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护理部)
第七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儿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第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地记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单纯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梦》,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1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当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代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的景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2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是因为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并有诗的素质,叙述与诗交融为一体。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从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
解析:D项说法绝对。材料三说“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是“多是”,不是全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儿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但从宝黛爱情这一视角入手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解析:C项中“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错误,材料二中明确说明“若如此看待《红楼梦》,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3分)
A.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哀,感悟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A项是从“情”的角度来谈宝玉的,所以可以论证《红楼梦》的主题;B项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C项说的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D项说的是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3
4.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参考答案:①引证法,如引用了刘鹗的语句论证了“《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的观点;②例证法,如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事例论证了“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③喻证法,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论证了“《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实属正常”;④对比论证,将宝玉与贾珍、贾蓉进行对比,论证了“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其他中国古代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共同点:两者都很少写景,景语成语化,缺少个性。原因:曹雪芹和其他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作家都是情节中心论者,都以情节为中心,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没有把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宝黛共读《西厢记》
①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去,踟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
②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①,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③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4
④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⑤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②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⑥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⑦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③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5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有删改)
注①《会真记》:唐代元稹作传奇,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来金、元人把这个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称为《西厢记》。也有仍借用唐传奇《会真记》旧名去称杂剧剧本的。②《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汤显祖《牡丹亭》。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宝玉将茗烟买来的书藏起来看,说明他对封建礼教并不完全认同,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
B.宝玉将《会真记》藏起来,说“不过是《中庸》《大学》”,他内心慌张,极力掩饰,表明他对林黛玉还不完全信任。
C.林黛玉对落花处置的见解和葬花的行为,可以见出其爱花惜花之心,体现出她敏感细腻的性情和纯净高洁的品格。
D.宝黛二人都对《会真记》爱不释手,也反映了两人思想情趣相投,也为小说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解析:B项中“表明他对林黛玉还不完全信任”错误。由宝玉“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这段话可知,宝玉之所以要藏并且谎称《中庸》《大学》,是因为怕黛玉说出去带来麻烦,不是“不信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本文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刻画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B.本文虽然情节没有太大起伏,但作者笔触细腻,尤其是对林黛玉的心理描写细致,颇能吸引读者。
C.小说前面写宝玉在身边时,黛玉多是“笑”,后面写“见宝玉去了”之后,黛玉尽是“愁”,这样安排情节巧妙而有深意。
D.小说多次引用《牡丹亭》戏文,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而且戏文本身的缱绻缠绵、典雅隽永也带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解析:A项中“本文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刻画贾宝玉的性格特点”错误。文中没有对贾宝玉的肖像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宝玉有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8.结合文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概括其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6分)
6
参考答案:①心思细腻(爱花惜花)。黛玉劝宝玉不要将花撂入水中而应埋入土中,可见其细腻、爱花。②聪颖、爱读书。读《会真记》感触深并默默记诵。③多愁善感。与宝玉玩笑时“眼睛圈儿红了”,听戏文时“眼中落泪”,都体现出林黛玉的伤感。
9.小说第②段对落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情节上,为后文宝玉撂花、黛玉葬花的情节做铺垫。②环境上,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衬托出宝黛爱情的纯真美好。③艺术效果上,宝玉所见之景与所读之文巧合,增添了浪漫气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①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部落八千余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荣谓并州刺史元天穆曰:“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兼问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谓如何?”穆曰:“明公世跨并、肆,雄才杰出,部落之民,控弦一万;若能行废立之事,伊、霍复见于今日。”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穆年大,荣兄事之;荣为盟主,穆亦拜荣。于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遂于晋阳,人各铸像;不成,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是以荣意在长乐。遣苍头王丰入洛,询以为主。长乐即许之,共克期契。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太后闻荣举兵,召王公议之。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唯黄门侍郎徐纥曰:“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后然纥言。即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领众五千镇河桥。四月十一日,荣过河内,至高头驿;长乐王②从雷陂北渡赴荣军所,神轨、季明等见长乐王往,遂开门降。十二日,荣军于芒山之北,河阴之野。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之。王公卿士及诸朝臣死者二..千余人。十四日,车驾入城,大赦天下,改号为建义元年,是为庄帝。
(选自《洛阳伽蓝记·城内》,有删改)
注①指北魏孝明帝元诩。②在尔朱荣的迎立下,长乐王登基为帝,即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
7
B.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
C.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
D.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
解析:“尔朱荣马邑小胡”为判断句,其中“胡”即胡人,为句子的宾语;“人才凡鄙”,“人才”为“凡鄙”的主语,所以应在“胡”与“人才”之间断开,排除B、C两项。“度德量力”为并列结构的短语,“力”作“量”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熙平,北魏君主魏孝明帝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字,即取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取字基本都是对名字内涵的延伸。
C.崩,指皇帝的死亡,也叫驾崩、山陵崩、宾天,是表示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D.河阴,指黄河的北面,山北水南叫作阳,山南水北叫作阴,用以说明方位。
解析:D项中“指黄河的北面,山北水南叫作阳,山南水北叫作阴”错误。河阴应是指黄河的南面,在古代,山南水北叫作阳,山北水南叫作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永宁寺是灵太后胡氏下令建造的,后太原王尔朱荣率兵马驻扎在此。尔朱荣属下众多,有几万匹马,资产富饶。
B.灵太后为执掌朝政让先帝三岁的儿子继位。尔朱荣想带兵奔丧,并询问侍臣明帝死因,但在行动之前,他询问了元天穆的意见。
C.尔朱荣与元天穆政见相合,两人结为异姓兄弟,尔朱荣认元天穆为兄长,元天穆亦参拜尔朱荣这位联盟军的统帅。
D.李神轨、郑季明看到长乐王也与尔朱荣联盟,于是开城投降。长乐王于十四日乘皇帝车驾入城,他就是北魏孝庄帝。
解析:B项中“让先帝三岁的儿子继位”错误。根据原文“帝崩无子”可知,先帝并没有儿子,灵太后是立临洮王世子为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
(2)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
8
参考答案:(1)从上面俯视皇宫如在掌中,看京城就像一个家庭大小,由于在塔上能够看到皇宫里面,(皇帝命令)禁止人们随意登塔。
(2)皇帝驾崩,年仅十九岁,国内的士民还说他是幼君。何况如今奉立一个不能开口的小儿君临天下,而指望天下太平,难道可能办得到吗?
14.灵太后胡氏为什么没能阻挡尔朱荣等的兵变?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①尔朱荣联盟军兵马充足,受到多方援助,实力雄厚;②尔朱荣等发动起兵理由正当,让三岁小儿治理天下不可能让天下太平,因此他们想拥立长乐王;③灵太后胡氏失去了皇帝宗室和大臣们的拥护,错误采纳了徐纥的建议。
参考译文:永宁寺是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建立的。永宁寺装饰完工后,北魏明帝元诩和灵太后一起登临。从上面俯视皇宫如在掌中,看京城就像一个家庭大小,由于在塔上能够看到皇宫里面,(皇帝命令)禁止人们随意登塔。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在此寺驻扎军马。尔朱荣字天宝,是北地秀容人。他下属的部落有八千多家人,有马几万匹,丰饶富有。武泰元年二月中,北魏孝明帝元诩驾崩没有留下儿子,朝廷立临洮王年仅三岁的世子元钊继承皇位。(实际上是)灵太后贪图权势不愿放手,所以立这样一个小娃娃。尔朱荣对并州刺史元天穆说:“皇帝驾崩,年仅十九岁,国内的士民还说他是幼君。何况如今奉立一个不能开口的小儿君临天下,而指望天下太平,难道可能办得到吗?我累世受国家的恩德,不能在一旁坐观成败;现在我想出兵五千去为皇帝奔丧,顺便责问近臣皇帝驾崩的原因。您看如何?”元天穆说:“您家族世代是并州、肆州的豪杰,人才辈出,手下部落中超过一万;如果能够入朝废立皇帝,可以算是仿效伊尹、霍光的故事了。”尔朱荣当即与元天穆结为异姓兄弟。元天穆年长,尔朱荣视他为兄;尔朱荣是盟主,元天穆也向尔朱荣参拜。于是两人一起秘密商议:在诸王中立年长者为君,不知道谁有福分继承大统。于是在晋阳铸像问卜,其他人都不成功,唯有长乐王元子攸像鲜明光亮,端正庄严。因此尔朱荣中意长乐王。派仆人王丰到洛阳,询问长乐王奉其为主。长乐王当即答允一起遵守约定。尔朱荣三军披麻戴孝,高举军旗往南出兵。灵太后听说尔朱荣举兵,召集诸位王公前来商议。当时胡氏专宠,元魏宗室心怀不满,前来商议的人一言不发。唯独黄门侍郎徐纥说:“尔朱荣是马邑地方卑贱的小胡人出身,才干平庸鄙陋,不知道忖度自己的德行与力量,起兵犯上,这就是所说的困顿途穷、自谋死路。如今在朝文武都足以一战,只要坚守河桥,看对方的举动。尔朱荣出兵千里,士卒疲惫,我们以逸待劳,肯定能够战胜。”灵太后认同徐纥所言。立刻派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带兵五千人镇守河桥。四月十一日,尔朱荣经过河内,到达高头驿;长乐王从雷陂向北渡河赶赴尔朱荣的军队驻地,李神轨、郑季明等见长乐王投奔尔朱荣,于是开城投降。十二日,尔朱荣的军队驻扎在芒山北边,河阴地方。十三日,召集文武百官拜见皇帝,(结果)来的人都被屠杀。王公贵族及诸大臣死了9
两千多人。十四日,元子攸的皇帝车驾入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义元年,即为北魏孝庄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咏 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①自沉音②。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③平章④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欹石:倚石。欹,倾斜。②沉音:低声吟咏。③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④平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本诗以《咏菊》为题,但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诗中并未直接状菊,而是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
B.首联紧扣诗题,描述诗人为了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在黄昏时分绕过篱笆,斜靠山石,专心致志地吟咏构思。
C.颔联写到了菊花的色和香,所写景物俏丽秀美,其中用“霜”借指“白色菊花”,暗示出菊花圣洁孤傲的美好品性。
D.颈联转入抒情,借“咏菊”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自怜”“素怨”“秋心”写出了诗人寄寓菊中的哀怨凄苦之情。
解析:B项中“黄昏时分”错误。首句句意是“难以抑制的着魔一般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
16.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原文中众人共写了十二首咏菊诗,对此李纨评价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诗佳处。(6分)
参考答案:①衬托手法。诗中并未直接状菊,而是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②细节描写。自晓至昏,诗人“绕篱”沉思,“欹石”推敲,临霜“写”,对月“吟”,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菊的钟爱。③借景抒情。秋霜、菊香、明月,景美人美,可见此处借景抒情,既写出对菊花的赞美,也写出主人公的孤傲高洁。④运用典故。借陶渊明品评菊花的典故,写出自己的高洁志趣,提升了整首诗的抒情格调。
10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中,香菱对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两句叹赏不已,林黛玉以为王维诗中的“上孤烟”是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 , ”化用而来。
(2)《红楼梦》第三回借宝玉“细看形容”来描写黛玉,“ , ”两句写出了林黛玉聪明颖悟、病弱娇美胜过西施的特点。
(3)古代诗人经常在诗词中用杜鹃(子规)意象表达情感,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葬花吟》“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类似的还有“ , ”。
参考答案:(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2)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3)示例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0分)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 )。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 )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① ,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 )。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② ,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 )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一枝独秀
B.一枝独秀
C.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参差不齐
错落有致
吻合
契合
吻合
如果
不但
不但
11
D.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
解析: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根据语境,应选“独树一帜”。参差不齐:形容不整齐。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交错纷杂,但富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根据语境,应选“参差不齐”。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根据语境,应选“契合”。“不但”表示递进关系,“如果”表示假设关系。根据语境,应选“如果”。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解析:主语不应是“对联”,排除A、B两项;D项缺少介词“中”,排除。故选C项。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参考答案:①不仅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 ②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
21.回目是章回小说内容的概括,许多古文内容也可以借用回目来概括。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名篇内容补写回目。(4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 。
(2)《鸿门宴》:刚愎自用项羽失良机, 。
答案示例:(1)一言利辩荡气回肠化干戈 (2)韬光养晦刘邦得主动
22.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的三个回目,请任选一个,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加以赏析。(6分)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答案示例:(1)第十九回。“花解语”指袭人情真意切劝慰宝玉爱惜自己、明德上进,“玉生香”指宝、黛二人情投意合、笑诉情话。此处“花解语”“玉生香”巧用双关,生动形象,用叠词“切切”“绵绵”表现人物情感,温馨细腻。
12
(2)第二十七回。分别写薛宝钗戏蝶与林黛玉葬花两个情节。薛宝钗雍容华贵,容貌妩媚,体态丰腴,此处以杨玉环代指;林黛玉婀娜多姿,外表秀美,姿态轻盈,以赵飞燕代指。这样使回目更加幽情含蓄,增添诗意。
(3)第四十九回。大观园迎来一场瑞雪,如银装素裹的“琉璃世界”,恰巧栊翠庵中红梅怒放,呈现出“白雪红梅”的诗意画面;大家欢聚一堂的时刻,贾宝玉与史湘云欢快地烧鹿肉。诗情画意之雅境与食“腥膻”之俗景,雅俗共赏,相映成趣。
四、写作(60分)
23.(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题为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事件是给大观园的亭子匾额题名,“翼然”“泻玉”“沁芳”三个题名的由来,各有其法,各呈其妙。材料并没有对三个名字进行褒贬。审题立意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三个亭子的命名之法上,即“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移用”“化用”和“创造”,既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也呈现出艺术方法上的从“低级”“中级”到“高级”的进阶层级,当然,这三者之间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比如,将“移用”“化用”“创造”与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思考。能够从别处直接移用过来的技术,我们大可以“大胆地拿来”,为我所用,而不必缩头缩脑,畏手畏脚。对于不能直接搬过来的东西,我们则“借鉴化用”:对外来的东西或是继承下来的东西,加以筛选、加工,使之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化用”并不简单,也考量着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当然,我们要想在科技上取得独立的地位,甚至领先于世界强国,我们就必须超越“移用”“化用”阶段,破除科技“藩篱”,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和经济实力,走科技创新之路。中国的航空航天科技,中国的量子卫星技术,中国的桥梁船舶和生物医药技术,正是以“独创”为主终至成功的明证。从“移用”“化用”到“独创”,可谓中国科技的发展壮大之路。
13
参考立意:①以移用为基,以化用为翼,以独创为魂,中华文化恒久远;②移用、化用固然重要,但唯有独创才是发展的根本和灵魂;③勇敢地拿来,大胆地鉴别,积极地创新,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走适合国情的创造性发展之路;⑤成功无法复制,人生有无数种可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4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22:5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04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七单元测试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七单元测试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