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托福官网报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观
余品华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等作了阐述。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它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江泽民关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论述的继承和发展,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
一
当前为什么突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价值观的认识和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们在思想道德领域主要讲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很少或几乎不提价值观。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主要突出的正是价值观。它们把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标志,作为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思想武器,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观念。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我国哲学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价值观的热潮,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特别是对邓小平价值观思想更开展了较深人的研究。90年代起,江泽民一再强调要进行“三观”教育。他指出,在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我们的干部要经得起考验,一个重—————————————————————————————————————————————————————
要办法,就是要认真学习,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更明确提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价值观的重要性绝不低于世界观、人生观。它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价值是指事物的好坏。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
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观直接表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表明人们对某种事物对人的作用、意义(好坏)的看法和态度。它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对自身的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理想、信念、追求、愿望、需要和利益等形式。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的经济关系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世界观包容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世界是什么(真理观)和世界对人的意义(价值观)两个方面。人生观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说就是人生价值观。因为只有人才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才有对外在事物的评价,才有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才能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使用价值和评估价值。人在创造价值过程中实现人的本身价值。这就是说,只有人的创造活动才能赋予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意义。人的价值正在于人能创造价值满足人自身及他人需要。人创造客体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所以诸如人的幸福观、—————————————————————————————————————————————————————
理想观、目的观、生死观、人生意义观、人格观等等,其实都与人生价值观相联系。由于价值观直接反映主体对客体的褒贬、取舍等评价,从而直接决定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因此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又往往落实到价值观上,通过价值观体现出来。这样,价值观对人们对世事的态度和追求,对人们的行为取向和选择,就具有更加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我们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在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突出价值观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中央特别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在文化上的根本,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正是为了解决近年来国人在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上的某种迷茫和混乱,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诚实信用缺失、利益争端纷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短期行为盛行等问题。党中央选择价值观作为突破口,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与人们行为评判和选择直接相关的理念,作为在全社会凝聚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重塑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多元价值观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取得人们思想共识和公共认同的主要抓手,非常必要和及时。因此,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真正解决在广大群众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需要。只有整合多元价值观,才能使人们的价值选择不致无以适从,也
才能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达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目的。
—————————————————————————————————————————————————————
突出价值观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与当前国际环境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相关。后冷战时代,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企图主要通过西方价值观来“西化”、“分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美国在对外扩张侵略、采取单边主义行动、穷兵犊武的同时,主要依靠西方价值观作为精神武器,作为其主宰、操纵国际舆论,评判“流氓国家”、“无赖国家”、“邪恶国家”、甚至“恐怖分子”与其“坚定盟友”的价值标准和界限。它公然声称要以所谓“人权”和“民主”价值观,作为评判、裁决国际事务的标准,要在中东推行其以“民主”为标榜的西方价值观。美国国务院每年发表《人权报告》,以西方价值观作为攻击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口实。他们经常叫器要“输出西方价值观”来搞垮所谓“不民主”制度。因此价值观的较量已成为当今国际较量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成为美国实现“西化”、“分化”其他国家的主要手段。这就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怎样看待这一较量?怎样看待西方价值观?人类有无共同价值观?如果有共同价值观,它的实现途径和模式是否只有西方一种还是多种?在人类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有无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观与各个社会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成为我们今天关注的焦点。
二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2月27日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
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设有统一的模式,这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就明确地提出和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共同价值观与各国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提出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等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是人类共同的
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而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承认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存在,而且承认民主、自由、人权等具有普世价值,同时又明确指出人类共同价值观在实现形式和途径上绝非一种,这是我们党在价值观理论上的重大推进和创造。它纠正了国际国内在价值观问题上长期存在的两种错误偏向:一种是,由于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赞成”的思维定势,因此很长时间内我们不提人权、人道主义等西方标榜的价值观,讲民主,我们也主要讲民主集中制,而且讲集中多,讲民主少。直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真正提上日程。今天我们不仅强调人权是共同价值观,而且还将保障人权写人了宪法。正如温家宝所说,社会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不是相背离的。高度的民主、完备的法制,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
在价值观上存在的另一种偏向是:只承认民主、自由、人权、法—————————————————————————————————————————————————————
制等的普世价值,而不承认这些普世价值在实现形式、途径方面可以而且必然因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这是西方国家鼓吹的主要观点。他们混淆人类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的不同、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途径的不同,把人类这些价值追求绝对化、抽象化,用抽象民主、抽象人权代替只能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具体形式、模式才能实现的民主、人权。其实,他们的真实目的是要人们只承认西方价值模式,把西方价值观,价值实现模式,当做人类唯一的价值模式。凡是与西方价值模式不同的其他模式,都被斥为异端,斥为反民主、反自由、反人权,斥为对人类价值观的践踏与破坏。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全世界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竭力推行这种美国式民主价值观,意图通过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这种斗争,在世界上“同化”其他非西方国家,以达到其“西化”、 “分化”其他国家,永保美国这一超级大国称霸世界的目的。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是以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民族对科索沃地区穆斯林民族实行“种族灭绝”、“违背和侵犯人权”为由,发动对南战争,进行狂轰溢炸,最终推翻了米洛舍维奇政府。虽然事后国际法庭经过调查,宣布:当时塞尔维亚族并不存在“种族灭绝”罪行,然而南斯拉夫这一国家却早已被解体,在地图上被一笔勾销了。由此可见,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化”、“分化”其他国家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推行西方价值观即西方的价值实现模式。他们公然声称:“胁迫、物质诱惑和精神刺激。,也就是枪炮、金钱和思想输出是实现其统治—————————————————————————————————————————————————————
世界的三种主要方式。在运用前两种方式的同时,它们更重视用”输出西方价值观:来达到“西化”他国人民的目的。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我们党在提出认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实现人类普世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主要形式,因而在当代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
与西方国家观点不同,我们认为,在看到世界各民族国家存在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存在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同时,还要看到和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明的多样性,不仅过去、现在存在,将来也会长期存在。现在世界上有两千多个民族。人类文明随着各民族的相互交往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文明的差异,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模式、途径之间的差异。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中华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等等,可以说都包含民主、自由、人权、法制、博爱、科学、和平、宽容、创新等价值追求。但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实现这些价值观的模式和途径必然有所不同。这正是各种文化差异的根本所在。如果要求世界各民族国家都统一于一种价值实现模式,那么人类就不可能存在文化的多样性,大千世界就会极其单调乏味,而非五彩缤纷,异彩纷呈;而且各种文化也不可能通过相互交往、借鉴而不断丰富发展。各种文明的差异性,各种文明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不同形式,当然不应该导致“文明的冲突”,而应导致文明的和谐发展,导致在共同价值追求中实现中国古代哲人所说的“和而不同”。
—————————————————————————————————————————————————————
各民族共同价值追求的不同方式和途径,造成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通过各国、各种社会制度的不同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人类除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外,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又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任何社会都存在不同阶级、阶层,存在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这就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所以每个国家、每个社会的价值观都是多元的。这就容易导致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整个社会难以形成对世事的社会共识和公共社会认
同,从而难以形成人们之间行为的良性互动。特别在现代化过程中,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出现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独立性增强的趋势。本土的和外来的、传统的和现代的、精英的和大众的、计划的与市场的、先进的和落后的、正确的和错误的价值观,相互交织碰撞,地区间、阶层间、代际间都出现价值观显著差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就业选择、利益诉求、思想观念都出现多元化趋势,价值取向当然也趋于多元化。例如在对待效率与公平、利益与道义、法理与人情、权利与义务、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各个利益主体都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与选择。价值观的多元化,无论在全世界还是在我国,都是必然现象,而且这种多元化也未必就是坏事。关键是要加强引导,在全社会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对价值观多元化的必要回应。
每个社会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基本价值体系,就是该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起着统御、主导、引—————————————————————————————————————————————————————
领、协调、整合和规范社会各个群体的多元价值观的作用。各个社会不同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不同社会的性质,构成不同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因为价值观实际就是文化的软核。它作为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人们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多种价值关系进行整合梳理而形成的最优价值关系或最大化价值关系。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中所有利益共同体或利益攸关方的共同理想,愿望和需求,它是引领人们思想行为、社会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繁荣昌盛的决定性因素,是支撑起人们精神世界,激励民族万众一心,奋勇向前,实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今天我们要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人们要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共同价值目标,才能超越各人具体利益的局限,求同存异,达到社会最大共识,形成某种共同的行为选择。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个人利益如何千差万别,总有某种共同的利益关系,这是形成共同核心价值观的客观基础。所以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的黏合剂,是调适社会的安全阀。价值认同是社会共识、社会公共认同的主要基础和标志,而价值无序则是社会混乱的思想之源,是社会矛盾在思想上的集中体现。党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充分说明核心价值体系正起着社会全体成员的精神动力与精神纽带的关键作用。
—————————————————————————————————————————————————————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于西方的核心价值观,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也不同于我国历史上的各种核心价值观。我国古代社会长期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作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其中既有糟粕,也有一定精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总的讲以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作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民有、民治、民享)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五四运动以科学和民主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邓小平1980年概括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具体说,就是“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以及体现上述精神的五个革命口号,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和“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作为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价值标准。“三个有利于”可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1世纪初,中国进人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价值观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汲取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一切优秀有益的价值资源。它既关照历史,更立足当代,做到历史与现实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社会主义特征与人类普世价—————————————————————————————————————————————————————
值相结合。它的四方面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历代社会核心价值演变的积极成果的继承和创新,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精华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它又充分反映和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带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它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法制、人权等实现的一种崭新模式。它符合中国社会实际,反映中华文化、文明的特色,同时又是人类价值实现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作为人类价值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明人们在价值观认识上的深化和新的理论自觉。
西方国家混淆人类价值追求与价值实现二者的不同,混淆人类价值目标与价值实现途径的不同,把人类有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说成人类价值实现只能有一种形式、途径。它们在标榜人类普世价值“民主”、“人权”等的同时,否认和掩盖各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否认和掩盖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资产价级统治要求和利益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这就是在“自由、民主、人权”口号下的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无限享乐、消费驱动的个人奋斗的所谓“美国梦”、极端个人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等等。他们热衷于把西方实现民主、人权等的议会制、多党制、“三权分立”、选举民主等政治模式,作为人类普世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和模式。这就把价值实现模式等同于价值本身,从而只承认人类价值观的普遍性、普适性,而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必须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否认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西方国家这样做,目的很明显,就是企图把西方价值实现的政治模式绝对化、无限美化,从而掩盖它们实际推行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这就是它们“西化”、“分化”的真实内容。
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最大特色,在于很好地解决了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与中国特色的价值实现模式的辩证统一。它既是人类共同价值目标的体现,又很好地彰显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属性,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背景和渊源。它的特色还在于:(1)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就鲜明地表明了它的灵魂和旗帜,表明它的先进性质和价值方向。(2)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最大价值目标和最强价值感召,表明它通过这种共同信念形成社会凝聚力和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从而有别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3)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价值观的支撑和精髓,体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传统性和时代性、继承性和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完美辩证统一,表明今天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对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党创造的革命道德价值观等的有机整合,又是我国价值观方面的重大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了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和薪火相传的相对稳定性内核;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迸、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效—————————————————————————————————————————————————————
率公平、竞争合作的时代精神,支撑起当今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4)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的思想道德基础,表明这种精神纽带的合理性、牢固性和先进性。(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它既展示了这一价值体系的整体框架,又展现了它多方面多层次的丰富内涵与内容,较之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革命道德观和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价值观,有了很大的推进,使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总体理论,这是我国价值观理论的重大飞跃。(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根本,作为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显示出它以整合社会多元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为根本目的。它公然申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终极目的,这就使它的真诚性、真理性、公正性、科学性、实践性、目的性异常突出。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研究员)
—————————————————————————————————————————————————————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18:52: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03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