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医师个人总结)
初三语文练第一部分A.谬论(miù).B.模仿(mó).C.装载(zǎi).D.针灸(jiǔ).A.棱角B.懈怠C.锁屑D.污蔑萌发脏物修茸题跋知识积累与应用(1—9题38分)()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发酵(xiào).肖像(xiào).拖沓(tà).偏僻(bì).鬼崇默契遵循星辰挫折(cuò).联袂(mèi).纤维(qiān).徇私(xún).潜质(qiǎn).蹒跚(pánshān)..杜撰(zhuàn).池沼(zhǎo).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消声匿迹春寒料俏格物致知坦荡如砥()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同学们听了长津湖志愿军战士朱彦夫的事迹,一致认为他是名副其实的英雄。....B.强烈的地震使房屋倒塌,交通堵塞,信号中断。真是百废俱兴啊!....C.她说了一大堆,但是言不及义,没有人能理解她的意思。....D.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当今科技融合。B.顾诵芬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C.网课是一次最公平的试炼,试炼的不仅是孩子的自律性,还有家长的监管力。D.世卫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新冠疫情涉及到全球约160多个国家和地区。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4分)科技创新手法、彰显中华民族自信的完美体现。②“深远”是最难表达的,编导用单袖掩面、后仰拖地行走的舞台调度完成了“深远”的视觉构图。③《千里江山图》的构图汇集了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的取景构图法制,使得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④舞者缓慢而迸发力度的转身,伸出左脚轻点地面的重心移动,气息韵律的顿挫间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象,这种视觉构图与绘画“高远”法则异曲同工。⑤央视春晚编导深受启发,《只此青绿》舞蹈的开场便用到了平远的构图,凭借纵深的空间距离呈现辽远开阔的画面。A.③⑤④②①B.①⑤④②③C.①⑤②④③D.③①⑤④②()的观光胜地。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第1页共8页()A.冬奥会是一场体育与艺术美相融合的世界盛会,更是一场中国与世界同行、传统艺术与()①春晚刷屏的《只此青绿》是创作者独具匠心、潜心钻研传统文化的完美体现,也是结合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然而虚构的桃花源
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A.闻名遐迩B.闻名遐迩C.名噪一时闻风而至纷至沓来纷至沓来杂居栖居杂居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D.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7.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分)A.《周亚夫军细柳》出自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所以又称《诗三百》,其表现手法包括“风”“雅”“颂”三部分。()B.《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C.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中的“三词客”指的是“三苏”:苏洵、苏轼、苏辙。D.古人除姓名之外的称谓还有字、号等,如“乐天”、“幼安”、“六一居士”、“易安居士”分别指的是刘禹锡、辛弃疾、李清照、欧阳修。8.下列关于名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红岩》中提到的“渣滓洞”“白公馆”都是特务的巢穴,集中了国民党特务机构最精悍、最狡诈、最凶恶的力量。B.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闯龙宫、闯冥府、戏嫦娥、闹天宫,桀骜不驯、敢作敢当,令人钦佩。C.在《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所乘的航海船遇到强烈风暴,船被撞毁,格列佛逃亡的救生艇又被大风吹翻,格列佛随风和潮汐幸运地漂移到了小人国。D.《水浒传》这部作品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9.近日,学校开展主题为“请党放心,抗疫有我”综合性学习活动,你所在的班级要求每人制作一份手抄报。下面是你搜集的文字和图片材料。(6分)在与病毒对垒的关头,各种社会资源都十分宝贵,疫情谣言搅得人心不安,还浪费了许多传播资源。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让科学权威的信息跑在前面,回应社会大众的关切,对冲谣言生存的空间。面对各种“小道消息”,切莫未经思考就随手转发。多查一查来源,多问一问真相,谣言的“底细”必会显露。当治理越来越精准,公众媒介素养也越来越高,谣言才能真正失去生命力。甲乙丙丁(1)以上四幅图是抗疫广告宣传截图,请从中选出一则你最喜欢的公益广告词,并说明理由。(3分)我选中的广告词,理由是:。(2)请结合文字材料,说一说我们应如何抵制谣言?(3分)第2页共8页
第二部分阅读(10—27题82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10-11题。(8分)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晓镜但愁云鬓改,应觉月光寒。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0.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言无路可走,情谊缠绵曲折,写尽相见之难,凄美动人。B.《无题》首联连用两个“难”字,第一个“难”是困难、有难度之意,第二个“难”是难过、痛苦之意,突出强调了“别亦难”,然后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C.《满江红》是一首豪放词,以言志为主,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巾帼英雄的本色。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巧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写出秋瑾不是男儿却胜似男儿的英雄气概。11.诗歌是用语言再现画面的艺术。请同学们从画线句中任选一处描绘画面。(4分)()A.《无题》尾联中的“蓬山”,是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遥不可及。“无多路”则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6题。(28分)【甲】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作斯城也,与民守之,宁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乙】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何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丙】英公虽贵为仆射①,其姊病,必躬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英公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英公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丁】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②,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③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注释】:①仆射(púyè):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②瓮:一种盛水或酒的陶器。③户限:门槛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2分,共8分)(1)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是:(2)得人在审举.第3页共8页举:
(3)釜燃辄焚其须辄:(4)必躬为粥..1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A.间于齐、楚.B.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C.问以何为治之本.D.英公虽贵为仆射.皆朝于齐.足肤皲裂而不知.不以物喜.乡为身死而不受.躬:()1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A.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B.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C.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D.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与民守之,宁死而民弗去。()(2)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16.甲、乙两篇文章分别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治国之道”?(4分)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18题。(10分)森林为什么是“水库”?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或调节径流的能力,还体现在森林各结构层次在各水文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产水、净水、拦洪、补枯等各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②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了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表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4种气候带54种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在41—166毫米,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华南、东南、西南等地一般在100毫米以上。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自上而下是怎么调蓄水源的呢?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对垂直降雨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为拦截雨水做出贡献,增加林地土壤渗入能力。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多孔疏松、透水性强,林地土壤不仅能蓄持雨水,还可以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第4页共8页
时间,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④森林是“水库”,作用不止如此。森林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与区域、树种和林龄等因素有关。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保护区,可通过树、草种子的选择及种植点精准配置、科学整地和保持地表水分等科学造林技术,以及调节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等经营管理措施,提高林地土壤储水量和水分生产力。森林的蒸腾和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量,增加蒸发量参与水分小循环,形成降水。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⑤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1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本文说明了森林是某种意义上的“水库”,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B.本文第②段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森林综合涵养水源能力。C.森林是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首先是林冠层对垂直降雨再分配,然后由林地土壤蓄持雨水,最后林下灌木与草本是涵养水源的主体,增加土壤入渗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D.本文引用农谚和俗语,可以增强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将森林比作“水库”,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具有生动性的特点。18.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森林这种“水库”都有哪些作用?(6分)()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9-21题。(12分)牢筑文化自信,彰显中华魅力①从故宫文创“华饰等风来”,以古画创作为灵感,借传统元素体现衣着服饰的艺术美;到科幻新作《流浪地球》,用宇宙灾难为基调,借特效动作展现留恋故土的文化美;再到出海网剧《白夜追凶》,凭正能量传播为蓝本,借曲折剧情突出英雄人物的价值美。在一部部文化作品火爆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别样体现。因此,牢筑文化自信,让文化因创新而生机,因交流而丰富,因传播而发展。②更基础的文化自信,始于传统文化底蕴。梁启超曾言“惟进取也,故日新”,传统文化正借着当下流行,推陈出新,焕发生机。一幕“客堂清话,水车磨粮”的生活实景,一卷“雨霁归帆,长桥卧波”的山河壮丽,在一曲《丹青千里》的歌曲中徐徐展现。由故宫博物院携手腾讯举办的“古画会唱歌”比赛,选取了十幅经典古画,是集绘画、音乐、科技的统一展示。挖掘并创作更多高水准、高制作的文化产品,让传统借流行燃起燎原之势,让文化借创新始终赓续传递。因此,展现传统文化底蕴,用文化发展的力量,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石。③更广泛的文化自信,源于扩大对外交流。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根据《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外国青年群体渴望学习中国文化,对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有着改进的诉求。他们通过旅游、交往等途径,用自身经历去接触和第5页共8页
拥抱传统的文化,通过他们逐渐清晰的认知,去揭开中国文化的神秘面纱。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文化传播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去搭建更广泛的“汉语桥”,改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产品策略。故此,重视文化对外交流,让文化自信成为对外交流的前提保障。④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归于创新传播的方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以“春”为命题的飞花令中,选手尽显飞花摘叶、重剑无锋般的诗词底蕴,一句句应接不暇的带有“春”字的诗词接龙展现出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诗词竞技。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新网红,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诗词的意境美。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要主动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欣赏口味,去传播出传统文化的内涵美,去展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下好文化振兴这盘“大棋”,就要走出文化自信之路,让传统文化为自信增一分底色,让对外交流为自信增一分亮色,让传播方式为自信增一分特色,才能牢筑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化魅力。19.下列选项中,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传统文化底蕴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石。()B.第④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加强文化自信就要创新传播的方式。C.使传统文化借着当下流行,推陈出新,同时创新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才能牢筑文化自信。D.文章开篇通过列举故宫文创“华饰等风来”、科幻新作《流浪地球》、网剧《白夜追凶》,吸引读者,引出中心论点牢筑文化自信,让文化因创新而生机,因交流而丰富,因传播而发展。20.文章②③④三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4分)21.如果你去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在以“春”为命题的飞花令中,你会选择哪一句诗词作为回答?(第④段出现过的诗句除外)(4分)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2-25题。(18分)满山的春天①一夜春雨,沉睡了整个冬天的山野渐渐舒展身姿。大娄山脉,春在层峦叠嶂中渐渐生发,道路两旁,桃花、李花、山茶花、油菜花……花色与青山交织,宛如一幅秀丽的画卷。拜访八十高龄的造林模范魏发府。从县城出发,②我们前往贵州省桐梓县大河镇石牛村,天边已晨曦初露。车穿过浓浓晨雾,驶过著名的七十二道拐,往东进入石牛村,魏发府一家种植的三十余万株杉木就生长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大坪山上。阳光渐渐拨散晨雾,远处,大坪山的莽莽林海在春日的阳光下,像被水洗过一样,格外干净、翠绿。③沿着山路,我们走进一片绿色的海洋。林间,空气格外清新凉爽,处处弥漫着花草、树木与泥土的气息。在一处山坡上,远远看见魏发府老人正背着竹篓俯身捡拾林间垃圾。老人见到我们,停下手中的活,笑盈盈地走来与我们握手打招呼。老人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花白的头发上顶着一层淡淡的露珠,脚上的胶鞋沾满了草屑。他的手掌宽大、粗糙,结着厚第6页共8页
厚的老茧。④阳光透过密林,由高处斜斜地照射在笔直挺拔的杉树上。几只鸟儿在一丛丛新叶上跳跃,叽叽喳喳地传播着春天的消息。⑤“你看,树有了,鸟就来了。鸟来了,虫就少了。鸟粪肥土,树木也长得好了。”老人摸着一株粗壮的杉树高兴地说。⑥“这些树全是您种的呀?”⑦“不止这些,一共有一千一百多亩。”老人领我们站到高处,指着远处连绵的高山:“这几座山都是,最远那里,如果走路的话,一来一去需要一整天呢。”⑧我举目远眺,看不清最远的山头。很难想象,魏发府一家仅靠肩挑背驮,步行几十里山路,将一株株小树苗种成如今的参天大树,付出了何等的艰辛?⑨说起植树造林的困难,魏发府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过度开垦,大坪山的生态环境令人忧心。那时,魏发府常常独自一人在山上徘徊,望着满山荒芜,听着山风在光秃秃的山上肆虐,卷起漫天的尘土,他的心仿佛被紧紧地揪着。⑩1985年春天,时任生产队长的魏发府决定把坡耕地退掉,用来种树。他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向村集体提出承包申请,签订了绿化荒山的合同,又得到了县林业局补助的幼苗。从此,魏发府一家开始了种树生涯。为了加快进度,魏发府像上了发条似的争分夺秒。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多种树,尽早把荒山变绿。”⑪“每天,天刚蒙蒙亮,我们一家人就出发了,每个人都背着上百斤重的树苗。肩膀都被勒出了两道红印子,几天就磨出水泡了。坡陡路远,我们每天只吃两顿饭,省下的时间都用来赶路。一天下来,常常是上衣浸满汗水,裤子沾满露水,浑身都是湿的。”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⑫然而,第一年春天,因为大坪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蓄水能力低,再加上缺乏种树经验,种下的树只活了一小半。魏发府重整旗鼓,水不够,他们就背水上山。他每天在林里一干就是十个小时,栽树的动作越来越娴熟。他一手扒土,一手执苗,捋直根须,小心翼翼地把苗放进坑。杉树和松树苗枝多叶硬,常常扎破手指,他就用松软的蚂蚁窝土止血止痛。夏秋季节,他早出晚归进林拔杂草。哪怕是寒冷的冬天,他照样隔三差五巡护山林。一年下来,他走坏了十多双鞋。这年,树苗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⑬说到种树的诀窍,老人笑了:“种树和做人一样,树苗的根须要埋深,要保持笔直,才容易扎根大地。”⑭曾经有人出高价要魏发府转让山林,可魏发府拒绝了。他说:“这么多年,我为的是绿水青山,树就是我的孩子,树比钱重要。”三十七年里,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山林从未遭受过一次山火。如今,老人依然坚持每个季节都去林间转悠。与树为伴的时光,成为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⑮远处清风徐来,林间绿波荡漾。侧耳听,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青山在向老人致意。第7页共8页
22.魏发府老人在植树造林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6分)23.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4分)阳光渐渐拨散晨雾,远处,大坪山的莽莽林海在春日的阳光下,像被水洗过一样,格外干净、翠绿。24.如何理解第⑬段中老人所说的“种树的诀窍”?(4分)25.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4分)六、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26—27题。(6分)26.阅读下面从名著中摘录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但我至少要选择——我最爱的人。简,你愿意嫁给我吗?”“是的,先生。”“一个你得用手牵着他走的可怜的瞎子。”“是的,先生。”“一个比你大二十岁的残疾人,还得由你来伺候。”“是的,先生。”“真的吗,简?”“完全当真,先生。”文中的“先生”是谁?“先生”变成残疾人的原因是什么?27.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举办了以“经典人物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请你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红岩》这三部作品中选择一位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物,结合相关情节说说理由。(3分)第8页共8页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11:15: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53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三语文练习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三语文练习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