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的道理)
剖析底层人生,彰显人性大美 ——《老王》教学案例-中学语文论文
剖析底层人生,彰显人性大美 ——《老王》教学案例
薛瑞雪
【案例背景】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单元,该单元精选的五篇课文都是通过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普通人的叙写来表现、阐释“爱”。其中杨绛先生散文代表作《老王》以患有眼疾、生活艰苦、地位卑微的三轮车夫“老王”为对象,将其与自己以及自己一家人的交往点滴汇聚成篇,展示了一个虽穷苦、卑微的底层人物却有着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对“不幸者”的爱心。
【案例描述】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我们学习中可以先整体把握内容,概括理解作者与“老王”交往的事件及表现出的人物的品质,然后在具有有深意的语言学习中,获得内容深层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
一、激趣导入,提高参与主动性
有效导入是课堂教学高效的起点。
导入问:“大家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课文题目‘老王’能不能改成‘三轮车夫’或者‘王老’呢?(这一问题目出乎同学们的预料,于是他们自主思考或合作谈论作答,最后形成一致的答案,不能改)
生概括答:①“老王”这个称呼比较口语化、比较亲切,显现了作者与这个三轮车夫的熟悉,地位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的友善;②“三轮车夫”是对拉车的社会
上地位比较低的一类人的称谓,没有指点具体的人,另外这也有着蔑视和瞧不起的味道;③“王老”是对人的尊称,往往是对德高望重的王姓长者的称呼,这里虽有对这个三轮车夫的敬意,但是不符合作品中人物的身份。
引入课文问:“同学们回答的是比较准确的,这表明同学们课前预习中对内容研究得比较到位,那么,我们来进一步阅读,分析下老王的身份,概括下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如此,我们学生定位了阅读方向,也有自主学习的任务,能够带着情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活动。
二、深入文本,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课前预习,学生大致把握内容,也能自主地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但是精准的分析出“老王”的形象,通过事件的概括中折射人物的品质需要老师指导和提高。
1.老王不幸的情状。
师问:“老王”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在课文的前半部分寻找并概括作答。)
生答:“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等内容得出“老王”生活窘困的“难”;“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可见“老王”瞎眼病眼的“残”;“哥哥死了,两个侄子没出息”“打了一辈子光棍”老来无依的“孤”;再有居无保障的“穷”。
学生找出这些内容,难度不大,而精准的用难、残、孤、穷来概括“老王”的不幸却有难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们压缩内容、找关键词的方法来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2.老王善良的表现。
师问:老王是怎样和杨绛先生一家熟悉起来的,他帮助杨绛及杨绛一家做了哪些事情,在做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什么品质?(我们让学生阅读、概括“老王”与杨绛先生的交往事件。)
生答:“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送冰的大小比较中显“老王”的忠厚诚实很本分;“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送钱先生看病表现出困境中“老王”心里为他人着想讲仁义。“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老王”热情周到关心人。“送香油和鸡蛋”却说不要钱——知恩图报有良心。
老王的这些“善”是底层人物身上品质的光辉,这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感悟,学生能够分析出来,锻炼和提高了分析、概括与归纳能力。另外,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讨论:“老王”的临死前都要上门向杨绛致谢,让同学结合内容分析缘由。
三、研习语言,探讨作者的情感
经历过文革的杨绛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与那些落井下石、无事生非者相比,底层的老王却让作者感到欣慰,更感到愧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师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暗含着作者什么情感,如何理解?
生答:字面意思是“我”(杨绛)是“幸运”的,老王是“不幸的”,这里是杨绛没有能够很好的帮助老王而感到愧疚。
师追问:分析句子含义,要指出句子中一些指代的内容,这虽是浅层理解,但是也是必须的,你掌握了理解句子的方法。但我们想想,杨绛的这句话难道仅仅是她个人的“愧疚”吗?,没有更广更深的含义和情感吗?
生补充:“幸运的人”是指杨绛一类的人,“不幸者”是指老王一类人,这句话
表达出作者无限愧疚之情,也表现作者渴望全社会“幸运”者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不幸”的弱者。
师追问:但是我们可否联系“文革”这一背景作答呢,要不要联系作答呢,请大家再思考,组织好答案。
生补充:……还显现作者渴望社会要有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也表现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揭示和批判。
师拓展问: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特定年代杨绛也是“不幸的人”,但是她却眼光向外发现更不幸的人,向老王这样更弱势的人表达愧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看待自己的呢,又是如何对待“不幸的人”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可以就校园拖垃圾的老人,校园门口经常出现的乞丐、街角补鞋匠等谈谈自己是怎么对待他们的,自己以后将怎么对待他们,从而让学生获得人性美的感染和个人品质的提升。
【案例分析】
这一教学案例首先重视着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通过问题探讨的互动开展教学,显现素质教育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学活动中,层次清晰,抓人物的形象和品质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能够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完成内容的把握、分析与概括;再次,扣住文章语言进行研讨,从而在记叙、议论等内容的分析中,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并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身边的弱势群体和个人对其看法和做法的比较中进一步领会老王生活的艰辛,从而感受“不幸者”的品质,生出同情心,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道德观。如此,教材的生活化处理,能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活动中获得情感共鸣,获得“爱”的情感。但不足之处是引导学生准确分析和概括上不够细致。整体而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流程清晰,教学目标达成较好。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19:5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40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剖析底层人生,彰显人性大美 ——《老王》教学案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剖析底层人生,彰显人性大美 ——《老王》教学案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