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天坛的历史资料

更新时间:2025-01-11 16:40:3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周易卜卦方法)

天坛的历史资料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坛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天坛的历史资料之总体概况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占地达27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1918年辟为公园。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等。丹陛桥西侧有斋宫,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神乐署、斋宫都是祭坛的附属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务用房,故斋宫、神乐署都是坐西向东,其建筑规格、瓦色、装饰彩画均逊于天坛的祭祀建筑,强烈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敬天"思想。天坛有3500余株古松柏、古槐,树龄逾数百年。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

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490余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任人游览",1918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1951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1957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天坛的文物保护、园林绿化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天坛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了重视,各方面的管理得到了加强,清理了大量的非景观建筑,迁出驻园单位,并将占用的古建筑腾出,80年代后,又陆续完成了坛内古建筑的保养修缮园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1992年修复圜丘坛内外24座损星门,1993年复建了圜丘望灯杆,以后又陆续复建了东北外坛墙,重修了南神厨、三库、宰牲亭等。为了维护天坛优美的环境及祭祀氛围,天坛一方面推行自然草坪园林化管理,另一方面又大面积地种植人工草坪,植树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并采用无污染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进行植物保护,极大地改善了天坛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妻妻芳草与参天古柏相映生辉的壮美景观。

天坛公园现有面积为205万平方米,保存有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神乐署四组古建筑群,有古建筑92座600余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天坛还有九龙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灯、孀柴炉飞瘁坎等古迹。天坛公园有各种树木6万多株,更有3500多株古松柏、古槐绿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环境森然静谧,气氛肃穆庄严。巍峨壮美的祈年殿,圣洁崇高的圈丘,优雅庄重的斋宫,都坐落在万千树木掩映中,形成独特的坛庙园林景观。天坛成为一处集中国古代建筑学、声学、历史、天文、音乐、舞蹈等成就于一体的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天坛: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坛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天坛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宝贵的科学艺术价值及优美的园林

景观获得了世人更广泛的认识和关注。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祭坛,也是中国悠久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记录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天坛的历史资料之公园简介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青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

天坛的历史资料之天坛文化

祭天渊源

祭天是古人对自然及人类自身认识的一种反映它源于生活 , 最初

只是人 们的一种崇拜行为 , 《礼记?礼运》曰 :" 夫祀之初 , 始诸饮食、孀豚、英梓 而土鼓。 " 祭祀也是人类思维形成的结果 , 是随着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出现而 产生的 , 它代表了人类最初的觉悟 , 是人类脱离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 中国古代祭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传说黄帝时期就已经有祭天的行 为 , 尧帝时 " 乃命事慧和 ,

钦若吴天 ", 祭天的仪式已经很隆重了。早期 , 人们 选择自然高地举行拜祭上天的活动后来才建造专

祭天仪式的表演

门用于祭天活动的高台 , 称 为祭坛 , 用以表达人们对上天的尊崇和企盼。人类社会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以后 , 祭天就成为统治者的专有权利。《礼记?曲礼》即有 " 天子祭天地 " 的 说法 , 成书早于《礼记》的《大戴礼记》亦曰 :" 郊止天子 , 社止诸侯 , 道及 士大夫。 " 并说祭祀 " 所以别尊卑 , 尊者事尊 , 卑者事卑 " 。在阶级社会里 , 统治者赋祭天以特有的含义 , 将其纳入封建礼制的范畴 , 使之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宋朝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也说 :"

夫礼 , 辨贵贱 , 序亲疏 , 裁群物 , 制庶事。 " ①正是由于祭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 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 , 因而被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君主奉行不辍 , 一直延续 了两千多年 , 而祭天更是被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 成为 " 国之大祀 " 。

历史上 , 专门用于举办祭天典礼的祭坛被尊称为 " 圈丘 " 。西周以后 , 在 中国逐渐形成以 " 礼莫大于敬天 , 仪莫大于郊祀 " 为核心的祭祀制度。《礼记》有云 :" 祀帝于郊 , 敬之至也。 " 故由周公所制定的 " 冬至日 , 祭天于地 上之圄丘 " 的祭天制度为后来的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 , 秦、汉以及唐、 宋各个封建朝廷皆在国都营建祭坛祭祀皇天上帝 , 秦及汉朝初期将祭天的祭坛 称为五峙 , 西汉中期以后及唐、宋诸朝皆将祭天的祭坛称为圄丘。

圜丘

有 " 五朝古都 " 之称的北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 " 沮泽 "," 沮泽 " 是 当时燕国国君举行郊祀及游猎的场所。金贞元元年 (1153 年 ),

金海陵王迁都 燕京 , 改燕京为金中都。金大定年间 (1161-1189 年 ),

金世宗完颜雍于中都 城丰宜门南五里建郊坛 , 作为祭祀吴天上帝的场所。《金史?礼志》记载金郊 坛制度为 :" 南郊坛 , 在丰宜门外 , 当阙之巳地。圆坛三成 , 成十二膛 , 各按 辰位。演墙三臣 , 四面各三门。斋宫东北 , 厨库在南。坛、演皆以赤土 巧之。 "

1279 年 ,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统一的元帝国 , 建都于北京 ,

称大都。 1306 年 , 元成宗于大都丽正门东南七里建祭坛 , 用于祭祀天地元郊坛为三重圆坛 ," 地在丽正门外丙位 , 凡三百八亩有奇。坛三成 , 每成高八尺一寸 , 上成纵横五丈 , 中成十丈 , 下成十五丈。四腔午贯地子午卵西四位隆十有二 级。外设二埠。内 t 遗去坛二十五步 , 外 t 遗去内 t 遗五十四步。 墙各四门 , 外垣南 板星门三 ,

东西根星门各一。圄坛周围上下俱护以璧 , 内外随各高五尺 ,t 遗四

面各有门三 , 俱涂以赤 OJ,西周、秦、汉、唐、宋诸朝及北京金、元两朝的祭天建筑对明、清北京天 坛的建造有着重要影响。明清北京天坛正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历朝祭天建筑的基 础上营建的。明清北京天坛规模宏大 , 它的平面设计、建筑布局、建筑技术及 植物配置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天坛有着美轮美失的建筑造型 , 幽深静谧的园林 环境 ,

天坛的祈年殿更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杰作。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祭坛 , 也是中国悠久的祭天文化的结晶 ,

其宏伟的 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 , 也 记录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天坛的历史资料之天坛历史

明朝初建时定都于南京 , 在南京的钟山之阳建圈丘 , 钟山之阴建方泽 , 用 以举行祭祀天地大典。后明太祖朱元璋决定改天地分祀为天地合祀 , 于是圄丘 建大祀殿 , 为天地坛。明永乐十五年 (1417年 ),

永乐皇帝朱橡决定迁都北 京 , 于是兴工营建北京天地坛。永乐十八年

(1420年), 北京天地坛建成。明 北京天地坛是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营建的 , 史书记载明北京天地坛 " 规制悉 如南京 , 唯高

显佑殿

敞壮丽过之 " 。天地坛的中心建筑是大祀殿 , 大祀殿为重檐庞殿

顶 , 砖木混做 , 是皇帝举行天地合祀的神殿。殿中设吴天上帝及皇

帝抵神主 , 大祀殿后建有天库 , 大祀殿前左右设有配殿 , 配殿中设有岳、镇、海、渎、日、月、星辰及风、云、雷、雨诸神神主。大祀殿前设有仪门 , 为大祀门。按明初礼制 , 每年的春正月 , 皇帝率文武百官在大祀殿举行天地合祀大典 , 以明 太祖朱元璋配享 , 以岳飞镇、海、渎、大明、夜明、周天星辰、二十八宿、风 伯、云师、雷师、雨师及历代帝王诸神从祀。永乐十九年 (1421年 ) 春正月" 甲戌 " 日 ,

明成祖 " 大祀天地于南郊 " 。

明朝天地合祀大典从明洪武十年 (1377年 ) 开始 , 历代沿袭举行了160余年 , 至明嘉靖年间 , 明世宗朱厚熄进行 " 大礼议 ", 决定恢复洪武元年 (1368年 ) 天地分祀的旧制 , 于是 , 在大祀殿南建圄丘 , 以冬至日举行祭天大 典 , 当年建成。圄丘由明世宗朱厚熄亲自定制 , 为三层台圆形蓝色琉璃建筑 , 环以内外两堪 , 内 t 遗圆形 ,

外墙方形 , 置两重损星门。圄丘北建泰神殿。嘉靖 九年 (1530年 ) 冬至日 , 明世宗朱厚熄于新建国丘举行了隆重的祭天典礼。 嘉靖十三年

(1534年 ) 十一月 , 明世宗朱厚熄谕礼部 :" 南郊之东坛名天坛 ; 北郊之坛名地坛 ; 东郊之坛名朝日坛 ; 西郊之坛名夕月坛。 " 天坛由此而

得名。

实行四郊分祀之后 , 大祀殿废而不用。嘉靖十七年 (1538年 ),

明世宗朱 厚熄改泰神殿为皇穹字 , 并诏令拆大祀殿。嘉靖十九年

(1540年 ), 明世宗朱 厚熄在大祀殿原址建大享殿。 " 岁以季秋大享上帝 , 奉皇考睿宗献皇帝配 " 。 大享殿由朱厚熄、 " 亲做具象 ", 建设工期逾五年 , 嘉靖二十四年 (1545年 ) 大享殿建成。但这时朱厚熄经宫女杨金英谋狱之变后已移御西苑 ," 郊庙不 亲 , 朝讲日废 ", 再不肯到天坛祭祀 , 凡天坛大祀均遣官恭代。故大享礼仍在内廷举行 ,

大享殿建成后也就一直闲置 , 但嘉靖皇帝对祭祀制度的一系列更改 却最终奠定了天坛的基本格局。

1644年 , 清王朝定鼎中原 , 以北京为国都。清王朝沿袭明朝旧制 , 仍以 天坛为祀天之所 , 所有坛谴制度仍遵其旧。至清乾隆朝

(1736-1795年 ), 乾 隆皇帝倡导开始对天坛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改建及扩建 , 先后修缮、改建及扩 建了斋宫、圄丘、祈年殿、神乐署、坛

墙 ; 新建了寝宫、圄丘钟楼、圈丘门、 花甲门、古稀门 , 改大享殿为祈年殿 ; 天坛著名的声学建筑 " 回音壁 " 也是 在这一时期改造建成的。乾隆朝还于天坛广泛植树 , 种植了大量的松、柏、槐 等树术。由于乾隆皇帝对天坛进行改建、扩建的一系列举措 , 使清乾隆朝成为天坛历史上继明嘉靖改制后的又一重要时期。乾隆朝以后 , 清朝逐渐衰败 ,

再 无力对天坛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 天坛的格局一直保持至清末。

1900年8月 ,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占领了北京 , 天坛也被八国联军 占据 , 帝国主义军队盘踞天坛达一年之久 , 天坛的建筑、园林及礼仪陈设遭到 了严重的破坏。八国联军撤走以后 , 天坛神圣的地位不复存在 , 管理日渐荒 疏。 1918 年天坛被辟为公园 , 面对公众开放。民国年间 , 天坛经历了军阀争战 , 日军占领 , 流民滋扰 ,

虽然坛庙管理当局努力维护 , 但天坛仍然遭受到了 严重的破坏。许多建筑倾坦 , 古树凋零。1948年12月 , 国民党守军困守北 平 , 竟扒毁了天坛的南坛墙 , 拆毁了明代石牌坊 , 伐除古松柏千余株 , 造成了 天坛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

1913年 , 当时的民国政府划天坛外坛为林艺试验场 , 以后又建传染病院飞防疫处、电台于神乐署 , 天坛坛域开始被挤占、蚕食 ,

至20世纪70年代末 , 天坛东南、南、西南外坛被辟于天坛公园园外。位于天坛外坛西南隅 , 明清时 期专门为国家大祀、中祀饲养祭祀用牲及祭祀牺牲之神的天坛牺牲所也被夷 平 , 天坛原有的 " 回 " 字形的平面布局变得残缺 , 形成今天天坛公园 " 凸 " 字形的平面形状。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 , 内坛由圈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 , 内坛北部

南神厨院

是祈谷 坛 , 内坛南部是圄丘坛 , 一条360米长的丹隆桥连缀两坛 , 两坛的主要建筑就 集中在丹隆桥两端 , 丹陆桥南端有圄丘、皇穹宇 , 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 陆桥也称海攫大道 , 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 , 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在 丹陆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 : 宰牲亭、神厨、神库 等。丹隆桥西侧有斋宫 , 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外坛为 林区 ,

广植树木 , 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 , 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 祀乐舞生的场所。

祈年殿是北京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圆形古代建筑 , 也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 祈年殿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手法 , 构架极为精巧 ,

祈年殿柱子巧妙的 数理变化 , 恰与我国古代农历年、月、日及季节飞时辰的时间概念相吻合 , 从 而使祈年殿成为祭祀建筑与时空建筑的完美结合 , 展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建筑 理念和巧妙的建筑思维。

圈丘作为我国古代石材建筑的代表作 , 是天坛颇具特色的一处祭天建筑。 圄丘为三层圆形石坛 , 取意象天 , 上层中心的圆石 , 称 "

天心石 "," 天心石 " 外环状铺堤着扇面形石板共九圈 , 第一圈九块 ,

其余各圈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 延展。圄丘的栏板、望柱的数量也都是采用九或九的倍数 , 象征着 " 天 " 数。 而宽敞平坦的祭坛周围是两道低矮的增墙 , 内圆外方 , 也是汲取自中国古人 " 天圆地方 " 的天文理念。

皇穹宇形态庄重 , 规制严谨 , 环皇穹宇大殿而设的圆形围墙有着神秘的声 学效应 , 故被称为 " 回音壁 ", 皇穹宇院内还有三音石、对话石等神秘的声学 景观 , 皇穹宇独特的声学效应使其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声学建筑之一 , 萤声海内外。

斋宫、神乐署都是祭坛的附属建筑 , 是祭祀大典的服务用房 ,

故斋宫、神 乐署都是坐西向东 , 其建筑规格、瓦色、装饰彩画均逊于天坛的祭祀建筑 , 强烈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 " 敬天 " 思想。

钟楼

天坛有3500余株古松柏、古槐 , 树龄逾数百年。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 国家的 " 万世不移 " 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 建北京天地坛时即 " 树以松柏 " 取 " 尊而识之 " 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 植 , 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圄丘、祈 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 , 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 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 , 天坛作为皇帝祭 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 490余年 ,1911年

爆发的辛亥革命 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 , 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 , 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 " 任人游览 ",1918 年 , 民国政府将天坛辟 为公园 , 实行售票开放。 1951

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 ,1957年 , 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 , 天坛的文物保护、园林绿化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 以后 , 天坛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了重视 , 各方面的管理得到了加强 , 清理了大 量的非景观建筑 , 迁出驻园单位 , 并将占用的古建筑腾出 ,80年代后 , 又陆续完成了坛内古建筑的保养修缮园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 善。1992年修复圄丘坛内外24座损星门 ,1993年复建了圄丘望灯杆 , 以后又 陆续复建了东北外坛墙 , 重修了南神厨、三库、宰牲亭等。为了维护天坛优美 的环境及祭祀氛围 , 天坛一方面推行自然草坪园林化管理 , 另一方面又大面积 地种植人工草坪 , 植树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并采用无污染防治病虫害的方 法进行植物保护 , 极大地改善了天坛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妻妻芳草与参天古柏 相映生辉的壮美景观。

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现有面积为205万平方米 , 保存有祈谷坛、圄丘坛、斋宫、神乐署四组古建筑群 , 有古建筑92座600余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天坛还有九龙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灯、孀柴炉飞瘁坎等古迹。天坛公 园有各种树木6万多株 , 更有3500多株古松柏、古槐绿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 , 环境森然静谧 , 气氛肃穆庄严。巍峨壮美的祈年殿 , 圣洁崇高的圈丘 , 优雅庄重的斋宫 , 都坐落在万千树木掩映中 , 形成独特的坛庙园林景观。天坛 成为一处集中国古代建筑学、声学、历史、天文、音乐、舞蹈等成就于一体的 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天坛 : 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 , 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

许多世纪以来 , 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 , 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

两千多年来 , 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 , 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之象征。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坛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宝贵的科学艺术价值及优美的园林景观获得了世人 更广泛的认识和关注。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22:2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58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天坛的历史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天坛的历史资料.pdf

标签:天坛   建筑   祭祀   中国   历史   祭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