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毛概论文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浅析中国科技发展之路

更新时间:2024-12-23 08:22:48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9日发(作者:春末初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题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浅析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

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类)1班

学生姓名■■■■

学号■■■■■■

摘要:当下,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孕育着更新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决定国家发展前途的主要因素。昔日,当五星红旗开始飘扬在华夏大地上,中国之科技变革开始了新的篇章。从新中国成立后勒紧裤腰带发展重工业和国防科技,到改革开放迎来了科技全面发展的春天,新中国科技发展之路,正是中华的崛起之路!六十多年沧桑巨变,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的巨大力量,让我们越发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坚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的走科学技术发展道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说,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键词: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改革 创新 发展科教兴国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和有力杠杆,是生产力。马克思《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他首先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同生产力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包括科学在内,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而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不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指出:“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汽力的对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在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深刻的社会变革,将社会生产从传统手工生产、自然力生产推进到大机械化集中生产,开启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蒸汽时代,促进了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极大发展,将西欧社会带向繁荣。可见,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

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列宁在《俄共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并为更广大的群众运用它们„„这个基本问题应当提得十分明显,应当提作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又指出:“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要素。以上论述阐明了马列主义中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而至今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称得上第一生产力。因为:

1、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成为与古代

和近代生产力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

2、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3、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无比正确之真理,理所应当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在如今进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飞速发展的科技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做出巨大贡献。六十多年来,我们探索着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

(一)艰难前行(1949-1976)

在建国后三十年间,我国的科学发展整体上是相对缓慢的,甚至是不平衡的。民用工业滞后,科技产业经济效益甚微。经过分析,大致原因有如下几点:

1、正规的知识教育受到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中等高等教育搞革命,中高等教育的考试被废除,一般的知识课程设置被打乱,中高等基础和专业知识被大量删减和简单化,耽误了一代人知识的教育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匮乏。

2、科技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并受到歧视。知识分子排为臭老九,有专业知识的人往往被指责走白专道路;许多留洋回国的知识分子,在50年代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压制;特别是1966年后大规模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中的知识分子走五七道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荒芜了一代人的学业,耽误了一代人的事业。

3、当时的环境中很难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国外前沿的科学知识,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容易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因为要通过外语才能看到国外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献,当时的环境中会当成里通外国,被认为是敌特分子。实事求是地讲,建国后的30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科学技术进步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是不堪回首的。

4、建国初期,积贫积弱,各方面不成熟,难以全面发展科技。但长期的贫困也跟长期的阶级斗争经济发展滞后以及前三点原因导致的教育体系混乱、国民素质较低不无关系。

5、国际形势紧张,西方国家封锁围堵。

个人认为1-3三点归根到底在于:威权政体下领导阶层的错误判断直接导致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不利于甚至遏制科技的发展,以及有识群体意见难以得到客观对待采纳而导致无法及时拨乱反正;还有,“左”的思想泛滥,过分强调主观意志忽略客观科学真理,同时又惧于改革,固步自封,走回封闭发展的老路。而4,5点于前3点连带影响不无关系。

因此,建国后三十年的科学技术进步,有这样一些特点:

1、国防先行,民用落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原子弹、氢弹和发射

卫星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这对于巩固国家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民用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进展很慢,特别是东北一些老工业基地,有些工厂使用的还是日伪时留下的技术十分落后的机器设备,极大限制科技发展。

2、科技人员、知识分子十分匮乏,科技发展方式与世界水平有一定差距,缺少创新,知识更新缓慢。

3、研究立项可能不少,能产业化应用的不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对科技人员发明创造没有激励政策,院所和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一些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不能应用于实际,不能大规模产业化,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4、虽然对外交流方面比较封闭,但还是进行了三次技术设备的引进,对我国工业体系的技术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世界科学技术在战后的突飞猛进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仍然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二)巨大飞跃(1977-)

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中国人渐渐开始醒悟,开始走回实事求是,以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发展之路,迎来了改革开发,科学迅速腾飞的春天。

1977年的夏天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夏天。复出后的邓小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拍板恢复高考。高等教育恢复正常给科技发展输送了不竭的源头活水。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邓小平用他浓重的川音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正是这些在当时闻所未闻的大胆科学的定性和阐述,一扫极左禁锢,空前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科技人员从此开始化解积郁心头多年的苦闷和困惑,甩掉强加在他们身上和心灵的束缚与桎梏,重新燃起科技报国的强烈欲望和创新激情。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在大会闭幕式上用诗人的语言宣告:“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是的,这是里程碑式的一刻,昭示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昭示着中国科技光辉的前景!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重大战略方针,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思想上的解放,体制上的改革,久旱逢甘霖,中国的科学技术犹如雨后春笋迸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在社会复苏一派欣欣向荣同时,党又进一步推进科技发展步伐。国家相继部署实施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工作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等三个层面的总体布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创新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进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做出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论断的指引下,我们党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我国已是一个科技大国,在创新中发展,科技事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1、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了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之一,形成了包括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内的重要科技力量布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科研条件和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2、科学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系列重大工程科技难关,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做出突出贡献。

4、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为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支撑。

5、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三)丰富启迪

六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更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1、 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在社会改革生产中,实事求是,坚持遵循科学真理; 坚持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既要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又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2、 必须坚持贯彻落实党关于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保证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3、 必须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实践证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只能靠我们自己。只有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将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同时也要注重借鉴各国发展科技的先进经验,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

4、 必须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只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保证科技发展的源头活水,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5、 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实践证明,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必须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和强化创新主体,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互动和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形成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推进、协调互动的良好局面。

6、 必须坚持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按科学规律办事。要大力弘扬科学精

神,发展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和良好环境,凝聚各方面科技力量,形成科技工作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已是全民之共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真理,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指导思想之一。唯有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思想,坚持科技创新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基础上又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发挥科技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2、纪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提出20周年――新华网

3、《党建》――人民网

4、《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央文献出版社

5、《创新之路之新中国科技60年》――百科探秘

6、“科学技术”“全国科学大会”“科教兴国”等词条释义――百度百科

后记:此次论文创作过程中,我获益良多。最主要有以下三点:1、为深入了解学习“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自然地查阅学习了这一论断的出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文选),在这一过程中,我越来越肯定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有着无比的科学性。邓小平对于处于历史发展岔口时的社会状况分析透彻,用平直的话语解释了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技发展对于中国经济乃至国家命运的影响等问题,让我对中国的科技建设,社会改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简而言之,了解邓小平理论,也就是把握中国现代史的主要脉络、主要进程、中心哲学。2、对建国后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政策、思想思潮等方面有了些了解,特别是在计划体制规划下科技发展状况有了较细致分析。3、在创作论文中,让我更认识到科技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价值,更加激发了作为工科学生的我对掌握先进科技的渴望。

本文发布于:2024-02-09 09:39: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82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毛概论文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浅析中国科技发展之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毛概论文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浅析中国科技发展之路.pdf

标签:发展   科技   科学技术   创新   生产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