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体育概论)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罗圈腿的小猎狗
曹文轩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
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个猎人,一共有十一条猎狗。但猎人在清点狗数时,却总是只数到十。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主人的忽视,很让小猎狗伤心。它决定要让自己跑得最快,终于有一天,它跑得比较快了。此时,它又突发奇想,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猎狗,尽管那十条猎狗一个劲儿地笑话它,说它是傻瓜。
终于,有一天,它跳过了一堵高墙,不料,高墙那面是养鸡场。当鸡的主人找到猎人时,它自然受到了惩罚。
猎人罚它去看守潭底的石头,不要让石头浮上来。他带着其他十条猎狗打猎去了。当然,每次打猎回来,它也分得一块肉。但小猎狗并不满足,看到小河,它竟然说要成为一条这个世界上跳得最远的猎狗。它开始起跑,跃起,“扑通”,掉进了河里,激起一大片水花。
河岸上,猎狗们笑成了一团:“哇,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头号大傻瓜!”小猎狗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跳进河里。一次,正在飞跃河面的它,吓到了正准备上岸下蛋的母鸭,结果蛋全部下到了水里。
放鸭的老头非常恼火,一把揪住正在往岸边逃的小猎狗,将它扔在了猎人面前:“好好管教管教你们家的罗圈腿!”
猎人没辙了,让它去看葵花田,说要看住这些葵花,不许它们跟着太阳转。
所有葵花都跟着太阳转动。小猎狗来回跑动着,向它们“汪汪”叫个不停,但是它们根本不理睬它。小猎狗累坏了,不过,等它疲倦回家时,还是能吃上肉。
又到了给村民表演的时刻了。猎人的另外十条猎狗皮毛光滑,神气十足。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跑掉了!
众人发出“嘘——”声,这太丢人了!猎人觉得颜面扫尽。
这时,小猎狗突然蹿出去,穿过狗群,直向山冈上的狼扑去。它快得像一束光,人们甚至都没看清楚它的样子,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小猎狗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它的身边躺着的那只雄壮的公狼早已停止了呼吸。
从此,猎人最喜欢的一条狗,就是小猎狗。他特地做了一个漂亮的皮圈,套在它的脖子上,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猎狗。
人们见了,都会“啧啧啧”地赞叹:“瞧啊,那四条罗圈腿,弯曲得多美啊!”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
(有删改)
(1)请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梳理情节。
不受重视,努力练习跑跳→________→吓到母鸭,受到惩罚→________→________→成为猎人最喜爱的猎狗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3)首段说“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尾段说“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发生这种心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读罢此文,你获得乎哪些人生启示?请你补充下面表格中空白处的内容。
选择的角度
小猎狗
猎人(人们)
③________
不要嘲笑别人
不要去轻视一个看似比你弱小的人。
须强大
要客观地评价一个人。
②________
启示
我要补充
面对自己的缺陷和他人的嘲笑,内心必①________
【答案】 (1)跳到养鸡场,受到惩罚;看葵花田,每天很疲倦;出人意料,猎杀公狼
(2)“挤”这一动作表现出小猎狗希望猎人关注自己的迫切心理。“还是”则强调了猎人对小猎狗的忽视,凸显了小猎狗被忽视后的伤心失落。
(3)①小猎狗一开始以为是因自己的罗圈腿而被主人忽视,它为此“感到害羞”。②它用平时练就的本领扑杀了一只雄壮的公狼,赢得了主人的重视和人们的赞叹,罗圈腿成了荣誉的象征,它为此而“感到骄傲”。
(4)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自己的追求(或:不要怕挫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要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出自己;只要努力,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③不可以貌取人(或:要看到别人的努力)。;十条猎狗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前往后梳理故事的情节,从开头到“说它是傻瓜”写罗圈腿的小猎狗因不受主人的重视,开始努力练习跑跳;从“终于,有一天”到“它自然受到了惩罚。 ”写它练习跳高时调到养鸡场,受到主人的惩罚;从 猎人罚它去看守潭底的石头”到“不许它们跟着太阳转 ”写它吓到母鸭,受到惩罚;从“所有葵花都跟着太阳转动”到“还是能吃上肉”写它看守看葵花田,每天跟着葵花来回跑到,非常疲倦;从“又到了给村民表演的时刻了”到“它的身边躺着的那只雄壮的公狼早已停止了呼吸 ”写它出人意料地猎杀了大公狼;最后几段写成为猎人最喜爱的猎狗。据此分析答题。
(2)结合语境分析,小猎狗的主人在猎人在清点狗数时,却总是只数到十。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就挤到前面想让猎人看到自己,可即使它挤到前面,猎人像它不存在一样,依然 把目光越过它,去数后面十条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猎人对小猎狗的忽视,也体会到小猎狗被忽视后的伤心失落。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小猎狗的经历分析,首段说“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是因为它长着罗圈腿,不像其它猎狗一样长着健壮而又美丽的腿。小猎狗受到主人的忽视,于是开始练习跑、跳,它练就了一身跑跳的本领,终于机会来了,它用平时练就的本领扑杀了一只雄壮的公
狼,从而赢得了主人的重视和人们的赞叹,罗圈腿成了荣誉的象征,它为此而“感到骄傲”。
(4) 从小猎狗的角度分析,小猎狗因自己长着罗圈腿而不受主人的重视,但它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练就了一身本领,并靠自己的本领赢得了主人的重视和众人的称赞,这启示我们只要努力,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从猎人的角度分析,小猎狗因长着罗圈腿就不受主人重视,这启示我们不可以貌取人;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十条猎狗的角度进行分析。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跳到养鸡场,受到惩罚;看葵花田,每天很疲倦;出人意料,猎杀公狼
⑵ 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⑶ “挤”这一动作表现出小猎狗希望猎人关注自己的迫切心理。“还是”则强调了猎人对小猎狗的忽视,凸显了小猎狗被忽视后的伤心失落。
⑷①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自己的追求(或:不要怕挫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要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出自己;只要努力,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②不可以貌取人(或:要看到别人的努力)。③十条猎狗
【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
⑵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⑷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藏起来的右手
祝师基
站在城北边的山上,不仅能感受满山苍翠,还能鸟瞰全城,这里自然成了摄影发烧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对我的好奇,老杨只是笑笑。后来,问的人多了,他才回答说:“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我越发感到纳闷:两只手好好的,干吗只用一只手?
时间久了,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老杨的事。他原在一家公司工作,有一天,他突然只用一只手工作,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用左手写字……大家为此都很惊奇,领导说这样会影响工作,一气之下便解雇了他。
后来,老杨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仍然用一只手搬货、盘货,用一只手给顾客递货,甚至在家也用一只手做饭、洗衣服。时间久了,大家都以为他是残疾人。
在打听到老杨的杂货店的位置后,我悄悄过去看了他。果然,他都是用一只手做所有的事,而且做得利落极了,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不方便。望着老杨那用一只手挥洒自如忙碌的身影,我更加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只用一只手?
日子像水一样慢慢流淌。我和老杨依旧经常见面,也越来越熟。一天,我们在山上拍照。结束之际,我提议:“找个地方去喝几杯,如何?”老杨一听,笑着说:“那还不如去我家,我那老婆子的厨艺不是我吹,绝对让你的大饱口福。”
当我们来到老杨家时,一桌丰盛的酒菜已摆了上来。果然,色香味俱佳。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异样情况:老杨儿子的右臂竟是空的!
几杯酒下肚后,老杨给我讲了真相: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那时,儿子痛苦得要自杀,老杨每次抱着儿子都泪如泉涌。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与儿子一样,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
说话间,只见老杨的儿子用左手端上来一道菜,放在桌子上,对老杨说:“爸,这是我今天学炒的菜,你尝尝。”望着儿子炒的菜,老杨显出很吃惊的样子,渐渐地眼里蓄满了泪水。尽管菜切得有些粗糙,可老杨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大口大口吃起来,仿佛那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
这时,儿子用左手又给父亲倒了一杯酒,并拭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爸,我能用一只手生活了。你能,我也能。”老杨再也忍不住了,他缓缓伸出藏了两年多的右手,与儿子紧紧相拥,哽咽着说:“孩子,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
望着紧紧抱在一起的父子俩,我的眼窝子也湿润了。原来,老杨藏起右手,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我”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请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仿照示例,在横线处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纳闷好奇——________——更加纳闷——大吃一惊——________
(2)从记叙顺序来看,第四,五段属于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4)文中的老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事例作答。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藏起来的右手”的理解。
【答案】 (1)越发纳闷;深受感动
(2)插叙;交代老杨过往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老杨是一个热爱生活、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5)一方面是指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另一方面
也刻画出老杨对儿子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解析】【分析】(1)结合文中老杨的语言、行为等分析“我”的情感变化,当“我”看到老杨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对此非常纳闷好奇;当我听到老杨说的“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话,时我对此越发纳闷;当我在老杨家吃饭,听到老杨的儿子说出老杨藏起右手的原因时,我深受感动。
⑵结合全文内容和写作顺序分析,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我和老杨有陌生到熟悉甚至到他家吃饭的事,第四段和第五段插入了老杨因只用一只手工作而被辞退的事以及他开杂货店的事,这些事件让读者对老杨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⑶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杨本老两只手好好的,为什么要用一只手做事,用一只手摄影,用一只手工作,用一只手盘货等都是悬念,都起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中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即可,如: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⑷ 结合文中老杨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分析老杨这个人物形象。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⑸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的含义,这篇文章前面用了不少篇幅设置悬:老杨为什么两只手好好的,而要用一只手?这样不是故意给自己制造不方便吗?文章最后解开了这个悬念,原来他这样做,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由此我们体会到了老杨对儿子真挚的爱,体会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越发纳闷 深受感动
⑵插叙 交代老杨过往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⑶ 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⑷ 老杨是一个热爱生活、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⑸ 一方面是指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另一方面也刻画出老杨对儿子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结合人物的动作、行为等理解并概括“我”的情感变化。
⑵本题考查理解插叙作用的能力。插叙的作用有: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使文章脉络清晰;③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④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⑤ 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⑥使结构紧凑。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插叙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揣摩文章创作技巧的能力。悬念的作用有: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中心、主人公的形象等等);达到震撼人心的效
果。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⑸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3.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怀李叔同先生(节选)
丰子恺
①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老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牌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②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比及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比及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个后他微微一鞠躬,暗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的老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老师最有权威,由于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③李先生在留学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召集留学同道,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他自己把腰来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相片,他出家时也送给我,一向归我保藏;直到抗战时为兵火所毁。现在我还记得这相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荼花女自伤命的神情。别的还有许多演剧的相片,不可胜记。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
个留学生。我还见过他当时的相片:高头巾、硬领、硬袖燕尾服、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李先生就彻底地做一个留学生。
④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撼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撼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当真的暗示。
⑤弘一法师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子。比如全能的优伶①:起青衣像个青衣,起须生像个须生,起大面②又像个大面……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来,然而他的遗训——当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注】①优伶,现在多称伶人,所指的是具有身段本事突出的演艺人员。②大面,传统戏曲脚色行当。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俗称“大花脸”。
(1)作者回忆了有关李叔同先生的哪几件事?
(2)第一段中,“我”为什么觉得音乐课特别“严肃”?
(3)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现在我还记得这相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著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
(4)本文的结尾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李先生为我们上音乐课;他留学日本创办话剧社,传神出演茶花女;他落座前轻摇藤椅生怕压疼藤条间的小虫。
(2)李叔同先生提早到达教室出乎学生意料;提前做好了一切上课准备工作,端坐等待;上课前深深鞠躬。
(3)这句话细致描写了李叔同扮演茶花女时的照片上的有关妆容,表现了李叔同戏剧表演的高超,从艺的认真和投入的精神,表现了“我”对先生敬佩和赞叹。
(4)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概括了李叔同先生的极度当真的品质,总结全文;又抒发了“我”对李先生的尊敬、感激、深切怀念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1)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李先生”做的几件事情。文章第一段写李先生为我们上音乐课;第三段写李先生留学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第四段写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撼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
(2)根据“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来概括即可。
(3)此句“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著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可知是外貌描写或者是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李先生扮演茶花女时的妆容之美,表现了李叔同戏剧表演的高超,认真和投入的精神,表现了“我”对先生敬佩之情。
(4)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李先生“认真”品质的赞美;直接抒发对李先生的怀念、敬佩,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 李先生为我们上音乐课;他留学日本创办话剧社,传神出演茶花女;他落座前轻摇藤椅生怕压疼藤条间的小虫。
⑵ 李叔同先生提早到达教室出乎学生意料;提前做好了一切上课准备工作,端坐等待;上课前深深鞠躬。
⑶ 这句话细致描写了李叔同扮演茶花女时的照片上的有关妆容,表现了李叔同戏剧表演的高超,从艺的认真和投入的精神,表现了“我”对先生敬佩和赞叹。
⑷ 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概括了李叔同先生的极度当真的品质,总结全文;又抒发了“我”对李先生的尊敬、感激、深切怀念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结尾的写法特点。答题时应注意,结尾一般有点明中心(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村槐
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抱了。
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③尔后,在熏风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地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
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酒呢!
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⑥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1)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 )
A. 思乡 B. 村槐 C. 祖父 D. 长大
(2)文章按什么顺序展开叙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叙述的三件往事。
(3)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4)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品读第⑤段,找出两处写村槐和祖父有共同特征的文字,写在下面。
(5)品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
(2)时间顺序;槐树上荡秋千、槐树下嬉戏、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3)不能。画线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极具感染力。
(4)它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5)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赞美了村槐和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是以物品为线索,即“村槐”,故选B。
(2)本文有明显的时间标志词。找准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写了三件与槐树相关的事:槐树上荡秋千;在槐树下嬉戏;采集槐花槐果换书费。
(3)本此种题型首先回答不能,然后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说明理由,结合上下文语境谈理由即可。
(4)从文章第五段可以看出,作者写槐树实则赞美祖父,作者由眼前的槐树的“虬劲的露
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的土地”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士,紧紧攥着泥士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这就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5)文章题目为“故乡的槐树”,所以“槐树”本文的线索,文中说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体现了他对故乡槐树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故答案为:⑴B
⑵时间顺序;槐树上荡秋千、槐树下嬉戏、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⑶不能。画线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极具感染;
⑷它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⑸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
⑵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熟悉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找准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⑶解答此类题型首先回答不能,然后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说明理由,结合上下文语境谈理由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题干内容既可作答。
⑸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
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文章第4段“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燕子每年迁徙一次,家里的梧桐是它们的栖息地;我长大后一直漂泊他乡,偶尔回来一次,故乡的家是“我”的
歇脚地。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要点明其修辞手法,说明其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梧桐开花比较迟。
(4)本题考查概括画面和体会思想感情。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想象,因为昨夜下了一场春雨,作者就在他乡想象院子里梧桐树上的燕子们是否安好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4)本题考查概括画面和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怎样理解文中“确有伟大的神力”?
(3)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案】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别人不肯做的事,或别人“不能做”的事——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而且她不识字,我并没有对长妈妈抱什么希望,但她却给我买来了,在孩童眼里似乎“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也是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感受:对长妈妈的崇敬和喜爱。
(3)这四本书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解析】【分析】⑴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这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⑵神力,神奇之力。这里所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具有称颂的意味。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在想像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⑶ 阿长出乎作者意料之外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令作者欣喜震惊,作者因为阿长学历低却买来了《山海经》(做了别人不肯,不愿做的事)而对阿长产生敬意。同时阿长为我买书突出了她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以及她对"我"的关爱之情,令"我"感动。所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故答案为:⑴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⑵ “别人不肯做的事,或别人“不能做”的事——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而且她不识字,我并没有对长妈妈抱什么希望,但她却给我买来了,在孩童眼里似乎“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也是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感受:对长妈妈的崇敬和喜爱。
⑶ 这四本书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心理的理解把握能力。本题中, 那四本书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
“我”极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解释词句的表面含义和言外之意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⑶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清题干,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21:24: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48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