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富兰克林的故事)
.
绿色植物:从营养方式来看,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其细胞中都具有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自制养料,它们被称为绿色植物或光能自养植物。
非绿色植物:另一类植物(如真菌、细菌)的体内不含叶绿体,称为非绿色植物。
寄生植物: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从寄主身体上吸取养料的植物,称为寄生植物。
腐生植物:从死亡的生物体上吸取养料的植物,称为腐生植物。
异养植物:寄生植物和腐生植物合称异养植物。
陆生植物:绝大多数植物种类都生长在陆地上,通称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少数植物生于水里,通称水生植物。
化能合成菌:非绿色植物中有少数种类,如硫细菌、铁细菌等,可以借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而自制养料,它们被称为化能合成菌。
矿化作用:通过非绿色植物(菌类)的作用,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矿物质)的过程,称为矿化作用。
拟核:由一条环状DNA链构成,DNA不与或很少与蛋白质结合,外无核膜。
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根毛:幼根根毛区表皮细胞,常常向外产生一条长管状突起。
细胞壁: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结构,它构成了细胞的外壳。
原生质体:由原生质分化而来,是细胞内有生命的部分,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后含物:一些细胞代谢产物如淀粉,蛋白质和脂类等,常呈一定结构分布于细胞质内。
原生质: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复杂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具有一定弹性和黏度的,半透明的,不均一的亲和胶体。
蛋白质:是构成原生质的一类极其重要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又是细胞参与调节各种代谢活动,完成各种功能,维持生命活动过程所不可决少的重要物质。
核酸:普遍存在于生活细胞中,担负着贮存和复制遗传信息的功能,同时还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密切关系。
脂类:是一类不溶于水非极性溶剂的有机化合物。
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
胞间层:又称中层或果胶层,是相邻的两个细胞向外分泌的果胶物质构成的。
初生壁:是新细胞最初产生的壁层,也是细胞生长增大体积时所形成的壁层,是由邻接的细胞分别在胞间层两面沉积物质而成,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物质等。
次生壁:是细胞停止生长后,在初生壁内表面继续积累的壁层。
构架物质:形成细胞壁网络构架中的物质。
衬质:是指填充在构架中的物质。
半纤维素:是存在于纤维素分子间的一类基质多糖。
果胶多糖或果胶质:是胞间层和双子叶植物初生壁的主要成分,而单子叶植物中含量较少。
细胞壁蛋白:包括结构蛋白,酶以及尚未确定其功能的蛋白质。
内镶物质:是指构架物质和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附着与生理功能分化的物质。
覆饰物质:是指覆盖在细胞壁外表的一些物质。
木质化:木质素填充到细胞壁中去的变化称木质化
角质化:在细胞壁上增加角质的变化称角质化
栓质化:细胞壁上增加栓质的变化
矿质化:细胞壁中增加矿质的变化
细胞膜:与细胞壁相邻,包围于细胞质外的一层膜
细胞内膜;细胞膜内构成各种细胞器的膜
生物膜:外周膜与细胞内膜的统称
初生纹孔场:在细胞的初生壁上有一些明显的凹陷的较薄区域。
纹孔:在没有次生壁沉积的地方,只存在初生壁和胞间层,细胞壁的这种比较薄得区域就叫纹孔。
纹孔对:相邻细胞的纹孔相对而生的。
纹孔膜:纹孔对之间的隔层。
纹孔腔:纹孔膜两侧的空腔。
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体。
细胞质:真核细胞核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由半透明的胞基质以及分布其中的多种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系统组成。
胞基质:细胞质中除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系统以外的、较为均匀的、半透明的液态胶状物质(又名细胞质基质、基质、透明质)。
胞质环流:在生活细胞中,胞基质是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它能带动其中的细胞器,在细胞内作有规则的持续的流动,这种流动称为胞质环流。
旋转运动:当生活细胞中,只有一个大液泡时,胞基质沿细胞壁围绕着中央大液泡坐同向流动,称为旋转运动。
循环运动:当生活细胞中,存在多个小液泡时,胞基质以不同方向围绕着小液泡流动,称为循环运动。
细胞器:细胞质内由原生质分化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
质体: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体积较线粒体大,在高等植物中常呈圆盘形、卵圆形成不规则形,直径5~8微米,厚约1微米。
片层:质体内部基质中着发达程度不同的膜系统。
类囊体:叶绿体内部的基质中悬浮着由膜所围成的圆盘状或片层状的囊。
基粒:一些类囊体整齐地垛叠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柱状体单位。
白色体:一种不含色素的质体,多存在于幼嫩或不见光的组织中。
内质网:由单层膜围成的小管、小囊或扁囊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
细胞液:液泡内的液汁。
溶酶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具有单层膜的囊泡状结构。
微体:由单层膜包被的圆球形小体,直径约为0.2-1.5微米。
核糖体:一种无膜包被的细胞器,电镜下成小而圆的颗粒,其直径约为15~25纳米,主要成分rRNA和蛋白质。
原纤维:由α-微管蛋白质与β-微管蛋白质连接在一起形成二聚体,再由二聚体组成的线体聚合体。
中间纤维:由柔韧性很强的蛋白质丝构成,中空管状,直径约为10nm。
核孔:核被膜的内、外膜在一定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的一些环形开口。
核纤层:核被膜的内膜内侧一层蛋白质网络结构。
后含物:指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包括贮藏的营养物质、代谢废弃物和植物次生物质。
单宁:一种无毒、不含氮的水溶性酚类化合物,存在于一些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液泡或细胞壁中。
细胞周期:持续分裂的细胞,从结束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纺锤丝:分裂前期之末当染色体形成后,从分裂极向细胞核中央放射状地形成许多由微管组成的丝状结构。
染色体牵丝:从分裂极发出并连接在染色体着丝点上的纺锤丝。
连续纺锤丝:从一极到另一极而不与染色体相连的纺锤丝。
.
.
中间丝:在分裂后期,染色体向两级移动时,在两组子染色体之间出现的纺锤丝。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的众多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各自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差异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
脱分化:植物体内某些生活的成熟细胞,分化程度浅,具有潜在的分裂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分裂机能,重新具有分生组织细胞的特性的过程称为脱分化。
细胞全能性:植物的大多数生活细胞具备发展成整个植株的潜在能力,在适当条件下都能由单个细胞经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一个完整植株。
成膜体:指在染色体离开赤道面后变了形的纺锤体。
糊粉粒:有些植物细胞中含有的贮藏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无活性、较稳定,常以无定形或结晶状态存在于造蛋白体内,或存在于小液泡中形成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称为糊粉粒。
组织:是形态、结构相似,在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担负着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组合。
成熟组织:营养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是由分生组织衍生的细胞经过生长分化,渐失分生性能而形成,总称成熟组织。
分生组织: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或不分化、保持胚性细胞特点,在植物体中具有持续性或周期性进行细胞分裂的能力,称为分生组织。
贮藏组织:植物根、茎的皮层、髓,果实的果肉以及种子的子叶、胚乳中常有发达的贮藏营养组织的组织存在,这种组织称为贮藏组织。
根被皮:根毛区的表皮,其细胞壁和角质膜均薄,而且有的表皮细胞外壁向外突出形成许多根毛。它们与植物体其他器官部分的表皮不同,特称为根被毛。
传递细胞:是一些具有胞壁向内生长特性的、能行使物质短途运输功能的特性的薄壁细胞。
表皮:是器官外表早期形成的初生覆盖层,为初生保护结构,由原表皮分化而来。
表皮毛:常分布于幼茎、叶或芽鳞上。通常为长筒形,也有的形成树状分支或星状平面分支,结构上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
纤维:是两端渐尖呈长纺锤形的细胞,长比宽大许多倍。
韧皮纤维:是指分布于韧皮部中的纤维,也是韧皮部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木纤维:是分布于木质部中的纤维,也是木质部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导管:普遍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由许多管状的、细胞壁木质化的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组成导管的每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
输导组织:是担负植物体内物质长距离运输的主要组织。
导管分子:组成导管的每一个分子。
管胞:是一个两端斜尖、长梭形的细胞。
筛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由一列长管状的端壁形成筛板的生活细胞连接而成,每一个细胞称为筛管分子。
筛孔:端壁上存在着一些凹陷的区域,其中分布有成群的小孔,称为筛孔。具有筛孔的凹陷区域称为筛域,分布有筛域的端壁称为筛板。
P-蛋白:黏液体是筛管分子所特有的具有一定结构的蛋白质,称为P-蛋白。
胼胝质:筛管分子成熟后,细胞核已解体消失,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保持生活力。后来,沿着筛孔的四周,围绕联络索而逐渐积累一种特殊的碳水化合物——胼胝质。当筛管分子进入休眠或衰亡时,胼胝质已成为垫状沉积在整个筛板上,而称为胼胝体。
伴胞:在每个筛管分子的旁侧有一个至数个狭长的、两端尖削的薄壁细胞称为伴胞。
筛胞: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韧皮部中主要担负输导有机物质的细胞。筛胞是单独的细胞, 通常比较细长,末端尖斜,没有互相连接。
腺毛:具有分泌作用的毛状体。
腺鳞:也是一种腺毛,只是柄部极短,头部分泌细胞的数目较多,呈鳞片状排列。
腺表皮:是植物体某些部位具有分泌功能的表皮腺细胞。
盐腺:是将过多的盐分以盐溶液状态排除体外的分泌结构,常发生于盐碱地上的一些盐生植 物体中。
蜜腺:是能分泌蜜汁的多细胞腺体结构,有的是腺表皮或腺表皮以及其内层细胞特化而成,呈球形、杯状或棒状等多种形态。
排水器:是植物将体内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的结构,它的排水过程称为吐水。
分泌细胞:是单独分散于薄壁组织中的含特殊分泌物的细胞,由薄壁细胞特化而来。
分泌腔:是植物体内由多细胞组成的贮藏分泌物的腔室状结构。
分泌道:为管状的内分泌结构,管道内贮存分泌物质。分泌道多以裂生而成。
乳汁管:是指能分泌乳汁的管状结构。
简单组织:植物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称为简单组织;由多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称为复合组织。
维管组织:通常将木质部或韧皮部或者将其中之一称为维管组织。
维管植物:通常将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总称为维管植物。
有限维管束:有些植物的原形成层在分化时全部分化为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留存能继续分 裂出新细胞的形成层,因此,这类维管束不再形成新组织,不能继续扩大,称为有限维管束。
无限维管束:有限植物其形成层除大部分分化成木质部和韧皮部外,在二者之间还保留一层 称为束中形成层的分生组织。这类维管束以后能通过形成层的分裂活动,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可以继续扩大,称为无限维管束。
外韧维管束:木质部排列在内,韧皮部排列在外,两者内外并生成束。
双韧维管束:木质部内外都有韧皮部的维管束。
周木维管束:木质部围绕着韧皮部呈同心排列的维管束。
周韧维管束:韧皮部围绕着木质部的维管束。
皮组织系统:包括表皮、周皮和树皮。
维管组织系统:主要包括两类输导组织,即输导养料的韧皮部和输导水分的木质部。
基本组织系统:主要包括个类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异株克生现象:根能分泌近百种物质,这些分泌物可以促进根的吸收功能,有的其他生物是生长刺激物或毒素,如寄生植物列当,其种子要有寄主根的分泌物刺激下才能萌发,而水稻的根能释放生长抑制物,抑制周围的杂草的生长和发育,这种现象称为异株克生现象。
定根:是从植物体固定部位长出来的根。
不定根:根发生的部位不固定,称为不定根。
根系:植物体地下部分根的总体称为根系。
直根系:从外形看,它有明显的主根,主根粗壮并保持顶端生长的优势,主根上再发生的各级侧根一级比一级细,双子叶植物的根多属此种根系。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主要由多条从胚轴和茎下部节上长出的不定根组成,这些根粗细近似, 密集成网,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多属此类型。
深根系:有些植物的根,垂直方向的生长占优势,分布在较深层的土壤中,称为深根系。
浅根系:有些植物的根,水平方向的生长占优势,分布在较浅层的土壤中,称为深根系。
根冠:根冠是由许多排列不规则的薄壁细胞组成的帽状结构,以保护其内的分生区。
分生区:分生区位于根冠内方,也称生长点或生长锥,由顶端分生组织组成,这些细胞形态较小,排列紧密,细胞质浓,细胞核相对较大,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不活动中心:在许多植物根顶端分生组织中心区域,有一群细胞分裂的频率低或者不分裂,被称为不活动中心(或静止中心)。
伸长区:伸长区是分生区稍后的部分,该区的细胞伸长迅速,细胞质成一薄层位于细胞的边缘部分,液泡明显,在靠近根毛区端原生韧皮部的筛管和原生木质部的导管已相继出现。
根毛区:根毛区是伸长区后具有根毛的部分,该区细胞已停止伸长并已分化成各种成熟组织,故又称成熟区。
表皮:表皮是位于根最外面的一层生活细胞。由原表皮分化而来。细胞略呈长方形,其长轴与根的长轴平行,在横切面上近于方形。
.
.
皮层:皮层位于表皮和中柱之间,在根初生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中所占比例最大。皮层由基本分生组织分化而来,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壁薄,具有细胞间隙。
外皮层:多数植物的皮层最外一层或数层细胞形状较小,排列紧密而整齐,称为外皮层。
内皮层:皮层最内方的一层细胞排列紧密,称为内皮层。
凯氏带:内皮层最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在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横壁上具有 带状的木化和栓化加厚区域,这一加厚区域就称为凯氏带。
通道细胞:少数正对原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保持薄壁的状态,这种薄壁的细胞称为通道细胞。
维管柱:维管柱也称为中柱,为内皮层以内的柱状部分。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来。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薄壁组织四个部分组成。
中柱鞘:中柱鞘位于中柱的最外部,与内皮层毗连,由一或数层薄壁细胞组成。
初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位于根的中央,呈数个辐射棱角(木质部束)伸向中柱鞘。
外始式:根中初生木质部由外向内逐渐分化成熟的发育方式称为外始式。
初生韧皮部:初生韧皮部位于初生木质部束之间,其数目与初生木质部相同。
薄壁细胞:薄壁细胞位于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之间。
髓:少数双子叶植物中柱中央由于后生木质部没有继续向中心分化,而形成由薄壁组织构成的髓。
侧根原基:当侧根开始发生时,中柱鞘的某些细胞脱分化,细胞质变浓厚,液泡化程度减小,恢复分裂能力,并进行平周分裂,增加细胞层次,接着进行平周或垂周分裂,从而逐渐形成向着母根皮层一侧突出的一小群分生组织细胞,这种分生组织所组成的结构就是侧根原基。
内起源:由于侧根起源的位置是固定的,因而被称为定根;由于它来源于中柱鞘,是从跟的内部组织发生的,故属于内起源。
维管形成层:当根开始进行次生生长时,位于初生韧皮部内方的一层由原形成层保留的薄壁细胞,首先发生分裂形成片段状的维管形成层。
维管射线:有些形成层细胞产生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贯穿于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称为维管射线。根据射线存在的部分,分别称为木射线和韧皮射线。
共生:有些微生物能侵入到根的组织中,与植物建立互助互利的并存关系,这种关系称为共生。
根瘤:豆科植物的根上,常有各种形状的瘤状突起,这是豆科植物根与土壤微生物根瘤菌相互作用产生的共同结构,称为根瘤。
菌根:菌根是高等植物根部与某些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叶芽:叶芽是植物营养生长期所形成的芽,是未发育的营养枝的原始体 。
花芽:当植物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时产生的,是花或花序的原始体,外观常较叶芽肥大,内含花或花序的各部分的原基叫花芽。
混合芽:有些植物中具有一种既有叶原基和腋芽原基,又有花部原基的芽,称为混合芽。
定芽和不定芽:根据生长位置判断的。
定芽:生长在枝上一定位置的芽称为定芽。
不定芽:在植物体上没有固定的着位置的芽称为不定芽。
裸芽和鳞芽:根据芽的外面有无保护结构划分。
裸芽:外面没有芽鳞片保护的芽称为裸芽。
鳞芽:外面具有芽鳞片保护的芽称为鳞芽。
叠生芽、并列芽、柄下芽:根据芽的着生方式划分。
叠生芽:在一个节上长有若干个芽,彼此重叠,称之为叠生芽。
并列芽:在一个节上长有若干个芽,彼此并列,称之为并列芽。
柄下芽:着生在叶柄下方,并为其基部延伸的部分所覆盖,叶柄不脱落,这样的芽称为柄下芽。
活动芽和休眠芽:根据生理活动划分。
活动芽:能在当年生长季节中萌发形成新的枝、花或花序的芽称为活动芽。
休眠芽:不活动暂时保持休眠状态的芽称为休眠芽。
节:茎上着生叶的部位称为节。
节间:节与节之间的部位称为节间。
皮孔:遍布于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老茎的外表,外观上为稍稍隆起的疤痕状结构,且是与周皮同时形成的通气结构称为皮孔。
叶痕:多年生植物的叶脱落后在茎上留下的痕迹称为叶痕。
叶迹:在叶痕中有茎通往叶的维管束横断面,称为叶迹。
枝痕:花枝或小的营养枝脱落留下的痕迹称为枝痕。
芽鳞痕:鳞芽于生长季展开生长时,其芽鳞痕脱落后留下的痕迹。
单轴分枝:具有明显主轴的分枝方式称为单轴分枝,也称总状分枝
合轴分枝:主轴不明显的分枝方式称为合轴分枝。
二叉分枝:顶芽发育到一定程度,即发育减慢(或停止向前生长),均匀地分裂成两个侧芽,侧芽发育到一定程度,又各再分裂形成两个侧芽,依次往上的分枝方式称为二叉分枝。
假二叉分枝:顶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即停止生长,由顶芽下部的两侧芽继续生长而超过它,依次往上的分枝方式称为假二叉分枝。
分蘖:禾本科植物茎秆基部在地面下或近地面处的密集分枝方式称为分蘖。
顶端生长:在生长季节里,茎尖定端分生组织的细胞不断分裂(在分生区内),伸长生长(在伸长区内)和分化(在成熟区内),产生了茎尖的成熟组织,使节数增多,节间伸长,同时产生新的叶原基和腋芽原基的生长过程称为顶端生长。
居间生长:由于居间分生组织的活动引起的生长称为居间生长。
髓:位于茎中央的薄壁细胞称为髓。
内始式:茎的初生木质部从原形成层的内侧(近轴区)先开始形成原生木质部,然后进行离心发育,逐渐形成后生木质部的发育过程称为内始式。
髓射线: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连接皮层与髓的薄壁细胞称为髓射线。
淀粉鞘:在有些植物的茎中富含淀粉粒的最内层细胞称为淀粉鞘。
纺锤状原始细胞:在维管形成层中,横切面扁平,纵切面两端尖斜的长纺锤形细胞,称为纺锤状原始细胞。
射线原始细胞:在维管形成层中,横切面长方形,纵切面短轴方形的细胞称为射线原始细胞。
补充细胞:在周皮皮孔下,木栓形成层向外不产生木栓层,而产生一些圆球状的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称为补充细胞。
生长轮:木本植物的维管形成层随季节性活动所产生的次生木质部称为生长轮。
年轮:一年只有一个生长轮称为年轮。
早材:在春季,大多数植物正处在生长季初期,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雨水充沛,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增强,所产生的木材较多,导管和管胞的口径较大而壁较薄,这部分的木材质地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或春材。
晚材:到了夏末秋初,这时已是生长的晚期,气温和水分等气候条件逐渐不适宜树木的生长,维管形成层的活动逐渐减弱,所产生的木材较少,导管和管胞的口径较小而壁较厚,这部分木材质地较坚实而颜色较深,称为晚材或夏材。
假年轮:一年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长轮称为假年轮。
边材:木材的边缘部分是近几年形成的次生木质部,颜色较浅,具有获得、能行使贮藏作用的木薄壁组织,导管能担负输导作用,这部分木材称为边材。
心材:靠近中央部分的木材,是较老的次生木质部,颜色较深,其导管由于侵填体的堵塞而失去输导作用,木薄壁细胞也由于单宁、树脂等有机物的累积而死亡、失去贮藏作用,这部分的木材称为心材。
.
.
木射线:管胞之间贯穿着数行横行排列的薄壁细胞称为木射线。
初生增厚分生组织:由顶端分生组织衍生,细胞扁平,在叶原基(幼叶)基部排列形成一个明显的斗篷状的初生分生组织称为初生增厚分生组织。
蒸腾作用: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从叶面不断向外界蒸散的过程。
叶片:一般成绿色的扁平体,连接叶柄。
叶柄:叶的细长柄状部分,上端与叶片相连,下端与茎相连,主要功能是输导和支持作用。
托叶:叶柄基部两侧的附属物,形状差异很大。
完全叶: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称为完全叶。
叶鞘:包住茎的部分,具有保护茎间分生组织和加强茎的机械支持力量的功能,还具输导作用。
叶舌:在叶片与叶鞘相连接的内侧,有膜状的突出物为叶舌。
叶形:叶的全形,指叶片的轮廓特点。
叶尖:叶片的先端。
叶基:叶片的基部。
叶缘:叶片的边缘。
叶裂:叶片边缘有深浅与形状不一的凹陷,凹入部分的程度较齿状叶缘大而深的叫叶裂。
脉序:指叶脉在叶片上的分布方式。
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着生一个叶片的称单叶。
复叶:一个叶柄上生有二至多片叶片的称复叶。
羽状复叶:小叶排列在叶柄的两侧呈羽毛状,分为奇数羽状复叶和偶数羽状复叶。
掌状复叶:小叶都生于总叶柄的顶端,呈掌状排列。
三出复叶:仅有3片小叶生于总叶柄上,包括羽状三出复叶和掌状三出复叶。
单身复叶:两个侧生小叶退化,而其总叶柄与顶生小叶连接处有关节,如橙,橘子等。
叶序: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包括互生、对生、轮生、蔟生和基生。
叶镶嵌:叶在茎上的排列,无论哪种叶序,相邻两节的叶总是不重叠而成镶嵌状态,称叶镶嵌。
表皮细胞:表皮细胞表皮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为形状不规则的扁平细胞,侧壁凹凸镶嵌,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没有细胞间隙。
气孔器:叶表皮中有许多气孔器分散在表皮细胞之间。气孔器在表皮有一定分布规律,一般集中在下表皮。
表皮附属物:叶表皮上常有表皮毛,它是由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分裂形成的。
排水器:排水器由水孔、通水组织以及与它们相连的维管束的管胞组成。
叶肉:叶肉是上下表皮之间的绿色同化组织,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叶肉细胞富含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栅栏组织:位于靠近上表皮处,通常由一至几层长柱形的细胞组成,作栅栏状排列, 比较整齐细胞长轴与表皮垂直。
海绵组织:海绵组织位于下表皮和栅栏组织之间,含叶绿体较栅栏组织少,细胞是大小和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形成短臂状突起并相互连接形成较大的细胞间隙。
泡状细胞:在两条平行叶脉之间的上表皮中,分布着数列具有薄垂周壁的大型细胞,其长轴与叶脉平行,称为泡状细胞或运动细胞。
旱生植物:能适应干燥的条件而正常生活的植物称旱生植物。这类植物为适应干旱的环境,叶片的结构主要朝着降低蒸腾和储藏水分两个方面发展。
水生植物:整个植物体或其一部分浸没在水中的植物称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的水层深浅不同,可再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三种类型。
阳地植物:阳地植物需要在阳光直接照射下才能生长良好,不能忍受荫蔽。
阴地植物:适合生长在较弱光照条件下,在强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反而降低,如林下植物。
离区:由于脱落酸的作用,使叶柄基部近枝条处的几层细胞发生细胞学和生物化学上的变化,细胞出现增生现象,产生了几层较小而扁平的细胞,并占据一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离区。
离层:叶柄与茎发生分离的部位就是离层。
保护层:叶脱落后,紧接离层下面的几层细胞,其细胞壁发生栓质化,逐渐覆盖整个断痕,形成保护层。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在植物体内转运遵循从“源”到“库”的原则——所谓源,就是产生同化物的器官或部位,如:叶子,根;所谓库,就是利用或贮藏同化物的器官或部位,如茎的生长点,正在发育的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
压力流动学说:同化物从源向库运输是沿着由细胞渗透作用建立起来的膨胀压梯度进行的。
过渡区:根与茎的交界处,维管组织必须从一种形式逐渐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发生转变的部位称为过渡区。
枝迹:茎的维管柱分出,经经过皮层通往分支的这段维管束(双子叶植物的枝迹一般为两个,但也有一个或多个的。)
枝隙:枝迹上方为一些薄壁细胞填充的区域。
叶迹:从茎的维管柱斜传出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无叶柄则进入叶片基部)为止的这段维管束。
叶隙:位于叶迹上方的薄壁组织,此处因叶迹的分出而缺少维管组织的其他部分。
顶端优势:植物主干的顶芽活跃生长的时候,往往下面的腋芽休眠不活动,若顶芽摘掉或者受损的时候,腋芽则迅速生长,这种现象称为顶端优势。
变态器官:有些植物的器官无论在形态还是在功能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异,这种变异叫做变态,该器官称为变态器官。
贮藏根:这类变态根生长在地下,肥厚多汁,形状多样,内涵丰富的薄壁细胞,主要适应于贮藏大量的营养物质,贮藏物质用于植株的开花结实或作为营养繁殖、萌生新芽的营养源。据来源不同分为:肉质直根(如胡萝卜、萝卜、甜菜等)与块根(如甘薯、木薯、豆薯等)两类。副形成层(额外形成层):木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转变而成。
三生结构:由副形成层向外活动产生三生韧皮部,向内活动产生三生木质部,共同构成三生结构。
气生根:凡是露出地面的,生长在空气中的根均称为气生根,据生理功能不同,可分为:支持根(又叫:支柱根)、攀援根、呼吸根。
支持根(支柱根):某些植物,近地面长出许多不定根来,向下扎入土中,形成能够支柱的根系,此为支持根(如玉米、高粱等),既可其支柱作用,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攀援根:某些藤本植物,在一侧生有许多不定根,以固定在其他植物上,此为攀援根。
呼吸根:某些生长在沼泽或者海滩地带的植物,由于生在泥土中呼吸困难,因此进化出了垂直向上生长,暴露于空气中的的根,此为呼吸根。
寄生根(亦名:“吸器”):某些植物叶片退化,只能借助寄生根插入其他植物的维管束中以获取生长的养分,吸取被寄生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盐,此为寄生根(典型如:菟丝子)。
地下茎:某些植物茎的部分生在于地下,变为贮藏器官或营养繁殖器官,称为地下茎,常见有:块茎、根状茎、鳞茎、球茎四种。
根状茎:蔓生于土壤中,外形与根极相似,故称根状茎,如竹子、芦苇等许多禾本科植物。
块茎:末端肥大,适应贮藏养料和过冬的地下茎称为块茎,如马铃薯。
鳞茎:单子叶植物常见的营养繁殖器官,是一种节间极短,其上着生肉质或膜质的变态叶的地下变态茎。
球茎:是圆球状或扁圆状的地下变态茎,顶芽粗壮,节和节间明显,上有起保护作用的干膜状鳞片,如:荸荠、芋头、甘蓝等。
地上变态茎:分为较多类型,主要有匍匐茎(如草莓、蛇莓)、肉质茎(莴苣、仙人掌)、叶状茎(文竹、昙花)、卷须茎(南瓜、黄瓜)、茎刺(柑橘、山楂等;其中,蔷薇、月季的刺叫皮刺)等。
苞片:也称为苞叶,生在花下的一种特殊变态叶片,具有保护花和果的作用,如棉花。
叶卷须:叶的一部分卷曲成须状,适应于攀爬生长,如豌豆。
鳞叶:叶片变态成鳞片状,如洋葱、风信子、百合。
.
.
叶刺:某些植物叶或叶的某一部分变为刺状,其发生位置较为固定,其内部有维管束与茎通,如仙人掌、刺槐、酸枣(蔷薇、月季等的刺称为皮刺,分布不规则,内部不与维管束相连,可以轻易掰下,以此区分茎刺、叶刺)。
叶状柄:某些植物在幼苗时为羽状复叶,以后长出的叶子,其叶柄变扁,小叶片逐渐退化,只余下叶柄代替叶片行使叶的功能,如我国南方的台湾相思树。
捕虫叶:少数植物叶发生变态,能捕食小虫,如猪笼草、茅膏菜等。
同源器官、同功器官:据器官的来源和功能,可以把变态器官分为两类:同源器官、同功器官;同功器官是指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是来源不同的变态器官,如茎刺与叶刺、卷须茎与卷须叶、块茎与块根;反之,功能和外形均不相同,但来源相同的营养器官则称为同源器官,如正常的叶子扁平,为绿色,负责光合作用,儿洋葱鳞叶肥厚,为白色,则负责贮藏作用。
完全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的花。
不完全花:在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中缺少一个部分或几个部分的花。
花序:花在枝条上着生的方式。
心皮:是一种变态的叶,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
胎座:胚珠在子房内着生的位置。
单雌蕊:由一个心皮构成的雌蕊,如豆类。
复雌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以构成的雌蕊,如柑桔、苹果、梨等
传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外力的作用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双受精:进入胚囊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与极核融合,将来发育成胚乳,这两个融合过程,称为双受精。
花粉败育:有的植物,由于外界条件的影响,花中的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或正常的精细胞。
雄性不育:有的植物,由于遗传或生理原因,花中的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或正常的精细胞,但雌蕊却发育正常。
无融合生殖:有的植物,不经过雌雄性细胞的融合(受精作用)就能发育形成有胚的种子。
孤雌生殖:有的植物,卵细胞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形成胚,从而形成有胚的种子。
单性结实:有的植物,不经过受精作用,子房就可以膨大形成无籽果实。
上位子房:子房仅以底部和花托相连,花的其余部分均不与子房相连。
下位子房:整个子房埋于下陷的花托中,并与花托愈合,花的其余部分着生在子房以上花托的边缘。
无限花序:开花的顺序是沿花轴由下往上或由边缘向中心开放。
有限花序:开花的顺序是沿花轴由上往下或由中心向边缘开放。
单体雄蕊:一朵花中雄蕊多数,花药分离,花丝彼此连合成一束或呈管状,这样的雄蕊称为单体雄蕊,如棉花的雄蕊。
四强雄蕊:一朵花中具六枚离生雄蕊,两轮着生。外轮两枚花丝较短,内轮四枚花丝较长。这种四长二短的雄蕊称为四强雄蕊。如十字花科植物的雄蕊。
开花:当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雄蕊的花粉粒和雌蕊的胚囊已经成熟,或其中之一已达成熟程度,花被展开,雄蕊和雌蕊露出,这种现象称为开花。
聚药雄蕊:花丝分离而花药互相联合的雄蕊称为聚药雄蕊,如菊科、葫芦科植物的雄蕊。
柱头:处于雌蕊的顶端,是接受花粉和花粉萌发的部位,一般膨大或扩展成各种形状。
花柱:介于柱头和子房之间,是花粉管进入子房的通道。
子房:雄蕊基部膨大的部分,由子房壁、子房室、胚珠、和胎座组成。
孢原细胞:在近珠孔端的珠心表皮下,形成的一个体积较大,细胞质较浓,核大而明显的细胞。
周缘细胞:胞原细胞先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形成内、外两个细胞,外侧一个称周缘细胞,内侧的一个称为造孢细胞。造孢细胞长大形成胚囊母细胞。
传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助外力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自花传粉:成熟的花粉粒传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异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风媒植物:依靠风为传粉媒介的植物。
虫媒植物:依靠昆虫为传粉媒介的植物。
单性花:具有单性花的植物,必然是异花传粉。
雌雄蕊异熟:指一株植物或一朵花上的雌蕊和雄蕊成熟时间不一致。
雌雄蕊异长:两性花中雌蕊和雄蕊的长度不同。
自花不孕:花粉粒落到同一朵花或同一植物花的柱头上不能受精结实的现象。
受精: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融合的过程。
双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另一个精子与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出生胚乳核这种由两个精子分别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融合的现象。
多精入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精子入卵。
多倍体:凡是细胞中具有3组或3组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种子:是种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它是种子植物在生殖生长后期,由胚珠发育而成。
胚:被子植物双受精后,胚珠中的受精卵(合子)发育形成。
胚乳:受精极核(中央细胞)发育形成。
种皮:胚珠的珠被发育形成。
原胚时期:从合子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原胚的开始,直至器官分化之前的胚胎发育阶段。
顶细胞:双子叶植物的合子经过休眠后,第一次分裂为不均等横裂,形成两个大小极不相等的细胞,近胚囊中央的一个较小的。
基细胞:近珠孔端得一个较大的。
胚根原细胞:基细胞经过多次横分裂,形成单列多细胞的胚柄,近胚体的一个胚柄细胞。
球形胚时期:由胚根原细胞产生根表皮、根皮层和根冠。顶细胞经三次分裂后,形成八分体。八分体的八个细胞在进行平周分裂,形成内外两层,外层细胞衍生为原表皮,内层细胞产生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使胚体呈球形,此时称球形胚时期。
心形胚时期:球形胚进一步发育,在顶端两侧分化出子叶原基,胚变成心形,此时为心形胚时期。
鱼雷形胚时期:随着胚轴和子叶的延伸,在子叶之间分化出茎的生长锥,在胚轴下端分化出根的生长点,此时,胚呈鱼雷形即为鱼雷形胚时期。
马蹄形胚时期:由于子叶继续伸长并顺着胚囊弯曲,使胚体呈马蹄形,此时呈马蹄形胚时期。
梨形胚:原胚继续分裂,体积增大而呈梨形。
三倍体:被子植物的胚乳是极核受精后发育形成的。
单倍体:裸子植物的胚乳是由雌配子体直接发育形成的,仅具母性特性。胚乳的发育方式;核型、细胞型、沼生目型。
核型胚乳:主要特征是,初生胚乳核的第一次分裂和以后的多次分裂,都不伴随细胞壁的形成,各个胚乳核呈游离状态分布在胚囊周缘,整个胚囊内充满着含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乳状液。
细胞型胚乳:主要特征,初生胚乳核第一次分裂以及在后续的每一次核分裂后立即伴随有相应的胞质分裂。
沼生目型胚乳:它的发育方式介于核型与细胞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初生胚乳核第一次分裂后,将胚囊分隔成两室,即珠孔端室和合点端室。
外胚乳:多数植物的种子,有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中,胚囊歪的珠心组织被胚和胚乳吸收殆尽,但也有少数植物,其一部分珠心组织随种子的发育而增大,形成类似胚乳的贮藏组织。
棉纤维:外表皮中的部分细胞向外突出,经过伸长和增厚,细胞壁沉积纤维素而形成单细胞的表皮毛。
栅状层:内珠被也分3个层次,其外表皮发育特殊,细胞伸长,壁部增厚,特称为栅状层。
.
.
假种皮:有些植物的种子外面包有一层肉质的被套,将种子部分或全部包围,但它与一般种皮的来源不同,特称假种皮。
无融合生殖:有些植物的胚囊中出现不经过雌、雄性细胞的融合(受精)而产生有胚的种子,这种现象称为无融合生殖。
单倍体无融合生殖:其胚囊是由胚囊母细胞经过正常的减数分裂而形成的,这种胚囊中的成员都只含单倍的染色体组。
孤雌生殖:卵细胞不经受精而发育成胚。
无配子生殖:助细胞或反足细胞直接发育成胚。
二倍体无融合生殖:其胚囊是由未经减数分裂的孢原细胞、胚囊母细胞或珠心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这种胚囊中的成员都是二倍体的,同样可以出现孤雌生殖或无配子生殖。
多胚现象:植物的种子通常只有一个胚,但有些植物的种子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胚。
裂生多胚现象:一个受精卵分裂呈2个或多个独立的胚,在裸子植物中多见,被子植物的百合、椰子等也有此现象。
多胚囊现象:在一个胚珠中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胚囊而出现多胚,如桃、梅等。
无配子生殖:除了由受精卵发育成胚,还可有胚囊中的助细胞、反足细胞发育成胚。使胚囊中的胚数目增多。
不定胚:在某些植物中,胚囊外的珠心或珠被细胞分裂并侵入胚囊,与受精卵所产生的胚同时发育,形成完整的胚。
胚状体:在自然界或组织培养中由非合子细胞分化形成的胚状结构。
细胞全能性:植物体的细胞,有转变成完整植株的本领。
人工种子:将通过组织培养而诱导产生的胚状体,用含有养分和具有保护作用的物质(人工种子)加以包裹,从而获得代替种子的人工种子。
种脐:种柄脱落后留下的痕迹。
种孔:原来胚珠的珠孔演变来的。
种脊:位于种脐一侧,是倒生胚珠的珠被与珠柄愈合的部分,其内分布有维管束。
有胚乳种子:是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胚乳发达,占种子大部分,胚相对较小,所有裸子植物、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和许多双子叶植物都是这种类型。
无胚乳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子叶肥厚,代替了胚乳的功能,许多双子叶植物和少数单子叶植物是这种类型。
种阜:种子的一端有由外种皮衍生而成的类似海绵状的结构,有吸水功能。
颖果:种子的种皮外,还有果皮与之想愈合,二者不能分离,故具单粒种子的果实。
糊粉层:(小麦)胚乳分为两部分,紧贴种皮的是富含蛋白质的糊粉层。
盾片:在胚轴的一侧生有一片子叶,形如盾状。
外胚叶:胚轴在与盾片相对一侧,有一小突起,是一个退化的子叶,称为外胚叶(外子叶)
种子的寿命:指种子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生活力的最长期限。
种子休眠:是植物长期对外界环境条件所形成的一种适应。
强迫休眠:有些种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立即萌发,只有在缺乏它发芽所必需的水分、温度、氧气或光等条件下,才处于休眠状态。
生理休眠(长期休眠):有些种子成熟后,即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阶段或经过特殊的预处理才能萌发。
催芽:用人为的方法打破种子休眠,使之萌发的预处理。
后熟作用:一些植物开花结实后,种族的外部虽然已表现出形态成熟的特征,但种胚并未发育完全,在脱离母体后还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发育才能成熟。
种皮的机械障碍:一些植物当种子脱离母体时,虽然胚已发育成熟,但由于种皮(包括种皮)坚硬致密或有油脂、角质、蜡质等原因,使种子不易透水通气,而限制了种子萌发,如乌桕等。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破坏其种皮的障碍,种子就能萌发。
种子含有抑制物质:一些植物由于在果皮、果肉、种皮、胚或胚乳中,含有內源性的抑制物质,如有机酸、植物碱和某些植物激素等,抑制了胚的代谢作用,是种胚虽处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也不能萌发而呈休眠状态。
种子的萌发:具有萌发力的成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胚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入生理活动状态,开始生长并形成幼苗,这一过程就是种子萌发。
需光种子:少数种子在无光条件下不能萌发。
嫌光种子:只有在黑暗条件下才能顺利萌发。
种子根:在主根伸长后,胚轴上又生长出数条与主根同样粗细的不定根,在栽培学上把它们统称为种子根。
下胚轴:由子叶着生部位至侧根起生处的这一段。
上胚轴:子叶与第一片真叶之间的一段。
子叶出土幼苗:种子萌发时,下胚轴迅速生长,从而把子叶和胚芽推出土面,这种方式形成的幼苗,称为子叶出土幼苗。
子叶留土的幼苗:种子萌发时,下胚轴不发育或不伸长,只是上胚轴或中胚轴和胚芽迅速向上生长,形成幼苗的主茎,而子叶始终留在土壤中,这种方式形成的幼苗,称为子叶留土幼苗。
胎生植物:在南方海岸滩地有一种森林群落——红树林,这些树木最奇特的是当果实成熟后,里面的种子已萌发,随着胚轴的不断伸长,胚根和胚芽便已突破果皮,形成一条条棒槌状的幼苗,一般长20CM~40CM,有的可达50CM。发育时期不同长短的幼苗挂满了树枝,形了红树林独特景观。当海风吹来,成熟的幼苗借助自身重量,脱离母体直落海滩插进泥沙,幼苗下端迅速长出侧根,上端抽出枝叶,一株株红树苗就这样诞生了。由于红树等植物具有这种奇特的本领,人们就把它们称作“胎生植物”
初生叶:初期出现的真叶。
次生叶:以后长出的真叶。
果实:是成熟的子房或与其相连并伴随其成熟的结构,有的果实是由一整个花序发育形成。
真果:在一般情况下,被子植物的果实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
假果:有些植物的果实,除子房外,还有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甚至整个花序都参与子房共同形成果实。
单果:是由一朵花中的单雌蕊(单心皮雌蕊)或复雄蕊(合心皮雄蕊)子房所形成的果实。
干果:果实成熟时果皮干燥。
裂果:果实成熟后单皮开裂,依雌蕊皮数目和果皮开裂方式不同,可分为4种:蓇葖果(由单雌蕊的子房发育而成,成熟时沿背缝线或腹缝线一边开裂),荚果(由单雌蕊的子房发育而成,成熟时沿背缝线或腹缝线两边开裂),角果(由两个合生心皮的复雌蕊子房发育而成,果实中央有一片由侧膜胎座向内延伸形成的假隔膜,将子房室分为假二室,成熟时果皮自下而上呈“个”字形两边裂开,果皮和种子脱落后,果柄上仅留存假隔膜。)蒴果(复雌蕊的上位子房或下位子房发育而来,果实成熟时有多种开裂方式,常见的有室背开裂,即沿心皮的背缝线裂开,如棉、百合等;室间开裂,即沿心皮相接处得隔膜裂开,如烟草、马兜铃、黑点也金丝桃;室轴开裂,即果皮外侧沿心皮的背缝线或腹缝线相接处裂开,但中央的部分隔膜仍与轴柱相连而残存,如牵牛、曼陀罗、杜鹃花;盖裂,即果实中上部环状横裂成盖状脱落,如马齿苋、车前;孔裂,即果实成熟时,每一心皮顶端裂一小孔,以发散种子,如罂粟、虞美人、金鱼草的果实。)
闭果:果实成熟后,果皮不开裂,又分为如下几种:(颖果,由2~3合生心皮的复雌蕊子房发育而成,一室一种子,但种皮与果皮相愈合不易分离,因此常将其果实误认作种子。瘦果,由单雌蕊或2~3合生心皮的复雌蕊子房发育而成,一室一种子,但种皮与果皮相愈合易分离。胞果,由合生心皮上位子房发育形成,果皮膨胀,多少呈膀胱状,疏松地包着一粒种子。翅果,果皮具翅的闭果。坚果,果皮坚硬的闭果。分果,由复雌蕊子房发育而成成熟后各心皮分离,形成分离的小果,但小果的果皮不分裂。其中由下位子房两个合生心皮形成两个子房室,成熟后分离为两个瘦果的分果称为双悬果,由上位子房两个合生心皮形成两个子房室,成熟后分离为两个翅果的分果称为双翅果。由上位子房两个合生心皮形成四个子房室,成熟后分离为四个小坚果的分果称为四个小坚果。)
肉果:果实成熟时,果皮或其他组成果实的部分,肉质多汁,称为肉果。主要有5种类型(核果,有单雌蕊或复雌蕊子房发育而成,其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是食用部分,内果皮形成坚硬的壳,常称为果核,内含种子,常称为种仁。浆果,有复雌蕊发育而成,外果皮薄,中果皮、内果皮均肉质,或有时.
.
内果皮的细胞分离成汁液状。柑果,由上位子房中轴胎座的雌蕊发育而成,外果皮革质,具油囊;中果皮较疏松并有发达维管束,内果皮膜质,向内形成若干室,内壁表皮毛发育成汁囊,是主要食用部分。梨果,由下位子房中轴胎座的复雌蕊发育而成,花托强烈增大且肉质化并与果皮愈合,外、中、内果皮多肉质化而无明显界线,内果皮常革质,为一假果。果,由下位子房侧膜胎座的复雌蕊发育而成,花托与果皮愈合,无明显的外、中、内果皮之分,果皮或胎座肉质化,亦为假果。)
聚合果:由一朵花中若干离心皮雌蕊聚生在花托上发育而成的果实,每一离生雌蕊形成一单果(小果)。(类型有:聚合蓇葖果,聚合瘦果,聚合核果,聚合坚果)
聚花果:由一整个花序发育而成的果实整体,又叫复果,也被认为是一种假果。(隐头果,桑科榕属植物的聚花果是由空中内陷的花序托(隐头花序)形成,花着生在花序托内部.)
单性结实:有些植物,特别是栽培植物,不经过受精,子房也能发育形成果实的现象。
无籽果实:单性结实所形成的果实,不含种子。
天然单性结实(营养单性结实):子房不需要传粉或其他任何刺激,便可膨大形成无籽果实。
刺激单性结实(诱导单性结实):子房虽部需要受精,但必须经过一定刺激才能形成去籽果实。
机械传播(主动传播):植物依靠自身力量,而不需要依赖外界媒介来完成传播。
人为分类法: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方法或限于自己的认识,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如形态,习性,生态或经济上)的特征作为分类的标准,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而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自然分类法:根据植物进化过程中彼此亲缘关系的远近程度作为分类依据,对植物进行科学分类的方法。
种:是分类学上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同种植物个体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域,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少数例外)。
品种: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经过选择,培育而得,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比较一致的遗传性。
近亲杂交:种内各品种间的杂交。
远缘杂交:种间,属间或更高的单位之间的杂交。
学名:为了避免混乱和便于国际交流,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对每种植物给予国际上统一的名称。
双名法:每一植物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属名在前,是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加词在后,常用形容词。
三名法:三名法命名时除了属名和种加词外,分别写上亚种,变种或变型的缩写subsp.,var.或f.,然后再加上亚种,变种或变型加词,最后仍要有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
同配生殖:是指形状相似,大小相同的两个配子配合。
异配生殖:是指形状相似,大小不同的两个配子配合。
卵配生殖:既精子和卵的配合。
世代交替: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从减数分裂后产生游动孢子开始,经配子体到配子结合之前,细胞中的染色体是单倍的,称配子体世代。
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从合子起,经孢子体到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之前止,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二倍的,称孢子体世代。
菌丝:真菌的植物体发展出的为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
菌丝体:组成一个植物体所有的菌丝叫菌丝体。
颈卵器:苔藓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
精子器:苔藓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为精子器。
孢子叶:蕨类植物中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的叶,又称能育叶。
营养叶:蕨类植物中仅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的叶称为营养叶,又称不育叶。
同型叶:蕨类植物中同一植株上的叶如果没有明显的分化。都兼有营养和生殖的功能,这样的叶称为同型叶。
异型叶:如果同一种植株上的营养叶和孢子叶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则称之为异型叶。
孢子叶球:在小型叶类型的蕨类植物中,孢子囊多单生于孢子叶的叶腋,且由许多孢子叶密集与枝顶形成球状或穗状,称孢子叶球或孢子叶穗。
原植体:植物体结构比较简单,为单细胞或者是多细胞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无根、茎、叶的分化,称为原植体。
茎叶体植物:植物体结构比较复杂,大多数有根、茎、叶的分化,称为茎叶体。
原丝体:苔藓类植物(主要是藓类)孢子萌发后所形成的绿色丝状体或叶状体。
原叶体:是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多含叶绿体,有假根,能独立生活.藓类植物(主要是藓类)孢子萌发后所形成的绿色丝状体或叶状体。
孢子叶球(2):裸子植物的孢子叶大多聚生成果球状,称孢子叶球。
小孢子叶球(雄球花):由小孢子叶(雄蕊)聚生成的小孢子叶球,每枚小孢子叶背面生有小孢子囊(花粉囊),小孢子囊中生有大量小孢子。
大孢子叶球(雌球花):大孢子叶(心皮)从生或聚生成的大孢子叶球,大孢子叶的近轴面(腹面)或边缘生有胚珠,胚珠裸露,不为大孢子叶所包被。
球果:大多数裸子植物具有球果这生殖结构。球果由:胚轴、苞鳞、不发育的短枝、种子、种鳞组成。
孢蒴:苔藓植物孢子体顶端产生孢子的膨大部分,一般呈球形、卵形或圆柱形。
接合生殖:某些真菌,细菌,绿藻和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这样的生殖方式称为接合生殖。
子实体:为真菌的产生孢子的生殖体,一般称为担孢子体
地衣:是植物界中一类特殊的植物,是由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有机体。
裂生多胚现象:裸子植物中,一个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由胚原组织分裂为几个胚的现象。简单多胚现象:裸子植物中,由一个雌配子上生的几个颈卵器的卵细胞同时受精,形成多个胚的现象。
托叶鞘:叶柄基部的托叶向两侧发育,最后包围茎节呈鞘状,称托叶鞘。
环状托叶痕:当大型托叶脱落后,在节上留上一圈叶痕,称环状托叶痕。
佛焰苞:肉穗花序的外包大型苞片,称为佛焰苞。
花盘:花托的扩大部分,称为花盘。
花葶:地上无茎植物从地表抽出的无叶花序梗,称为花葶。
合蕊柱:着生雄蕊和雌蕊的柱状结构,称为合蕊柱。
花粉块:花粉形成四分体后仍相互联结在一起保持四分体的原态,称为花粉块。
叶枕:在叶片与叶柄连接处,有一显著膨大的关节,称为叶枕。
距:花冠上的圆锥突起,称为距。
.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01:4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52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植物学名词解释 (4).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植物学名词解释 (4).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