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大班线描画教案)
地质学 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
4、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5、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1、自然产物2、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3、一般不孤立存在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矿物的四种形成方式:凝华(硫磺)、结晶(石英)、凝固(蛋白石)、重结晶(石棉)
结晶习性:一向延伸、二向延伸、三向延伸
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如:(Mg, Fe)2[SiO4]
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形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界限0.03毫米)}、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韧性……)、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
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滑石方萤磷; 长英黄刚金。指甲为 2 — 2 . 5,小刀约 5 — 5 . 5
七种主要造岩矿物(属于广义硅酸盐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类矿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含氧盐类矿物(自己看书p55)
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
岩浆岩的矿物组成:长石(正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岩浆作用有两种方式:侵入作用(浅成岩、深成岩)、喷出作用(喷出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的共生组合规律——对鲍温反应系列的理解
从高温到低温岩浆结晶过程包括两个并行的演化系列:
浅色矿物(硅铝矿物) 斜长石的反应系列(连续固溶体反应系列、从富钙斜长石向富钠斜长石);暗色矿物(铁镁矿物)的反应系列(不连续反应系列、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随着温度下降,在岩浆晚期此二系列合成单一的不连续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母,最后析出石英。
岩浆岩的产状、结构与构造
结晶程度、晶粒大小主要决定于:岩石的形成环境、岩浆成分。
构造类型: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岩浆岩的主要类型P96
沉积岩:在地表或接近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先成岩石的风化作用产物以及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再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沉积岩是地球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广的岩石类型,约达75﹪,而在我国更达 77 . 3 % ;其中最多的是页岩,其次为砂岩和石灰岩。
风化作用(最小产出粉砂,非土):物理风化(温差、冰冻、层裂)、化学风化(溶解、水解、碳酸化、氧化)、生物风化
溶解作用,常见造岩矿物的溶解度大小:方解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大到小
剥蚀与搬运:外力对岩石的破坏、外力将风化产物搬离原地。
简述成岩作用的主要类型
答: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成岩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压固作用(沉积物层因重压而排出水分,孔隙度减少,体积缩小,沉积物固结变硬。这是粘土沉积物的主要成岩方式,如页岩。)
2、脱水作用:(含水矿物也会失水而变为新矿物,如:蛋白石→玉髓,石膏→硬石膏,褐铁矿→赤铁矿。)
3、胶结作用(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孔隙被矿物质所填充,将分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碎屑岩的主要成岩方式。)
4、重结晶作用(沉积物受温度和压力影响,使非结晶物质变成结晶物质,使细粒结晶物质变成粗粒结晶物质。)
层理:水平、波状、平行、斜、交错层理
粒度:碎屑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砾(直径 > 2mm)、砂(2 — 0.05mm)、粉砂
(0.05 — 0.005mm)、粘土( < 0.005mm)
化石: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或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自身条件——具有硬体、个体丰富;(2)生物死亡后应被迅速掩埋(3)埋藏于化学或生物沉积物中(4)成岩作用应是压实作用较小 ,且未经历严重的重结晶作用
研究意义:(1) 探索生命的起源,研究生物进化(2) 推断相对年代(地质年代),研究地史演化(3) 推断古地理,古气候
变质作用3要素:温度{地热(1°C/33m)、 岩浆热、构造运动(摩擦);作用:重结晶、产出新矿物}、压力{静压力、定向压力}、化学因素{通过与围岩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变质矿物})
正变质岩:岩浆岩变质而成;副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而成。
风化壳: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
深成侵入岩产状 ——岩基、岩株
浅成侵入岩产状 ——岩盘(盖)、岩床、岩墙、岩脉、岩鞍、岩盆、岩榴
变质作用变质岩的特征结构:变晶(粒状、斑状、鳞片状、角岩)、变余、变形(碎裂、糜棱)
构造:变质构造(无定向-块状、定向-片理(片麻、片状、千枚、板状、条带状)、变余构造。
变质作用类型及其岩石: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所致(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接触热变质作用-岩浆热力(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交代、区域、混合。
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鲍文反应序列用途:确定矿物的结晶顺序、解释了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一般规律、解释了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的一个弯曲,核心部位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新。
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
构造变动: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褶皱和断裂变动)
按时间分:老(地层)、新(+地貌)、现代构造运动(+测量仪器)。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性(水平、垂直)、速度&幅度、周期性&阶段性(地史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水平运动(造山运动)主导: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巨大褶皱山系&地堑、裂谷
垂直运动(造陆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隆起拗陷、海侵海退。(其特点:交替性、周期性、复杂性)
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地层厚度(决定于地壳的下降幅度)、岩相变化、构造变形、岩层的接触关系(构造运动的证据)。
岩相(沉积岩相、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
沉积相分类:海相(滨海相、浅海相、次深海相、深海相)、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相、泻湖相、港湾相)、陆相(河流相、湖沼相、冰川&冰水相、风积(沙漠、黄土)相、洪积、坡积、残积相、洞穴堆积相……)
海侵层位: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超覆现象。海退层位反之。
沉积旋回:在同一地层剖面上有时可以看到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交替变化,即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呈现有节奏的、有韵律的变化,表明该区地壳曾经经历了由下降到上升的过程。(具体的看课件)
遗留在岩层中的接触关系(为构造运动的证据):整合(未发生显著的升降运动)、不整合(平行(过显著的升降运动)、角度(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
岩层:由两个平行的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包括沉积岩、以及由沉积岩经过轻度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岩层的产状(走向、倾角、倾向):水平(倾角 < 5°)、倾斜、直立、倒转(>85°)岩层。
岩石变形{力的作用(构造力、应力)}3个阶段(弹性、塑性、断裂变形),(影响其因素:岩石本身的软硬等性质、温度、时间、应力状态)
褶曲: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是岩层的一个弯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褶曲的组合称为褶皱。
褶曲形态要素:核、轴面、枢纽、倾伏端、转折端、翼、轴。
褶曲可分为(按轴面及两翼产状)直立、倾斜、倒转、平卧、翻卷褶曲。(按平面形态):短轴褶曲、线状褶曲、浑圆形褶曲(穹隆构造、构造盆地)。
断裂构造:节理(张节理&剪节理)、断层(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要素:下盘、上盘、断层线、断层面、断层破碎带、断距)主要类型:走滑(平推)、倾滑(正断层、逆断层)、斜滑、枢纽、垂直断层。
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两则岩层相互分离(倾角多>40°,断层线多平直,受张应力和重力作用而成;地形为河谷、湖泊等等);逆断层反之受到水平挤压力。
断层的组合:阶梯状断层、叠瓦状断层、地堑(两条或两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狭长的凹陷谷地)、地垒(与地堑相反,地垒是断层面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
断层存在的标志:断层面和断层带上的标志、岩层上的标志、伴生构造标志、间接标志。
确定断层的性质根据:断层面上的擦痕、阶步和断层两侧的拖拉褶曲、断层两盘岩层的新老对比、褶曲核部或两翼的宽窄变化。
确定断层时代:断层和岩体、岩脉等关系、断层互相错断的关系。
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节理:破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1、简述确定不整合的识别标志
答:确定不整合的识别标志有:
1、 古生物证据
2、 发育古风化壳,古土壤等。上覆地层有时有下伏地层的岩块,砾石组成的底砾岩。
3、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变形程度不同,下伏地层变形强烈。
4、 上下两套地层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不同,下强上弱。
板块间的分界线有海岭、转换断层、俯冲带、深海沟、地缝合线四种类型。
2、简述世界地震地分布。
答: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的边缘造成地应力的积累和应变能的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所以地震的分布受板块边界的控制,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四个地区:
世界主要火山活动带包括 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地中海-印尼带)、和 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12:2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46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地质学-名词解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地质学-名词解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