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三顾茅庐》文本解读一

更新时间:2024-12-23 08:44:46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0日发(作者:飞在青云端)

【文本解读】

《三国演义 》中“三顾茅庐 ”蓄势艺术探析

唐明生【襄樊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元明清文学和古代戏剧理论】

《三国演义》将蜀汉作为全书描写的重点,而作者全力贯注的中心人物则是诸葛亮。

在诸葛亮没有出场之前,刘备尽管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世之虎将,也打了一些胜仗,但实际上是失利居多,一直没有稳固的地盘,经常栖栖皇皇。他急需一个高级谋士,而这个谋士就是可以帮助刘备成就功业的诸葛亮。那么诸葛亮的出场就显得至关重要,罗贯中就是运用了蓄势艺术,使得诸葛亮在一出场就占据了读者的心灵。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文谱》中说:“文有垫拽之法,所谓垫拽者,为其立说之不足耸动也,故垫之使高;为其抒议之未能折服也,故拽之使满。高则其落也峻,满者其发也疾。”这里说的垫拽艺术,是指在议论性的文章中为了使所说之理能够服人,必须垫高拽满,以加强论证的力量。这种垫高,犹如关闸蓄水,水位提高后,一打开闸门,水势就会更加凶猛;这种拽满,犹如射手把弓拉满,等力量积蓄足够之后,箭发出去就会更加强劲。

在古典优秀长篇小说中,作家为了塑造某个人物形象,为了突出这个形象的鲜明的特征,总是浓墨重彩,极力渲染烘托,等到把文势推向顶端的时候,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从正面亮出所要描绘的形象,或者说是作家到这个时候才把他那隐藏极深的一笔告诉读者。这种写法,如同蔡东藩在评点自己编著的《元史演义》第二回所说的:“如看山然,下有要穴,则上必有层峦叠嶂;如观水然,后有洪波,则前必有曲涧重溪。”这“上”为“下”,“前”为“后”的写作艺术,我把它称之为蓄势艺术。蔡东藩在《元史演义》第三十五回中有一句评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蓄势艺术,他说:“层层翻跌,亦文中蓄势的法。”

布瓦洛解释蓄势艺术曰:“剧情的纠结必须逐场继长增高,发展到最高度时轻巧地一下解掉,要纠结的难解难分,把主题重重封裹,然后再说明真相,把秘密揭破”。文学作品中采用蓄势艺术,目的是为了使“剧情”“纠结的难解难分”,把所埋下的秘密“重重封裹”,等到故事情节“发展到最高度时轻轻地一下解掉”,作家这才“说明真相”,揭破“秘密”。

综上,我们似乎可以说:作家为了突出某个人物和情节而采用的衬托、比喻、对比等表现手法就是蓄势艺术。

刘备马跃檀溪之后,诸葛亮的形象先在司马徽口中微点一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又在徐庶回马荐诸葛中,再次对诸葛亮进行点染:“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若得此人,无异于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诸葛亮的形象在司马徽、徐庶的口中一

点再点,刘备要恢复汉室,身边没有安邦定国之才是不行的。所以当他听说身边还隐居着诸葛亮这样的“奇才”,便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后赶快到襄阳的古隆中去请。一顾,诸葛亮外出,诸葛亮外出未归,刘备只好上马回家,但行不数里,“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此必卧龙先生也”。这人,不但刘备以为是诸葛亮,就是读者心中也以为是诸葛亮。可在作家的笔下偏偏不是,而是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诸葛亮的形象在这里借崔州平又得到一次衬染。

接着二顾。“将近草庐”,听到两人对歌,刘备欣然大喜,大笑道:“卧龙其在此间呼!”毛宗岗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夹批道:“我亦疑二人中必有一卧龙”。谁知道那位“白面长须”者是石广元,那位“清奇古貌”者是孟公威。刘备只好辞别石、孟二人,到了卧龙冈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回答说在。既然“先生在”,那么二顾见到诸葛亮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可又谁知道刘备到堂上和那位“先生”一谈,那“先生”并不是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刘备只好写了一封说自己如何仰慕诸葛亮的信,递于诸葛均后“拜辞出门”。刚刚上马要走,忽然看到童子向篱笆外招手,叫道:“老先生来也。”“刘备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口诵《梁父吟》。刘备听罢歌后,欣喜若狂的说道“此真卧龙矣。”前面一少年“先生”诸葛均不是不算为奇,这一“老先生”,古时有以“老”为长者的尊称的习俗,再者单从年龄上看,是诸葛亮还有什么可疑的。毛宗岗在“此真卧龙亦”一句话后夹批道:“我亦以为此番定然不误。”可是如果读者心目中认为来者是诸葛亮,而作家的笔下也确实是诸葛亮,那么就见不出作家行文的高妙所在,偏偏在读者意料之外才味有可读。来者是谁?是诸葛亮之岳父黄承彦。在这里,作家用“先生”这有歧义的词,用少年“先生”诸葛均一引一衬,再用老年“先生”黄承彦一引一衬。诸葛亮的形象在二顾里更进一步地高大起来。

刘备求贤心切,又有第三顾。三“顾”中,孔明就在眼前,但作者在行文的时候可以说是极尽曲折之能事,我们看一下毛宗岗的批评便可知道:

玄德第三番访孔明,已无阻隔,然使一去便见,一见便允,又径直没趣矣。妙在诸葛均不肯引见,待玄德自去,于此作一曲。及令童子通报,正值先生昼眠,则又一曲。玄德不敢惊动,待其自醒,而先生只是不醒,则又一曲。及半晌方醒,只不起身,却自吟诗,则又一曲。童子不即传言,直待先生问:“有俗客来否?”然后说之,则又一曲。及即知之,却不即见,直待入内更衣,然后出迎,则又一曲。——此未见以前之曲折也。及初见之,玄德称誉再三,孔明谦让再三,只不肯赐教,于此作一曲。及玄德又恳,方问其志若何;直待玄德促坐,细陈衷困,然后为之画策,则又一曲。及孔明即画策,而玄德不忍取二刘,孔明复决

言之,而后玄德始谢教,则又一曲。孔明虽代为画策,却不肯出山,正待玄德涕泣以请,然后许诺,则又一曲。既已许诺,却复固辞聘物,直待玄德殷勤致意,然后肯受,则又一曲。及既受聘,却不即行,直待留宿一宵,然后同归新野,则又一曲。——此既见以后之曲折也。文之曲折至此,虽九曲五夷,不足拟之。

(毛宗岗《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回评)

终于见到了孔明,这里作者的行文叙事曲折竟达十二处!作者曲折行文,对孔明出场进行蓄势,还有助于刻画刘备求贤之渴,孔明择主之慎重。

作家这样安排诸葛亮的出场,从内容表达上说,委婉含蓄,富于召唤性,能诱发读者极大的审美再创造的热情。三顾茅庐就是要表现诸葛亮的与众不同的高雅与他的智力超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蓄势,通过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诸多曲折,诸葛亮才与我们见面,在这个过程之间,读者好几次就认为出现的就是主人公诸葛亮了,但是作者偏偏安排的不是,所以就激起读者很大的热情,诸葛亮到底何许人也?

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小说,无疑是刺激而又快乐的。

从笔法运用上说,这里的蓄势艺术起到了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的效果。初顾时,卧龙庄附近的农夫,高唱诸葛亮写的“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的诗句,使刘备“未见其人,先闻其歌”,这对诸葛亮的冷眼旁观、荣辱皆忘是一层衬托。初顾不遇,返回途中,刘备把崔州平误以为诸葛亮,崔州平既能纵论天下治乱之由,又无意于功名,这对他的好友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高逸泰然也是一层衬托。再顾时,刘备在途中酒店遇见“白面长须”的石广元,“清奇古貌”的孟公威,怀疑二人中必有一人是诸葛亮,结果却是诸葛亮的另外两个密友。到了卧龙庄上,把正抱膝长吟“风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的少年诸葛均误认为他的老兄诸葛亮。离开卧龙庄后,又把高歌《梁父吟》、骑驴踏雪而来的老人黄承彦误认为诸葛亮。这里又是多层衬托,一个个陪衬人物愈出愈奇疑似而又不似,他们人人都超脱世俗、高逸不群,从正面把诸葛亮映衬得更加超拔不凡。三顾时,作者虽没再增写陪衬人物,但仍故作波澜,写诸葛亮白天睡大觉,高卧不起,刘备“拱立阶下”,张飞宣称要“放火烧庄”。这里张飞的粗暴神情与刘备的谦恭态度,交相映照,从侧面再一次衬托了诸葛亮的高雅绝伦。经过这许多篇幅的烘托,读者对诸葛亮的性格和才干已有了相当充分的感受,因而诸葛亮出场后所陈述的“隆中决策”,这时读来,便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大政治家对时局的冷静分析。真是“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势”!对表现诸葛亮的雄才和智慧,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从审美感受上说:

(一)它是曲的艺术,蕴藉隽永,耐人寻味。小说是要表现人物的,诸葛亮在《三国演

义》中毫无疑问的是“男一号”。这个人物在名间流传极广,是智慧的化身,可以说已经是到了全知全能的地步。那么如何表现这个人物呢,是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作者在这里一而再,再而三的通过衬托,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有的只是孔明的友人和亲属,正所谓“其正处精神多在侧处渲染;近处位置,又从远处衬贴。”但那着墨于此,着意在彼的多重负载的语言形式,却能帮助作者去构筑一个“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的蕴籍隽永的“意味世界”。而读者在其中的感觉也是蕴籍隽永,余味无穷的。

(二)它是藏的艺术,富有张力,极具容量。艺术创作总是要求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司马迁在评价屈原的《离骚》时说:“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要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上,实现“微尘之中见大千,刹那之间见终古”,就需要在“藏”字上做好文章。“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可以说是藏的很深的一条卧龙。孔明的高志、雅量、超凡的经天纬地的才能及安邦定国的气度都是通过其朋友、亲戚、所居住的环境衬托出来的,读者可以说是绕了很多弯道才走到了草庐之前,在草庐之前却又因为卧龙的藏之弥深而读者的欲见之情被极大地夸张,从而弥漫于胸,“孔明果如传言呼”的疑虑一再的被勾起,思之弥坚,而见之愈切。卧龙的形象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衬托中显现出来了。

本文发布于:2024-02-10 06:2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84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顾茅庐》文本解读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顾茅庐》文本解读一.pdf

标签:读者   艺术   蓄势   卧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