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小学数学辅导)
教育实现幸福成长——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思考
摘要:新时代教育需要家校社协同共育、共助孩子未来,家校社协同共育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经之一。但如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成为了一道难题,如何化解?首要任务也是工作推进的重要保障,即重建信任,统一思想步调,建立三方彼此之间的信任。只有家校社携手打造教育的新格局和好生态,才会最大化地实现学生的幸福成长。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教育的最大公约数是实现幸福成长,而最大化地实现学生的幸福成长需要家校社共同助力,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庭、学校、社会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依法依政策一同发力,携手合作,以达到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要求,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这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但是,在实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却成为一道难题。故重建信任、统一思想和步调是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为解决此类难题,上学期在区教体局的整体引领下,我们着手开启“家校社协同育人”子课题的研究,通过开题报告的反复斟酌以及课题开展基础工作的推进,我发现:这个领域需要我们去研究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因此,这个假期除了其他书籍的阅读,我就针对这一方面搜集了相关书籍、论文、公众号文章等,进行了阅读、学习和思考。今天与大家做简单的分享,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主要从以下两块内容和大家交流分享:一是意识纵观分析,信任危机的体现;二是策略思考,如何通过建立“信任”助力协同。
一、信任危机——协同育人大难题
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材料[1],我们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涵盖了家校社区协同教育的特征和价值观、机制策略和困境挑战,并从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在新形势下,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同教育发生了四个变化:教育目标从在校学生转向社会所有成员;育人的目标从工具性回归到教育的初衷;教育的重点已经从只关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转向关注终身教育;育人模式已经从无序合作转向有序协调;其价值在于有助于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双减”政策的实施,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帮助促进教育现代化,特别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在机制和策略上,确立了家庭-学校-社区合作教育的理念;明确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责任和关系;建立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教育体系;探索合作教育的主要路径。然而,也存在一些困境和挑战,如信任困境、沟通困境、合作困境和组织困境。
二、家校社携手——协同育人新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政策和法律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表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内各类观点、论文、研究也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索这一命题,基本集中到我国家校社发展现状分析、对未来的价值意义、相关机制模式的策略探索以及面临的、亟待突破的困境和挑战。
家校社协同育人,协同是路径,育人是目的,而信任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化解“信任危机”,建立三方彼此的信任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首要任务也是工作推进的重要保障。
那么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哪里[2]?
一是人格信任的薄弱。目前,一些家长和老师对彼此持有单向信任评价,即相信对方的行为,但不信任对方的道德品质。例如,家长信任教师的教学过程,但不信任对方的职业道德。
二是能力信任的缺失。能力信任是理性信任,是指父母、学校和社会对各自“教育专业能力”的信心。一些家长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质疑,而一些教师也对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提出了怀疑。
三是关系信任的脆弱。家庭内部、学校内部的关系属于“强关系”,而不同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则属于“弱关系”。这种“弱关系”对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良好的使用可以充分发挥信任的作用。处理不当会导致“弱关系”中各方之间的不信任。
在社会上,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对教师群体的正确判断;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父母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教师对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方法不认同。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弱关系”要求我们的教师在管理和维护方面具有智慧。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眼前”的问题?
三、家校社合力——协同育人好生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聚焦小领域,找到我们三方需要合作的“点”或“问题”,即解决各方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单方面确定主题,以达成合作共识。例如,儿童的身心健康、手机管理、活动体验等。
换句话说,这不仅是教师或学前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双向的。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合作”什么?为了幼儿的哪一方面?还是为了提高家长或老师的水平?在最初的推广期间,全方面的“协同效应”有些不切实际,最好是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2.从协同主题出发,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价值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加强人格互信,从而筑牢三方育人主体的信任情感根基。协同主题下,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究呵呵推广,逐步完善。
3.根据合作主题的具体内容,制定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合作教育的责任清单。明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和边界,压实三方的具体责任,更好地实施协同教育。
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可为”之责。学校、家庭和社会不仅要向对方展示自己“需要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还要向对方表明自己“不能做什么”。可以制定一份学校、家庭、社会的负面责任清单,以明确各自“不可为”之责。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明确彼此的“能”与“不能”,为三方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装上“安全阀”。
4.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我们可以通过项目或课题研究,探索共建协同平台的路径,逐步实现关系互信。例如,组织教学研究、论坛,家校社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彼此,逐步增加信任。
家校社协同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人文环境,教育生态始于家校社区协作教育。信任是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合作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建立信任,才有可能进行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校社协同共育就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只有种子饱满,土壤肥沃,园丁辛勤,环境适宜,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正如没有哪位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有哪所学校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好的未来,没有哪个国家不希望自己的公民出类拔萃。作为教育者,我们与家长、社会同心、同德、同向。
以上就是我基于教育实现孩子的幸福成长,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些浅显的思考,本学期我们将依托家校社课题研究,解决当下的问题,立足于幼儿终身发展,放眼未来,初步探索有效高质的家园协同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邵晓枫, 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 34(5):9.
[2]严从根,“家校社”三方互信才能协同育人[N]. 光明日报, 2022-11-22(14).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8:45: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60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实现幸福成长——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思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实现幸福成长——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思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