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心伴)
表情包
使用平台:QQ、微信、百度贴吧、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斗图神器等主流社交平台。
玩法:一种多人发布图片相互娱乐的活动,“图片”的内容是以某种形象为载体,以“图片”内的文案和载体行为做串联,上下衔接得体即为在“图片”竞技中获得成就感。
概念:“表情包”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一种利用图片来表示感情的方式。表情包是在社交软件活跃之后,形成的一种流行文化,表情包流行于互联网上面,基本人人都会发表情包。
在移动互联网时期,人们以时下流行的明星、语录、动漫、影视截图为素材,配上一系列相匹配的文字,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
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表情包入选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
表情包文化:在网络交流中引入非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展现网络环境不便直观展现的情绪及态度,这样的行为由来已久,“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便是指网络表情符号。表情包可以说是一种象形文字,它以文字,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呈现,被人们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所利用以表达情感,实现心理上的满足。表情包甚至跨越网络的边界,进入到人的现实生活中,已然发展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成为青年亚文化的独特表征。(表情包本质上属于一种流行文化。依托于社交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交流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由最早的文字沟通到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符号、emoji表情、表情包,逐步演变为日益多元化的表情文化,使用一些自制的、流行元素图片来进行沟通。这类图片以搞笑居多,且构图夸张,通过收藏和分享此类图片,人们可以获得趣味,同时展现自己的藏图,可以得到人们认可,实现心理上的满足。)
优劣:人际间的缓冲,表情包充当了一个传声的第三者。是年轻人表达的一种方式,一张图加一句话就可以准确明了表明自己的意思,同时也会使气氛比较缓和。用表情包,使聊天的内容比较和谐。当然,也存在缺失表情包就没法聊天的情况,这也是表情包文化所带来表达能力下降的一方面。作为一种传播符号,表情包的使用史实际就是现代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它亦见证了人类与电子文本不可交流性的卓绝战争。
表情包为什么能流行起来?语言是思想的界限。很多时候,语言和文字并不能完整、准确表述我们心中所想。为了克服这种“交流的无奈”,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往往会辅以表情、手势、肢体动作来做补充,表达更多信息,而交流的双方也会借助这些要素来理解对方话语的含义。由这些语言之外的要素构成的“语境”,对于信息意义的诠释起到了关键的限制作用。举例来说,当一个人赞美你时,他的表情是艳羡的,动作是正面的,无疑会强化赞美的意涵;但如果他的脸上不由自主流露出不屑的神情时,你就很难相信他的赞美之词是真诚的。但这种交流方式之所以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面对面的日常交流中,信息是与信息传递者绑定在一起的,我们既能够听到他说的话,同时也能关注他的表情、手势和动作。换句话说,日常交流中的信息和语境是紧密结合的。
而互联网带来的远程交流,尽管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但它却将信息与语境分离开来。信息文本脱离语境,获得了极大的独立性,但与此同时,一种看似正常实则值得深思的情形出现了:信息的大范围传递与发送者的不在场并存。在远程交流中,人的身体是不在场的,参与对话的双方无法直观地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只能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囿于文字这种媒介的语义多样性(或者说“含混性”),并不能全方位传达交流者的情绪,对话的一方便无法准确理解对方所要传达的含义。因此,尽管电子媒介带来了极高的传输速度,但也因此带来了理解的误差。在这种情况下,传递的信息越多,信息熵反而是增加的。很多时候我们传达的信息会被扭曲,原因就在于在线交流中社交临场感的缺失。而表情包恰恰弥
补了这种缺失,重新建构了意义传递的情境。通过表情包进行交流,实际上就是对现实交流的一种拟态。如果说在线交流是现实交流在虚拟空间的延伸,那么表情包则成为现实生活中表情、手势、动作的一种延伸,它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情感、情绪补充。相对于单一的文字信息交流,表情包所传达的信息更加直观、具体,也细腻,因而能够补足文字交流时的含混性,帮助交流双方更贴切的理解对方所要传达的含义。随着语料库和展现形式的不断拓展,无所不包的表情包甚至能够捕捉进而表征更多微小、含混、不可言说的情绪,避免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在《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一文中所说 ,表情包代表了一种“友好交流的姿态”,因为它自带气氛调节功能,能够拉近交流双方的距离,从而为交流创造亲切、轻松的氛围。而当移动化场景成为交往的主流形态,时间短、节奏快,使用表情包往往又会有“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文字回复尚且需要一系列的打字动作,而表情包只需要一次点击就可以发送,大幅度提高回应的速度。与极快的速度形成对比的是,一个表情包所能传递的含义又能大大超过同等数量级的文字信息,传播效率高,适应了人们在瞬息万变的交流语境中快速获取、反馈信息的需求,这或许是表情包从PC互联网一直流行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因。
表情包的青年亚文化特质:英国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平民阶层的青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青年亚文化出现新的变化,从表现为对阶级、种族、性别主流文化的反叛抵抗转变为“娱乐至死”狂欢式的文化消费。
1、内容上:仪式抵抗与娱乐狂欢式的文化消费
表情包是典型的青年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显现出越轨与异端的倾向,在表情包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张扬个性、解构经典、颠覆传统、反对严肃、嬉笑怒骂、娱乐至上。这类文化与父辈文化、主导文化、主流意识形成矛盾。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肯定了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上的极大富足,认为人们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从注重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过渡到注重消费物品的符号价值。青年群体在表情包中所运用的话语方式与图片样式构成了青年群体含义丰富、风格独特的符号系统,成为其区别于主导文化、成人世界的基本标志。表情包的符号系统成为青年群体网络狂欢与文化消费的形式,青年群体通过获取表情包的符号意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2、形式上:拼贴与同构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费斯克认为拼贴是“一种即兴或改编的文化过程,客体、符号或行为由此被移植到不同的意义系统与文化背景之中,从而获得新的意味”。拼贴是表情包最重要的制作方式与表现形式之一,网友将网络中的图片素材与网络用语移植、组合、拼贴在一起,制作成表情包。网络中互不相干的图片素材与文字语言相结合,原来图片所蕴含的意义被颠覆,配上新的文字语言,一个富有青年特色的表意系统就形成了。表情包将形形色色的人物、调侃戏谑的语言、举止夸张的动作、搞怪逗趣的神情等元素组合、拼贴、杂糅在一起,形成大杂烩似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威利斯在《世俗文化》一书里认为,“同构”使一个群体的价值和生活方式之间,以及它的主体经验和它用来传达核心关切的符号形式之间存在“象征性的吻合”。在表情包的传播中,青年群体的价值认知及文化理想与表情包这种文化符号之间存在一种同构。当代的青年群体个性张扬、敢于表达自我,头脑灵活、创造力强。他们喜欢幽默、轻松、富有趣味的表述方式,同时厌弃一本正经、墨守成规、虚伪做作的行为方式。在上述青年群体价值认知与文化理想基础上形成的表情包,图片的审美性、优雅性、鉴赏性并不重要,青年群体所关注的是图片的趣味性、戏谑性与颠覆性,这才是他们所重视的价值。
表情包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原因:
1、“UGC”的创作模式解放话语权
传统媒体时代,媒介资源掌握在官方机构手中,用于传播主流思想文化,并且绝大多数属于
单向传播。青年群体渴望抢占话语阵地,用于表现自我,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却没有相应的渠道。互联网的崛起,网络媒介所拥有的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质迅速吸引了大批青年群体用户,一种由用户生成内容的“UGC”模式广泛应用于网络传播中,极大地解放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网络平台尤其是自媒体平台为“UGC”自创表情包的传播提供了天然的渠道,在我国,微信、QQ、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网络表情包传播的主要阵地。
2、“趣味”“玩耍”“娱乐”特质明显
青年群体在表情包的制作及传播过程中践行着他们“游戏人生”的心态,生动活泼、幽默有趣、能给生活带来快乐是年轻人选择使用表情包的初衷。表情包融入了青年群体的社交圈,同时青年群体带着表情包走向世界。读图时代,青年群体运用表情包为自身创造了更为轻松、自由的表达氛围,同时他们利用表情包调侃、开涮一切经典的文化领域与严肃的政治领域使主流文化在表情包的传播中呈现出一种“群魔乱舞”的形象,一切社会话题在青年群体所开展的传播活动中都被赋予了娱乐的意味。
3、紧跟时下流行话题
青年群体是极具创造力并且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与包容度较大,并热衷于追求时尚、新颖的流行文化,他们乐于从自己亲手制作的表情包中获得快乐与满足。时下流行的影视剧、网络段子、网络话题、网络热词、社会新闻、热点事件等均是表情包的素材来源,表情包紧跟时下流行的话题进行制作并传播,基本可与媒介平台上事件或话题的传播发酵速度同步。在广西小伙子录制“蓝瘦,香菇”的视频、游泳运动员傅园慧“我已用尽洪荒之力”的采访视频走红网络后,几乎是同时在网络中就涌现“蓝瘦香菇”表情包与傅园慧表情包。网络世界不断涌现的热门话题为表情包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表情包与当下的流行话题相结合,更增添了表情包的时效性与趣味性。
表情包的传播价值思考
1、促进社交平台中的沟通与交流
相较于文字信息,表情包传播的内容更为生动、活泼、有趣,不仅可以缓解尴尬、紧张、单调的谈话氛围,而且有助于更细腻多元的情感表达。在网络社交平台中,表情包具有不可替代性。传播过程中有些话难以用语言描述,可一个表情包却可以将意思传达得淋漓尽致。表情包对推动网络中的虚拟社交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表情包所代表的图片社交方式也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提供娱乐,释放压力
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与压力,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空间中寻求帮助或寻找发泄出口,因此互联网成为这一代青年的解压阀。表情包“UGC”的制作方式让网民获得动手的快乐;表情包幽默、戏谑的图片形象与话语方式让网民体会“吐槽”的快感;表情包较强的时效性,与当下的热点、社会话题紧密结合,满足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对新鲜感的追求。表情包给网民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成为大众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一种工具。
3、推动表情包的商业变现
伯明翰学派认为主流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对亚文化进行遏制和收编,商业收编是亚文化常见的一种最终归属方式。然而,作为青年亚文化的表情包被商业收编后,它的抵抗性与反叛性将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会变味。笔者认为适当开发表情包的商业价值是有益的。商业的介入,使得表情包的商业价值不断被开发,具体开发方式表现为批量化地产表情包贴图、运用表情包进行营销传播、建立表情包中卡通人物的周边实体店、开发有关表情包的网络游戏等。表情包逐渐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并表现出较高的商业开发价值,推动表情包的商业变现,以此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未尝不是可取之道。
4、误导青年价值观的形成
首先,网络空间中存在多元的价值观,大量审美趣味低下、语言粗鄙的表情包在网络空间中散播。然而青年网民群体往往缺乏良好的辨别能力,容易被网络中的错误价值观所裹挟。其次,表情包所运用的图片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青年群体的理性思维能力,哗众取宠、毫无实质意义的图片符号成为关注的重点。最后,网民运用表情包恶搞经典文化与严肃政治领域,消解了青年群体对经典文化、庄严历史、政治领域的敬畏之心。长此以往,不仅造成青年群体整体鉴赏能力与审美水平下降,同时会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表情包的传播优势与它的正效益,规避表情包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一代是制作与使用表情包的中坚力量。表情包也集中的体现了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基于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入手,分析表情包的青年亚文化特质,从表情包的传播中窥探青年群体的思维活动与行为特征。
我们为什么需要表情包
首先有一点必须明确,表情包不是刚需,和文字比起来,表情包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过现在的表情包已经成为了半个刚需,很多用户没有表情包聊天很难进行下去。表情包之所以在网络聊天中如此重要,是由网络聊天的特性决定的。
网络聊天和面对面聊天相比区别有以下几点:
速度:面对面的交流速度非常快,而网上聊天速度相对很慢;
信息:面对面语言只是交流信息获取的一个途径,表情,动作都会含有大量的信息,而网上聊天看不到,自然没有其它信息来源;
目的性:两者都有可能是娱乐或者工作,没有显著的差异;
可获得性:面对面的要求很高,时间地理位置都有要求,而网上聊天几乎没有任何要求,随时可以沟通;
熟悉度:面对面聊天大多数情况下都发生在熟悉的人之间,而网上聊天不一定,比如:游戏中,论坛上,聊天双方认识的可能性并不高;
气氛:面对面聊天考验双方的聊天水平,现在很多人对于聊天不是那么擅长,而网上聊天要求低了很多,大多数人都不会紧张;
未知性:面对面可以了解到对方的很多信息,未知性较弱,而网上聊天对于对方的了解很少,对于性别,外貌以及年龄都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通过上面的对比可以了解到表情包填补了哪些空白从而知道表情包的价值,表情包的主要功能如下:
传递语言之外的信息:网上对话没有表情肢体等信息,很单调,所以需要一个新的信息传递方式;
活跃气氛:网上对话互相都是陌生人,一个表情是破冰的绝佳选择;
增加人设:网上对话的对象是未知的,用户对其有一定的幻想,表情包一定程度上为用户增加人设,试想,一套很可爱的表情包是不是可以塑造一个萌妹子的形象;
自行体会:给个表情自行体会,多用于熟悉的人之间,他们是一群不用打字使用表情包就能够完成对话的人。
随着现在生活压力的增大,除了上述的作用之外,表情包也是释放压力的完美方式之一。生活中的苦难有很多,适时使用表情包当一回可爱、萌新、大佬也是不错的体验。
表情包是无话可聊时的法宝,相互熟悉的人就算是斗图也可以玩的很开心。
表情包的发展
(以下的发展顺序并不代表实际的发展历程,因为很多内容的发展过程都是重叠的。)
1.颜文字—1.0时代
最开始是颜文字,最早诞生的颜文字应该就是一些很简单的符号,比如:“-D”、“==”等样子。
虽然和现在的颜文字比起来太过简单,内容也不够丰富,但是它们对于表达语言之外的意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上图为输入法自带的颜文字功能,因为该功能是来自于输入法。所以可以简单的做到跨软件使用,不论是聊天,社区还是短信都可以无差异的使用这些表情。这一点优势是颜文字独有的,表清包则不行,表情包大多数都只能够在一款软件中使用,要想在其它平台使用操作就很麻烦了,需要通过截取为gif图片等方式来完成这一点。当然颜文字的潜力显然不仅上面提到的这么一点,还有更加高级的用法。
2.小黄脸—2.0时代
QQ小黄脸是很多人的表情包启蒙了,相比较颜文字而言,小黄脸是真正的图片。并不是由一堆字符组成的伪表情。相比较颜文字而言,QQ表情拥有更加多的细节,能够在更小的体积中展现更多的信息。后来很多的软件也推出了自己的表情包,这些表情包可以被统一称之为小黄脸,它们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表情只有头部,且结构相对简单。
3.贱、萌、丧—3.0时代
小黄脸已经让用户了解了表情包,完成了对用户的教学工作。这时候,小黄脸的局限性也体现出来了,它不够好玩,发小黄脸不如发一些流行的图片有意思。很多用户都收藏了不少有趣的图片在聊天的时候使用,很多网站也提供了聊天图集的下载。这个时期的表情包除了补充人与人之间网上聊天的信息匮乏之外,也充当了释放压力的角色。这一点和游戏其实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沉浸于一个角色当中,好像自己就是那个人。这个时期的表情包承担了用户卖萌、耍贱、扮丧的需求。
4.乱入时期—4.0时代
经过了前三个时期的发展,表情包更加开放化了,其来源也从专人制作过渡到了人人皆可以制作的地步。而且此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表情包不再是一套一套的了,很多单个表情也逐渐流行了起来。此外,除了二次元的表情之外,三次元的人也逐渐加入了进来,著名的有金馆长等
总结
表情包源于表达需求,发展于网络社交。发展的大致顺序也是设备机能发展的顺序,最早短信还是不支持发送表情的,因此那个时候只能够使用颜文字来代替表情包。后来随着QQ的兴起,真正意义上的表情包出现了,那个魔性的小黄脸也是一代人的记忆。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网速的提升,表情包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更多的细节,更多的种类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想法。现今,随着用户水准的提高以及软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完成以前专业人士才能够做到的事情。UGC的内容大量产生,表情包也是UGC的受益者之一。网络文化影响力的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表情包题材的丰富性,现在的表情包已经进化成为了一种社交文化。表情包能够反映人的心境,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需要按照社会规则生活,但是心中住着一个调皮的孩子,只有在网络聊天的时候才能够释放出那个真实的自己。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04:50: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45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表情包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表情包资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