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怎样调节情绪)
南宋四大书院
南宋四大书院指的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四大书院”的说法始于宋代,当时私人兴学之风盛行,民间书舍多不胜数,最为代表的是宋代四大书院。作为传道授业的场所, 书院历史悠久,是当时时代的结晶而又引领了时代,是理学思想的阵地,同时也是各种思想交流的中心,宋代文教之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大功绩。
1.岳麓书院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内,为四大书院之冠。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岳麓书院的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也是唯一中国古代延续到现在的学府。岳麓书院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书院,也是历经战火最多的书院。
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有31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最早的书院的雏形,是在五代时期,这里就有办学。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1
住宿的场所。南宋时期,有“朱张之学”为正宗的学术传统,元代,战火洗礼,后承宋制,书院办学继续发展,近代受日本战机轰炸,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
2.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山谷中,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已有1000多年历史。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堂。1996年,白鹿洞书院连同庐山风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着“海内第一书院”的美誉。
白鹿洞是一个山壁上挖出的半圆形石洞,高4米、宽4米多、深6米多,内墙砌以花岗岩石、地铺石砖,皆较平整,一只小石鹿蹲卧在石基上,后面有一块屏风大的石碑,上面刻有《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文为清代顺治年间任洞主的熊维典所撰。说的是这里当初的白鹿洞有名无实,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间由南康知府王溱挖山开洞而成。此后王溱还写了一篇《新辟石洞告后士文》,说明白鹿洞名震天下却无洞,开洞可以使先哲遗迹不泯,使后2
人之景仰愈久愈切等等。洞的正壁上刻有王溱所书的《鹿洞记》。
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布局考究,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而构成五大院落,分别为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士子楼,每一组院落又各自有两至三进建筑。
白鹿书院的整个建筑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其屋顶的结构为人字形硬山顶,具有清雅淡泊之气。其中的“紫阳书院”因朱熹而命名,朱熹的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它位于白鹿洞书院的东边,由门楼、崇德祠、行台等建筑组成,碑廊中有修建记文、洞规教义、诗词歌赋、游记题词等各色字碑。
3.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城北3千米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隋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宋景祜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为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嵩阳书也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范纯仁等很多名儒,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3
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北宋时,嵩阳书院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无愧中国古代的顶尖大学。史学家司马光被认为是程朱理学的第一代传人,他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世宗柴荣将嵩阳寺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太乙书院又改为太室书院,宋太宗御赐“太室书院”匾额。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朱熹、韩维、李刚、吕海等也在此讲过学。
明代,政府重视科举制度发展官学,嵩阳书院在遭抵制下经历四次的禁毁。直到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嵩阳书院又逐渐恢复了发展。明嘉靖年间(公元1526~1530年),登封知县侯泰在嵩阳书院旧址上重建书院,恢复了嵩阳书院之名,并建造二程子祠。道统祠是嵩阳书院比较有特色的建筑。它面阔三间,棂门槛窗,歇山式滚脊灰筒瓦覆顶,殿内供奉帝尧、夏禹、周公石膏头像,后壁悬挂帝尧、夏禹、周公当年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活动情况的大型图案。
道统祠是嵩阳书院比较有特色的建筑。在古代,儒家倡导有道统就有治统,因为“治统得道统而盛,道统赖治统而4
光。”祭祀道统三圣人是嵩阳书院的传统,而且在中国古代书院中,也唯有嵩阳书院保存着这种祭祀形式。道统祠柱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所作,是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意思是,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条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
4.应天书院
应天府书,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五代后晋时期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
应天书院修建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流传最广,人才最多,其前身是南都学舍,北宋初期,书院多建设在山林胜地,唯有应天书院在闹市区,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为兴学的初始。范仲淹在书院当院长时题记“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可见当年的书院的恢弘气魄与学院风蔚然成形。
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又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5
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随后由于晏珠和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元代赵孟瞓在《义学记》里记载:“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之变,金人南下。赵构建南宋于应天府,不久迁往临安,宋钦宗时应天府书院毁于兵火,久废近250年。其后从元朝到清朝之间,应天府书院屡建屡废,名称也不断更改。
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应天府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进行修复,重建的应天书院按历史文献记载恢复原貌。完成了仿古围墙、大门、崇圣殿、道路、门前广场、状元桥以及院内外绿化等工程,总建筑面积4116.8平方米,成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旅游景点。
6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02:5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44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南宋四大书院.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南宋四大书院.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