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植树的过程)
特别策划访谈A篇:是最大目的“爱上阅读”—访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帅晓梅——文︳陈敏华帅晓梅:株洲市教育科学特级教师,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教师,国家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编者,中国教育学会小语专委会学术委员,湖南省特级教师协会副秘书长兼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陈敏华(以下简称陈)晓梅,暑期网上疯传两《语文新教改,让人冒冷汗》,还有一篇文章,一篇篇是程世和先生的《给温儒敏先生的公开信》。两篇文章看下来,我想所有的读者至少获取如下两个信息:1.考试在倒逼孩子大量课外阅读;2.语文部编新教材每册都推荐多本必读书目,这是孩子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它们将与考试直接挂钩。作为小但据我所知,这其中的部分信息是有误的。您跟大家说说,好学语文部编新教材的编者之一,吗?:帅晓梅(以下简称帅)好的。这两篇文章我也看了,感觉到语文作为母语课程一直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话题。无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还是这两年有人对小学语文教材提出的尖锐批评,都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我觉得被关注、有争鸣不是坏事,尽管有些观点还值得商但至少有利于我们反思榷,有些批评也未必客观,和审视当下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语文教育教学总体还是有益的。我先就关注度最高的“考试倒逼孩子大量阅读”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无论温儒敏教授是否说过“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我觉得此话有断章取义,但之嫌,至少我在现场听到的不是这样的表达)2018·9B·23
特别策划温教授在多种场合确实明确表达过以下观点:“语文教学的病症在哪里?就是读书太少。“”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要抓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温教授还谈到“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改革”“高考和中考也都开始注意考查阅读速度与阅读量”,以此用。温儒敏教授所讲的都是客观事实。中国语文教育的病症,根源在于学生读书太少,这已是共识,考试的指挥棒功能也客观存在,那么我从2012年加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全程参与了部编教材的编写,切身感受到新教材在引导和推动学生读书方面所做的努力。教材打破了过去以“单篇阅读”为主的格局,增设了“快乐读书吧”板块,以“整本书阅读”为主,每学期安排一次,一次推荐3~5本书,小学6年一共推荐阅读书籍40多本。这样做旨在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通过广泛阅读,达到“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综合素养,促进精神成长”的目的。陈:那“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到底有没有跟考试直接挂钩?帅:“快乐读书吧”设置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为养成终身阅读的意识和习惯打基础。“兴趣”和“习惯”是小学阶段阅读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至于是不是将阅读书目直接与考试挂钩,这需要我们把一些问题梳理清楚。首先是考什么内容。“快乐读书吧”只推荐书名,不统一版本,比如同是《安徒生童话》,不同版本选编的差异较大,老师推荐什么内容让学生阅读,各地各校情况都不一样,考试内容自然也不同。而最关键的是怎么考?以什么形式考?笔试、口试或其他形式?单一还是综合?与语文卷面考试2018·9B·24的关联度如何?好的测评方式一定要有利于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而不当的考试则很有可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违背“少做题,多读书”的初衷,甚至有可能将精神成长型读书演变为新一轮的应试型读书。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考还是不考,而是要研究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课外阅读的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这为我们研究如何开展课外阅读评价明确了方向。显然,课标倡导和“展示”等活动化的测评方式,比如可以举办读书交流会,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议题,讲一讲故事,评一评书中人物,读一读、演一演精彩片段,画一画插图,品一品语言,写一写感受等;也可以尝试用填写读书卡、报告单、制作书签、编写小报等方式检测学生的读书情况。陈:“快乐读书吧”每学期根据一个门类推荐一本重点书籍和三五本拓展书籍,也就是说,指导孩子们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基本是在这几本书中进行有限选择。这会不会有点狭窄?可否让孩子们的选择更宽泛、自由?要知道,一个门类的经典绝不止这三五本。帅:“快乐读书吧”在推荐阅读书目时充分考虑了儿童阅读的特点和需求,努力体现书籍的经典性、多样性和适切性。首先是经典性,这是提高学生阅读品位必须坚持的标准。推荐书籍有两个依据:一是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中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举的书目大多作为推荐书目被纳入教材,如三年级上册推荐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的童话《稻草人》;三年级下册推荐的《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还有五年级上册推荐的《西游记》,六年级上册推荐的高尔基的童年》,六年级下册推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都“考试倒逼你读书”《“交流”
来自《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除了课标中推荐的书目之外,教材还会根据阅读主题适当拓展和补充一些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外优秀书籍。如,三下“寓言”单元,除了重点推荐《中国古代寓言》之外,还补充推荐了《克雷洛夫寓言》和《拉·封丹寓言》;四上“神话故事”单元,重点推荐了《中国古代神话》,补充推荐了《希腊神话故事》;五上中国古典名著单元,除了重点推荐《西游记》,还补充推荐了另外三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二是多样性。“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籍涉及古今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除了上文提到的中外童话、神话、寓言、小说之外,还有中外童谣、儿童诗歌、各民族民间故事。除了文学读物,还推荐了多本科普读物,如中外不同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房龙的《地球的故事》等,文学类和科普类书籍互为补充。到了初中,还会增加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类作品,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促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当然,人类优秀书籍浩如烟海,再丰饶的果园,我们也只能摘取那些既有营养而且口感好、易消化、能吸收的果子给孩子们吃。所以从“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上就可以看到编者的这份用心。例如二年级上册推荐了一系列好玩的童话故事《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一只想飞的猫》等。二年级下册则推荐了《神笔马良》《七色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有趣的儿童故事。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还推荐了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和曹文轩的《草房子》。这些书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适切性还体现在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弹性空间。考虑到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快乐读书吧”采取了“重点推荐+拓展推荐”的形式,重点推特别策划荐1本必读书,拓展推荐三五本选读书目,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分层要求。并且,教材上推荐的书目也只是一个保底要求,有些读书活动开展得好的地区、学校或班级还可以在完成保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情适当拓展。陈:我参加过一些读书活动,很多展示都非常精彩,但也有一些设计与展示有“走过场”之嫌。在具体的操作中,怎样避免这种“走过场”呢?帅:作为被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的新内容,如何对“快乐读书吧”进行有效评价和检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知道,评价是阅读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促进阅读的重要功能。在阅读者没有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之前,评价作为激发持续阅读动机的措施之一,发挥着调控学生阅读热情的杠杆作用。而当阅读者已经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之后,评价又发挥着监控阅读质量、推进深度阅读、提升阅读品质的作用。我们不主张用考试来压迫学生,那么如何监控阅读质量,检验阅读效果呢?我的建议是,“快乐读书吧”栏目是以整本书阅读为主,整本书的阅读相对于单篇阅读和群文阅读,它的阅读周期是比较长的,可能是一周,可能是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为避免学生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阅读,教师要特别重视对阅读过程的干预和指导。重点抓好三个环节:1.导读环节,以多种形式激发阅读期待,进入到书的阅读,指导制定阅读计划,提出关键性建议。2.推进环节,进行阅读过程中的推进指导,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以分享和交流为主,同时解决阅读中的疑问,渗透阅读方法和策略,促进阅读兴趣的持续。3.读后的总结回顾。填写阅读记录单,分享阅读收获,推荐拓展阅读书目等。上述过程都可以通过读书交流会的形式来实现。同时,遵循“持续激励”的评价原则。所谓“持2018·9B·25“快乐读书吧”《《
特别策划续激励”就是要将评价贯穿在学生阅读过程的始终,使学生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进而形成动力定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可以创建“阅读档案袋”。创加强过程评价。它建“阅读档案袋”是实施过程评价的最好方式,可以真实记录学生阅读成长的过程,促使学生保存阅读成果,留下阅读足迹,创造个人的“阅读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阅读能力以及每学期的阅读规划来设定,并在每个学期初指导学生设计好档案袋的目录。采取学生自评、家阅读档案袋实施每期一评,评价结果可长参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学期末,各班以以星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展示活动,最大限度激发举行“阅读成长档案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陈:您说,小学阶段评价重在孩子阅读了解学生阅读的“量”与“面”。毫无“习惯”的养成,“兴趣”与疑问,“量”与“面”的评价直接对应的是“习惯”,但过于强调“量”与“面”,会不会导致学生略读、跳读等方法,久而久之,就读书多采用泛读、会养成“浅层阅读”习惯,而不是细读、精读、涵泳的读书习惯,也相应地失去读书的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帅:泛读、略读、跳读是读书的重要方法,这是我们用较短时间了解一个作品的有效途径。尤其我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到令人目不暇接的时代,们必须掌握这些方法为我们甄别眼前文字的营养跳读;而营含量。含量低,我们仅限于泛读、略读、养成分高,我们就当停下来细细品赏。过程是通往结果的途径,有怎样最重要的是,的过程就收获怎样的结果。在具体的阅读指导与这评价中,如果能够如上个问题所言,不走过场,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有阅读过程的干预和学生必然需要细读指导,阅读成果的交流和分享,独立思精读才能完成交流分享,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孩子们考和质疑能力也就如影而来了。这一点,互动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的读书汇报中、最后,我还想谈一谈教师读书的问题。教师只有成为真正的阅读者,才能以自己丰富的阅读积累带领引领学学生遨游书海,享受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你才能更生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也只有这样,品鉴书中人物,去好地带着孩子去品味书中奥妙,涵泳文章的风致与意趣,甚至品玩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使用的精当、绝妙。而这些,都是语文世界的美妙所在。2018·9B·26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19:45: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94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爱上阅读”是最大目的——访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帅晓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爱上阅读”是最大目的——访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帅晓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