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播种的季节)
世界睡眠日丨压力再大,也不要忘记好好睡觉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熬夜】,可获取《2020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德语里有一个单词:
“Frühlingrwachen”,意为“春醒”
三月的此刻,城市正在复苏,春天从地下生根发芽,开始占据我们生活的角落。
而橙子估计是最早看到温和并带有一丝凉意的晨光升起的那群人。
毕竟,她已经失眠好一段时间了。
26岁的橙子毕业于新闻专业,两年前被公司挖去上海做新媒体。
从三线城市到魔都,从普通编辑做到总编,她的职位在不断晋升,薪资也不断地涨。
新媒体行业发展瞬息万变,没有人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
所有人就只能保持焦躁,一直等待。
工作性质让橙子习惯晚睡,这段时间里,她翻着不同的公众号,重复着复制粘贴收藏的动作;也在观察同类账号在做什么,创新点在哪里?
接着就是各种刷抖音,微博,小红书,知乎等,努力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不断涌现创作灵感。
时间一长,她睡不着,失眠了。
失眠的情况断断续续持续了两年多,期间她也有找过各种方法缓解自己的失眠问题。
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大,她几乎每天都失眠,有天甚至失眠到五点钟。
刚好,天就亮了。
看着镜子中憔悴的自己,失落感突然涌上她的心头,身体也开始出现状况。
这次,她慌了,她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和自己不要脸的耗下去了。
她下定决心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01
是什么影响我们的睡眠?
两个影响睡眠的基本因素是:
睡眠周期和睡眠时间
完整的睡眠周期,就是大家熟悉的90分钟完美睡眠周期,具体可以打开我们昨日的【Weekly】进一步了解。
一般来说,如果保持每晚有合理的4~5 个睡眠周期,约 6~8 个小时(具体视个人情况而定),并且始终在相近时间点入睡,那么从理论上来说:
无论我们的入睡时间有多“不正常”,都不算熬夜。
但如果不能保持自身所需的睡眠周期,我们可能就会面临【睡眠剥夺】,即【熬夜】带来的后果。
02
心理层面导致的睡眠问题
据《2020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统计:
睡眠问题的产生除客观因素外,占比像橙子一样因主观因素如心理层面的人数越来越多。
其中,
47.5%的人睡眠出现问题的根源是没有正当宣泄情绪压力大的渠道;
52.5%因为情绪引起失眠;
46.6%因为焦虑烦躁引起失眠。
事实上,精神上的障碍或者是心理健康上的情绪问题都存在睡眠问题。
主要还是与现实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有关,加上绩效、房租、家庭……种种现实问题带来焦虑,同时也困扰数千万失眠者。
这些数据现实告诉我们,从心理层面上改善睡眠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03
调查显示:
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是51.8%的人熬夜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工作、应酬,有30.5%的人认为睡前联想导致精神高度紧张甚至恐惧是熬夜的主要原因。
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年轻人熬夜主要有着以下五大表现:
•
晚睡拖延症:明明很困了,还要挣扎再刷刷短视频,追追剧;
•
自我惩罚式熬夜:外界或内在情绪因素导致的自我晚睡惩罚或折磨,这与抑郁症的人群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报复性熬夜:白天的高压环境,促使夜晚的放纵式消耗;
•
淘宝守卫者:针对23点-凌晨3点的购物狂;
•
双标型熬夜:娱乐时忘掉时间的彻夜狂欢,工作时惜命的晚安。
但令人可惜的是,很多人却还没有意识到睡眠问题的严重性。
因为工作、学习、娱乐等原因而熬夜的人长时间忽视睡眠问题,认为自己只是一时晚睡并无大碍。
然而,往往在长时间持续很晚入睡,或通宵熬夜后,会发现想要在正常时间入睡是十分艰难的,这时就会出现失眠的问题。
其中,996群体、年轻妈妈和00后群体成为失眠问题中备受关注的潜力失眠群体,这三类人群,每个夜晚都在主动熬夜和被动熬夜中交织徘徊着。
失眠的严重性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从而导致失眠问题愈加严重,甚至可能发展成临床意义上的失眠障碍。
04
不是所有的失眠都是睡眠障碍
但我们纠正的一个误区是:
失眠和睡眠障碍并不是一回事,
并不是所有的失眠都是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就是人们常说的“睡得不好”,不满意自己的睡眠质量、周期和数量,从而导致白天痛苦和损害是睡眠障碍的核心特征。
睡眠障碍经常会伴随着抑郁、焦虑和认知改变,持续的睡眠紊乱
(包括失眠和过度困倦)是后续发生精神类疾病和物质使用障碍风险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而失眠其实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是:
•
入睡困难
•
很难维持睡眠,频繁的醒来或者醒来之后很难再次入睡
•
早醒,且不能再入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失眠症状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长期遭受(超过一个月或更长时间)以下一个或几个症状困扰。请尽快向专业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
难以入睡:不能放松心情、持续思考、焦虑;
•
难以维持睡眠:经常在夜间醒来无法重新入睡、缺少深睡、睡眠不足等症状。感觉不安,睡醒后缺乏满足感;
•
醒后疲倦:起床时间早于平时,醒来后感到疲倦,焦虑,易被激怒,注意力难以集中及记忆力减退、日间嗜睡;
•
久治不愈:时常担忧失眠和及其后果,引起过度焦虑与不安感,陷入失眠⇆焦虑的恶性循环之中。
从大数据调查统计和文献研究中得知,当今社会,绝大部分失眠问题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
医学专家表示,睡眠状况与心理问题息息相关,比如焦虑的人常会“睡不着”、神经衰弱的人时常“睡不香”,而躁狂的人通常会“不想睡”。
睡眠问题是不是很难得到治疗呢?
05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想法和行为来改善自己的睡眠问题,这正是阻止长期失眠的恶性循环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BT-I)。
关于失眠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重点在于帮助我们发现有问题的想法和行为。
而专门针对睡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所有干预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帮助你重新找回身体自然的节奏
专门针对睡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作为药物补充治疗的有效方法。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在关于失眠症的科学研究会议上得出结论:
CBT-I是治疗慢性失眠及其影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如果尝试这类改变日常生活中的睡眠卫生行为习惯,在一周左右还是无法改善睡眠质量,应当立即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专业的医生/咨询师能根据现有的临床实验数据,结合患者的具体疾病提供最适合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大部分人提供最佳的恢复机会。
擅长失眠领域的医生
06
写在最后
今天是第17个世界睡眠日
今年的主题是
“规律睡眠,健康未来”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天有3亿人被睡眠问题折磨着。
每个人的睡眠习惯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睡眠时长各不相同,在社会导致我们的睡眠时间越缩越短的情况下,睡眠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
生活压力再大,也不要忘记好好睡觉;
莫让熬夜成常态,再忙,身体管理也是第一位;
也别因舍不得睡而“报复性熬夜”。
毕竟,我们活着最大的乐趣,不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吃喝玩乐,睡得着,睡得香吗?
关于泊恩
泊恩心理PsyBene是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d Medicine,
EBM)以及循证心理实践(Evidence-Bad Practice, EBP)为基础的临床精神心理专科门诊,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临床证据、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根本,致力于为每一个来访者提供“科学循证”的心理卫
生服务。
泊恩心理竭力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精神心理问题,纠正对精神心理问题人群所抱有的偏见,了解精神卫生常识并预防心理问题。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困扰,可直接通过下方二维码与我们联系,泊恩心理全力为您服务。
〓 泊恩声明 〓
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对于该文章拥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改编、转载,该文章由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
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的疑问或者建议,欢迎通过公众号联系在线客服提交反馈。
✨一次分享,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3-12-26 03:46: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41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世界睡眠日丨压力再大,也不要忘记好好睡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世界睡眠日丨压力再大,也不要忘记好好睡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