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小王子读书心得)
一、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㈠、自我实现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所谓完满人性,是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浩等特性或潜能。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就是个人特性。
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①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②他们全部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自我实现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另一种自我实现者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具有强烈的内在体验,更关注精神生活,他们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
(二)、自我实现的三大理论支柱
1.性善论
性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性观。马斯洛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发展,人已成为富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潜能论
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的表现。所谓潜能就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马斯洛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便于维持和增强机体活动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潜能外,人还有特殊的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称之为似本能。所谓似本能,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也就是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似本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公正、好奇等需要,这种需要不像生理需要那么强烈,但作为一种内在潜能,只要环境条件适当,它就有可能发展到可能达到的程度。
似本能是人所特有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似本能是人固有的趋势、内在本质、内在天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内核和集中表现;②似本能是一种类似于本能又不同于本能的东西;③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潜能,但并不是最终实现物;④似本能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东西;⑤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改变;⑥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⑦似本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⑧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教育和社会影响对人发展的关系重大。
3.动机论
动机论也称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人类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与它们有关的行为、能力等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性善论和潜能论规定了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的性质、导向和发展的可能性,而需要层
次论提供了性善论的具体内涵与潜能发展的动力。
(三)、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坚定不移地主张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这种内在的需要,即使有其生物学基础,也很微弱,很容易被压抑、埋没或永久地扼杀。人类再也不具有动物意义上的本能,人类所保留的一切仅是本能的残迹,这些残迹是微弱的、稀薄的,通过学习,文化期望、恐惧、指责等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们埋没。
人类所有的需要都已本能化了,但各种需要强度是不同的。这些强度不同的本能化需要,马斯洛假设它们以层梯(或称层次)形式分布,位于层梯底部的需要比上面的需要更为有力、更为强烈,与动物所拥有的需要更相类似;位于层梯上部的需要却是为人类所特有的。马斯洛对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之间的差异作了概括:
(1)越是高级的需要,在进化过程中出现得越迟。
(2)在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得相对晚一些,一般到中年这类需要才会产生。
(3)高级需要与生存的关系不如低级需要来得那么密切,满足其冲动并不十分迫切。
(4)虽然高级需要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的满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为满足这类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体验,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在生活的充实。
(5)高级需要的出现和满足,比低级需要的出现和满足要求更多的先行条件,要求更好的环境。
每一个人都沿着需要层梯向上攀登,在满足了某个层次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需要后,他就可能向下一个更高的需要层次前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
1、基本需要:是指个体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求。这种需要是人类所共有的,不因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被称为匮乏需求或缺失需要,简称D—需求。
一个特性如果符合下述情况可视为一种基本需要:①缺少它引起疾病;②有了它免于疾病;③恢复它治愈疾病;④在某种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丧失它的人宁愿寻求它,而不是寻求其他的满足;⑤在一个健康人身上,它处于静止的、低潮的或不起作用的准状态中。人的基本需要包括:
①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是人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需要,它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如吃、喝、睡、性、排泄。
生理需要如果不能有起码的满足,它就会完全地支配这个人的活动。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虽然重要,也应该予以关注,但现在心理学已经过分地强调了生理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人们行为的重要性。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类需要容易满足,关键在于满足它们之后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另外也不能认为在个体从第一层次的需要中解脱出来,应付第二层次的需要以前,必须满足第一层次中的所有需要。一个人可能是周期性地处于饥渴之中,但只要他的生命不为饥渴控制,他就仍然会有更高级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指希求受保护与免于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求。
这类需要有:住宅、工作场地、秩序、安全感、可预言性。当生理需要达到满足之后,安全需要就会作为支配动机而出现。诸如困难求人帮助、职业希求保障、病痛希求医治等。
处于这一层次中的人,首要目标是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儿童需要有依靠的和确定的生活常规。生活比较固定、有规律,对未来有计划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有利。不然儿童就会出现焦虑不安、失去信赖、寻求安定等行为。如果父母对儿童仅做到不予束缚和限制,这种教养方式并未满足儿童的安全需要。父母吵架不和,家庭分离、离婚,众多的意外事件的干扰,都给儿童造成不安定、不可预测和不安全感,影响他们的健全发展。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需求,这是个人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例如,希望归属于某个团体、希望有知心朋友、友爱等。在前二类需要基本满足前提下,个人开始受交往需要的驱使,即从属和爱需要。马斯洛认为成熟的爱是两人之间的健康亲密关系,即彼此关心、尊敬和信任,可见性与爱不同义。人类需要爱,也需要得到爱。这类需要不能满足时,人会感到孤独,空虚。
④尊重的需要: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它包括两个内涵:一是自尊,二是受到别人尊重,如得到关心、承认、赏识、赞许、支持和拥护等。自尊可使人产生自信、自强、自足等情感;受别人尊重可以产生认可、威信、地位等情感。
这两类情感一般都来自个人从事于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因此尊重是努力的结果,是赢得的。健康的自尊来自别人对他的尊敬,而不是靠名声、地位和吹虚谄媚。
2、成长需要:
成长需要是指个体自身的健康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最初因一系列基本需要而产生动力;当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走向更高层次,会产生更高级的需要。由于这种需要是在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故又称超越性需要、存在需要或存在价值,简称B—需要(B-need)。
成长需要有以下五个特点:①从对待动机的态度来看,成长需要者均采取积极、欢迎和认可的态度。②从满足需要的效果来看,成长需要会产生正效应,增进动机强度、身心健康和人生乐趣。③从它与环境的关系来看,成长需要较少依赖于环境和他人的给予。④从它与自我的关系来看,成长需要往往不以自我而以问题为中心。⑤从它与基本需要的区别来看,成长需要具有较大的个别差异。成长的需要包括:
①认识与理解的欲望,也称知的需要,指个体对人对己对事物的好奇心,如探索、试验、阅读、询问等;
②美的需要,指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求,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结构等心理上的需求;
③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所有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或者说实现了人自己。
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需要层梯之颠,这类人为数不多,但这类需要并非必须在重大发明和艺术创造的形式下才能实现。勤奋的学生、负责的教师、努力工作的工人、照顾儿童或管理家务者等,都可尽好而为之,进而实现潜能。可见自我实现的特殊形式可因人而异。
(四)、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1)准确和充分的认知现实。
自我实现者能够面对现实采取客观的态度,真实地看待现实,不在知觉中掺杂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或带有防御性色彩,因此能有效地预见未来。他们对外界的观察极为客观并能保持适合的、融洽的关系。这种非凡的知觉特点也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从事的工作、文娱、音乐、哲学等等。或者说,他们对世界的知觉以较完善的生命认知(即B—认知)为代表,而不是以需要定向的认知或缺陷认知(即D—认如)为代表。
(2)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
自我实现者知己之长,也知己之短,对外界事物他们更多地采取宽容的态度,不护短,宽容别人等,他们承认在每一事物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他们没有否定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消极需要,更能忍受事物的真面目。他们也能把心身现象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而乐意承受,如对饮食、睡眠、怀孕、生育、衰老等不觉得苦恼。
(3) 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
自我实现者自然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思想,而不矫揉造作,也不落俗套,他们感到什么,就要说什么,做什么,不隐藏于假面具之后,不模仿社会角色行为,忠实于自身。
(4)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问题为中心。
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遇事认真负责,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事业。自我实现者典型特征是献身于某种任务、事业或使命,并能全力以赴;与在非自我实现者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形成鲜明对照。前者为工作、事业而生活;后者为生活而工作。
(5)具有超然独立的性格。
自我实现者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他们不依赖于他人,超然于外物,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以自己的价值和感情指导生活,不需要和他人长期地稳定地接触。他们能控制自己不介入争执,不为造成常人混乱的事物所干扰和烦恼。他们很容易保持冷漠,沉默寡言,平静安详;因此,他们能安然地度过或顶住各种灾难和不幸。当碰到于个人不利的事情时,他们可能不以为然,似乎能在有损于尊严的情境和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庄重。
(6)对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的自主性。
自我实现者不受外界环境和文化的支配,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更多地依赖自己内心世界,较少地依赖外部世界。与之相反,需要定向或缺陷驱动者必然寻求可为他们利用的人,因为他们主要需要的大部分的满足(安全,尊重,爱,从属)仅能来自其他人,在与人的关系上,自我实现者非常健壮,有能力,这使得他们不再依从别人的明智建议,甚至想脱离别人的影响。他们能够自我指引,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7) 永不衰退的清新隽永的鉴赏力。
自我实现者是一个乐观者,对待事物和自己都具有永久的鉴赏能力,继续以敬畏、志趣和愉快的心情体验生活中的事件。每一个婴儿,每一次黄昏,都象第一次见到时那么美妙,那么动人心弦;年过半百的老夫妻还如同度蜜月一样。总之,他们从日常生活的基本体验中得到了巨大灵感,令他们心醉而神往。因此他们从不对生活经历感到烦恼。
(8)常有高峰体验。
所有的人都有享受高峰体验的潜能,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才可能常得到这种强烈的入迷、极乐和敬畏的情绪体验。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蕴含于存在价值之中,它出现的频率是不相同的,高峰体验出现少的人往往是比较重实际、重效能的人,而高峰体验出现多的人,则往往是更富有诗意的人,他们更加超脱,富有审美和神秘倾向。自我实现者不因这种体验而感到恐惧,不会以任何方式去抵制或防范它们。
(9)真切的社会感情。
自我实现者具有强烈深刻的认同感和慈爱心。他们胸怀大志,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意向。对人怜悯、同情和爱;和所有的人打成一片;所关心的不仅局限于他们的朋友、亲属,而是扩及全世界各种文化范围内的人,有有助于全人类的真实愿望,对全人类都表现有怜悯、同情和真切之爱。
(10)深厚的人际关系。
自我实现者与他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对他人具有强烈的爱,他们倾向于寻找其他自我实现者作为亲密的朋友,仅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重的个人友谊,这种朋友关系数量上虽然不多,但深切充实。
(11)具有民主风范,尊重他人意见。
自我实现者容易接受民主的价值观,对人宽容,平等待人,不以种族地位,或信仰为基础应答某个人。他们现在和将来都能与任何一个适当的人友好相处,不计较这个人的出身、教育、政治、信仰或肤色如何。他们也似乎根本不注意到这些差异。他们极少偏见,而愿意向任何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及伦理观念。
自我实现者的是非观往往和习俗观念不同,但是他们内心中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且能够在一切情境下恪守这些伦理道德标准。他们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没有约定俗成的正与误的观念,然而他们几乎永远了解他们自己活动的美学意义。
(13)具有哲理气质及高度幽默感。
自我实现者幽默风趣,且富有哲理。有十分完善的毫无恶意的幽默感,不愿做出伤害或贬低他人的玩笑。相反,他们更可能取笑自己或普遍人类,对世事富有哲学的幽默感。
(14)具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
创造力有两种,一是自我实现型创造力,二是特殊天才的创造力。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指人格,而不是指成就,成就是人格实现的副产品。创造性的具体形式作为人格健全的表现而投射到环境中,或投射到这个人从事的一切活动中。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存在着创造性鞋匠、创造性木工或创造性职员。创造性之所以成为自我实现者的特征,是因为他们的情感体验更为开阔,更为自发。这就与成长动机或生命动机有直接的联系。自我实现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是其人格自发性和单纯性及洞察性的表现。
(15)对现有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自我实现者对不良文化具有批判精神,倾向于做个与众不同的人,因为他们受内心世界指导,如果一种文化标准与他们的价值观相反时,他们将公开地不依附于它,在一般生活习俗上他们并非一定是反对常规者,但在基本观点上则是当仁不让了。
自我实现者的缺点:往往有笨拙糊涂、挥霍、憨直或粗心的习惯;可能刚愎自用、烦恼和令人厌烦;还有一点虚荣、自夸和偏袒亲人的毛病,有时也会发脾气;有时还会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无情和铁石心肠;也未完全摆脱内疚、焦虑、烦恼和冲突等。
所以马斯洛觉得,自我实现者都尚且如此,十全十美的人物是不存在的:人类心理成长的潜能尚有极大的量是有待于继续发展的。
(五)自我实现的途径
马斯洛认为通向自我实现有八条途径:
(1)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于事业。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他们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从小我走向大我,甚至是无我的境界。
(2)作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人的自由选择决定了这个人的自我实现。
(3)承认自我存在,要让自我显露出来。自我实现者有自主意识,不盲目听别人摆布。
(4)要诚实,不要隐瞒。自我实现者是诚实守信的,决不隐瞒事实。
(5)能从小处做起,要倾听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勇气与选择。
(6)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辛勤努力,不断奋斗,才能实现自己。
(7)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每一次高峰体验都是短暂的,但每一次高峰体验都能给人以新的境界,并使人性得到提升。
(8)发现自己的先天本性,使之不断成长。弄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本性,使自己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
二 马斯洛的教育目的论
马斯洛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发挥潜能,使人向善,实现自己的本质。“教育将更强调人的潜力之发展,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力;强调教育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很好地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向自我实现的发展。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所能成为最好的人’。”
马斯洛潜能论的终极目标就是自我实现。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开发人之潜能,促进人性之完美,使人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和优秀的世界公民。
要避免对自我实现的三种错误理解:①自我实现就是利己而不是利他。②自我实现者就是忽视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和贡献者。③自我实现就是只强调主动而不要接受。自我实现者具有良好的品行,他不仅强调个体的主动性,而且也会从别人那里吸取经验和教训。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者都有一个他们信仰的事业,一个他们为之献身的使命”。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所以会做他们所做的事,似乎是为了终极价值的缘故才那样做,
这些终极价值似乎又是为了捍卫一些具有内在价值的原则”。
三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㈠ 内在学习理论
外烁的学习,指通过外在环境的影响,在外部条件作用下的学习。它只是学生对个别刺激所做的零碎反应,是缺少个人意义的。像这种学习,无论学到的是什么,都不是学生自己决定的,而全是教师或实验员加诸他的,学习只是由外在影响加给学生的一些片段的习惯与行动而已。学生所学到的,顶多也不过像是在他口袋里装几把钥匙或几个铜钱而已。学生所学的一切,对他个人的心智成长,毫无意义。”
内发行学习,即依靠学生的内在驱动,挖掘潜能,达到自我实现,是一种自发的、创造性的学习。马斯洛认为,人是有发展的潜能的,一般人仅运用了很少的潜能,而大部分潜能还没有被运用,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使个体达到自我实现。
由于内发性学习或内在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这样就打破了各种束缚人发展的清规戒律,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从而完成个人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对我们有两点启示:
(1)学习是内在的过程,而非外在的或外烁的。学生不需要教导,生而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只要被激发出来,就具有学习的自发性。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就会在潜能的引导下实现自我。
(2)人人都有发展的愿望,但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对人性中好的东西加以压制,那么就会使人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教育中,如何教育学生并促进学生发展十分重要,教育的责十分巨大。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二) 内在学习动机
学习的动机是一种似本能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能产生成长的需要。一个食不饱腹、衣不裹体的乞丐,是不可能产生自我实现需要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高层次成长需要。只有当个体缺失需要(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自发性的继续成长,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完美境界。教育的作用在于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激发学生的成长需要,推动学生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在需要层次论中,对学生长生重大影响的是:
(1)自尊的需要,可使人产生自信、自立和自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臣往往是改变差生的关键,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差生的发展。
(2)知的需要,可使人产生好奇心,这种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人正是在这一动机的指引下,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
(3)对美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对美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持久的动力。
(三) 对学习的三点要求
为了使学生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马斯洛提出了许多策略,其中主要有三点:
(1)避开过去。在学习当前内容时,应把全部身心投入学习,排除从前事件的影响,反对学习的程式化态度。特别是对于差生,如果永远有“我以前学得不好”的观念,那么他将永远不能进步。
(2)积极的接受态度。学生学习时,一方面要全神贯注,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又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马斯洛用中国的道家精神来说明这种态度。他认为“道家的客观性”这一概念的含义是:当我们以非干扰和完全接纳的方式与别人相处时,我们能感受到更多东西。所以,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学是十分重要的。
(3)防止两种心理障碍。一种是“低俗化”,指的是自以为把世上一切都看穿了,不相信神圣、美好的东西。例如,有的学生目光短浅,缺乏远大志向,自卑感强,自尊心又大,
读书又迫于父命。二是“约拿情绪”,《圣经》中有个人名叫约拿,上帝派他去传达旨意,可他却躲避了这一神圣的使命。马斯洛借此指那种畏惧美好、神圣东西的心理障碍。
马斯洛指出,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不断的进取心,另一种是退缩逃避。何者能够发挥作用,无法强制,只能靠自己的选择。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能影响学生选择。
四 马斯洛的其他教育观
㈠ 关于爱和尊敬
马斯洛认为,假如父母用爱和尊敬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尽管父母也会犯一些错误,但是望子成龙的想法却会如愿以偿的。爱是培养儿童的前提,在爱的前提下父母应当做到:
(1)要给孩子有限制的自由。对孩子放任自流和过分溺爱是不对的。父母的家庭专制、控制或过分保护孩子则会使儿童失去发展自己个性的能力。过分的保护会使儿童失去能力,过分的溺爱则会使儿童离不开父母。
(2)要让儿童有选择、决定的机会。马斯洛认为,健康的孩子有一种“内在的智慧”,它是一种向善的本性。因此,应当使儿童对其所作所为进行选择和决定。父母要让孩子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他需要爱、保护、尊敬或控制,同时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一种自在的、令人满足的气氛。“健康的儿童是乐于发展、前进,乐于提高技巧与能力,乐于增强力量的”。
(3)要教给儿童遵守纪律、尊敬他人、学会负责任。马斯洛认为,儿童要有发展、学习、发现自我、提高技能的自由;但同时还需要准则和限制,给他们以安全感;需要有机会学习、控制、批评、忍受挫折,以及使自己变得自律起来。他说:“只有对能自律的、能负责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的意愿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
㈡ 关于教育教学过程
马斯洛对如下教育过程提出了批评:一是学生学习的往往是别人的实验结论,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得来的经验。他指出,“经验是不可由别人代为获取的,根本不可能”。二是教育过程忽视了知觉和创造性的培养。教学过程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而是教给学生一些无用的知识。因此马斯洛说:“有些博士是‘领有执照的傻瓜’。”三是理论与经验、实践分离是不对的。针对教学问题,马斯洛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1)教育过程应当关心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课堂教学应与生活相结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发展,学会区分好坏,认清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应该选择什么,不应该选择什么。要获得聪明才智,变得成熟,情趣高雅以及有性格特点,需要经过实际体验,尝试错误、成功、失败、沮丧、痛苦„„”这些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3)理论要与经验、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种结合,人们就无法真正地获得发展。
(4)要学会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理解和主观感受。也就是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想健康地发展,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邪恶来自无知。良好的行为需要有良好的知识作为前提。马斯洛认为,良好行为或许就是良好知识的一个必然结果。
(三) 关于师生关系
马斯洛是犹太人,在孩提时由于受到歧视,使他感到孤独和压抑。他认为,那种人际关系不利于人的成长,情感的交流是人们最基本的关系类型。例如父母对儿童的爱和尊重,有利于儿童健康地成长。学习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一种人际影响。如果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便能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因此他认为,师生关系应当是这样的:
(1)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的。
(2)师生关系应当以爱为基础。
(3)师生关系应当形成“我——你”对话的关系。教师以人格的力量对学生产生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8:1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60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