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系统集成资质)
浅谈直观教学手段的失与得
作者:祝桂青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9期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绿杉园小学 祝桂青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直观手段是为了学生最终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最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适时运用直观手段,既不能让这一手段成为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障碍,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推动学生的发展。
学生都伸长了脖子,屏住呼吸,看着教师用一个空的透明圆锥从盆里盛满了红墨水,小心翼翼地注入一个与圆锥等底等高的透明空圆柱里面,反复三次以后,他们几乎同时欢呼:“满了!正好!”接下来的结论学生总结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抽象的、学生现阶段无法证明的理论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得到了验证,学生印象深刻。直观教学成了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感性思维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但我们是否有些时候过分依赖直观教学了呢?
一、关于直观教学的反思
直观教学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阶段上才需要;过分运用直观教学,只会制约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我看到一位老师抱着大大小小的立体图形去上期末复习课时,我在想,我们有时是不是忘记了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当新授课、单元综合课已经上完,这些立体图形的轮廓特征、结构特征应在学生的大脑里初具规模,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时再让他们直接面对实物复习,等于让一个两岁的孩子仍然在学步车里走路,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他永远不会独立行走。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当这些学生升入初中以后,却使教师们甚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这就是直观手段的过分应用。
这位女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她小心翼翼地用手牵着学生走路,生怕他们摔跤,却不知这样做反而害了学生:他们没有学会独立思考,他们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形象思维上。这位教师犯了我们经常会犯的通病: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没有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某一期《山东教育》中,我看到一位老师说他讲解一道应用题的经过。
原题是这样的:“小华和奶奶同时上楼,小华上楼的速度是奶奶的2倍,奶奶到达3楼时小华到达几楼?”
不深加思考,学生答成“3×2=6(层)”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根本不需要讲解,只需要微笑着摇摇头,相信很多学生就会悟出错在何处,退一步讲,如果学生仍然迷惑不解,可以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16:26: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54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谈直观教学手段的失与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谈直观教学手段的失与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