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咬文嚼字原文

更新时间:2025-02-23 21:04:44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识事)

咬文嚼字原文

篇一: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一、 分析评价课文中的观点

二、 从课文的内容、方法中获得一些写作的启示

三、 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设想

一、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

学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传统讲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小老鼠看书打一成语? 答案:咬文嚼字 提到咬文嚼字,人们

页 第 1

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度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学常识积累:本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二、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安徽桐城出俊杰,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初中时学过姚鼐的《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页 第 2

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

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教师板书)。 1.给下列字注音:

倒涎( xián ) 深恶( wù )痛绝

没镞( ) 咬文嚼( )字

岑( )寂 尺牍( )下乘() 2.解释下列词语: 镞: 援引:

不即不离: 深恶痛绝: 3.辨析词语:

①斤斤计较——锱铢必报②顺畅——通畅 ③简洁——简练

页 第 3

四.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粗读课文,概括总结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文章共分8自然段。 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 没有凝练。

(4)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 5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6) 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

页 第 4

的,偏于个性的,不

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7) 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 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8) 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 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用一句话概括: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六、咬文嚼字,品读课文

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

页 第 5

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1、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明确: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2、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明确: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具体品味

1、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让学生找出第一个例子朗读,体会“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与“你是没骨气的文人!”中的情感变化 两种句式的区别。

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2、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

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 为

页 第 6

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例一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这一组你这句式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气,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总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现出。)但它是不是就“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呢? 我们接着看下一个例子: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着你不是的一点讥讽的意味,你若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若是改成“你这”便没有这种神情了。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此二句差异在于褒贬之意,其次在语法上也不同。1-2段:选择句式,符合语法 例二:3-4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史记》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王若虚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看似改得更为简洁了,却也把原文表达的意味也简化了。原文中“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

而惊讶的意味,“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很斩截的意味,改过之后,便索然无味了。 这一例告诫我们要:繁简得当,意味深

页 第 7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例三、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面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例可以概括为:细细推敲,品味意境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明确: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动字即动情。 问题: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问题: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 明确:第6段是善用联想意义,点铁成金。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反面的,陈词滥调。两段正好正反对照。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

页 第 8

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说明善用联想意义可使诗的意境丰富蕴藉。

问题:“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问题: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问题: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 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问题: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举有关“套板反应”的例子,说明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呼吁文学创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写出上乘佳作。

七、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八、

页 第 9

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篇二:咬文嚼字导学案(含答案)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页 第 10

1.给加点字注音。

2.对下面加点字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C )

A.端木遗风(端木,即孔子的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卖,家有千金)柳岸灞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杀青(古人在竹简上著书,为了便于书写和...

防止虫蛀,先把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C.兴会(高兴,得意)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

D.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

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填空。

朱光潜,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当代著名_美学家_、__文艺理论家__。他的____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4.“咬文嚼字”本义是什么?在本文中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A、过分地斟酌字句。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

页 第 11

整思想和感情

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第一层(1至5)通过三个例子——(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句 )( 贾岛“推敲” ),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密切,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_思想 _和_情感__的调整。

第二层(6至7)从正反——(善用联想意义 )( 反对”套板反应” )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8段)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对文字创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_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合作探究

反复阅读课文,分析作者所列举的例子,并浅谈启发。

四、自主检测

1、对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咬文嚼字(jué) 锱铢(zhī)斟酌(zhēn)

B.镞矢(zú) 胸襟(jīn)剥啄(zhú)

C.岑寂(cén)王嫱(qiáng) 付梓(zǐ)

D.尺牍(dú) 下乘(chéng) 憎恶(ě)

解析:A嚼 jiáo 锱zī B 啄 zhuó D 恶 wü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A.透彻 词藻 流弊甚远 研究一番

页 第 12

B.类形 苦茗 中石没镞 自鸣得意

C.捉摸 玩索 索然无味 斩钉接铁

D.搅扰 自励 语言凝练 纸离破碎

解析 B 类形-类型 C斩钉接铁- 斩钉截铁 D纸离破碎-支离破碎

3.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他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作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

4、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A )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闹 ③火 ④笑B.①潜②轻 ③蓝④笑

C.①润 ②闹 ③蓝 ④春D.①潜②轻③火④春

第二课时

一、阅读《咬文嚼字》一文,完成下面练习。

1、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

A.“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页 第 13

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A.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原因在于“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B.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凡多三石字”,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其中区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C.古今人都赞赏“推敲”故事中“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作者认为二词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贾岛要表现的意境是什么。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页 第 14

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

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应重视直指的意义。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创作要努力走出套板反应。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二、当堂练习

(一)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则经过多次修改,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据洪迈《容斋续笔》)试说说为什么用“绿”字最好?

参考:“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

页 第 15

思,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极其富于表现力,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及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致。

(二)《无题》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妇:妻子。 将,音jiāng,带领。 雏:音chú,是幼鸟、小鸟的意思,这里是指孩子。 鬓有丝:两鬓有了白发。慈母泪:当时作者的母亲在北京听说作者已经被捕的谣传,因忧虑焦急而掉泪。 变幻:变化,变换。大王:指当时的国民党新军阀和地方实力派的头子。

“城头变幻大王旗”是指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地方实力派之间的军阀混战。成新鬼: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青年作家李伟森,柔石等五烈士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上海龙华。 刀丛:指当时的白色恐怖。缁衣:音zī,黑色的衣服。[1]

其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原为“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试说说改动前后的词语含义有什么不同

参考:“眼看”为睁眼看着,是客观描写,也是无力救援的表现;而”忍看”则写出了悲愤之情。“刀边”已见到敌人的血腥,诗人的激愤,但可能是孤立事件;而改为“刀丛”则可让人联想到整个

页 第 16

社会的黑暗,又可见到投身到艰险的对敌斗争中的诗人的形象。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在文学阅读或写作上,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根据文意回答,何为套板反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好创造动机是仇敌?

参考:在事物发生时,毫不斟酌的使用一些眼前立即想到并安于此的套语滥调。

联想起于习惯,因为习惯而划滑入“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

4、思考课后练习二,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马、朱所强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马强调要广泛摄取知识,使自己成为博学之士,故不能“太滞”,不能“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朱强调的是:对待文字的态度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这里“严谨”与“博学”并不矛盾。

二、分组展示

三、精彩点评

四、当堂练习

页 第 17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

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应重视直指的意义。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创作要努力走出套板反应。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 )

A.姚明意外受伤,近几场赛事只能作壁上观,但火箭队仍然取得了22连胜。....

有人认为他们很有些运气成份。

B.对于主持人读错音,有人觉得无伤大雅,但其声音经电视等媒体一传播,....

再小的错误也会放大,因此应当特别注意。

C.试想,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自言不是永远的称职溥导,

页 第 18

更何况望.

其项背的那些年迈的博导们了。 ...

D.一些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足,往往错字连篇,病句百出,其错误之多,常

令编辑目不暇接,想帮助修改都改不过来。 ....

篇三:咬文嚼字练习及答案

咬文嚼字【同步达纲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婵娟(chán) 倒涎(xián) 锱铢必较(zī)

B.援例(yuán)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

C.蕴藉(jī)灞桥(bà)举不胜举(shanɡ)

D.付梓(zǐ)斟酌(zhēn) 岑寂无声(c?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附带炼字深恶痛绝

B.斩截 玩索 孤零零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B.不过它更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意”。

C.“推”可以无声,“敲”会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页 第 19

D.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必须都有的好习惯。

4.下列句子中,括号处应填的一组关联词是

①( )是阅读( )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②( )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 )语言的精练( )吻合,你( )会逐渐达到艺术美。

A.不管 还是 只要 和 或 才

B.无论 还是 只有 或 和 就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 C.无论 或是 只有 和 与 才 D.不管 或是 只要 与 和 就 C.搅扰迷离 枝离破碎 D.尺牍自励 推陈出新

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

页 第 20

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5.这段文字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6.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1)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鲁迅诗)

(2)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啊! 改句: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谁是最可爱的人》)

7.谈谈自己从作者对“推敲”例子的分析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3题。

页 第 21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

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 )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 )。既是( )的,( )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8.用原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字的直指意义”和“字的联想意义”的特征。

①直指意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想意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填空。

文中作者把“直指意义”比做______,把“联想意义”比做___________,这样做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页 第 22

10.“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一句中的“确定”与“控制”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11.文中画括号处,依次填充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个别游离个别 游离

B.个性 游离 个性 游离

12.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前后是否矛盾?

13.本文段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古文与白话(节选)

朱光潜

现代人作诗文,不应该学周殷盘庚那样诘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人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文应比说话精练,诗更比散文精练。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看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 C.游离个性 游离 个别 D.个性游离 游离

个性

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①),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规律,作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②),说话所用

页 第 23

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数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在哪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免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丰富了。

“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肯放弃常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它是一种毛病,因为它容易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因为它在流动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方便。看重这种方便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征,维持它和“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张诗有特殊的“诗的文字”。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势力。另外一派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在欧洲文学史上发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时期华兹华斯诸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去“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纯粹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练的土语”为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深思。

1.作者说提倡“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这里的“危险”指什么?

2.第一段中括号内应填的词语是:①___________;②

页 第 24

_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5个字)

3.作者为什么说但丁的主张值得深思?

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作诗应该怎样处理“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原因是什么?

5.下列关于使用语言,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说的语言”既有毛病,也有方便。

B.“白话运动”对写诗无利。

C.书面语言应该破除僵化,保持活性。

D.“写的语言”会使写诗走向极端。

E.诗文的语言要能够精练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高考真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的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

页 第 25

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唯一的字数较少但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代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的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哀而不伤;有的把较长句子精简压缩,变成四音节

页 第 26

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1.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原因有__ (不超过30个字)

2.下列成语中的六个,它们的来源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成语序号

第 27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21:57: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36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咬文嚼字原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咬文嚼字原文.pdf

标签:意义   作者   语言   文字   情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