不一样。从承光门两侧旁门走进御花园,会发现紧邻北墙的御景亭与延辉阁处在对称的位置上,但一个是假山上的小亭,另一个是琉璃屋顶的二层楼阁;万春、千秋二亭形态上相同,亭顶的式样却不相同,亭子内圆形天花藻井的式样也不雷同。

第三,在建筑的装饰上采用了与宫殿建筑不同的主题与形象,在浮碧亭和澄瑞亭的“井”字天花上看到的不是宫殿中惯用的龙凤纹样,而是梅花、兰花、牡丹、芍药等花朵图案,还有桃、石榴等果实图案,形象多样而生动,有的还具有吉祥、长寿等象征意义。绛雪轩的梁枋上舍弃了传统的彩画,而是描画上青绿色的竹纹,轩内门窗也一律保持木料的本色,从而加重了这座建筑朴素雅致的风格。园林的情趣甚至体现在园中路面上,除中路中央的路面仍用石板铺砌外,其余道路都用碎石与砖瓦砌造,利用这些砖石材料不同的形状、色彩、质感拼嵌出动物、花卉、器具和人物形象,一幅接着一幅,组成了连片的地上彩画,随时随地带给游人美感和惊喜。

园内木化石盆景

第四,也是最主要的,应用植物花草的配置营造园林环境,应用堆石、盆景的点缀增添园林的气氛。园中种植的树种限于北方的气候条件,以常青的松、柏为主,沿着道路成排栽种,落叶的槐、榆、海棠等树种为辅,散植于园中,形成了皇家园林所特有的凝重风格。花卉用移栽和盆栽的方式,春夏季有迎春、芍药、牡丹、黄刺梅等,秋季以菊花为主,水池中种有睡莲。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卉,鲜艳的色彩点缀在御花园里,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园中的堆石假山有的集中布置,与建筑配套;有的散置于建筑一角,作为独立的石景供人观赏。园中的盆景除少量盆栽的名贵花木外,多数都属各地进贡来的石景。这些盆景造型各异,有的玲珑剔透,有的浑厚刚劲;有的形如古木化石,有的则为海中珊瑚制成;一块灰色石上的红色斑纹看起来好像一个文臣拱手拜天,是著名的“诸葛亮拜北斗陨石”。规整对称的建筑与道路的布局,树木花草的搭配种植,堆石、盆景的点缀,使御花园既保持了宫廷中皇家御园严肃、凝重的风格,又富有园林情趣,在这一点上看,御花园不失为成功的作品

《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公元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十五世纪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御花园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全园南北宽80米,东西长约140米,有建筑二十余处。园内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各式建筑,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

御花园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钦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边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于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厦;南边的万春亭和千秋亭,为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顶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纤巧,十分精美。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

倚北宫墙用太湖石叠筑的石山“堆秀”,山势险峻,磴道陡峭,叠石手法甚为新颖。山上的御景亭是帝、后重阳节登高的去处。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株,散布园内各处,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

紫禁城中的园林,均系内廷宫殿的花园。比较集中的有四处:御花园、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坤宁宫的宫后苑,也就是后宫的御苑,称御花园。乾隆皇帝住在养心殿,由于欣赏幽静雅致的建福宫,遂在其西建立建福宫花园,也称西花园。慈宁宫南专为太后而设的花园称慈宁花园。宁寿宫花园是乾隆皇帝改建宁寿宫时所建的花园,后来也称乾隆花园。

这些花园都是宫院跨院的园林,从规模上与三海、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迥然不同,既无山野水面的自然条件,又无宽阔豁亮的场地。四座花园的面积只有三万余平方米,每座花园仅相当于一个中小型的私家园林,但因处于皇宫内苑,在建筑上自然别具一格。

堆秀山上的御景亭

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公元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十五世纪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御花园

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全园南北宽80米,东西长约140米,有建筑二十余处。园内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各式建筑,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

御花园一角

御花园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钦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边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于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厦;南边的万春亭和千秋亭,为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顶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纤巧,十分精美。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

《北京故宫御花园游记》

北京故宫御花园是明、清两代皇帝、后妃玩耍游乐的御园,建成于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存多为明嘉靖、万历朝建筑,清时略有改

建。明代称其为宫后苑,清代始名御花园。御花园东西宽130米、南北

长90米,占地1200平方米,是紫禁城内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宫廷园林。

园内佳木葱茏、奇石罗布,有数百年古柏藤萝和“海参石”、“木化

石”等各式盆景。有殿、亭、楼、阁二十多座,形式各异,对称分布

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园内甬道上有以不同颜色石子铺砌的九百余幅不

同内容的图案。这里也是清代选秀女的地方。

高大的连理古柏

铜兽

巨大的铜盂

宝鼎

披满藤萝的假山石

大片披满藤萝的假山石

过去皇帝、后妃游乐的地方,现在普通百姓一样享受

这殿正在维修

假山石

池中游鱼

百花盛开

假山

石洞

假山

假山前留影

老外在连理古柏下

游故宫御花园,我被那里许多奇石吸引了,反复玩味,赏心悦目。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3:39: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05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故宫御花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故宫御花园.pdf

标签:御花园   建筑   园林   对称   奇石   花园   布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