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消防宣传语)
天坛讲解词
天坛,位于北京南城,是明清帝国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在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中处于首要位置是一座典型的坛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皇帝自古以来不是凡夫俗子,他们都自称天子,是“奉天承运”。明太祖朱元璋说:“人君者,父天母地。”既然他是天的儿子当然是要祭天,要向天禀报下界的情况,要向天祈求丰收。这样就有了天坛。
天坛的建筑构造无论形体,还是颜色,都充分表示出古代帝国皇帝至高无上的威势和托天治民的思想。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举世闻名。
北京天坛始建于永乐四年,至永乐十八年完工,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每年的三孟举行祭祀。第一次是在孟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孟夏,即夏至,在圜丘坛祈雨,保佑一年到头风调雨顺;第三次是孟冬即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外坛墙总长6416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的东、南、北各门,都是后来开辟的。内坛墙总长3292米,分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举行,名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后,才实行天地分祭,从此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
内坛又分为斋宫,圜丘坛和祈谷坛三部分。斋宫在西,圜丘坛在南,南北两坛之间有丹陛桥相连,使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另有长廊,万寿亭,七星石,九龙柏等点缀其间。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从局部构架来看,天坛都是出类拔萃举世无双的建筑杰作,给人以神秘而崇高的震撼。
天坛法天成象,充分体现了先民对天的认识和对天的崇敬。天坛的建筑从整体到局部,不仅仅充斥着各种寓意,而且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天坛之旅,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礼仪之旅,也可以说是传统建筑科技之旅。天坛为体现“苍璧礼天”的景象,广植柏树。开辟为公园之后,天坛在园林方面下了狠功夫。我们今天的天坛之旅,可以说是自然生态之旅。
祭天的由来:
浩浩长空,无边无际,或流云奔涌,或万里无云,或骄阳似火,或朦胧灰暗,或繁星如海,或星疏月淡。天给人带来的光明与黑暗,发出风雨和雷电。期浩远深邃,变化多端,给人以无限遐想,无限神秘。一切原始宗教都对天怀着敬畏和崇敬的情绪。认为天主宰人间一切,是至高无上的神。在农业中国,天对人的主宰更是可以从实际感受到的,天的每一个变化都切实影响着人们的收成。原始宗教点燃的文化篝火,在夏商西周年代里形成了稳固的天道观念,支撑起了中华帝国2000多年的统治基础。
王权在中国建立之初,人们用天空的天来表示上神观念。这个“天”是一位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它赏善罚恶,他决定人间的一切,他接受人间的奉献听取祷告。帝王是奉天承运,受天命统治人民。天命是中华帝国的合法性依据。
秦始皇的玉玺上就刻着“受命于天”。刘邦标榜自己:“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为了向天下臣民显示皇权受命于天,神圣不可侵犯,每个朝代都会为自己编造一些出生神话,以表示皇帝父天母地,不同凡人。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就有了很多祭神的建筑和礼仪形式。国家形成之后,在原始天道观的支配下,祭天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仪式。西周时候,周公旦对原来的礼进行了补充修订,使它成为了法定的典章制度。其主要内容保存在《周礼》中。以后历代延续,虽然各代略有增
减,但到清代还基本遵循。
古礼系统包括吉、嘉、军、宾、凶五礼。五礼以吉礼为首,而吉礼又把祭天放在第一位。
祭天一般有三种祭祀方法,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燔火升烟,在火上扔牲体玉帛。
明清祭天的利益和程序,天坛公园祭天礼仪馆分解成36项,从最开始的大典前三个月的筛选牲只到礼成后在天安门昭告天下,都用图解的方式进行了解脱。现在每年的春节,天坛公园都会模仿举行祭天仪式。
天坛劫难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8月16日,侵入天坛。天坛陈设、祭器、礼器及库存物品都遭到了洗劫,建筑也受到了很大破坏,树木被大量砍伐。
八国联军的司令部就设在天坛的斋宫,总兵部设立在神乐署。在圜丘上架起大炮轰击前门和紫禁城。
为了侵略和掠夺的需要,八国联军吧铁道修道了祈谷坛旁,在天坛内外设了天坛内站和天坛外站两个站。从各处抢劫来的财物堆积到这里运走。被认为不值钱的破烂,则在天桥一带拍卖。
1901年八国联军撤离北京之后,清政府把铁轨移开天坛,使之直达正阳门,并设立前门车站。
中华帝国最神圣的天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劫难。
从此之后清政府在没有举行祭天大典。祭期来临时,也仅派遣官员前去代替皇帝行礼而已,有时候甚至停止祭祀。对于被毁坏的物品、建筑等,清政府已经没有财力修复了,实际上也无暇顾及了。
1918年元旦,正式开放为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四个景区:祭天建筑区,祈谷建筑群,斋宫以及配套建筑群以及奇亭园林景区。祭天建筑群位于南部。祈谷建筑群位于北部。南部的中心建筑是圜丘坛,用于冬至祭天。北部的中心建筑是祈年殿,用于夏季祈祷丰收。两坛之间有围墙相隔,有丹陛桥相连。圜丘坛——丹陛桥——祈年殿构成了天坛的建筑轴线。斋宫,神乐署等相关配套建筑都位于园林的西部。
天坛不近在整体设计上采用上圆下方对应天圆地方,更在建筑设计上极尽机巧,以显示天的神秘奇幻,昭示天命正朔。
天坛以五大神奇建筑闻名世界:一是祈年殿、二是回音壁、三是三音石、四是对话石、五是圜丘坛。
祭天建筑群
祭天建筑群位于天坛南部,是天坛最主要的建筑群。每年冬至,皇帝就会率王公大臣来这里祭天。夏季遇到旱情的时候也要来此求雨。它的中心建筑是圜丘坛。其他是为其祭天服务的皇穹宇、神厨、神库等建筑。
昭亨门是天坛的南门,它原来是圜丘坛的南门,后来南部外坛的墙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他成为了天坛公园的南门。它是天坛公园主要的大门。
圜丘坛有四个门,东是泰元门,南是昭亨门,西是广利门,北是成贞门。四门的名称基本取义《易经》,组合起来的意思是说天下百姓十分安定,周而复始,永保太平。
圜丘坛
进了昭亨门,一条汉白玉的大道直通圜丘坛。圜丘坛就是祭天坛,用三层围栏层层拥立,烘托层层抬高,极力营造人间天国的景象,构图上也充分表现出了几何学之美。我们登上圜丘坛和祈谷坛的时候比忘了借此机会俯视远眺,仔细体味一下天坛的构图之美。圜丘坛北墙“圆”于皇穹宇的“圆”对应,祈年殿高耸的圜丘坛与圜丘的低平的对比。圜丘坛的开放与祈年殿
的封闭的对比„„
圜丘坛有两道围墙围着。外围墙是正方形的,内围墙是圆形的,是内圆外方,墙体都不高,也是取天圆地方之意。这种墙也成为壝墙。
壝墙的东西南北的正中都设有门,门是很有特色的,叫棂星门。门是中华传统文化建筑中富有特色的建筑,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技术信息。在天坛里,我们就可以欣赏到不同的艺术。棂星门用华表式石柱构筑而成的,形似牌坊,以汉白玉雕造。一门三组,中间的门最大,供“皇天上帝”出入专用。西门其次,也是御门,供皇帝出入。东门最小,供陪祀人员出入。
东西南北、外墙、内墙合起来共有二十四组。这大小不一的二十四门被称作“云门玉立”。
望灯
圜丘坛的西南角有望灯。望灯是高悬的高2.15米、径1.4米的圆柱形的巨大竹编灯笼。灯笼用铁丝编成龟背锦花纹,外糊黄色绵纸,里面燃烧的是巨型蜡烛。这种蜡烛称为“蟠龙通宵宝蜡”,长四尺,粗一尺,并铸有凸龙花纺。燃点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烧十二个小时。
灯杆高九杖(28.8米),顶端有如意杆和滑轮,方便灯笼升降。为了固定灯杆,下面有石砌望灯台和夹杆固定。旁边还采用三根巨大的木杆支撑。灯杆原来有三根,后来袁世凯祭天的时候伐倒了两根,现在仅存一根。祭祀大典开始时,望灯升起,光照全坛。
几天的时刻是日出前七刻(凌晨4点15分),天还是漆黑的,况且冬至日的夜晚很长。
其时,望灯高耸入云,如明月高悬。加上其他照明的各种灯,足有千盏之多。把圜丘坛上下烘托的神奇幽幻,宛如仙境。
圜丘坛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坛。
圜是指天体。古人认为浑圆,也就是立体的球体为圜,平面的圆为圆。丘的意思是高的土台。由于古人对天体形象的认识是圆的,所以把祭天的场所设计成圆形高敞的台子。这种设计思想在远古就有体现。
祭天是向空中设祭,是露祭。坛上没有殿宇,是空敞的。
每年冬至日皇帝率领帝国的王公大臣们来到这里祭天,表达对天的尊崇,同时祈求天的保佑。
夏天遇到干旱的季节,也要来这里行大云礼祈雨。明代曾在圜丘坛的东南有专门祈雨用的崇 坛。乾隆时拆除,祈雨礼也改在圜丘进行。
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圜丘选址是严格按照“阳中之阳”的观念来选择的。选在了都城的东南方向。
古人在数字上也很有讲究,他们认为奇数为阳数,九是阳数当中最大的,所以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佛门中有九九归真直说,西游记中唐僧历经千辛万苦抵达西天取经,结果观音一算,他在西天路上仅仅经历了八十难,还差一难。只好命金刚去制造一难帮他完成正果。皇帝也被成为九五之尊。天下分为九州,天自然也有九重。
圜丘几乎所有尺寸都极力拼凑五、七、九等阳数。九用的最广泛,也算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
栏板的树木是九的倍数。
最上一层栏板,每面9块,4面36块。
中间一层栏板,每面18块,4面72块。
最底一层栏板,每面27块,4面108块。
总数216块,是9的24倍。
台的顶部设计也是独具匠心,正中是一块凸起的圆石,称为“天心石”。环绕天心石,
如一圈圈波浪荡开一般。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这一看似迷信的设计,却反映出了我国古代技术人员和工匠们精深的数学能力和超高的技艺。
祭天时会在坛的正中搭建一个青色圆形 帐,内设雕龙宝座及炉鼎等。皇天上帝的神牌从皇穹宇请来供奉在宝座的正中,配位(现皇帝的列祖列宗“的神牌在坛东西供奉。 帐前摆满祭品。皇帝在中层台上叩拜。祭祀开始到献酒,奠玉帛的礼节时,升到第一层坛继续进行。全部仪式分为九部:迎神,奠帛,供肉,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燎。
明代的圜丘坛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的,今天的圜丘坛实在清朝乾隆年间重修的。明代的圜丘坛看上去要比今天的更小一些,稍高一些。全部用青色的琉璃砖,周围栏板也都是用青色的琉璃。琉璃虽然显得堂皇,但是总感轻佻。今天的青石和汉白玉显得典雅稳重,很能让人找到天庭的感觉。
乾隆时候,九九祭坛的设计一直让人感到神奇,真可谓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民间还流传了神童相助修圜丘坛的传说故事。
据说乾隆嫌原来的坛面太过狭小,而且对原来的造型不太满意。但具体在造个什么样的圜丘,他心里还是没有底。对设计出来的各种图案都不够满意。有位大臣就给他出主意说:“皇上,古代有天数的说法,天为阳,地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不知实际可不可以用阳数了。”乾隆一听,多天的忧郁一扫而光,说:“对啊,远古就有九天之说,我们修祭天坛也该采用阳数,九是至阳之数,最好的。要他们以后再设计圜丘图样时,一定要贯穿这个九字。从坛面到石阶,采取的石料都要采用九或者九的倍数。”并限定三天拿出设计方案。
皇帝一时心血来潮,底下的设计人员和能工巧匠们可就忙坏了。一群人整天在一起琢磨,琢磨了两天也没有头绪。三天的期限马上就要到了,大伙一个个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期限将至的时刻,一位骨瘦如柴,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又脏又臭的小童来讨饭。工匠们想到期限已到,皇命无法交差,说不定还得开刀问斩,一个个感到悲伤绝望,看着小童可怜的样子,不由的更加感到悲伤。连忙把身上所有的食物都给小童吃。小童也不多说,接过就狼吞虎咽的大吃起来。吃饱喝足后,从身上撕下一块破烂的衣襟擦嘴擦手,擦完把脏布顺手一扔,便一溜烟跑了。
一个工匠觉得小童的这个举动很怪异,就剑气他丢的破布一看,只见上面竟然是一幅祭图,惊异万分,连忙招呼大家过来看。大家仔细一算,正是乾隆皇帝要的“九九祭天图”。工匠们兴奋万分,连忙小心的把这个图复制下来,呈递给乾隆,获得了钦定和嘉奖。有工匠发现那块破布上还有一个清晰可见的秦字,大伙悟出原来是数学大师秦九韶,派神童来援助他们的。想到有数学仙师护佑,工匠们干活更加卖力了。大家齐心合力,很快就把计算准确,外观漂亮,符合历法和几何远离的圜丘坛建造起来了。
天心石
圆球台上层正中心是一块稍稍凸出的圆形石头。由于它周围围着一圈圈石板,构成同心圆,所以也俗称“圆心石”。
它的浑圆光滑让人惊奇。看着这么美丽的石头,你或许不忍心用脚践踏。但是如果你站在它上面的话,你会为它的神妙而更加惊奇。站在上面,即使很小的声音,听起来也会感觉很洪亮,有很强的共鸣回音。用现代物理学解释,是因为坛面铺的艾叶青石十分光滑平整,在天心石上说话,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板后,会迅速的反射回来。据测试,从发声到声波回到圆心的时间仅仅需要0.07秒,人的耳朵根本无法分辨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天心石上说话的人听起自己的声音就显得特别响亮。
古人不知道这个原理,还以为是“上天垂象”。当时读祝官就是站在上面诵读给皇天上帝的祝辞,声音嗡鸣,仿佛祝辞直达天庭。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天帝,皇帝在这里得到了“天
命”的存在,真可谓天人合一,玄之又玄,奇妙无比。天心石被赋予“亿兆景从石”之名,意思是皇帝是天子,皇帝的旨意就是上天的意志,天下亿兆百姓都应该遵循。
天心石又作“太极石”。台湾一位学者用白蓝黑红黄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绘制圜丘图,太极就是天心石,表明圜丘的建造与古代的河洛象数以及八卦韵律是一致的,是传统观点的形象表述。天坛或许还有许多谜题等带我们去发现。
蟠柴炉
在圜丘坛的东南角有一座绿色琉璃砌筑的巨大圆形砖炉。炉的东南西三面各砌合台阶九级与炉顶齐平,以供上下。北面设炉膛开口,以备添柴。
祭天大典开始时,先置一剜净牛犊于炉上,用松枝,苇把燔烧,以迎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祭祀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应供品和祝帛均恭送炉内焚化,皇帝也在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神是生活在太空中的云海深处,如果把祭祀神灵的玉帛牺牲在燔柴炉焚烧,它们就会内化为烟气,直飘九天之上,供天神享用。天上的神灵会闻到香味,也能顺风降临祭坛,和主祭人互通声息了。这种“燔祭”的做法,在东亚,西亚也曾经流行。
燔柴炉用的柴也是很讲究的,不是随便用什么柴都可以。这种柴叫马口柴,是山西河北进贡的。长四尺多,整齐白净,因为两端刻两口,以绳子缚之,所以叫马口柴。一次祭典,可以烧掉1000多斤的马口柴。
在燔柴炉中,有一个用绿色琉璃砌成的一个坑池。圆形,直径不足一米,深约30厘米。
它是用来处理供祭的牛毛,牛血、牛尾用的,以表示不忘记人类初期茹毛饮血。
铁燎炉
在燔柴炉旁摆放着一排缸状的大铁炉,只是它是镂空的,叫做燎炉。共有十二座,在燔柴炉前面有八座,在东西棂星门各有两个。是用来焚烧祭典时配位、从位前供奉的供品的。燔柴炉前八座是供奉八个配位的,其具体数字是按照供奉牌位的多少而定的。如咸丰朝供奉的八个牌位是努尔哈赤到道光,咸丰之前的八个皇帝。供奉努尔哈赤的铁燎炉里燔柴炉最近,其他依次向东排开。东西棂星门的四座供奉的是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周天星宿,金木水火土。
祭天时候在这里燃烧松柏枝等,点燃时,火焰可以照明全坛,并且清香袭人,烟雾直冲云霄。一次祭天,一个燎炉需要燃烧木柴500多公斤。
皇穹宇
从圜丘坛出来,继续向北走,就是皇穹宇,它没有使用惯常的某某殿的用法,而采用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皇穹宇。这是因为这里是供奉上天牌位的地方,可以说是皇天上帝在人间的驻跸之所。穹是大的意思,也代指天;宇指四方天下。它在初见的时候曾经很短暂的用过“泰神殿”的名字,但是不久就改成了“皇穹宇”这个名字。有人认为改名是因为“泰神殿”这个名字显得不够气派,这一改就改出了气魄非凡的名字。
因为是供奉神牌的地方,所以也就决定了它的建筑风格是坚固幽闭严肃,不需要高大。它的外围墙也是正圆的,也是为了代表天。在天坛里天圆随处可见。这样的设计虽然满足天坛建筑的精神需求,也为建筑施工提出了个大难题。他们不仅仅交出了合格答卷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天坛到处都是建筑的奇迹。皇穹宇更可以说是古典声学建筑的博物馆。
皇穹宇大门是三座拱券式宫门,俗称琉璃门,门上彩画黄绿相间精美别致,是北京城仅有的几处琉璃彩画。皇穹宇正殿也是圆形建筑,单檐,青色琉璃瓦。建在高石台上,有八根檐柱,八根金柱。金柱做的特别讲究,柱子身上是沥粉贴金的转枝莲花纹。金花圆熟饱满,富丽之极。
正殿供奉的是皇天上帝和满清列祖列宗的牌位。殿内正中石台上供奉的是皇天上帝的牌位。殿内正中石台上供奉的是皇天上帝的牌位。供奉神牌的是一个金龙神龛,龛前有九级木阶梯,下面的石须弥座也是九级石阶。左右石台上供的是皇帝的列祖列宗牌位。皇帝在祭祀圜丘的前一天要先来此殿上香一次,举行祭祀的时候,牌位将会用轿抬到圜丘坛上。按照位次供在帷帐中,祭祀礼结束后,又抬回此殿供奉。
这个皇天上帝的牌位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皇天上帝是明朝嘉靖皇帝改的,以前是昊天大帝。皇帝祭祀得向这个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据统计,明清两代皇帝共向这个木牌行了1400多次跪拜礼,叩了4200多个头。
皇穹宇还有东西两配殿,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员的蜡像。
回音壁
参观皇穹宇的时候千万别忽视了它的这一圈院墙。这一圈193.2米的院墙就是举世闻名的回音壁。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院墙。
你如果站在这墙内侧的某处发声,而站在墙的另一处的人也能清楚的听见。即使站在东西配殿之后。中间隔两座大殿,60多米的距离。两人说话还像打电话一样清晰。
这面墙为什么能传声呢。原来是因为这面墙用山东临清砖筑造,据说这种砖质细密,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之说。而且砌墙的活也是做工非常精细,墙面十分光滑,声波不容易散失,便可以沿着圆墙连续反射传递而产生声音了。所以当两人站在围墙内不同地点贴着墙说话的时候,由于墙面的连续折射,能够清楚的听见对方的声音。这是声学原理在建筑上的巧妙应用。
我国有四大声学建筑,它们分别是北京天坛,河南蛤蟆塔,四川石琴和山西莺莺塔,现在都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莺莺塔更是因为《西厢记》闻名中外。在这些建筑中,天坛位居第一。
这种效果是不是当时有意创造的呢?一直有争议,民间还流传着乾隆皇帝发现回音壁的故事。传说乾隆喜欢微服私访,某日,他带着提督,卫士各一人微服出访。一路走到天坛,于是进去游玩,到了皇穹宇的时候已经很是疲惫。进去之后就靠着西墙坐在地上,想休息一会。因为大殿供奉的是皇天上帝和祖宗牌位,不好就这样进去。
但他一坐下,就听到一声比一声凄惨的叫声,感到很是烦躁。于是命令卫士去把蛙赶走,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提督,卫士循声沿着围墙找去,知道走到东墙才找到。他们看见一条大蛇咬住了一只青蛙正在准备吞食。打扰皇帝休息的凄惨的蛙叫就是这只青蛙发出的。两个人商量打蛇办法。乾隆闻声过来,说:“我在西墙听到你们议论了,打蛇有什么可怕的。你们尽管打,我到西墙回避一下就是了。”说完,乾隆回到了西墙,结果从墙壁清楚的传来两人挥刀斩蛇,大蛇惨叫的声音。乾隆想刚才也是在这里听到了他们的议论。他感到自己发现奇迹了,为了验证围墙的传音功能,他命令提督去东墙面朝北,和他通话。发现声音果然传的清清楚楚。乾隆特别兴奋,盛赞这围墙建筑讲究,有迂回之声。于是亲自命名为“回音壁”,回音壁从此名扬国内外。
根据这个命名传说,似乎建筑无意,是后人发现这个奇迹。但是根据一些记载,我们知道,早在明朝时就知道圜丘有回音。工匠们应该在长期的实践中初步知道了一些回音建筑的认识,已经观察到圆形建筑可以产生回音效果的情况。乾隆时,中国营造技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当时的工匠完全有可能设计建造出此类建筑的。
三音石
皇穹宇丹陛前御道起始处的第三块大石板,就是三音石。因为你站在这块石头上面说话,可以听到三声回音。一般到第二第三次回音隔得非常近,很容易以为只听到了两声。这是天坛的又一声学奇观。
除了第三块石板外,你如果站在第一、第二块石板上也会得到不同数目的回音。站在第一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一次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两次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三次回声。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三块石板处于回音壁的中心位置。第一块是回音壁的圆心位置,声波可以同时反射回来,所以出现了一声回音。第二块石板已经离开圆心,喊一声的话第一声从从皇穹宇以及左右配殿返回,第二声从回音壁返回,这样就出现了两声回音。第三块离开圆心的位置就更远了,若喊一声,第一声从皇穹宇返回,第二声从左右配殿返回,第三声从回音壁返回,这样出现了三次回音。这是由于声波反射的层次不同而造成的回音次数的不同。古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而为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认为这个是“人间偶语,天闻若雷”,是皇天上帝给予回声的结果。因此这些石板又称为“天若雷石。也有称作含天、地、人的三才石。
对话石
对话石是指皇穹宇殿前甬道中的第十八块石板。如果你站在上面轻声说话,那么东配殿东北角的人就可以清晰的听到你的声音,并可以进行对话。西配殿西北角也有相同的功能。三个点构成了一个等长36米的等边三角形。如果离开这个等边三角形的对话点的话,对话也就无法进行了。
九龙柏
天坛广种柏树。圜丘坛、祈年殿四周都是柏林。柏树苍翠浓绿,包含了《周礼》“苍璧礼天”的意味。
圜丘坛旁边种植的多是桧柏(圆柏)。祈年殿旁种植的多为侧柏。
天坛内总共只有古柏4000多株,树龄最长的已经800多岁了,都是珍贵的文物。
天坛古柏主要是有四个时期,第一期是建坛前所有的,但是数量不多。第二期是永乐皇帝建坛时期,距今580多年。第三期是嘉靖皇帝修圜丘和外坛期间,距今460多年,主要是今天圜丘和外坛的柏林。第四是乾隆时期,主要是补植,同时也增添了槐树和柳树等新品种,使天坛数目在统一中有了变化。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经11次参观天坛。在看到这树海波涛,不由感叹:凭美国的科学技术,这精美的技术可以造出来,但这些数百年的古树永远也造不出来。
古木参天,也很好的烘托出了神坛特有的庄严肃穆的氛围。
在回音壁的西北侧,有一棵枝叶繁茂的柏树。其树干粗大,扭结弯曲,宛如九条盘旋的蟠龙。被称作“九龙柏”。这棵古树已经有600多岁了,可以说是先有九龙柏,而后有天坛。
祈谷建筑群
天坛一组重要的建筑就是北部的祈谷建筑群。我们现在的西门就是祈谷门。进西门一条笔直的道路直接通向丹陛桥下,顺台阶登上丹陛桥,北面就是祈谷坛。也可以直接从圜丘走过来。
它的中心建筑是著名的祈年殿。祈年殿下有三层白石砌成的祈谷坛。它前面有祁年门,后面有皇乾殿,左右有东西配殿,周围有院墙相围,突破院墙向东神厨一条长廊联接起神厨、牺牲所,构成了一组祈谷祭坛建筑群。
每年春耕前皇帝要在这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丹陛桥
出圜丘坛的北门——成贞门,就是祈谷坛部分。从成贞门到祈谷坛砖门,有一条宽大高直的神路相连,这条路就是丹陛桥。
陛是指宫殿前的台阶,丹是指红色。古代帝国宫殿前的台阶多是红色,固有“丹陛”之称。为什么称“桥”呢?一方面因为他形似一桥飞架联接两坛,是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的桥梁;另一方面因为它下面有一东西方向的隧道,正好和上面的大路形成立体交叉。
丹陛桥是用城砖和条石铺成的,长360米,宽30米。由南向北逐渐提高,南端略高出地面1米,北面略高出地面3米,。我们从成贞门出来,沿着丹陛桥向祈年殿走,会有逐步升高的感觉。如此设计建造,一则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则表示从人间到天上,具有遥远的路程。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们脚下的便是进牲门-俗称"鬼门关",为什么要叫"鬼门关"呢?因为于祭日前,外坛西南隅牺牲所的"所牧"和"所军",需从此洞门自西向东赶运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这一活动叫"进牲"。因凡经过此门的牲畜,全被宰杀无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门关"之称。 隧道里阴冷潮湿,地面铺上花岗岩,两侧砌的是砖石,很有阴森之感,平时工作人员也忌讳从这条路行走。
现在大道两边插着168面旗帜,是根据文献仿制的当年祭天仪仗的旗帜。这些旗帜大体分成青黄红白黑五种颜色,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方。其上面的图案或天地四方,或周天星辰,或风云雷电,或日月山川,或江河湖海,或鸟兽天神,各有定制,各有含义。
具服台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具服台为一方形石台,周围护以汉白玉石栏板。每逢祭祀大典,先于台上支搭一黄云缎方形幄帐(俗称“小金殿”)。皇帝于大典前先行至此,净手并脱下明黄色的龙袍换上蓝色祭服,恭候大典开始。典礼结束后仍回这里更衣后起驾回宫,故又名“更衣台“。
祈谷坛砖城
祈谷坛的围墙是一座方形的砖城。砖城南北长190米,东西长160米。位于内坛东北部,南北轴线北端。有高约4.5米的巨大砖石坛基。砖城四面都开有门。
祁年门
穿过砖门,我们马上又看到了一道门,这就是祁年门,是祈谷坛的仪门。它看上去就比刚才的砖门气派多了。彩画采用的是最高级别的龙凤和玺彩画,金碧辉煌,庄重典雅。底部是带汉白玉栏杆的高石台。这是天坛现存的少数明代建筑之一。但它的屋顶部分都是清代修建的。
祁年门是中国古代帝国最高等级的门。面阔五间,中间三间是门。中间的门是供皇天上帝神灵出入的,现在朱门紧闭,还是不让我们这这些凡夫俗子从这里穿过。紧闭的大门前呈放着一副御辇。东边供皇帝出入,西边供陪同祭祀的大臣出入。
东西配殿
祁年门内是一个相当宽阔的庭院,地面全部铺着青砖,没有树木花草类,一片庄严肃穆景象。
院子东西各有一配殿。东西配殿各有九间房,长44米,宽8.5米。明朝东西配殿是两重。清朝乾隆年间将两边的后殿拆除了,形成了金天的样子。
东西配殿原来是供奉日月星辰和风云雷电等神牌的地方,现在开辟为展览厅。东配殿是
祭天乐舞馆,西配殿是祭天礼仪馆。
祈年殿
正中三层高台之上的圆形大殿就是祈年殿。恐怕对于从来没有来过天坛的大家,对这座宫殿的造像也不会陌生吧。它已经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祈谷坛
一直说天坛有两坛——圜丘坛和祈谷坛。那祈谷坛在什么位置呢?其实就在祈年殿下的三层高台。很多人只注意到了上面的祈年殿,往往忽视了祈谷坛的存在。
祈谷坛每层呈圆形,高5.2米。上层径为68米,中层径为80米,底层径为91米。占地面积5900平方米。台的每层都用须弥座,座上装石栏杆及螭头雕刻十分精致。全坛有八条阶梯,前后各有三条阶梯,东西各一条阶梯。
正中向南的御道,有生动的雕刻。题材是上层刻龙,中层刻凤,下层刻云。龙凤云是古代帝国最高等级的装饰题材。而且总是龙在上面,凤在下面。慈禧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曾经改变了紫禁城里一些龙凤装饰图案的山下位置。但是在天坛她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这里根本不允许女人进入。纵使她贵为皇太后,实际上统治长达半个世纪,她也没有机会来这里看看这些图案。栏杆的望柱头及螭头也是按照上龙、中凤、下云的次序来雕刻的。螭头出水是古代建筑一非常壮观的景象。
祈谷坛上设有鼎炉、燔柴炉、铁燎炉。
祈谷坛正中一座三重檐青色琉璃的圆形建筑就是祈年殿。在祈谷坛上建筑殿宇是仿照古代明堂制度,在屋下设祭。
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个大殿没有使用大梁和铁钉。完全是靠28根大柱子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陈列于殿前的青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龙凤石
在殿的地面中央铺着一块圆形的天然大理石,上面有龙凤图案,被称作龙凤石。龙纹色深,角、须、爪、尾俱全。凤纹色浅,羽毛和凤尾隐约可见。天然之巧,令人惊叹。它和上面顶部中央的龙凤藻井相对,顶上的是木刻的龙凤浮雕,是人工雕刻的。天然和人工上下对应,相映成趣。
皇乾殿
原是平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祈谷门的北门就是它的正门,皇乾殿总共五间,殿内正面是一石须弥座,上面有一神 , 内供奉的是皇天上帝的神板。后面护着雕龙屏风。两侧的石台上供奉的是列祖列宗的牌位。
皇乾殿始建于永乐十八年,当时是天地坛的天库,用于供奉天地神位。明朝嘉靖改制时,更名为皇乾殿,一直沿用至今。今天上面悬挂的还是嘉靖皇帝的亲笔提名。殿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长廊
与祈谷坛砖城东门连接的是一条曲折的长廊,长廊通往神厨,宰牲亭。长廊是中国古典
建筑当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它巧妙地吧散在各处的建筑连接在一起,使杂乱无章一瞬间变得错落有致。其蜿蜒曲折于自然景观中,平添了一道景致。而且多雨时节,也能廊中观景,欣赏雨中美景。各处园林都因地形地势环境巧妙设计长廊,以求长廊能为院子增加几分亮色,又不能让它喧宾夺主。其实还是挺难为设计者的。
祈谷坛的长廊由于其建筑性质决定了它的庄严朴素。长廊宽5米,长350米,共72开间。古代传统建筑习惯以四柱构成空间算作一间房。此长廊故又名“七十二连房”。该长廊的间数正好与72地煞的数字相同,过去传说这是地煞鬼聚集的地方,原来是前窗后墙的封闭结构,廊内灯笼式竖灯暗淡,阴森恐怖。现在公园已经把长廊改成了开放的结构,两旁是朱红色的漆柱,上面是绿色的琉璃瓦。檐上是一些彩画,以蓝、绿、黑为主体色调,淡雅清爽。和南面的草坪,古柏树林相互映衬,是一特别静雅的去处。
神厨、神库、宰牲亭
圜丘坛和祈谷坛各有一组神厨、神库、宰牲亭。圜丘坛的一般称为南神厨、南神库、南宰牲亭,而祈谷坛的一般称为北神厨、北神库、北宰牲亭。
根据礼制,宰牲亭应该设在祭坛200步以外。圜丘坛和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都是设置在祭坛的东北方向。中国古代造林讲究对称,更将变化
七星石
在长廊东南侧的草地上,按照北斗七星形状,放置着大小不一的七块石头。石头上雕刻着扇形云朵纹,象征着泰山七峰。古代帝王祭天地都是到泰山封禅。通常是泰山祭天,在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梁父山,社首山,肃然山祀地。后来因为封禅消耗的人力物力巨大,所以郊祀合一,在南郊设坛举行。明代建天坛时,也在大享殿南设置了象征泰山七峰的七块巨石。
据传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坛庙建筑,但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这时,有一晚他梦见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谓之天遂人意,为其解了不决之难,从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坛。 据资料记载,七星石为明代嘉靖九年,经人工雕凿后而置于此处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对他说,祈年殿东南方太为空旷,这对他的皇位、寿命不利。于是便设七星石在此,以镇压风水。
清朝入关,为纪念先祖功业,表示天下一统,在七星石东北方向设置了一块较小的石头。选择东北方是因为清朝发迹于东北。
我们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22:39: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58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天坛介绍——精选推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天坛介绍——精选推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