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游吟诗人)
11. 大 黄
Radix et Rhizoma Rhei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干燥根及根茎。又名:川军、火参、生军、将军、黄良、马蹄黄、香大黄、锦纹大黄。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1 植物形态
1 .1 掌叶大黄 又名:北大黄、金大黄、天水大黄、葵叶大黄。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m左右。地下有粗壮的肉质根及根茎。茎粗壮,中空,绿色,平滑无毛,有不明显的纵纹。单叶互生,具粗壮的肉质长柄,约与叶片等长,柄上密生白色短刺毛;基生叶片圆形或卵圆形,长宽近相等,达40cm以上,掌状5~7深裂,裂片矩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尖,边缘有大的尖裂齿,有3~7条主脉,叶上面疏生乳头状小突起和白色短刺毛,下面有白色柔毛,以脉上为多,并疏生黑色腺点,叶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互生,有短柄;托叶鞘大,筒状,绿色,膜质,有纵纹,密生白色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分枝弯曲,开展,被短毛;花小,数朵成簇,互生于枝上,淡紫红色;花梗纤细,长3~4mm,中下部有关节;花被6裂,长约1.5mm,排为2轮,内轮稍大,椭圆形;雄蕊9;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瘦果矩卵圆形,长9~10mm,宽7~8mm,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土壤湿润的山地林缘或草坡上及高寒山区。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湖北、四川、西藏,华北有栽培。主要为栽培,产量占大黄的大部分。
1 .2 唐古特大黄 又名:北大黄、鸡爪大黄。与上种主要区别为:叶片为3~7掌状深裂,裂片狭长,常再作羽状浅裂,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柄亦较短。圆锥花序大形,花黄白色,分枝紧密,小枝挺直向上,紧贴于茎。瘦果三角形,有翅,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地灌木林下或林缘较阴湿的地方。分布于甘肃、青海、湖北、四川、西藏,陕西有栽培。
1 .3 药用大黄 又名:川军、雅黄、西大黄、南大黄、马蹄大黄。与上两种主要区别为:叶片掌状浅裂,或仅有缺刻及粗锯齿,先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条,基出,上面无毛。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开展,花黄白色。花果期6~7月。
生于大山草坡上与土壤肥厚、阳光充足的地方。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河南、湖北,主产甘肃、青海,栽培或野生,产量较少。
2 药材性状
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微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以身干、质坚实,断面显锦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
3 显微鉴别
3 .1 掌叶大黄横切面 根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韧皮部筛管群明显;薄壁组织发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黏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3 .2 粉末 掌叶大黄根茎:黄棕色。草酸钙簇晶多见,直径20~160μm,有的至190μm,棱角大多短钝,也有较长尖。导管直径11~140μm,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非木化,有的具缘纹孔横向延长成网状。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3~45μm,脐点大多呈星状,也有点状、三叉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3 .3 唐古特大黄根茎:棕黄色。草酸钙簇晶较多,类长方形或类方形的较多见,大小不一,一般较大,直径20~106μm,棱角大多宽而较尖,长短参差不齐,有的棱角短钝且不甚清晰,也有结晶一边平截似半簇晶状,或类似方晶。导管主为网纹导管,也有螺纹导管,具缘纹孔导管较少,直径11~126(~144)μm,非木化;有的导管分子甚短,长仅54μm,于近导管分子端壁处具缘纹孔较易见到;偶见螺纹导管的螺纹交错或有的环纹增厚。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或类长圆形,直径3~25μm,脐点三叉状、十字状、星状、短缝状或点状,层纹不明显;复粒多见,由2~10(~12)
分粒组成,大小不一,有的分粒特小,脐点明显。
3 .4 药用大黄根茎:深黄棕色。草酸钙簇晶较多,大小不一,一般极大,直径35~155μm,棱角大多较宽而短尖,有的棱角细小,或棱角较尖而长短不齐;另有簇晶呈不规则矩圆形,棱角钝方或边缘棱角不甚清晰;也有簇晶呈类三角形。导管以具缘纹孔导管及网状具缘纹孔导管为多见,也有网纹导管,直径约至160μm,稀至190μm,非木化;具缘纹孔大小不一,椭圆形、斜方形、六角形或横向延长,排列紧密;导管分子长短不一,有的长仅100μm,导管分子形状及相接形式亦不定,有的穿孔板位于侧壁,端壁尾尖;螺纹导管较少,细小者直径约16μm。淀粉粒较多,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5~44μm,脐点裂缝状、点状、人字状、三叉状、十字状或星状,有的不明显,大粒层纹粗而较稀;复粒较多见,由2~8分粒组成,有的分粒大小悬殊。
4 理化鉴别 4 .1 微量升华 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4 .2 荧光检查 取本品的稀乙醇浸出液,点于滤纸上,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棕色至棕红色荧光,不得显亮蓝色荧光。
取本品劈开新断面或粉末,于荧光灯下观察。一般呈棕色荧光,少数呈淡蓝色或淡蓝紫色荧光,易于非正品大黄混淆,可用正品大黄对照观察。非正品大黄断面呈极明显的紫色荧光。
4 .3 化学定性 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碱液呈红色。
4 .4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渍1小时,滤过。取滤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盐酸1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立即冷却。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液。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CMC-Na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5个橙黄色荧光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置氨气中熏后,日光下检视,斑点变为红色。
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苯-甲酸乙酯-甲醇-甲酸-水(3:1:0.2:0.05:0.5)混合液的上层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再以己烷-石油醚(60~90℃)-甲酸乙酯-甲酸-水(3:1:1.5:0.1:0.5)混合液的上层液为第2次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5个相同颜色的黄色条纹,由下至上分别为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
4 .5 光谱鉴别 取本品粗粉1g,用50%乙醇浸渍1小时,滤过。滤液加50%乙醇稀释至每1ml含药材0.1mg,置1cm比色杯中,与紫外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在279±2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
取药材50%乙醇浸出物(5.0mg/1.0ml),采用溴化钾压片法测定其红外光谱。样品在1520cm-1处出现一个很弱的吸收峰。或取药材粉末3.0mg,以相同方法测其红外光谱,样品亦在1 520cm-1有吸收,在1
300cm-1、780cm-1、515cm-1处均有尖锐的吸收峰。
5 规格等级
大黄因产地较多,品种与加工方法不同,商品性状、气味、色泽等均有差异,所以在历史上形成了复杂的商品规格。按产地及使用习惯,综合历史情况,商品规格大体可分为北大黄和南大黄二大类。
5 .1 北大黄 主要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及根。商品主要有两个类型,即西宁型大黄和铨水型大黄,现分述如下。
⑴西宁型大黄 西宁大黄:主产于青海,在西宁集散。多除去外皮,呈黄棕或红棕色;横断面可见槟榔纹、朱砂点,亦称“锦纹”;全体如蛋形,亦名“蛋吉”,为大黄中佳品。主要有:西宁蛋吉——为中型大黄,体重质坚,多刮去外皮,通体光圆锦纹明显,质量最优;西宁中吉(箱吉)——形状不一,轻重不等,断面有的可见空心或裂隙;西宁片吉(箱片)——为大型大黄,纵切成2~3片,色浅,质松,油性较小。
河川大黄:产于甘肃省和政、临夏等地,集散于临夏(旧称河川)。体圆质松,较西宁货略逊。
岷县大黄:产于甘肃省岷、临谭等地。形似西宁大黄,但色浅,质次之。
凉黄:产于甘肃省武威(旧称凉州)。狗头形,亦名凉州大黄、狗头黄,质佳,产量极少。
⑵铨水型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切成片,质地较松,较西宁大黄色浅,锦纹不甚明显,断面亦见星点环状排列,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要商品有:
铨水大黄:产于甘肃省铨水等地,体长者常切成段块。分为中吉、苏吉等;体圆者纵切成片,称开片大黄,质较优。
文县大黄:甘肃省文县产,为家种,分文县中吉、文县爿两种。与铨水大黄相似,又称“文片大黄”,质较次之。
清水大黄:甘肃省清水县产,多家种,质松。
庄浪大黄:甘肃省庄浪乡,形似清水大黄,惟气味浊,性烈,质次。
5 .2 南大黄 主要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及根,又称四川大黄、马蹄大黄。多横切成段,马蹄形,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小,排列不规则,质松,富纤维性。主要商品有:
雅黄:产于四川省九龙等地,于雅安集散,为野生。
南川大黄:产于四川省南川县,为栽培品,体重质差。陕西省汉中一带亦产,质次,国内多作染料。
此外,云南马蹄黄、羊蹄黄及陕西汉中、安康,湖北西北山区的野生大黄,在外形上也多切成马蹄形,亦名马蹄大黄。
5 .3 现行规格等级 按来源及产地分为西大黄、雅黄、南大黄三类。前一类的原植物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后二类的原植物均为药用大黄。西大黄多已变为家种,产地加工分为蛋片吉、苏吉、水根三个规格,不善加工者亦有加工成原大黄。雅黄系指四川阿坝、甘孜、雅安、凉州,青海及云南等地的产品。南大黄系指川东与湖北、贵州及陕西毗邻地区的栽培品。
(1)西大黄 ①蛋片吉一等:去净粗片,纵切成瓣。表面黄棕色,体重质坚。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具放射状纹理及明显环纹,红肉白筋,髓部有星点环列或散在颗粒。气清香,味苦微涩。每kg8个以内,糠心不超过15%。无杂质、虫蛀、霉变;②二等:每kg 12个以内。其余同一等;③三等:每kg 18个以内。其余同一等;④苏吉一等:去净粗皮,横切成段。呈不规则圆柱形,表面黄棕色,体重质坚。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具放射状纹理及明显环纹,红肉白筋,髓部有星点环列或散在颗粒。气清香,味苦微涩。每kg 20个以内,糠心不超过15%。无杂质、虫蛀、霉变;⑤二等:每kg 30个以内。其余同一等;⑥三等:每kg 40个以内。其余同一等。
水根统货:为掌叶大黄或唐古特大黄的主根尾部及支根的加工品。呈长条状,表面棕色或黄褐色,间有未去净的栓皮,体重质坚。断面淡红色或黄褐色,具放射状纹理。气清香,味苦微涩。长短不限,间有闷茬,小头直径不小于1.3cm。无杂质、虫蛀、霉变。
原大黄统货:去粗皮,纵切或横切成瓣、段、块、片,大小不分。表面黄褐色,断面具放射状纹理及明显环纹,髓部有星点或散在颗粒。气清香,味苦微涩。中部直径在2cm以上,糠心不超过15%。无杂质、虫蛀、霉变。
(2)雅黄 ①一等:切成不规则块状,似马蹄形,去净粗皮,表面黄色或黄褐色,体重质坚。断面黄色或棕褐色。气微香,味苦。每只150~250g。无枯糠、焦糊、水根、杂质、虫蛀、霉变;②二等:表面黄褐色,体较轻泡,质松。断面黄褐色。每只100~200g。其余同一等;③三等:未去粗皮,大小不分,间有直径3.5cm以上的根黄。其余同二等。
(3)南大黄 ①一等:横切成段,去净粗皮,表面黄褐色,体坚实。断面黄色或黄绿色。气微香,味涩而苦。长7cm以上,直径5cm以上。无枯糠、糊黑、水根、杂质、虫蛀、霉变;②二等:体质轻松,大小不分,间有水根。最小头直径不低于1.2cm。其余同一等。
附:各种规格商品大黄产地及来源简表
6 药性功效
本品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能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上消化道出血;外用于水火烫伤。
7 其它药用部位
大黄茎 为大黄的地上茎或嫩苗。味酸、苦,性寒,无毒。功能通大便,清肠热。
8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8 .1 心叶大黄 Rheum acuminatum Hook f. et Thoms
植株高45~65cm。茎及叶柄纯紫红色或纯绿色,无斑点;叶片完整不裂,心形、肾状心形至三角状心形。花序分枝自中部开始。果实近圆形,长5~7mm。
呈类圆柱形。直径一般为3.5cm以下,上部有茎痕及根痕,表面具黑褐色的薄外皮,外皮脱落处为皮部及木部,木部表面具纵向的白色脉纹。质硬,不易折断,断面棕红色,可见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涩。
分布于西藏、甘肃。根及根茎混于藏边大黄中。
8 .2 水黄 Rheum alexandrae Batal.
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
8 .3 阿尔泰大黄 Rheum altaicum A. los.
分布于新疆。根及根茎泻实热,通大便,破积行瘀,消肿。
8 .4 密序大黄 Rheum compactum L.
分布与功效与阿尔泰大黄相同。
8 .5 信州大黄 Rheum coreanum Nakai,
多加工成椭圆形块状。长5~9cm,直径4~6cm。表面棕褐色,外皮多已除去,可见网状纹理及“星点”。
8 .6 藏边大黄 Rheum emodi Wall.[R. australe D. Don]
植株高达2.5m。叶通常宽卵形至肾状心形,长大于宽,边缘具皱波。花紫红色。果实卵形至矩圆形,长约12mm,宽约11mm,翅宽约3~5mm,两端圆或微凹。
根茎类圆锥形,根类圆柱形,长5~20cm,直径1~5cm,外表红棕色或灰褐色,表面多纵皱纹,横断面浅纵灰色至浅紫灰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具蛇管状导管,髓部具星点。气微香,味苦微涩。新鲜断面在荧光灯下显紫色荧光。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青海。根用于肺热咳嗽,咽喉痛,便血,痈疮肿毒,外伤出血。西藏用于治疗胃肠炎症,外用止血,疗疮,消炎。
8 .7 华北大黄 Rheum franzenbachii Münt,又名:土大黄、山大黄、唐大黄、河北大黄、波叶大黄。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m以上。根茎肥厚,表面黄褐色。茎粗壮,直立,具细纵沟纹,通常不分枝,中空。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卵形至卵状圆形,长10~16cm,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波状,下面稍有毛;茎生叶较小,具短柄或几无柄,托叶鞘长卵形,暗褐色,抱茎。圆锥花序顶生,花小,多数,白绿色;苞小,肉质,内有花3~5朵;花梗中部以下有一关节;花被6片,卵形,2轮,外轮3片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状卵形,花柱3。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
干燥药材栓皮多已刮去,表面黄棕色,有皱纹。质坚体轻,横断面有红棕色射线,无星点。气微香,
味苦。新断面在荧光灯下显蓝紫色荧光。
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新疆、湖北,部分地区有种植。根茎用于热结便秘,湿热黄疸,痈肿疔毒,跌打瘀痛,口疮糜烂,烧、烫伤。主销国外,作工业染料;国内一般作兽药。人服之有腹痛感,故不作大黄配方用。
8 .8 光茎大黄 Rheum
glabricaule G.,又名:猪屎大黄。
分布于甘肃等省区。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等作用。主要用于热结便秘,腹胀及各种出血症。民间认为其泻下作用与掌叶大黄近似。魏玉辉等从该植物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甲醚(physcio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emod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8 .9 河套大黄 Rheum hotaoen C. Y.
Cheng et C. T. Kao
叶卵状心形至宽卵形,长25~35cm,宽22~34cm,灰绿色,先端钝急尖,基部心形,边缘稍波状至稍皱波状,两面光滑无毛。圆锥花序,2~3次分枝;花白色;小花梗细长,达4~7mm。果实长宽近相等,圆形或近圆形,脉在翅中间。
干燥药材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长3~15cm,直径3~7cm,带栓皮者灰褐色或灰黑色,表面具抽沟及纵皱纹,除去栓皮者多为土黄色或黄褐色。横断面淡黄红色,无星点。味涩而微苦。新鲜断面在荧光灯下呈蓝紫色荧光。
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山西。过去曾列为正品大黄入药,作为健胃剂及缓泻剂。后因缓泻作用微弱及服后引起腹痛而不用,仅作兽药用。本品1960年代青海曾误当掌叶大黄大面积种植。甘肃及西北各省均有栽培,资源丰富,而且贮量较大。从根及根茎中经提取、分离、纯化与鉴定,其化学成分为二苯乙烯类物质Rhapontin (3,3’-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3-O-β-D-葡萄糖苷),其含量高达3%左右,为降血脂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植物资源。
8 .10 丽江大黄 Rheum likiangen G. Sam.
本品在云南民间应用。其性质与华北大黄相似。
8 .11 藏北大黄 Rheum moorcroftianum Royle,又名:卵果大黄。
呈类圆柱形,直径约3cm。表面暗棕褐色,具明显的不规则皱纹,有的可见支根及支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不甚平坦,灰棕褐色至深棕褐色。气微,味微苦涩。
分布于西藏。
8 .12 矮大黄 Rheum nanum Siewers,又名:戈壁大黄。
分布于内蒙古、甘肃、新疆。功效与波叶大黄相似。
8 .13 高山大黄 Rheum nobile Hook f. et Thoms
植株高90~120cm。叶片完整不裂,圆形至卵圆形,叶缘平坦不皱。果实宽卵圆形,长 4~8mm。
根及根茎呈类圆柱形。表面深棕色,具纵皱纹及断续的波状环纹及不明显的针孔状须根痕。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可见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涩。
分布于西藏,又名塔黄。根茎用于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滞,痢疾,腹痛后重,湿热发黄,水肿,目赤,头痛,经闭。
8 .14 小大黄 Rheum pumilum Maxim.
分布于甘肃、青海。根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痛,实热内蕴,大便秘结。
8 .15 网脉大黄 Rheum reticulatum A. Los.
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
8 .16 歧穗大黄 Rheum scaberrimum
Lingelsh.,又名:石大黄、甘青大黄、祁连大黄。
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具清热泻火作用。本品在甘肃祈连山区的民间作大黄使用,但认为其泻下、健胃和中之作用较弱。
8 .17 穗花大黄 Rheum spiciforme Royle
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
8 .18 窄叶大黄 Rheum sublanceolatum C. Y.
Cheng et Kao
分布于青海、甘肃。归属于砂生组的总序系。向兰等从中分离出6个非蒽醌类化合物:正二十八烷酸、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苷、2-甲基-5-羧甲基-7-羟基色酮、piceatannol、和1种萘苷6-hydroxymusizin-8-O-β-D-glucopyranoside。
8 .19 六盘山鸡爪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 et Balf var. liupanshanen C. Y.
Cheng et T. C. Kao
分布于甘肃、宁夏。功效与唐古特大黄类似。产地民间广泛地作大黄药用。
8 .20 西藏大黄 Rheum tibeticum Maxim. ex Hook. f.
分布于青海。功效与药用大黄类似。
8 .21 波叶大黄 Rheum undulatum L.,又名:土大黄。
与华北大黄相近似。主要区别在于本种植株高大,达1m以上。叶下面无毛。花绿白色。
分布于东北及陕西、甘肃。本品含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游离蒽醌约0.24%~3%,苷约0.2%~0.22%、土大黄苷、草酸、鞣质等。波叶大黄比大黄泻下作用更缓慢。
8 .22 单脉大黄 Rheum uninerve Maxim.
分布于宁夏、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区。内蒙古民间将其根作土大黄入药。宋龙等从中分离鉴定出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8 .23 天山大黄 Rheum wittrockii Lundstr.,又名:新疆大黄。
多年生草本,高50~200cm。叶片卵形、类圆形至三角卵形,长15~26cm,宽10~20cm,全缘或呈波状,下部的有短柄,上部的抱茎,托叶膜质,棕色。果实扁矩圆形,长12mm,宽达14.5mm,两端均深心形,翅宽4~5mm。
干燥根茎类圆柱形,长8~20cm,直径2.4~4cm,外皮棕褐色,断面黄色,有放射状棕色射线,同心性环纹明显,无星点。味苦涩。新鲜断面在荧光灯下显紫色荧光。
分布于新疆北部及南部。用于胃肠炎症;外用止血,疗疮,消炎。当地也有作大黄药用。
另有牛尾七 Rheum forrestii Diels(云南大理、洱沅称小黄),甘青大黄 R. przewalskii、卵叶大黄
R.. ovatum(青海),菱形大黄 R. rhomboideum(青海、西藏)等。
8 .24 酸模 Rumex acetosa L.(蓼科),又名:山大黄。
多年生草本,高达1m。根肥厚,黄色。茎直立,通常不分枝,无毛,或稍有毛,具沟槽,中空。单叶互生;叶片卵状长圆形,长5~15cm,宽2~5cm,先端钝或尖,基部箭形或近戟形,全缘,有时略呈波状;茎上部叶较窄小,披针形,无柄且抱茎;基生叶有长柄。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顶生,狭圆锥状,分枝稀;花数朵簇生;雄花花被6,椭圆形,雄蕊6,花丝甚短;雌花的外轮花被反折向下紧贴花梗,内轮花被直立,花后增大包被果实,子房三棱形。瘦果圆形,具三棱,黑色,有光泽。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根用于热痢,淋病,小便不通,吐血,恶疮,疥癣。贵州称其为牛耳大黄。
8 .25 水生酸模 Rumex aquaticus L.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湖北,华东作土大黄入药。根用于消化不良,急性肝炎,湿疹,顽癣。
8 .26 红丝酸模 Rumex chalepensis Mill.,又名:土大黄、红筋大黄。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根用于崩漏,吐血,咯血,鼻衄,胃出血,便血,紫癜,便秘,水肿。
8 .27 华酸模 Rumex chinensis Campd.
云南作土大黄入药。
8 .28 硬质酸模 Rumex collosus Rech.
东北称其为土大黄;通化称野川军;营口称野军。
8 .29 皱叶酸模 Rumex crispus L.,又名:土大黄、牛耳大黄。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肥厚,黄色,有酸味。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浅槽。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28cm,宽2~4.5cm,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波状皱褶,两面无毛。花多数,聚生于叶腋,或形成短的总状花序,合成一狭长的圆锥花序;花被6,两轮,宿存;雄蕊6;柱头3。瘦果三棱形,锐棱,长2mm,褐色,有光泽。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根及全草用于急性肝炎,咳嗽痰喘,吐血,血崩,大便秘结,痢疾,疥癣。
8 .30 齿果酸模 Rumex dentatus L.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1m左右,多分枝。叶互生,具柄;叶片长圆形,先端钝或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略呈波状。花序顶生,通常具叶,花簇呈轮状排列;花被6,黄绿色,2轮,宿存;雄蕊6;子房具棱,1室,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锐棱,长约2mm,褐色,平滑,光亮。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根及全草功效与皱叶酸模类似。四川称其为牛耳大黄。
8 .31 川滇土大黄 Rumex hastatus D. Don
分布于四川、云南。全草用于感冒,咳嗽,水肿,痰喘。
8 .32 羊蹄 Rumex japonicus Houtt.,又名:土大黄、牛舌大黄、羊蹄大黄、鸡脚大黄。
多年生草本。根粗大黄色。茎直立,高1m许。根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长椭圆形,长10~25cm,宽4~10cm,先端钝,基部圆或带楔形,边缘呈波状;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总状花序顶生,每节花簇略下垂;花被6,淡绿色,外轮3片展开,内轮3片成果被;雄蕊6;子房具棱,1室,花柱3。瘦果三角形,先端尖,长约2mm,褐色,光亮。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各地。根用于大便秘结,淋浊,黄疸,吐血,肠风,秃疮。
8 .33 长刺酸模 Rumex maritimus L.
分布于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及福建、广西、贵州,四川称其为血大黄;广西称土大黄。全草用于肺痨咳血,痈疮肿痛,秃疮疥癣,皮肤瘙痒,跌打肿痛,痔疮出血。
8 .34 尼泊尔羊蹄 Rumex nepalensis Spr.,又名:牛儿大黄。
多年生草本。根粗大。茎圆形,有浅棱,高0.7~1.5m,直立。单叶互生,叶柄细;茎生叶长椭圆形、卵状长椭圆至三角状卵形,长20~40cm,宽3~5cm,或更大,先端短尖,基部心脏形或圆形,边缘具不整齐之波状起伏,上部偶有杂于花序中的少数叶。总状花序,花簇之间有距离,花梗中部有明显的关节;花被6;雄蕊6;子房三棱形,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光泽。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江西、河南、湖北。功效与羊蹄相同。
王世清等对贵州土大黄的三种蓼科酸模属植物齿果酸模 Rumex dentatus、皱叶酸模 R. crispus 和尼泊尔酸模 R. nepalensis 的根进行了性状、显微鉴别及大黄酚、大黄素的含量比较。结果表明:三种土大黄根的组织结构有细微差异,其根粉末的显微特征可区别;三种土大黄根的大黄素、大黄酚含量以齿果酸模(根)最高, 皱叶酸模(根)含量其次,尼泊尔酸模(根)含量最低。
8 .35 钝叶酸模 Rumex obtusifolius L.[R. madaio auct. non Makino;R. daiwoo auct. non
Makino],又名:土大黄、红筋大黄。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且大,黄色。茎粗壮直立,高约1m,有纵沟。根出叶长大,具长柄;叶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15~30cm,宽12~20cm,先端钝圆,基部心形,全缘,下面有小瘤状突起;茎生叶互生,卵状披针形,至上部渐小,变为苞叶。圆锥花序;花小,紫绿色至绿色,两性,轮生而作疏总状排列;花被6,淡绿色,2轮;雄蕊6;子房1室,具棱,花柱3。瘦果卵形,具3棱,茶褐色;种子1枚。
黄河流域以南各地均有分布。根用于咳血,肺痈,腮腺炎,大便秘结,痈疡肿毒,湿疹,疥癣,跌打损伤,烫伤。
8 .36 巴天酸模 Rumex patientia L.
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江苏、湖北、贵州。根用于痢疾,泄泻,肝炎,跌打损伤,大便秘结,痈疮疥癣。陕西称其为土大黄。
8 .37 木蝴蝶 Oroxylum indicum(L.)Vent.(紫葳科)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树皮用于传染性肝炎,膀胱炎,咽喉肿毒,湿疹,痈疮溃烂。广西称其为土大黄。
8 .38 华泽兰 Eupatorium chinen L.(菊科),又名:牛舌大黄。
分布于全国各地。根用于白喉,乳蛾,咽喉红肿,吐血,血淋,外伤肿痛。
8 .39 羊耳菊 Inula cappa DC.(菊科)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广西称其为上大黄。全草用于风湿关节痛,胸膈痞闷,疟疾,泄泻,产后感冒,肝炎,痔疮,疥癣。
8 .40 大黄橐吾 Ligularia duciformis(C. Winkl.)Hand.-Mazz.[Senecio duciformis C. Winkl.](菊科)
分布于甘肃、宁夏、湖北、四川、云南、西藏。四川松潘称其为大黄。根清热解毒,止痛,镇咳,祛痰,利尿。
8 .41 毛连菜 Picris hieracioides L. subsp. japonica Krylov(菊科)
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根用于腹部胀满,小便不利;外用于跌打损伤。全草泻火解毒,祛瘀止痛。贵州称其为毛牛耳大黄。
8 .42 箭根薯 Tacca chantrieri Andre(箭根薯科)
草本,高50 ~ 80cm,根茎粗壮,圆柱形。叶片矩圆形或矩圆状椭圆形,长25~60cm,宽7~20cm。伞形花序有花5~7朵,红色或紫褐色。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云南称其为山大黄。根茎用于泄泻,痢疾,消化不良,肝炎,胃痛,时行感冒,咽喉肿痛,乳蛾,风热咳喘,疟疾;外用于痈疮肿毒,烧、烫伤,乳痈。
8 .43 蒟蒻薯 Tacca plantaginea(Hance)Prenth.
分布于西南及华南地区。云南称其为山大黄。块茎用于消化道溃疡,肠炎,肺结核,百日咳,跌打损伤,刀伤出血,咽痛,痈肿,牙痛。
8 .44 商陆 Phytolacca acinosa Roxb.(商陆科)
湖南称其为牛大黄;广西有称杜大黄。
8 .45 倒扣草 Achyranthes aspera L.(苋科),又名:牛舌大黄。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湖南、江苏、山东。全草用于感冒发热,痢疾,疟疾,喉痛,脚气,淋病,水肿,跌打损伤。
8 .46 博落回 Macleaya cordata(Willd.)R. Br.(罂粟科)
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湖南称其为通天大黄。全草用于指疔,脓肿,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滴虫性阴道炎,下肢溃疡,烫伤,顽癣。
8 .47 天仙藤 Fibraurea recisa Pierre(防己科)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广西称其为山大黄、大黄藤。根、茎用于咽喉痛,乳蛾,目赤,痢疾,肺痨,疖肿,感冒,烧、烫伤,刀伤。
8 .48 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蓼科)
浙江温州,江西新建,广东博罗、潮安、翁源,福建福州、福安、福鼎、南平、松溪、政和、浦城、南安,广西武鸣、容县等地混称其为土大黄;云南曲靖称水大黄;江西丰城、福建同安又称山大黄。
9 讨论
大黄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草图经》曰:“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蕃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月、八月采根,去黑皮,火干。”
大黄是我国的一种大宗的出口商品,它几乎在世界各国的药典中均有收载。大黄属植物全世界约有60种,而我国就有近40种。关于正品大黄,唐《新修本草》中说:“今出宕州(今甘肃岷县南)、凉州(今甘肃)、西羌、蜀地者皆有。”据宋《图经本草》描述其形态,再参考《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大黄附图,均能看出它们的叶缘都有不同程度地缺刻和掌状分裂,系大黄属掌叶组(ct. palmata)植物。根据其地理分布,数量以及上述本草的描述,古代所指的正品大黄主要是指掌叶大黄,也包括少量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
关于次品大黄,《新修本草》已提及产于我国北部的大黄质量为次,“幽、并已此渐细,气力不及蜀中者”。这即指我国河北及华北地区所产的“山大黄”,原植物主要系华北大黄。现今各地有经验的老药工一致认为山大黄服后腹痛,从解放前迄今均作外用洗药、兽药和染料用。
关于土大黄,《图经本草》记载:“江淮(今江苏、安徽)出者曰土大黄,二月开花结细实。又鼎州(今湖南)出一种羊蹄大黄,疗疥瘙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这主要是指酸模属的钝叶酸模。
掌叶大黄与唐古特大黄药材多加工成类圆柱形、圆锥形、纺锤形或一面平坦一面突出的块片;药用大黄多加工成圆盘形(马蹄形)块或短圆柱形。直径一般可达12cm或更大。据报道,掌叶大黄与唐古特大黄根茎近顶端部分横切面星点呈1~2环,其下则为1环或渐成散在;药用大黄根茎近顶端部分横切面星点可多达2~3环,其下呈2环,近根处呈1环或散在。三种大黄的根部均无星点,在紫外光灯下新断面呈棕色,近边缘处有的呈亮蓝色,唐古特大黄略带淡蓝色荧光。
非正品大黄根茎一般多呈类圆锥形,根多呈类圆柱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一般不超过 5cm;高山大黄少数可达6cm;心叶大黄罕超过3.5cm。新断面在紫外光灯下均显紫色荧光。日光下藏边大黄新断面中心部多呈蓝灰色,深浅不一;河套大黄呈淡黄色至暗棕红色;华北大黄呈黄色至棕红色;心叶大黄呈棕红色。
三种正品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概括为6大类:蒽醌衍生物;茋衍生物;萘衍生物;鞣质;单糖、多糖、蛋白质、挥发油、有机酸及维生素;无机物。其中活性成份仍以蒽醌类衍生物为主体。蒽醌类游离型
的包括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酚(chrysophanol)、异大黄素(isoemodin)等;结合型的包括上述成分的葡萄苷糖和树脂类。双蒽酮类游离型包括 rheidin A、B、C;palmidin A、B、C;结合型主要是二聚大黄蒽酮的葡萄糖苷,番泻苷(nnoside)A、B、C、D、E、F,其中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番泻苷,大黄酸苷(rheinoside)A、B、C、D,大黄酸-8-葡萄糖苷等。另从窄叶大黄 Rheum sublanceolatum C. Y. Cheng et Kao 中首次得到6个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aloe-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和ω-羟基大黄素(citreoroin)。
三种正品大黄中均检出有大黄酸等5种蒽醌苷元。藏边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心叶大黄和高山大黄中仅检出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河套大黄中虽检出有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但量甚微,主要为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波叶组、心叶组、圆叶组一些非正品大黄中含土大黄苷。
以上表明:9种大黄的总蒽衍生物的组成不同。目前,已知大黄酸类和芦荟大黄素为大黄的有效成份,而藏边大黄等非正品大黄不含或仅含微量上述成份。3种正品大黄的总蒽衍生物含量,未见明显差别,其质量相近;而藏边大黄5个样品测得总蒽衍生物含量仅为2.45%~7.76%,说明同一品种不同样品的总蒽衍生物含量差异较大,而其它5种大黄的含量基本上在此范围内,即6种非正品大黄总蒽衍生物含量无明显差别,其质量相近。
王爱芹等从华北大黄中分得6个茋类化合物:去氧土大黄苷元(desoxyrhapontigenin)、土大黄苷元(rhapontigenin)、piceatannol、去氧土大黄苷(desoxyrhaponticin)、土大黄苷(rhaponticin)、piceatannol-3’-O-β-D-glucopyranoside。
康晖等从矮大黄 Rheum nanum 中分离鉴定出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正二十六烷酸(n-hexacosnic acid)、谷甾醇(sitosterol)、谷甾醇葡萄糖苷(sitosterol-3-O-glucoside)、葡萄糖(gluco)、大黄素—龙胆二糖苷(emodin-gentiobioside)和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glucopyranoside)。
林瑞民等测定不同品种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得正品大黄中芦荟大黄素0.28%~0.56%,大黄酸0.32%~0.84%,大黄素0.16%~0.61%,大黄酚0.44%~1.3%,大黄素甲醚0.29%~0.80%。非正品大黄均不含大黄酸,波叶大黄和圆叶大黄还不含芦荟大黄素。不同品种大黄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有明显差异。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泻下,健胃助消化,兴奋或抑制胃肠运动,保肝,利胆,抑制胰腺酶的活性,促进胰腺分泌,祛痰,强心,增加离体血管收缩力,降压,止血,活血,降血脂,减肥,镇痛,解热,利尿,降血糖,保护肠黏膜,影响尿酸形成,抗溃疡,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抗氧化,有免疫抑制或促进作用,并能治疗氮质血症,防治慢性肾衰等作用。在对31种大黄属植物生药提取液体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活性研究中发现砂生组大黄活性最强,清除率为61.1%~84.8%,正品大黄为22.7%~42.4%,其中窄叶大黄的清除率最高,为84.8%。严慧等介绍大黄在治疗脑中风急性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结果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早期通腑是中医的重要治则之一。大黄作为通腑法的必用药物对降低患者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进神志转清,恢复脑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合理运用大黄对病情的愈后有积极的意义。
经对大黄属药用植物的本草考证,现今用药情况的调查,近代科学研究以及民族和民间对大黄属药用植物的应用整理,可以看出对于正品大黄的认识是一致的。来源于大黄属掌叶组的三种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另有日本目前还应用一种信州大黄 Rheum coreanum Nakai,也是属于掌叶组,通过研究也应属于正品大黄。它们在形态上叶子具有不同程度地掌状分裂,但应注意正品大黄3年以上植株的叶易与非正品的叶相区分,而1~2年生叶呈卵形,与波叶大黄类似,易混淆。在成分上含有番泻苷及大黄酸,在药理作用上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目前国际市场上认为合乎质量标准的仅包括这4种,其它种类均作伪品或次品处理。考虑到这类正品大黄与其它各种次品大黄无论在成分上或是疗效上均有质的差别。因此,在临床上首先不能不加区别地相互混用,同时在生产栽培上应该大力发展这种优质的正品大黄,淘汰那些品质较差的次品大黄,目前主要是山大黄,山大黄在植物分类上属波叶组,包括华北大黄、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天山大黄、波叶大黄、丽江大黄。
除正品大黄外,其它各种大黄,特别是波叶组的一些种类,除泻下作用很弱或几无泻下作用外,在止
血、消炎、抗菌、利胆等作用和民间疗效在某些方面与正品大黄近似。同时,次品大黄在加工炮制成熟大黄或大黄炭后能否与正品大黄一样药用,这些均是值得今后作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多种非正品大黄的出现,起因可分成两大类:一是误种,如河套大黄在陕西、甘肃等地区的种植;二是发掘野生资源时误将非正品大黄作为正品大黄,如西藏的藏边大黄。
非正品大黄中,藏边大黄最值得注意,它不仅是藏医的常见药物,也广泛用于印度、尼泊尔传统医学。多种印度民族语言所说中国大黄,均指藏边大黄;其次是天山大黄,广泛分布于新疆,在当地作为大黄应用。据高晓山等报道,青海产正品大黄显示较好的致泻作用,致泻率大于天山大黄,ED50小于天山大黄,只是在统计学上尚不显著,致泻作用在出现时间方面,则显著早于天山大黄。可作为天山大黄致泻作用弱的旁证,同时也可看作泻下通便功能较为缓和的表现。故天山大黄的致泻作用是无可怀疑的,从其安全度来看,更有开发利用的前途。天山大黄的某些成分,虽非番泻苷、大黄酸或芦荟大黄素,也可能具有相当强的致泻作用。林娜等报道,通过部分曾试服藏边大黄或天山大黄煎剂,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腹痛;相反,也有部分临床患者,医学院女学生为通便服用西宁大黄片剂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腹痛,其剧者甚至拒绝继续服用。
动物实验表明,正品大黄的致泻作用(4小时溏便ED50自1.4~7.9g/kg)并不一致。天山大黄和藏边大黄的4小时溏便ED50虽然都显著低于西宁大黄,但天山大黄与礼县大黄(铨水大黄)却没有显著差异。如果以西宁大黄ED50为1.0时,天山大黄即为10.6,藏边大黄为11.4;以西宁大黄通便作用为100,则天山大黄为9.3,藏边大黄为8.8。但以礼县大黄ED50为1.0时,天山大黄为1.9,藏边大黄为2.0;以礼县大黄通便作用为100,则天山大黄为52.2,藏边大黄为49.3。
如以4小时溏便ED50
T作为致泻速度的指标,两种非正品大黄给予等效价剂量时,其致泻速度较西宁、雅安、礼县大黄都快,与武威大黄(凉黄)接近,正品大黄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同效价剂量的稀便率方面,两种非正品大黄与武威、雅安、礼县大黄相近,高于西宁大黄。总的来说,与正品大黄没有明显差别。有关致泻作用的几方面计算,天山大黄、藏边大黄同4种正品大黄间都没有一致的差别,也没有一种正品大黄在几方面表现一致的优势。
另据王智华等报道,藏边大黄与正品大黄均含有 5 种游离蒽醌类化合物和结合型蒽醌类化合物,而且总蒽醌的含量(5.96%)也与正品大黄(5.43 %)相近。藏边大黄的游离蒽醌含量平均为2.24%,明显地高于掌叶大黄(0.166%)、唐古特大黄(0.503%)、药用大黄(1.428%),尤以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含量为高。经单一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大黄素有抗菌消炎作用,尚有利尿、抗肿瘤、解痉止咳的功效;大黄酚有收敛止血、降低血脂的功效;大黄素甲醚有促血凝等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藏边大黄有高含量游离蒽醌这一独特的性质而开发利用之,此乃研究大黄的专家们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根据文献报道,认为非正品大黄中不含有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这在天山大黄、华北大黄、河套大黄的研究中已得到了证实。然在藏边大黄的2个样品研究中均检出有该二成份。含量也介于3种正品大黄之间。藏边大黄的结合型大黄酸(为主要致泻成份)含量(0.687%)明显低于3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2.867%,唐古特大黄2.706%,药用大黄3.525%)。
对于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非正品和正品大黄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其生长的作用。3种正品大黄的抑菌作用与天山大黄、藏边大黄的比较,只有西宁大黄较强,武威、礼县大黄的抑菌作用也不见优势。如以西宁大黄的效价为100,则礼县、藏边大黄都是25,武威、天山大黄都是12.5。故这两种非正品大黄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师霞等考察不同产地对大黄药材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产地大黄药材所含成分基本一致,但大黄素及大黄酚的含量有明显差异。产地因素对药材质量尤为重要。王荣等采用RP-HPLC洗脱技术进行HPLC分离分析,建立甘肃道地药材大黄的数字化色谱指纹谱。色谱柱:C18柱;流动相:甲醇-0.5%醋酸水溶液作为洗脱液;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80nm。结果:在选定的条件下,建立了药材的数字化色谱—指纹谱HPLC-DFPS,提供了稳定可控的药材指纹图谱,以及通过与标准药材比较探求了道地药材中用以鉴定的特征峰群。
兰志琼等研究药用大黄叶的泻下、止血作用。结果:①药用大黄叶柄、叶片的水煎液能明显缩短正常及自身粪便实热模型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增加其排便数量;②药用大黄叶柄、叶片醇提水沉液的止血作用与空白组相比,均具有明显缩短出血时间的作用(P<0.001)。结论:①药用大黄叶具有与药用大黄相似的
泻下作用,对正常小鼠和实热型模型小鼠均有明显的致泻作用,其中以大黄叶柄的作用最为明显;②药用大黄叶柄、叶片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且叶柄低剂量的作用最为明显,相当或略优于于阳性组与大黄组[1~24]。
参考文献
[1]沈世林.甘肃大黄属植物民间用药状况调查研究[J].中草药,1998,29(10):700-702.
[2]梁继纲.大黄的商品规格及其混淆品[J].中药材,1985(2):44-45.
[3]王水潮,朱志强.青海省中药的习用品和混淆品[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2):716-717.
[4]叶宝林.青海省大黄资源[J].中药材,1996,19(6):280-282.
[5]魏玉辉,张承忠,李冲,等.光茎大黄化学成分研究(Ⅰ)[J].中草药,2004,35(7):732-734.
[6]宋龙,张承忠,李冲,等.单脉大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3,26(4):260-261.
[7]王世清,麻秀萍,万明香,等.贵州土大黄的品种鉴定与含量测定[J].中药材,2004,27(10):725-727.
[8]向兰,范国强,郑俊华,等.窄叶大黄非蒽醌类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8):551-553.
[9]何福江,李成林,潘鑫复.河套大黄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0,21(11):5-6.
[10]王爱建,竺叶青,郭济贤.三种藏药大黄的生药鉴别[J].中草药,1988,19(8):27-29.
[11]肖培根.大黄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利用[J].中药通报,1981(2):11-13.
[12]李九丹,张继.大黄商品基源调查与质量考察[J].药物分析杂志,1983,3(6):333-338.
[13]王爱芹,李军林,吴祖泽.华北大黄中芪类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1,32(10):878-880.
[14]康晖,向兰,范国强,等.矮大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2,33(5):394-396.
[15]林瑞民,李磊,陈华山,等.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黄中五种蒽醌类化合物的HPLC测定[J].中药材,2005,28(3):197-198.
[16]严慧,傅蔓华.脑中风急性期应用大黄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10):655-657.
[17]谭一新,杨颖,阎勇厚.十种大黄的质量鉴定[J].药物分析杂志,1983,3(2):74-78.
[18]向兰,郑俊华,果德安,等.窄叶大黄蒽醌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1,32(5):395-396.
[19]高晓山,王旭华,李建荣.天山大黄致泻作用复议[J].中药材,1988,11(3):41-43.
[20]林娜,刘林祥,李建荣,等.非正品大黄与正品大黄的致泻和抑菌作用[J].中药材,1990,13(4):36-39.
[21]王智华,洪筱坤,李旭,等.藏边大黄的蒽醌类化合物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8):488-491.
[22]师霞,郭玫,余晓晖,等.产地对大黄药材质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7):401-402.
[23]王荣,张强,贾正平,等.色谱指纹谱技术在甘肃道地药材大黄鉴定中的应用[J].中药材,2003,26(7):484-486.
[24]兰志琼,卢先明,蒋桂华,等.药用大黄叶泻下、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材,2005,28(3):204-206.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19:14: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58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黄的鉴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黄的鉴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