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张庄中学)
胡义扬:“误打误撞”成了医生
作者: 彭 洋
来源:《肝博士》 2013年第2期
小医院的高材生
“我选择从医纯粹是误打误撞。”面对记者,胡义扬打开了话匣子,在进入浙江中医学院之前,他对中医唯一的印象就是童年的一次生疔疮经历,在连续打了两周抗生素和外用膏药反复不愈后,不得已开始服中药,没想到的是一周疔疮就彻底消除了。而在1979考大学时,胡义扬对专业选择也并没有明确的想法,浙江中医院仅仅是他的第三志愿。
爱上中医,那是他走出医学院校门,有了独立的临床实践,享受到成功喜悦后的事。
当时,胡义扬是其所在医院——浙江武义第一人民医院的第一个中医本科毕业生,到医院一周后即被要求独立开展中医门诊工作。门诊第三天胡义扬就迎来了他从医生涯中第一位求诊者,病人是一位孤老,已发热3天卧床不起,挂了出诊号。胡义扬初步诊断为感冒发热,给了银翘散合小柴胡汤加减3剂。第二天他有些不放心,又去老太家看了一次,竟然热已基本消退。这着实让他兴奋了多天,“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句话改变人生轨迹
进医院半年后,胡义扬接到了一项任务——开设12张中医病床和全院住院部中医会诊,“我意识到这是自己医疗技能锻炼的最大机遇。”胡义扬说,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在一般中医门诊无法接触到的疾病及医疗实践,而正是在这些实践中获得的成就感使自己真正爱上了中医。
不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胡义扬也渐渐感觉到自己学识的不足,萌生了进一步深造的念头。一方面想要进一步深造,另一方面又对丰富多彩的医院实践恋恋不舍,正在胡义扬犹疑不定的时候,科里的一位他十分崇敬的老前辈对他说:“你这条鱼不该在这小池塘,应到天南海北去闯一闯”。一句朴素的话改变了胡义扬的人生轨迹,至今胡义扬每取得一点成绩都会深深怀念这位老前辈。
1988年,胡义扬考入上海中医学院后有幸师从肝病专家王玉润、刘成、刘平教授,“记得我写的第一篇论文,导师唯一修改之处就是把我的名字移到了第一作者。”胡义扬说,导师的高风亮节给了自己内心极大的震撼,自己由此也走上了一条更加广阔的医学道路。自1989年起,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胡义扬开展了抗肝纤维化中药复方新药“扶正化瘀胶囊”的全程研究,并于2002年成功上市服务于广大肝病患者。他于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后,1998年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教授。1997年入选上海市教委的人才计划“曙光学者”,是上海中医院的第一个入选者。
中西医结合的探索者
1998年,胡义扬接诊了一位江苏籍男病人。病人患乙肝多年,肝功能指标持续异常,多处求医中西药治疗皆不得缓解(当时尚未有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在临床应用)。先后住院三次,也曾用干扰素治疗,后来还到上海一家大医院住院治疗一个多月,仍不见效,谷丙转氨酶仍持续300多单位。
胡义扬仔细翻阅病人的病历后,发现患者长期以来对治疗很认真,中药应用也持续不断,但两年来的处方几乎都以清热解毒为法的中药,“我又仔细观察了病人,他眼眶黑如熊猫,脉细略数,尺脉弱。”胡义扬立即诊断为肝肾亏损,处方以补益肝肾的药物为主。用药仅两周后
复查,谷丙转氨酶竟神奇地降到120个单位左右。要知道,这是病人患病3年来的历史最低位。再继续用药一个月,转氨酶已近正常。此后病人坚持服用中药三年,并加用当时的院内制剂“扶正化瘀胶囊”,最终取得表面抗原转阴的结果。
“中医与现代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其神秘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都市人对之的接受度。”胡义扬告诉记者,如何用现代科学剖析其原理?如何提高肝病的临床疗效?中西医如何取长补短?这些都是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者所要努力的工作。
人物档案
胡义扬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诊疗与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00余篇,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获“上海领才”,2008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012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
本文发布于:2024-01-10 05:1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69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胡义扬:“误打误撞”成了医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胡义扬:“误打误撞”成了医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