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埃森曼《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译后记

更新时间:2025-02-25 00:08:19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嘭嘭嘭)

罗旋安太然贾若LUO Xuan,AN Tairan,JIA Ruo 埃森曼《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 译后记 Translators’Afterword for Peter Eisenman’S The Formal Basis ofModern A rChitecture 亡一 船 搿  ff 6 三 __1] iJ嚣 篙戳 鐾1; 等 I』1 j f 1埃森曼所绘的关于阿尔瓦阿尔托塔林美术馆平面的图解,它体 现了 种新的形式分析语言 1.Eisenman's diag rams developed frOm the floo r plans of Alva r Aalto S Tallinn Museum typically demonstrate his new language offormal analysis 摘要 彼得.埃森曼的《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中文 版在原文完成55年后出版,文章借此机会从译者的 角度批判性地观察该书所揭示的历史、理论、实践与 叙事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追溯埃森曼3O余年间与中 国的渊源,进而展望中国读者重读和精读该书后可能 展开的新的建筑学讨论。 关键词彼得.埃森曼;《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翻译: 后结构主义:建筑理论:精读 ABSTRACT Fifty—five yea rs after its completion, Peter Eisenman、s The Formal 8asis of M0dern Architecture has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in 201 8.This essay critically obse rves.from the translators’point of view,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1“埃森曼”,埃森曼 彼得-埃森曼的博士论文《现代建筑的形式基 础》(The Formal Basis ofModern Architecture)完成 于1963年夏,而我们翻译的中文版由同济大学出版 社光明城出版于2O18年春.其间已有55年。埃森 曼本人时常将这篇论文追溯为他建筑生涯的开端,他 先有著文而后有建造,认为“文造并行”是自阿尔 伯蒂(A Jbert/)以来西方建筑学中的~个重要传统。 同样具有这一传统的同时代人物——如罗西(AIdo Rossi)、文丘里(Robe ̄Venturi)和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夫妇、海杜克(JohnHejduk)等人—— 因离世或归隐,似乎早已安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时间上的距离感仿佛能够为研究他们的后来者提供一 种理所当然的“客观”视角 然而,年近86岁的埃 森曼时至今日却仍然活跃于学术和实践领域。这无疑 使得试图在当下对现代建筑有所探究的我们既深感幸 运,又倍觉惶恐。幸运的是埃森曼能在耄耋之年亲力 亲为参与中西之间的交流,并对我们译介其著作嘱以 厚望:惶恐的是在单纯的“翻译”以外,如何能与他 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又如何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 审慎地看待他所背负和承载的一系列“历史性”意义、 between histo ry,theo ry,p ractice and na rratives as revealed th rough the reading of Eisenman。s book.It t races Eisenman。S pe rsonal con—nections with China over the past 30 yea rs and p roceed s to anticipate a new a rchitectu raI diSCOU rse based on Chinese reade rs’re—reading and Close reading of Eisenman’s book KEY W0RDS Peter Eisenman;The Formal Basis of Modern Architecture;Translation;Post—structu ralism; Architectural Theory;Close Reading 中图分类号:(H31 5.9:Tu) TU一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5—684X(201 8)03—0055—003 作为一位为自己的建筑作品书写理论的建筑师. 埃森曼有其独特的复杂之处..翻译之初,一位与埃森 曼熟识的教授善意地告诫我们,“不要轻易被他的言 语所欺骗 ”的确,埃森曼可以说是一位卓异的故事家. 在一次又一次的讲述中,他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就有如 他对建筑作品的设计一样精准而多面 ,他如何与导师 柯林.罗(Colin Rowe)相识并一同游历欧洲从而发 现“细读”建筑的方法,他如何听从塔夫卑(Manfredo Tafu ri)的忠告进而决心开始投身实践,乃至他以《现 代建筑的形式基础》为题书写博士论文的四种不同版 本的起因……这些耳熟能详又看似不经意的小故事却 都直指并强化着他想要人们了解的那个“埃森曼”: 那是一个执意与(由柯林.罗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理 想性和普适性相决裂的埃森曼,是一个直而塔夫里对 资产阶级建筑师的痛责而仍能选择在淤泥中摔打的埃 森曼,也是一个不断为自己重新构述起源的、有如脱 胎于洛吉耶(M.A.Langie r)《论建筑》卷首画的、介 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埃森曼 效仿佩吉.迪梅尔(Peggy Deame r)将海杜克的身份做三重解读的做法…,我 们也可以看到三个“埃森曼”:作为作者的“埃森曼”. 他是个人历史的全部集合,也是所有创作意图的源 

56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2018/3 头,但永远不可能全部为人知晓;作为讲述者的“埃 gen Habermas),此 福西永(Henri Focillon)、杰弗里·斯科特(Geoffrey Arendt)——但有哈贝马斯(JOr森曼”,他通过文本和口述亲身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正 Scott)、鲁道夫.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布 外还有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o我想一定有建 确地”去解读埃森曼的作品,但他本身亦是一种表演 鲁诺.赛维(Bruno Zevi)、柯林.罗等等。而这其中, 式的呈现:最后是作为作品的“埃森曼”,他是如罗 自然要数曾帮助埃森曼斟词酌句修改论文的柯林.罗 筑师读过它们。我很好奇,有没有咖啡馆里的对话? 有没有餐巾纸上的涂鸦?”这一提问自然还有待更完 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宣称的那种不再受制于 以及他那篇不得不提的写于1947年的《理想别墅的 满的回答,但我们知道,答案一定是肯定的——1988 作者初衷并可供读者自行解读的“文本”。结构和后 结构主义之后的我们,几乎很难不刻意去对符号(这 里即“埃森曼”)所指示的表面意义做分解和深读—— 数学:帕拉第奥与柯布西耶之比较》 所产生的影响 年,彼时年轻的王澍在其东南大学硕士论文《死屋手 最为直接。但恰恰也是柯林.罗文章标题中“理想” 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要使建筑创作成为一种对‘现 实’文化的批判力量,就必须有建立在理性批判意识 词所代表的普适价值成为了埃森曼力求揭示和抵抗 毕竞只有这样,才有一丝希望窥得“言语”背后的一 的旧的权威思想。在中文版的译者序中,我们试图论 上的理论,它必须超前。”’而《死屋手记》正文的第 点点真相。而“埃森曼”这个符号一分为三的最初裂 证《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正是埃森曼向柯林-罗发 变正是发生在《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诞生之时。因 此细读这本书,就如同观察细胞分化之初混沌原始而 出的挑战,而这种挑战不是言辞内容上的直接争辩, 而是通过言说方式本身的创新来构筑和演示的。但是, 一句话,就引自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20 世纪80年代末有数部尼采著作被译成中文)。事实上 被海斯教授特别点出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家们.恰 因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从欧洲到美洲的流亡而 充满可能性的状态,有助于我们了解埃森曼以及与其 正如前文反复警示的那样,埃森曼那可谓诡妙的语言 相关联的一系列西方建筑文化思想。 从内容到结构都极具引导 陛。从沃尔夫林到维特科尔 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战后的建筑学理论:当这些文本再 《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的读者大多有一个很直 再到柯林·罗的这一条形式主义脉络与埃森曼的传承 度远渡重洋,借着2O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到 观的体验,那就是它写得并不流畅。书中的语言一 和对立关系或许就是一种精巧而刻意的构造,乃至我 达中国的时候,中国的60后一代建筑师正在上大学. 们译本序言中的论点或许也是对这种构造的重申和延 他们必是这些文本的受众。当时的大学生中,有的人 展也未可知——毕竟,我们选择·眭地忽略了,那个在 不仅仅是译作的读者,甚至正是译者本人,比如张旭 点都不华丽,相似的句式和相同的词汇常常反复出 现——关键词如“秩序”(order)和“系统”(system/ systemic)就分别出现了191次和331次之多。但恰 20世纪60年代奋起反抗理想主义的埃森曼,同时也 东1986年开始翻译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 恰正是在这种看似冗重而粗糙的文字中,语言句法 本身的构造性得到了凸显。在论文诞生的2O世纪60 在创作着充满了理想主义乌托邦色彩的城市巨构:有 情诗人》的时候,还是北大中文系的大四学生 恰恰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特定时期.埃 延绵22英里(约35 400 m)的新泽西“线形城市”(1965 年代初,建筑学内部的环境——用埃森曼自己的话来 说——是“形式讨论的真空状态 。我们能够从论 年),也有铺展在曼哈顿西岸哈德逊河上的巨型“新 森曼第一次被“翻译”到了中国。第一个“翻译”他 城”(1967年)(图2、图3)——它们庞大的身躯因 的人,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赴美学习建筑的中国留学 文的语言表达中清晰地获知,埃森曼在这“真空状 难以嵌入那过于精巧的“反理想主义”叙事而变得鲜 生张永和。埃森曼与中国的第一次对话,是张永和于 态”中挣扎着寻找一种新的建筑语言——这里的“语 为人知,却又奇迹般地在建筑师晚年的大型作品(如 1990年2月27日在纽约曼啥顿对他进行的一场访谈. 言”不仅仅是在比喻那种用以分析经典建筑的全新图 西班牙的加利西亚文化城和土耳其的耶尼卡皮项目) 该访谈以《采访彼得.埃森曼》为题,翻译并发表于 解(图1),更是指实实在在的新的“说话的方式”。 当新的概念即将突破旧的语言惯式时,难道不是往往 中得到复生。这一切都如同画外音一般提醒我们,来 《世界建筑》1991年02期。80年代的“文化热”在 自三个“埃森曼”的文本叠加在一起产生了复杂的互 建筑学界有两个更为具体的口号:“后现代主义”和 伴随着一种初读时的陌生感?在埃森曼的论文中,原 文,需要耐心地细读才可以略得解析。而这种植根于 “解构主义”,埃森曼正是一人身背着这两个标签,被 本读起来陌生的句式,通过在不同案例中反复运用而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的,愿意去“细读”文 把推进了中文世界。有趣的是,此后每隔十余年. 渐渐变得清晰;原本以为寻常的词语,通过在不同情 本的态度,也许正是与埃森曼论文所要传达的主旨相 埃森曼就接受一轮中国留学生的访谈,并由访谈者翻 况中的使用而被锤炼出新的定义。埃森曼便是以这种 契合的。 方式来寻求和奠定一种新的形式语言——这明显不同 至于这一类思潮在中国的延续,则是2O世纪80 译、发表于国内建筑学期刊(尹一木、朱涛,《采访 埃森曼》,《世界建筑》,1999年07期;范凌、凯洛 琳.奥当娜(Caorline O‘Donnel1),《采访彼得.埃森曼》. 《时代建筑》,2007年O6期)。3O余年间,相对而言, 于后来为人熟知的那个将哲学和语言学术语信手拈来 年代之后的事了。 的埃森曼,但毫无疑问,彼时无词可用的埃森曼早已 在这本论文中通过语言本身的破旧立新为2O世纪7O 2两个传统 年代方才到来的建筑“语言学转向”添设了虚席。 然而,埃森曼式形式分析的“真空状态”不 代表形式讨论在建筑学中的缺席,正好相反,“形 埃森曼似乎变化不大,无论是其在美国建筑界“父亲 哈佛设计研究生院的建筑理论教授K.迈克尔. 般”(fatherfigu re)的地位,还是他的外貌(1990年  ,这个 海斯(K.Michael Hays)曾不止一次向学院的中国同 张永和将他刻画为“白发,戴一付圆眼镜”学发问:“1985—1989年间,有上百部哲学和理论文 描述几乎完全适用于这3O年间的任何时候),而中国 式”可谓西方建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条脉络,仅 本被译成中文,也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写作者们,瓦 建筑则历经巨变,同样截然不同的,还有负笈北美的 就埃森曼书中提及的人物而言,上可追溯至柏拉图 尔特.本雅明(WaIter Benjamin)、西奥多·阿多诺 建筑学子们的心态(当然,还有数量)。从打开国门 (Plato)、圣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Aquinas)和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后的如饥似渴,到对中国建筑身份的深刻焦虑与反思. 迪朗(Durand),下可承接于沃尔夫林(H.Wolflfin)、 Marcuse)——很有意思,没有汉娜.阿伦特(Hannah 再到对地域身份问题的相对释然,这种变化在这三篇 

2彼得埃森曼、迈克尔格黼夫斯.线形城市,1965年 3.彼得埃森曼、迈克尔格雷’夫斯,细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新城 市建筑与城市更新”参展设计,I 967年 2 Pete r Eisenman and Michael G raves,Linea r City,1 965 3 Peter Eisenman and Michael G raves.ent ry fo r the Museum of Mode rn A rt exhibition:The New City:A rchitectu re and U rban Renewal 1 967 PRINCETON MEGA STRUCTURE ON 。,一 THE HUDSON RIVER : 高质量的访谈中亦得窥知一二:1 990年,采访者 的身份焦虑状况的一个提示:“你们必须现在就找到 张永和全程没有主动提及任何关于中国的话题,反 ~种话语……中国现在正开始开放、 因此我认为在这 倒是埃森曼时不时提到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 样的开放中发展出一种建筑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不是 “东方思想”的联系(埃森曼:“解构是个很东方的 彼得·埃森曼的理论,或帕拉第奥,或黑格尔.康德、 想法 ”); 1 999年,采访者尹一木和朱涛的许多 而是学会看看你们有什么、” 如今回看 有师长已 问题直指中国建筑的本体危机(尹一木:“1O0年前, 经上路 甚哉吾辈之幸,只是前路仍是漫漫 中国并没有建筑学这样一个学科…·我们从西方移植 :罔片来源:罔片均I_I 者提供 中,罔1来自[美】彼得埃 了整套的建筑学术语 ”) j而到2007年,采访者 森曼现代建筑的形式 础【M】罗旋安太然,贾 .滞汀嘉玮. 校.} 海:同济大学I¨版衬 2018 1 55.罔2来自http://www 范凌只是附带着让埃森曼“谈谈中国”,目仅是从建 hiddena rchitectu re net/201610611inea r—city html:降】3来自http:// 筑实践的“文脉”的角度 WWW a rcduecitta it/wo rid/201 2/07/moma—cornell—and—the—jn stitute— 以至于今,又是一个十年。不论境况再多殊异. of—a rchitectu re and—u rban—design一967 michael—schwa rting/1 也不论我们情愿与否,在《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的 翻译T作卜,我们这三位在21世纪10年代赴美学 注释: 习建筑的中国留学生还是必须承认 存与埃森曼的 1参见 J_澍《死后 隐微对话中,我们必然地落入了E述两个传统之中: 参考文献: 20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学者大量译介西方哲学 【11 PeggY Deame r Me,MY 5eIf and 的传统和20世纪8O年代末以来中国赴美建筑学留 A rchItectu raI P『ess 1996 学生大量译介西方建筑理论的传统。如果说桌子一边 2l『美】彼得·埃森曼现代琏筑的形式臻础【M】罗旋 安太然,贾蓿 译江嘉玮.棱r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8 197. 的埃森曼摆脱不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这 3】Colin Rowe.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ila:Palladio and Le 两个标签,那么桌子另一边的我们,或许就必须担当 Co rbusie r Compa red…A rchitectu ral Review,1947(03):101 “中国学者”和“中国赴美建筑学留学生”这两个角 4】张永和.采访彼得·竣森曼[Jl_世界建筑,1991(04):70 5】尹木 朱涛采访埃森曼[J1_世界建筑,1999(07):68 色 、“译者的T作是存译作的语言里创作出原作的回 6]范 壹,凯洛琳奥当娜采访彼得.埃森曼【J¨时代琏筑,2007f 061 声”…——如果本雅明的这句话适用于《现代建筑的 116. 形式基础》的话,那么不妨把这句话拆成两句来看: 7】【德】瓦尔特本雅明“洋者的仟务”[M]I/汉娜阿伦特启迪 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王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就前一个传统而言,作为中国学者,我们诚惶诚恐, 2008 88 试图存译作 唤起~种新的语言 就后~个传统而言, 作为中国赴美建筑学留学生,我们以极大的热忱,企 作者单位:麻省理工学院 盼这本译作绝不仅仅是原作的一个副本,而必须成为 普林斯顿大学 原作的补充;我们的翻译_T作也绝不仅仅是某一语境 作者简介:罗旋,男,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研究生 下的再创作,而必须是又一次在原作权威的阴影之下 安太然,男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研 究生 的投石问路. 问什么路呢 在1999年尹一木和朱涛 贾若,女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研究生 的访谈中,埃森曼近2O年前的一段话不失为对当时 收稿日期:2018-03—15 

本文发布于:2024-02-13 12:2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90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埃森曼《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译后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埃森曼《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译后记.pdf

标签:建筑   中国   理论   形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