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

更新时间:2025-01-11 06:33:14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8日发(作者:蓝海战略)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

对语文教师来说,把握好语文教育的“变”与“不变”,是用好新课标的关键。

Part.1认识新课标的理念

· 时代新要求

新课标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代表党和国家对语文教育的“刚性需求”。

一是顶层设计。教育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要遵循教育科学规律,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又有政治属性,不是纯学术问题,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坚持”和“六个下功夫”,最终指向“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提高质量。老百姓过去最关心的是“有学上”,现在要求“上好学”,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三是解决问题。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学的深度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 改革新目标

新课标的理念是“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加强综合;突出实践,减负提质”,实际上蕴含着改革的“三大导向”。

一是目标导向。目标导向即通过“三种文化”培育“三有新人”。三种文化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语文教育理当发挥自身优势,确定目标导向,规划课程内容,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是问题导向。新课标特别强调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初中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提升科学性、系统性。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语文教育是用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通过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多读书、勤思考、多实践,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能力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三是创新导向。第一,坚持价值引领,以文化人。将“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作为语文首要核心素养。第二,坚持素养为纲,任务驱动。将高中语文课标归纳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化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体现了在课程目标上的一体化设计。第三,坚持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强调情境设计,统整三大主题。新课标既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又有中国特色。

· 教学新要求

一是在保持“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增加“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

二是提出包含四大板块的素养型目标;

三是设计了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的结构化课程内容,包含“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大学习任务群;

四是制定作业设计、学业质量和评价考试等标准,强化课程实施指导,使评估教师“教”到什么程度有了具体参照。

Part.2把握语文教育的“变”与“不变”

· 发挥新课标的“风向标”作用

新课标无疑是未来语文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助推器”,具有方向性指导引领作用,但最终要靠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考试评价来落实,而且关键在落实。

新课标的实施不能只停留在专家解读或培训上,要真正变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实际行动才能奏效。

如何用新课标的理念教好现行统编语文教材,就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语文学习关系着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语文素养关系着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信息载体,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一线教师既要关注新课标的素养型目标、结构化内容、学业质量标准,但也不要被名词术语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弄花了眼,更不要被什么“阶段性”“发展性”“情境性”“过程性”“整体性”冲昏头脑。

语文就是语文,没有那么神秘和玄妙。要抓住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工具性、人文性有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也有了,就是成功的语文教育。

· 着重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语文教育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

课程理论、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需要与时俱进,不变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和淘汰。

但语文教育还有“不变”的一面,那就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目的任务。

语文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能够熟练地听说读写。说到底是一种技术训练,这是以叶圣陶、夏丏尊、陈望道、黎锦熙、朱自清、吕叔湘、张志公、朱德熙、刘国正、于漪为代表的无数语文前辈,经过长期艰辛探索试验得到的结论,就是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把语文课真正教成语文课。

掌握任何一种工具,都必须从最简单的技能学起,扎扎实实地下功夫。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也不能例外。要认真汲取我国传统的教学经验,要本着教人掌握工具的态度来教语文。

明确这一点,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不忘语文初心,牢记语文使命,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不至于像“墙头草”随风而偃。

至于人文素养教育,要靠有机融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是一蹴而就所能奏效,不能靠贴“标签”,更不宜“穿靴戴帽”。

· 守住语文教育的“根”和“魂”

语文教育的“根”就是中国文化,“魂”就是中国精神。要守住“根”和“魂”,就离不开汉语汉字,就必须学好用好中国语文。

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凡属一国的国民,对于他本国固有的语言文字必须有最低限度的修养,否则就不配做这一国的国民。”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在《台湾教育意见书》中说“台湾的教育第一应该使新领土的人民从速学习日本语”,在台湾实行了50年的奴化教育。1945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但大多数台湾人已不会说中国话,不会写中国字。

陈仪任台湾省行政长官时宣布:“本人到台湾后,拟先着手国语与国文的教授,预期达到使台胞明白了解祖国文化的目的。”后来卸任时仍然坚持认为:“我们之所以要赶快学会国语文……更重要的理由,是要彻底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我们读讲日语的耻辱,还我中华

民国国民的本来面目。”魏建功、何容等到台湾协助推行国语,掀起一股学习国语的热潮。

中国语文不仅仅是识字读书作文,还承载着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是联结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也是沟通世界各国的桥梁与纽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不管是哪个民族,只要是中国人,都应热爱并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优雅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过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受到真善美的浸润、熏陶和感染,进而认同中华文化,塑造中华民族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Part.3正确处理实施中的问题

具体到语文教学,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 “核心素养”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义务教育新课标将其简化为“文化自信”“语文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实际上这四大板块不是并列关系。教学中需要区分基本任务、重要任务和必要任务。

基本任务就是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素养,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

但在不同学段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主要应是书面语言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文化自信是重要任务,思维发展、文学审美是必要任务。这丝毫没有轻视文化、思维和文学的意思。因为这些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任务,是由中小学各学科(包括语文)共同承担的任务。

比如,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也要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也要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尤其要培育科学思维;艺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课程也进行审美教育,尤其戏剧、影视更是包含着文学审美教育内容。

语言运用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思维发展、文学审美是必要任务,但后三者都不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尽管新课标把“文化自信”列在首位,但在教学中应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从语言文字运用出发,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将文化自信教育、思维发展教育和文学审美教育融会其中,最后还必须再回到语言文字运用教育上。

· “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始见于普通高中课标,普通高中有18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新课标简化为6个。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

第一,在教学策略上,应突出重点,区别对待。不宜对6个学习任务群平均使用力量,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上,即“语文积累与梳理”。按照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训练,打好语文基本功。

第二,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接触到实用性、文学性和思辨性等各类文本,只要有意识地结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自然而然就落实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任务。

第三,“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有利于那些条件较好的学校突出办学特色,或行有余力的学生培养个性特长,教学中应量力而行,实事求是,而不能为了拓展型任务群削弱甚至舍弃基础型、发展型任务群。至于“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怎么开展,也取决于学生个人兴趣和参与热情。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则取决于不同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

· “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主要是针对过去一味强调“机械刷题”、读书少甚至不读书的偏向提出来的,并不是要以整本书阅读取代单篇教学,读什么,读多少,是有弹性、可选择的,不可能有统一的“阅读计划”。

在教学中应把握几点:

第一,整本书阅读是6个学习任务群中的一个,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绝不能用整本书阅读冲淡或削弱“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学中首先要落实的是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能舍本逐末,用整本书阅读代替单元课文教学。

第二,整本书阅读应把精读、略读与浏览结合起来,时间应主要安排在课外。精读受课时限制,适于课内精读课文,课外主要靠略读和浏览。精读重在示范,略读重在博览,浏览略观大意即可,三者相辅相成,不宜偏于一隅。不能以整本书阅读为借口,冲击正常的单元课文教学。整本书阅读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拿起一本书都要从头读到尾,重在扩大阅读视野,增长知识、学识和见识,积累阅读经验,养成阅读习惯。

第三,新课标、新教材都有推荐阅读书目,具体每个学生读哪些、怎么读,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可以给予指导,根据学生的阅读目的和兴趣进行选择,但不能包办代替。比如制订阅读计划,借助影视、网络辅助阅读,组织读书交流会、读书征文竞赛等,鼓励他们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阅读经验等。但一定要尊重学生实际,不能任意拔高,还要考虑不同地区、学校、班级的差异,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

· 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把语文课定义为一门实践性课程,要求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等,都在强调语文实践。

“实践”具有三方面含义:

一是语文本身实践。要注重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实践,不能光说不练,也不能只讲知识,必须通过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培养良好语感。

二是跨学科实践。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新课标的“跨学科学习”,要求围绕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自己参与的科技或其他兴趣小组,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观察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或其他学习成果,在观察记录、参观体验、参与设计、调研展示等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是社会生活实践。语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应用范围也最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叶圣陶)。要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在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社会实践应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些中看不中用的语文。

· 考试评价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高考考查内容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要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能力素养,培养6种关键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 知识教学

知识教学在我国有过曲折。

20世纪60年代,语文教育界就提出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口号,上海语文界把“双基”的内容概括为“字、词、句、篇、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称为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

新课改以来,语文知识因被认为“死记硬背”,一线教师对课标“淡化”知识感到困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被写进教育部相关文件。知识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知识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获得,学识需要跟人交流、探讨,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见识则需要有独立思考,总结反思,问题解决,提升胸怀境界,尤其需要多角度思考、理性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对一线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而推动语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转型,考验着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18:5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80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pdf

标签:语文   阅读   教育   学习   教学   文化   任务   实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