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搭铁线)
咬文嚼字
1、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学习目标
2、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学生活动
目自
主
研
讨
标与导入
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其次,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教学设计
自学与诊断
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思考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学生活动
检
测
与
评
价
检测与纠错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是: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教学设计
在议论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诸葛亮比三人高米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切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最佳性。
总结与升华
讨论:两人见解不同,应该怎样看?
答:两人见解并不矛盾。 “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如果为的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再则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正能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咬文嚼字”的功夫。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以后再慢慢“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就豁然贯通了。“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构不成彼此否定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别的读书方法。
《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21:5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36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学案3:第8课 咬文嚼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学案3:第8课 咬文嚼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