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食品营养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5-01-11 18:41:0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伟大的母爱作文)

食品营养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食品营养知识点总结

基本概念 食品: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营养:指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

营养素(:主要分为人体需求量较大的宏量营养素和需求量较小的微量营养素。其中宏量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蛋白质以及水。微量营养素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非营养素:非营养素是指存在于植物类草药、食物中,具有与营养素不一致的化学结构,溶于水或酒精等媒介中,对人体产生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调节健康的活性成分。营养学:是研究人类摄取食物所含营养素的学科。人以及多数动物摄入食物以获得足够的营养素;摄取食物后,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养分或养料)以维持生命活动。

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及健康的关系,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方法以及食物资源的开发。

营养价值:是指食物中营养素及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健康:对任何生物体,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这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均衡地输入和输出能量和物质(甚至允许生长)。健康也意味着有继续生存的期望。

亚健康:指身体存在某种或多种不适,但无身体器质性病变的状态。在中国的传媒中,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连续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过往亦称为“第三状态”,意思指健康是“第一状态”,疾病是“第二状态”,而“第三状态”则介乎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既非疾病也非健康。营养不良:或称营养失调,是指由于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营养不良包括两种表现,即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营养指标

平均需要量: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推荐摄入量: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适宜摄入量: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对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一般大于EAR,也可能大于RNI,但小于UL。AI不一定是一个理想摄入量。在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不足,不能计算EAR,也不能求得RNI时,可设定AI来代替RN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指某一生理阶段和性别人群,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都无任何副作用和危险的平均每日营养素最高摄入量。目的是为了限制膳食和来自强化食物及膳食补充剂的某一营养素的总摄入量,以防止该营养素引起的不良作用。营养素: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营养密度:指食品中以单位热量为基础的所含营养素的浓度。

营养标签:指在肉类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各种加工食品上描述其热能和营养素与含量的标签。食品加工:将食品原料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调配等制成各种不同加工食品的过程。食品标签:指在各种加工食品的包装上描述其特点的说明物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构成和修复组织,促进生长发育、伤口愈合。

2、构成机体活性物质,参与调节生理功能。酶类、激素类、抗体及免疫物质。

3、重要的代谢物质和营养素载体。

4、提供能量。4.0kcal / g 或 16.74kJ / g 必需氨基酸(EAA):构成人体Pr的20种AA中,有9种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食物供给

必需氨基酸: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缬异亮亮苯蛋色苏赖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其必需氨基 酸可以互相补充,提高营养价值。

用于:主要用于提高植物性Pro的营养价值

机制:利用各种植物性Pro中EAA的含量和比值均不同的特点

原则:食物的生物学种属越远越好.搭配的食物种类越多越好.不同种类食物的食用时间越近越好

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一)含量(content)

含量*是营养价值的基础

(二)消化吸收率 反映Pro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吸收程度

(三)利用率(utilization)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病因:Pro、E不足 原发性--摄入不足

继发性--消耗

排泄↑

临床表现

1、浮肿型---E基本满足,Pro严重不足

2、消瘦型---E-Pro均不足

3、混合型 综合治疗:1增加营养全面补充营养素 2药物及其它治疗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并发症

4加强护理

必需脂肪酸:人体必需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PUFA,包括n-3系列 —— α-亚麻酸**n-6系列 —— 亚油酸** 脂类的生理功能

1.提供能量:释放的能量为9kcal /(37.56kJ);2.构成身体成分:3.供给必需脂肪酸:亚油酸、α-亚麻酸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5.缓冲外力伤害,保护内脏器官;6.维持正常体温;7.节约蛋白质;8.构成参与某些内分泌激素;9.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促进食欲,增加饱腹感。磷脂

是TG中的一个或两个FA被含磷酸的其它基团所取代的一类脂类物质 磷脂功能

参与细胞膜构成(最重要功能)2.作为乳化剂使体液中Fat处于悬浮状态,有利于其吸收、转运和代谢3.磷脂同FA一样可提供热能 固

醇类

一类含有相同的多个环状结构的脂类化合物,因其环外基团不同而不同 与所有醇类一样,可与FA形成酯

1)细胞膜重要成分

人体90%的胆固醇存在于细胞中

2)体内多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原料

胆汁、性激素、肾上腺素和维生素D等

脂类的食物来源

动物脂肪:肉、鱼肝油、脑、骨髓、蛋黄等;

植物油及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籽、葵花籽、核桃仁等;

亚油酸普遍存在于植物油中,亚麻酸在豆油和紫苏籽油中较多;

鱼贝类食物相对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较多。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瘦肉、脑、肝脏、肾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 含胆固醇丰富的食物是动物脑、肝、肾等内脏和蛋黄。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主要是通过影响大肠功能而起到预防大肠癌、降低血糖、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膳食纤维在量较大时可妨碍消化酶与营养素接触(抗营养过程)使消化吸收过程减慢↓血糖 碳水化物生理功能

1. 供能2.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3.节约蛋白质作用4.抗生酮作用

(二)食物CHO生理功能

主要热能营养素、改变食物色香味型、提供膳食纤维

合理膳食:除了要维持上述这三大类营养物质之外,还要摄入适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素等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需要,维持身体健康,保证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人体热能消耗:热能消耗** =需要=基础代谢+活动+食物热效应

食物热效应 即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在食物摄取、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消耗,此时可引起体温升高

不同食物成分其TEF不同

CHO为5-6%,Fat4-5%,Pro为30%,混合食物约为10%左右。能量消耗测定

基础代谢率**(BMR)

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kJ / M2 ·h)。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 矿物质

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常量元素(7种):钾、钠、氯、硫、钙、镁、磷。2,微量元素(14种,1973年)(21种,1990年)

第一类;人体必需功能的微量元素:铁、铜、碘、锌、硒、钼、钴、铬 第二类;人体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锰、镍、硅、矾、硼 第三类;具有潜在毒性,但低剂量时对人体可能具有必需功能的微量元素:氟、铅、镉、汞、砷、铝、锂、锡 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组分,(2)是细胞内外液的重要成分,(3)保持机体的酸碱平衡,钾、钠、氯离子和蛋白质的缓冲作用。(4)是酶系统中的催化剂、辅基、核酸、蛋白质的组成成分,也是机体某些特殊功能物质的重要成分,维生素(Vitamins)

是参与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化学结构不同、生理功能各异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营养调查 :营养调查的目的是调研特定人群或个体的膳食摄入量、膳食组成、营养状态、体质与健康、生活消费以及经济水平,为改善人群营养和健康状况、进行营养监测和制定营养政策提供基础资料,也为改善食物生产消费、实施营养干预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营养状况评价 :为确定个体、人群或地区的营养状况,需要对营养调查的结果进行评估。营养调查的主要方法分为几类:

膳食调查,体格检查,临床检查,生化检查,体格检查

膳食调查的项目:各大类食物的进食量,热能营养素来源的分布,蛋白质食物来源的分布,三餐的热能摄比例,各种营养素的一日摄入量,用DRI作为比较的基准

平衡膳食四大概念值: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平均需要量(EAR):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也称“生理需要量”。

推荐摄入量(RNI):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97~ 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能量的RNI=EAR 适宜摄入量(AI)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A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营养素摄入量的目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对某特定人群几乎所有个体不产生健康危害的每日摄入量的最高水平。用于计划膳食:

个体

RNI—摄入的目标值;AI—替代RNI作为目标值;UL-作为限制过多摄入的标准; 群体

EAR-结合摄入量变异值或标准差应用(RNI),确定一个特定群体的参考摄入量。用于评价:

个体 EAR—用以检查摄入不足的可能性;UL—用以检查过量摄入的可能性;

群体EAR—用以评估群体中摄入不足的发生率

膳食类型:地区、民族、个人信仰、生活习惯不同而不同,人们长期经常进食食物质与量的组成及烹调方式的类型。

1、素膳:植物性膳食

2、混合膳食:由植物性食品和动物性食品组成,实际应用最广,更好营养作用。

3、平衡膳食 膳食中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配比适宜、既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又可避免因膳食构成营养素比例不当,甚至某种营养素缺乏或过剩所引起营养失调。

4、合成平衡膳食

世界各国膳食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

⑴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⑵ 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⑶ 动植物食物平衡的膳食结构;⑷ 地中海膳食结构。平衡膳食宝塔

1.谷类250—400g,水1200ml

2.蔬菜400—500g,水果200—400g 3.肉类50—75g,鱼类50g,蛋25~50g

4.奶类及奶制品300g 豆类及豆类制品50g~30g 5.烹调油25g~30g盐6g 膳食指南

目的:指导民众合理地选择和搭配食物。

宗旨:平衡膳食

合理营养

促进健康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三、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四、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五、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六、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七、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八、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九、如饮酒应限量

十、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食谱编制

根据合理膳食的原则,把一天或一周各餐中主、副食的品种、数量、烹调方式、进餐时间作详细的计划并编排成表格形式,称为食谱编制。

目的: 编制食谱是为了把“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即DRIs)和膳食指南的原则与要求具体化并落实到用膳者的一日三餐,使其按照人体的生理需要摄入适宜的热能和营养素,以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总原则:满足平衡膳食及合理营养的要求,同时满足膳食多样化的原则、尽可能照顾进餐者的饮食习惯和经济能力。原则: 1.满足营养素及热能供给量 2.各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宜 3.食物多样化 4.选用新鲜和清洁卫生的食物。5.尽量多选择营养素损失较少的烹调和加工方法。

6.其他因素饮食习惯和经济能力7.及时更换调整食谱

强化食品:加有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添加剂,使营养得到增强的食品。是将人体所缺乏的微量营养素加入一种食物载体,以增加营养素在食物中的含量。食品营养强化:根据营养需要向食品中添加一种或多种营养素或者某些天然食品,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过程,简称食品强化。食品营养强化的意义和作用

1、弥补天然食物的营养缺陷

2、补充食品在加工、贮存等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

3、简化膳食处理、方便摄食。

4、适应不同人群生理及职业的需要。5.防病、保健及其它。工程食品的定义:工程食品,又称人造食品和人造营养食品,是指采用现代食品分离技术从天然食物原料中获取有用的营养成分,再以这些营养成分为基础,按照不同的营养需要和配方,再用一定工程技术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结构和特性的新型食品。常见工程食品种类:低能量食品、低脂食品、仿生食品

优点:营养素含量丰富、比例合理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卫生

风味品种繁多 缺点:加工过程可能会造成某些营养成分的破坏

成本可能偏高,其普遍性收到一定影响

仿生食品的定义:仿生食品又称模拟食品,是指以天然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利用食品工程手段,从形态、风味、营养上模拟天然食品加工制成的一类工程食品 肥胖的原因:长期能量摄入过多:含脂肪和高糖的食物增重效果明显,喜吃零食、夜晚或睡前进食都会增加肥胖机会;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造成的肥胖常自幼发胖,且伴有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症;

活动过少:能量无消耗机会,造成能量过剩,脂肪增多,形成肥胖症;

代谢因素:肥胖者合成代谢亢进,脂肪合成增加,分解减少;

内分泌因素:肥胖者胰岛素分泌偏多,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 饮食疗法:

1、平衡膳食并适当控制总能量的摄入:每天总能量不得低于1000kcal;每月减肥0.5-1kg;

2、适量脂肪摄入:应占总能量的20%-30%;用植物油;胆固醇<300mg/日;

3、保证蛋白质的供应:占总能量的20%-30%;尽量选用优质蛋白;

4、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5、适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每天不得低于50-100g;宜占总能量40%-55%,坚持高食物纤维的多糖饮食;

6、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日食盐摄入量保持在1~2g

运动疗法:减肥的运动方式以中等或低强度运动为宜,如走路、骑车、爬山、打球、慢跑、跳舞、游泳、划船、滑冰、滑雪及舞蹈等,减肥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各类人群的膳食与营养 一.孕妇

1.(妊娠初期)每日增加热量150Kcal,蛋白质增加20g/天,且种类平衡,饮食中应含有适量脂肪,饱和及不饱和都需要,但不宜过度。糖类每日摄入150-200g,各类矿物质及维生素摄入均增加

2.(妊娠中期)由于胎儿生长迅速,故需要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ACD还需预防营养过剩,每日均需鸡蛋一个以上,牛奶250ml以上

3.(妊娠后期)子宫压迫胃肠,需少食多餐,消化功能减弱,所以多吃易消化食品。孕妇易出现浮肿,所以盐类不宜过量。

二.乳母

1.热能,每日应摄取2700-3000cal,增加了200-300cal。2.蛋白质,增加25g蛋白质

3.脂类,需增加必需氨基酸摄入。

4.矿物质,多食用含钙食物,还可通过钙剂补充。多晒太阳。5.维生素,各种维生素度应该增加。三.大学生膳食与营养

1.饮食结构:主食保证能量,副食肉类75-100g,豆类50-100g,鸡蛋1-2个,牛奶250ml,蔬菜500克,水果1-2个,动物蛋白或豆类蛋白为主,优质蛋白50%以上,三餐平均分配,补充多种矿物质维生素。2.早餐,提供三分之一能量(全天),保证充足血糖供应,是上午学习的重要保障 3.合理选择零食

4.特殊阶段营养,考试阶段——易头晕脑胀,多吃蛋白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多吃绿色红色黄色蔬菜或水果及肝肾等动物性食品。

四.高温环境下

1.补充水和无机盐(中等劳动强度、中等气象条件时日补水量需3-5L。强劳动及气温或辐射热特别高时,日补水量需5L以上。补水方法以少量多次为宜,以免影响食欲。补充饮料的温度以10℃左右为宜。无机盐的补充以食盐为主。日出汗小于3L者,日补盐量需15g左右。日出汗超过5L者,日补盐量需20-25g。)

2.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每日膳食供给量应为150~200mg硫胺素应为2.5~3mg核黄素2.5~3.5mg)3.蛋白质和热量

第二篇:食品化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化学知识点总结

1、食品剖析的目的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确切了解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和糖类;另一方面是对食品中有害成分进行监测,如黄曲霉毒素,农药残余,多核芳烃及各类添加剂等。

2、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的组成、性质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

3、食品分析与检测的任务:研究食品组成、性质以及食品在贮藏、加工、包装及运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科学认识食品中各种成分及其变化对人类膳食营养、食品安全性及食品其他质量属性的影响。

4、生物体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水

5、蛋白质:催化作用,调节胜利技能,氧的运输,肌肉收缩,支架作用,免疫作用,遗传物质,调节体液和维持酸碱平衡.蛋白质种类:动物蛋白和

植物蛋白。

6、脂肪:提供高浓度的热能和必不的热能储备.脂类分为两大类,即油脂和类脂 油脂:即甘油三脂或称之为脂酰甘油,是油和脂肪的统称。一般把常温下是液体的称作油,而把常温下是固体的称作脂肪 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大类。

7、碳水化合物 在体内消化吸收较其他产能营养素迅速且解酵。糖也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糖类可以分为四大类:单糖(葡萄糖等),低聚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等等),多糖(淀粉、纤维素等)以及糖化合物(糖蛋白等等)。

8、矿物质 又称无机盐.是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细胞渗透压与集体的酸碱平衡,保持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具有特殊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9、维生素 维持人体正常分理功能所必须的有机营养素.人体需要量少但是也不可缺少.10、维生素A:防止夜盲症和视力减退,有抗呼吸系统感染作用;有助于免疫系统功能正常;促进发育,强壮骨骼,维护皮肤、头发、牙齿、牙床的健康;有助于对肺气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治疗。

11、维生素B1:促进成长;帮助消化。维生素B2:促进发育和细胞的再生;增进视力。维生素B5:有助于伤口痊愈;可制造抗体抵抗传染病。维生素B6:能适当的消化、吸收蛋白质和脂肪。维生素C:具有抗癌作用,预防坏血病。维生素D:提高肌体对钙、磷的吸收;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维生素E:有效的抗衰老营养素;提高肌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病。

第一章 碳水化合物

1、碳水化合物的功能:①供能及节约蛋白质②构成体质③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解毒④有益肠道功能⑤食品加工中重要原、辅材料⑥抗生酮作用

一、单糖、双糖及糖醇

2、单糖:凡不能被水解为更小分子的糖(核糖、葡萄糖)①葡萄糖:来源:淀粉、蔗糖、乳糖等的水解;作用:作为燃料及制备一些重要化合物; 脑细胞的唯一能量来源②果糖:来源:淀粉和蔗糖分解、

蜂蜜及水果;特点:代谢不受胰岛素控制;通常是糖类中最甜的物质,食品工业中重要的甜味物质。不良反应:大量食用而出现恶心、上腹部疼痛,以及不同血管区的血管扩张现象。

3、双糖 :凡能被水解成少数(2-10个)单糖分子的糖。如:蔗糖 葡萄糖 + 果糖 ①蔗糖:来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内;作用:食品工业中重要的含能甜味物质;与糖尿病、龋齿、动脉硬化等有关②异构蔗糖(异麦芽酮糖)来源:蜂蜜、蔗汁中微量存在;特点:食品工业中重要的含能甜味物质;耐酸性强、甜味约为蔗糖的42%,不致龋。③麦芽糖:来源:淀粉水解、发芽的种子(麦芽);特点:食品工业中重要的糖质原料,温和的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l/2。④.乳糖:来源:哺乳动物的乳汁;特点:牛乳中的还原性二糖;发酵过程中转化为乳酸;在乳糖酶作用下水解;乳糖不耐症。功能:是婴儿主要食用的碳水化合物。构成乳糖的D—半乳糖除作为乳糖的构成成分外,还参与构成许多重要的糖脂(如脑苷脂、神经节苷酯)和精蛋白,细胞膜中也有含半乳糖的多糖,故在营养上仍有一定意义。

4、糖醇:①山梨糖醇(又称葡萄糖醇):来源: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海藻和果实类如苹果、梨、葡萄等中多有存在;工业上由葡萄糖氢化制得。特点:甜度为蔗糖一样;代谢不受胰

岛素控制;具有吸湿性。②木糖醇 :来源: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工业上用玉米芯和甘蔗渣等制得。特点:甜度与蔗糖相等;供能与蔗糖相同;代谢不受胰岛素调节;不被口腔细菌发酵,对牙齿无害,可作为止龋或抑龋作用的甜味剂。③麦芽糖醇:来源:麦芽糖氢化制得。特点:甜度与蔗糖接近,为蔗糖的75-95% ;非能源物质;不升高血糖,也不增加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的含量,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作为疗效食品用的理想甜昧剂;防龋齿。④乳糖醇: 来源:由乳糖催化加氢制得。特点:★甜度为蔗糖的30~40%;★在肠道内几乎不被消化、吸收、能值很低;★不致龋齿。

二、低聚糖:聚合度为4~10的低聚糖麦芽低聚糖、甘露低聚糖、低聚木糖。具有特殊功能的低聚糖:功能性食品:低热、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纤维素 低聚糖(寡糖)和短肽(寡肽)。具有特殊保

健功能的低聚糖:低聚果糖、乳果聚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低聚氨基葡萄糖。

5、①大豆低聚糖通常是指从大豆中提取的可溶性低聚糖的总称。主要成分为棉子糖和水苏糖,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蔗糖和其他成分②低聚异麦芽糖:又称分枝低聚糖,是指由2~5个葡萄糖单位构成,且至少有一个糖苷键是α(1-6)糖苷键结合的一类低聚糖。主要成份:异麦芽糖、异麦芽三糖、异麦芽四糖、异麦芽五糖。生理活性:不致龋齿;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降低腐败产物;提高机体免疫力。③低聚果糖:低聚果糖的生理活性:增殖双歧杆菌;难水解,是一种低热量糖;水溶性食物纤维;抑制腐败菌,维护肠道健康;防止龋齿;低聚果糖存在于天然植物中;香蕉、蜂蜜、大蒜、西红柿、洋葱;作为新型的食品甜味剂或功能性食品配料;产酶微生物;米曲霉、黑曲霉④低聚乳果糖:低聚乳果糖是将蔗糖分解产生的果糖基转移到乳糖还原性末端C1的羟基上,生成半乳糖基蔗糖而成。低聚乳果糖的特性:非还原性低聚糖;其甜味味质类似蔗糖;几乎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可供糖尿病人食用;具有促进双歧杆菌增殖。⑤低聚木糖:较高的耐热(100℃/1h)和耐酸性能(pH 2~8);双歧杆菌所需用量最小的增殖因子;代谢不依赖胰岛素,适用糖尿病患者;抗龋齿。

三、多糖:由多个单糖(10个以上)以糖苷键相连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性质:胶体溶液、无甜味、无还原性、有旋光性,但无变旋现象

6、多糖分淀粉多糖和非淀粉多糖,淀粉多糖: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改性淀粉、抗性淀粉

7、改性淀粉:利用化学、物理、甚至基因工程的方法改变天然淀粉的理化性质,用以满足食品加工需要的具有一定功能特性的一类淀粉。特点:溶解度提高;透明度增加;提高或降低淀粉的黏度;促进或抑制凝胶的形成;增加凝胶黏度;较小凝胶脱水收缩;提高凝胶稳定性;改变乳化作用和冷冻-解冻的稳定性;成膜、耐酸、耐碱、耐剪切性

8、抗性淀粉:天然存在的,在健康人小肠中不被消化、吸收的淀粉。类型:生理受限淀粉、特殊淀粉颗粒、老化淀粉

9、非淀粉多糖:除淀粉以外的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

分类: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不可溶性纤维:1)纤维素2)半纤维素3)木质素。可溶性纤维:溶于水并吸水膨胀,能被肠道微生物丛酵解;常存在于植物细胞液和细胞间质中。

10、膳食纤维: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分解的多糖的总称。严格而言不是营养素,但因其特殊生理作用,营养学上仍将它作为重要的营养素。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影响大肠功能而起到预防大肠癌、降低血糖、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膳食纤维在量较大时可妨碍消化酶与营养素接触(抗营养过程)使消化吸收过程减慢↓血糖;

11、淀粉水解:在酸或淀粉酶作用下被水解,终产物为葡萄糖。极限糊精:以糖化型淀粉酶水解支链淀粉至分枝点时所生成的糊精。糊精特点:易溶于水、强烈保水性、易消化。用作增稠、稳定或保水

12、糊化:加热破坏了结晶胶束区弱的氢键后,淀粉颗粒开始水合膨胀,结晶区消失,粘度增加,双折射消失;在具有足够的水(至少60%)条件下加热淀粉颗粒达一特定温度(玻璃化相变温度),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由玻璃态转向橡胶态。

13、老化:稀淀粉溶液冷却后,线性分子重新排列并通过氢键形成不溶性沉淀。一般直链淀粉易老化,直链淀粉愈多,老化愈快。支链淀粉老化需要很长时间。

14、焦糖化作用:糖类在不含氨基化合物时加热到其熔点以上(高于135℃)的结果。它在酸、碱条件下都能进行,经一系列变化,生成焦糖等褐色物质,并失去营养价值。

15、羰氨反应:羰氨反应又称糖氨反应或美拉德反应。这是在食品中有氨基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等存在时,还原糖伴随热加工,或长期贮存与之发生的反应。它经过一系列变化生成褐色聚合物。由于此褐变反应与酶无关,故称之为非酶褐变。特点:①生成的褐色聚合物在消化道中不能水解,无营养价值。②该反应降低蛋白质的营养

价值。③羰氨反应如果控制适当,在食品加工中可以使某些产品如焙烤食品等获得良好的色、香、味。反应底物:戊糖比己糖更易进行羰氨反应。非还原糖蔗糖只有在加热或酸性介质中水解,变成葡萄糖和果糖后才发生此反应。

16、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粮谷类、薯类、根茎类及其制品。

膳食纤维主要来源:蔬菜、水果

第二章 脂 类

1、脂类的一般功能:①构成体质②供能和保护机体③提供必需脂肪酸和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④增加饱腹感和改善食品感官性状

2、脂类包括脂肪(油、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脂溶性维生素、脂蛋白等)

3、(1)必需脂肪酸:亚油酸(C18:2)是机体重要的必需脂肪酸。(2)反式脂肪酸:主要由脂肪氢化所产生的反式构型(氢原子在双键异侧)的脂肪酸,有升高血浆胆固醇的作用,摄入过多有促进冠心病发病的危险。(3)固醇:动物固醇:胆固醇——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固醇:谷固醇、豆固醇和麦角固醇

4、脂肪在精练加工过程中的变化:1)精炼:主要是去除使脂肪呈现明显的颜色或气味的低浓度物质,包括以下步骤:脱胶→中和→脱色→脱臭。营养变化是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的损失。(2)脂肪改良:主要是改变脂肪的熔点范围和结晶性质,以及增加其在食品加工中的稳定性,包括:分馏和相互酯化。(3)氢化:包括:脂肪酸饱和程度的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异构化。可使液体植物油变成固态脂肪;可用于人造黄油、起酥油、增香巧克力糖衣和油炸用油。

5、脂类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营养问题:(1)酸败:水解酸败-是脂肪在高温加工或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所致。氧化酸败-油脂暴露在空气中时会自动氧化,发生性质与风味的变化。(2)脂类在高温时的氧化作用-脂类在高温时的氧化反应速度增加,而且发生完全不同的反应,与常温氧化的主要区别是:产物:①常温:短链的挥发性和不挥发性物质;②高温:可含有相当大量的反式和共轭双键体系,以及环状化合物、二聚体和多聚体等。③

连接键:常温:以氧桥相连 高温:以C-C键相连(3)脂类在油炸时的物理化学变化:平低锅油炸:油脂的变化很小;不连续的餐馆式油炸:油脂的变化较大,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度降低、过氧化值增高以及共轭双键和聚合物的形成;(4)脂类氧化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降低必需脂肪酸含量,破坏脂溶性维生素;引起动物生长减慢、体重下降。脂类氧化产物对蛋白质的影响有:①蛋白质分子间交联,影响氨基酸的吸收;②通过氢键与蛋白质结合,引起消化和可口性的改变;③可破坏赖氨酸和含硫氨基酸。

6、脂肪的食物来源:动物性食物及其制品:含饱和脂肪较多;植物性食物及其制品:含不饱和脂肪酸多,是人体必需脂肪酸的良好来源;烹调用油是膳食脂肪的重要来源;脂肪替代品;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的脑、肾、心、肝和蛋黄等,每人每天不超过300mg。

第三章 蛋白质

1、蛋白质的功能:

一、构成机体和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催化作用:酶;调节生理机能:激素;氧的运输:血红蛋白;肌肉收缩:肌动球蛋白;支架作用:胶原蛋白;免疫作用:免疫球蛋白;遗传调控:核蛋白

二、建造新组织和修补更新组织:蛋白质是人体唯一的氮源,供给人体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

三、供能;

四、赋予食品重要的功能特性:持水性、起泡性、乳化性、粘性、延伸性、凝胶性

2、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及需要量模式。膳食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需要,越易被机体利用,营养价值也越高。-

限制氨基酸:食物中主要的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和蛋氨酸。

3、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蛋白质的消化率-指食物蛋白质被消化酶分解、吸收的程度。蛋白质的利用率-是指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在体内利用的程度。

4、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化:⑴热加工的有益作用:杀菌和灭酶;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破坏某些嫌忌成分。⑵氨基酸的破坏:加热;氧化;脱硫:某些食品加热时,胱氨酸可通过脱硫反应而损失,其产物可与蛋白质交联影响蛋白质消化率和氨基酸的吸收率;(3)异构化:用酸碱处理蛋白质时,可使许多氨基酸残基发生异构化。异构化的氨基酸残基可以部分抑制蛋白质的水解消化作用。

5、一、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⑴加热:可影响天然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排列,称为热变⑵碱处理。

二、蛋白质与非蛋白质分子的反应:与糖类反应:羰氨反应;与脂类反应:氨基酸可以和脂类过氧化物反应;与醌类反应:氧化脱氨;与亚硝酸盐反应:部分氨基被亚硝化;与亚硫酸盐反应:游离的氨基酸可被氧化

6、蛋白质的供给与食物来源:供给:1.16g/kg, 占总能量的11-14%;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之比为30:70.食物来源:动物性食品及其制品、植物性食品及其制品

第四章 维生素

1、定义:维生素(vitamin)是机体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一、脂 溶 性 维 生 素

2、共同特点:①均为非极性疏水的异戊二烯衍生物;②不溶于水,溶于脂类及脂肪溶剂 ③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并随脂类一同吸收;④吸收的脂溶性维生素在血液与脂蛋白及某些特殊结合蛋白特异结合而运输。种类: VitA, VitD, VitE, VitK

3、维生素A(抗干眼病维生素):

(一)化学本质与性质:天然形式:A1(视黄醇)和A2(3-脱氢视黄醇);活性形式 :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1.生化作用:①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②参与糖蛋白的合成,维持上皮组织的分化与健全③其他作用,

如影响细胞的分化 2.缺乏症:夜盲症,干眼病,皮肤干燥等

4、维生素D(抗佝偻病维生素):

(一)化学本质和性质:种类:VitD2(麦角钙化醇,植物和酵母中)和VitD3(胆钙化醇,动物体内)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1.生化作用 :作用于小肠粘膜、肾及肾小管,促进钙磷吸收,有利于新骨的形成、钙化。2.缺乏症: 儿童 —— 佝偻病;成人 —— 软骨病(三)维生素D 常见原因病:1.日照不足;2.摄入不足;3.生长过快;4.疾病及药物影响

5、维生素E:一)化学本质与性质:种类:生育酚,生育三烯酚;易自身氧化,故能保护其他物质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生化作用:1.抗氧化作用-养颜,保护生物膜2.维持生殖机能3.促进血红素代谢

6、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天然形式:K1、K2;人工合成:K3、K4(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1.生化作用:维持体内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正常水平,参与凝血作用2.缺乏表现: 易出血

二、水溶性维生素

7、共同特点:①易溶于水,故易随尿液排出②体内不易储存,必须经常从食物中摄取。种类: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8、维生素B1:B1又称抗神经炎素、硫胺素或噻嘧胺,是最早发现的维生素。

(一)结构与来源:结构:嘧啶环+噻唑环,含硫元素和氨基(所以称硫胺素);来源:谷物、豆类的种皮和胚芽,酵母、瘦肉、禽蛋。其中动物中以焦磷酸硫胺素形式存在,高等植物中以游离VB1存在(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1.生化作用:①TPP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的辅酶,也是转酮醇酶的辅酶②在神经传导中起一定的作用,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2.缺乏症:脚气病,末梢神经炎

9、维生素B2: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riboflavin);体内活性形式为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生化作用:FMN及FAD是体内氧化还原酶的辅基,主要起氢传递体的作用 ;缺乏症:口角炎,唇炎,阴囊炎等

10、维生素PP: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维生素PP包括:烟酸(nicotinic acid)和烟酰胺(nicotinamide);体内活性形式: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1.生化作用:NAD+及NADP+是体内多种脱氢酶(如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的辅酶,起传递氢的作用。2.缺乏症:癞皮病

11、维生素B6: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体内活性形式为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转氨酶及脱羧酶的辅酶。

12、泛酸: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泛酸又名遍多酸;体内活性形式为辅酶A(CoA);酰基载体蛋白(ACP)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CoA及ACP是酰基转移酶的辅酶,参与酰基的转移作用。广泛存在,蜂王浆中含量最多。辅酶A广泛被作各种疾病的重要辅助药物。

13、生物素:含硫维生素,其结构可视为由尿素与硫戊烷环结合而成,并有一个C5酸枝链。生物素是细长针状的晶体,熔点232℃,耐热和酸碱,微溶于水。功能:生物素是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在CO2固定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14、叶酸: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叶酸(folic acid)又称蝶酰谷氨酸;体内活性形式为四氢叶酸(FH4)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生化作用: FH4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一碳单位的转移----合成核苷酸/氨基酸;缺乏症:巨幼红细

胞贫血

15、维生素B12: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维生素B12又称氰钴胺素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生化作用:参与体内甲基转移作用;缺乏症:巨幼红细胞贫血、神经疾

16、维生素C: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生化作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参与体内羟化反应,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铁的吸收。缺乏症:坏血病

17、脂溶性维生素的理化性质:①结构决定性质,大都具有UV吸收的特性②溶解性: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易溶于苯、乙醚、丙酮、三氯甲烷、乙醇等有机溶剂。③耐酸碱性:维生素A、D对酸(ACID)不稳定,对碱稳定;维生素E在无氧情况下,对热、酸、碱稳定。维生素K 对酸、碱都不稳定。④耐热:维生素A、D、E、K耐热性都好。⑤耐光、耐氧化性

18、脂溶性维生素提取的一般步骤:1.取样(如鱼肝)2.加乙醇研磨或匀浆机均质化(常加入抗氧化剂(如焦性没食子酸,抗坏血酸等)3.加碱加热皂化(Vk除外)(使脂肪水解成脂肪酸进而形成水溶性的脂肪酸盐)4.水洗去除脂肪酸盐5.从水洗后的残渣中用有机溶剂提取脂溶性维生素6.必要时进行减压回旋蒸发浓缩分析或测定

19、(一)维生素A的测定:维生素A存在于动物性脂肪中,主要来源于肝脏、鱼肝油、蛋类、乳类等动物性食品中。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物中VA、VC ②比色法测定VA的含量

(二)β—胡萝卜素的测定:第一方法是HPLC;第二方法为纸层析法。

20、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一般多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前处理,再经淀粉酶、木瓜蛋白酶等酶解作用,使结合态维生素游离出来,再进行提取。为进一步去除杂质,还可用活性人造沸石、硅镁吸附剂等进行纯化处理。方法常有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比色法、比色法和微生

物法等。

21、食品加工对维生素的影响:导致维生素损失的主要因素有:氧化、加热、金属离子、pH值、酶、水分、照射

第五章 水和矿物质

1、水的功能:①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促进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与代谢;③调节体温恒定和对机体的润滑作用;④食品的重要组成成分。来源为:饮料水;食物水;代谢水。

2、矿物质:除C、H、O、N以外的其它各种元素。常量元素:钙、磷、硫、钾、钠、氯和镁需要量每天在100mg以上。功能:①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机体的酸碱平衡③保持神经、肌肉的兴奋④具有机体的某些特殊生理功能⑤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与营养价值

3、成酸成碱作用:指摄入的食物经过机体代谢成为体液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来源的过程。成酸食品(Cl、S、P):含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丰富;成碱食品(K、Na、Ca、Mg):蔬菜、水果

4、膳食纤维:膳食纤维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植物胶与树胶、海藻胶、木

质素。作用: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有利于防止肥胖;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防止便秘;、降低胆固醇吸收,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促进结肠菌群发酵,有利于防癌和保护身体健康

5、平衡膳食:能量保持平衡;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所提供的能量比例适宜;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占到氨基酸总量的40%;膳食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所提供的能量应均等,植物油与动物油脂的比例以1:0.7为宜;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及膳食纤维的供给量应能满足人体的需求,并维持适当的比例;食物的酸碱性也应保持平衡。平衡膳食的食物构成应是:粮谷类:30%-40%动物性食物和豆类:25%-30%蔬菜:30%-40%油脂:3%

6、食品营养强化剂:氨基酸及含氮化合物:赖氨酸、蛋氨酸、牛黄酸;维生素;矿物质 :钙、铁、锌、硒、碘;脂肪酸:亚油酸、γ-

亚麻酸、花生四烯酸;膳食纤维

第六章 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食品分析的任务:①控制和管理生产;②保证和监督食品的质量;③为科研与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程序进行一般为:样品的采集→ 制备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成分分析→数据记录 整理→分析报告的撰写。

2、食品分析的任务:①控制和管理生产;②保证和监督食品的质量;③为科研与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样品的采集

3、采样——在大量产品(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一定代表性样品,供分析化验用,这项工作叫采样。正确采样的原则:(1)采集的样品要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2)采样方法要与分析目的一致。(3)采样过程要设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成分逸散(如水分、气味、挥发性酸等)。(4)防止带入杂质或污染。(5)采样方法要尽量简单,处理装臵尺寸适当。

4、样品的分类:检样、原始样品和平均样品。每份样品数量一般不少于0.5公斤。

5、采样的方法:

一、随机抽样:均衡地、不加选择地从全部产品的各个部分取样。但随机≠随意。具体作法:(1)掷骰子—简便易行,适于生产现场用。(2)用随机表。(3)用计算器、计算机。(4)用抽奖机。

二、代表性抽样:可按不同生产日期、也可在流水线上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抽样按分析的目的取样。如:粘稠不好混匀的液体,从包装内上、中、下分别取样;蔬菜的营养成分(全菜)要从茎、枝、叶分别取,粉碎后,混匀;测鱼头部分的成分就只取鱼头。总之要根据测定的目的而定采样方法

二、样品的制备

6、样品的制备——指对样品的粉碎、混匀、缩分等过程。

7、样品的制备方法因产品类型不同而异:①液体、浆体或悬浮液体:摇匀,充分搅拌。②互不相容的液体(如油与水的混合物):先

分离,再分别取样。③固体样品:切细、粉碎、捣碎、研磨等。④罐头:除核、去骨、去调味品、捣碎。

三、样品保存:采取的样品应在短时间内分析,否则应妥善保管。

8、样品保存的方法:⑴放在密闭、洁净容器内,臵于阴暗处保存。易腐败变质的放在0—5℃冰箱内,保存时间也不能太长。易分解的要避光保存。⑵特殊情况下,可加入不影响分析结果的防腐剂或冷冻干燥保存。

四、样品的预处理:有机物破坏法、蒸馏法、溶剂抽提法、色层分离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化学分离法和沉析法。

9、有机物破坏法:测定食品中无机成分的含量,需要在测定前破坏有机结合体,如蛋白质等。操作方法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㈠干法灰化-原理:将样品至于电炉上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在臵高温炉中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灰色为止,所得残渣即为无机成分。优点:①此法基本不加或加入很少的试剂,故空白值低。②因灰分体积很小,因而可处理较多的样品,可富集被测组分。③有机物分解彻底,操作简单。缺点:①所需时间长。②因温度高易造成易挥发元素的损失。③坩埚对被测组分有吸留作用,使测定结果和回收率降低。㈡湿法消化:原理: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煮,使样品中的有机物质完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出,待测组分转化为无机物状态存在于消化液中。常用的强氧化剂有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优

点:(1)有机物分解速度快,所需时间短。(2)由于加热温度低,可减少金属挥发逸散的损失。缺点:(1)产生有害气体。(2)初期易产生大量泡沫外溢。(3)试剂用量大,空白值偏高。

10、蒸馏法: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种组分挥发度的不同而将其分离。

(一)常压蒸馏:适用对象:常压下受热不分解或沸点不太高的物质。蒸馏釜:平底、圆底;冷凝管:直管、球型、蛇型。注意:1.爆沸现象。(沸石、玻璃珠、毛细管、素瓷片)2.温度计插放位臵。3.磨口装臵涂油脂。

(二)减压蒸馏:适用对象:常压下受热易分解或沸点太高的物质。原理:物质的沸点随其液面上的压强增高而增高

11、溶剂抽提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种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是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一)浸提法(从固体中萃取有效成分)用适当的溶剂将固体样品中某种待测成分浸提出来,又称“液——固萃取法”。

(二)溶剂萃取法(溶剂分层、液液萃取、抽提)1.原理:用一种溶剂把样品溶液中的一种组分萃取 出来,这种组分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新溶剂中的溶解度,即分配系数不同。用于原溶液中各组分沸点非常相近或形成了共沸物,无法用一般蒸馏法分离的物质。关于萃取剂的选择:(1)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且比重不同。(2)萃取剂与被测组分的溶解度要大于组分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对其它组分溶解度很小。(3)萃取相经蒸馏可使萃取剂与被测组分分开,有时萃取相整体就是产品。优点: 操作迅速、分离效果好、应用广泛。缺点:萃取剂往往易燃、易挥发、有毒。

(三)超临界萃取(SFE):利用超临界流体SCF作为溶剂,用来有选择性地溶解液体或固体混合物中的溶质。对溶质的溶解度大大增加。

12、色层分离法:又称色谱分离、色层分析、层析、层离法。色层分析——使多种组分混合物在不同的载体上进行分离。

13、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各组分与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的不同来分离。

14、化学分离法:

(一)磺化法和皂化法:用来除去样品中脂肪或处理油脂中其它成分,使本来憎水性油脂变成亲水性化合物,从样品中分离出去。1.硫酸磺化法(磺化法):用浓硫酸处理样品,引进典型的极性官能团SO3使脂肪、色素、蜡质等干扰物质变成极性较大,能溶于水和酸的化合物,与那些溶于有机溶剂的待测成分分开。主要用于有机氯农药残留物的测定。2.皂化法:原理: 酯 + 碱 酸或脂肪酸盐 + 醇

(二)沉淀分离法:利用沉淀反应进行分离。在试样中加入适当

的沉淀剂,使被测组分沉淀下来或将干扰组分沉淀下来,再经过滤或离心把沉淀和母液分开。常用的沉淀剂:碱性硫酸铜、碱性醋酸铅等。

15、沉析法:1.盐析法:所加盐类不得破坏所要析出的成分。实质:盐类属强电解质,有强烈的水化作用,破坏物质原有的水化层而使之沉淀。2.等电点法:凡具有两性电解质性质的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等,当pH调到适当数值时,它们显电中性,在水中溶解度最小,易形成沉淀。例:味精生产中,把发酵液的pH调到谷氨酸的等电点,大量谷氨酸就结晶析出。3.有机溶剂沉析法:降低溶解度,要求在低温下进行。

第七章 农药及有害物质

1、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药剂统称,种类很多。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的有: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两类。杀虫剂有胺丙畏、苯胺硫磷等。杀菌剂有腐霉利、乙霉威等。除草剂有丙草胺、麦草畏等。生长调节剂有烯效唑、多效唑、油菜素内酯等。

2、农药残留是指农药施用后,残存在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叫残留量。

3、容易吸收农药的蔬菜:番茄、茄子、圆辣椒、卷心菜、白菜及大多数根菜类、薯类。对农药吸收率较低的:叶菜类、果类等。

(一)有机氯农药的性质及常见品种

4、有机氯农药是农药中一类有机含氯化合物,一般分为五大类:类——氯化苯及其衍生物,包括DDT、六六六。2.氯化甲撑萘类—七氯、艾氏剂、狄氏剂。3.七O五四—— 纯品为白色晶体,微溶于水,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主要用于杀灭蚊蝇。4.氯丹—— 纯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微溶于水,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5、林丹(又名高丙体六六六)—— 本品为无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1)六六六:分子式为C6H6Cl6,化学名为六氯环己烷、六氯化苯,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纯品为无色无臭晶体,工业品有霉臭气

味,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及丙酮、乙醚、石油醚及环己烷等有机溶剂。对光、热、空气、强酸均很稳定,但对碱不稳定。⑵滴滴涕:分子式为C14H9Cl15,DDT产品为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纯品DDT为白色结晶,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及丙酮、苯、氯苯、乙醚等有机溶剂。DDT对光、酸均很稳定,对热亦较稳定,但温度高于本身的熔点时,DDT会脱去HCl而生成毒性小的DDE,对碱不稳定,遇碱亦会脱去HCl。DDT在生物体内富集作用很强。

5、样品的预处理:1.提取:用丙酮、己烷、乙醚、石油醚等。2.净化:用H2SO4磺化处理,除脂肪、蜡质、色素等。3.浓缩:K-D减压浓缩。检验标准 GB/T 5009.19(二)有机磷农药的特性及种类

6、有机磷农药是农药中一类含磷的有机化合物。按其结构则可划分为磷酸酯及硫代磷酸酯两大类。有机磷农药有特殊的蒜臭味,挥发性大,对光、热不稳定,并具有如下性质:①溶解性:多数有机磷农药难溶于水,可溶于脂肪及各种有机溶剂,如疏水性有机溶剂:丙酮、石油醚、正己烷、氯仿、二氯甲烷及苯等,亲水性有机溶剂;乙脂、二甲基亚砜等②水解性:一定条件下能水解,特别是在碱性介质、高温、水分含量高等环境中,更易水解。如敌百虫在碱性溶液中易水解为毒性较大的敌敌畏。③ 氧化性:有机磷农药中,硫代磷酸酯农药在溴作用下或在紫外线照射下,分子中S易被O取代,生成毒性较大的磷酸酯。

7、样品预处理:1.提取:用乙睛、丙酮、氯仿或二氯甲烷等提取。2.净化:将样品提取液经乙晴或二甲基亚砜分配提取后,再用柱色谱净化3.浓缩:K-D减压浓缩 第二节 食品中兽药残留及其检测

8、兽药残留是指动物性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含有兽药母化合物或其代谢物.兽药最高残留限量(MRLVD)是指某种兽药在食物中或食物表面产生的最高允许兽药残留量.主要是由于各种正常用药和药物滥 用造成的。

9、常见兽药残留的种类:①抗生素类药物:这类药物多为天然发酵产物,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螺旋霉素、链霉素、土霉素、金霉素等。②

磺胺类药物:主要用于抗菌消炎,如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眯、菌得清、新诺明等③硝基呋喃类药物:主要用于抗菌消炎,如呋喃唑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等。通过食品摄入超量硝基呋喃类残留后,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是胃肠反应和超敏反应。④抗寄生虫类药物:用于驱虫或杀虫,如苯并咪唑、左旋咪唑、克球酚、吡喹酮等⑤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提高动物的繁殖和加快生长发育速度,使用于动物的激素有性激素和皮质激素,而以性激素最常用,如孕酮、睾酮、雌二醇等

10、兽药残留检测举例:(一)HPLC 法测定肉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二)GC—ECD 法测定食品中硝基呋喃唑酮残留。食品中抗生素的检验

GB/T 5409

一、霉菌毒素的种类

11、食品中常见的几类霉菌毒素:①黄曲霉毒素:简写AFT,是黄曲霉、寄生曲霉及温特曲霉等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AFT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被污染严重。AFT是剧毒物质,其毒性比氰化钾还高,也是目前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溶解性:难溶于水、乙醚、石油醚及己烷中,易溶于油和甲醇、丙酮、氯仿、苯、等有机溶剂中。稳定性:对光、热、酸较稳定,而对碱和氧化剂则不稳定。样品预处理包括APT的提取、净化及浓缩等过程。②赭曲霉毒素:曲霉属和青霉属的某些菌种的次生代谢产物,是谷物、大豆、咖啡豆和可可豆的常见污染物,其中赭曲霉毒素A是该类毒素的代表化合物。

12、常见的动物性天然毒素:动物肝脏中的毒素、河豚毒素、岩蛤毒素、螺类毒素和组胺。

13、常见的植物性天然毒素:氰苷、红细胞凝集素、皂苷、龙葵碱、秋水仙碱、棉酚和毒蘑菇。

14、八招识别毒蘑菇:一看 生长地带;二看 颜色;三看 形状;四看 分泌物;五闻 气味;六 测试;七煮试;八化学鉴别。

第八章 食品添加剂

1、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昧以及为防腐和加工

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强化剂是指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2、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按来源分为:天然和化学合成两大类;按照使用目的和用途可分为:

①为提高和增补食品营养价值的,如营养强化剂。②为保持食品新鲜度的,如防腐剂、抗氧剂、保鲜剂。③为改进食品感官质量的,如着色剂、漂白剂、发色剂、增味剂、增稠剂、乳化剂、膨松剂、抗结块剂和品质改良剂。④为方便加工操作的,如消泡剂、凝固剂、润湿剂、助滤剂、吸附剂、脱模剂。⑤食用酶制剂。⑥其他。

3、防腐剂和抗氧化剂:

(一)防腐剂:用以保持食品原有品质和营养价值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最常用的有苯甲酸、山梨酸等。(二)抗氧化剂:阻止或推迟食品氧化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的食品添加剂。

4、呈味剂:酸味剂、甜味剂、鲜味剂。漂白剂:氧化型漂白剂和还原型漂白剂。

5、着色剂:以食品着色、改善食品的色泽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

6、天然色素:a.植物类:甜菜红、姜黄、辣椒红、红花黄b.昆虫类:虫胶红c.微生物类:红曲米 d.焦糖色素

第三篇:营养与饲料知识点总结

甘南职教中心学校2011年冬高一饲料知识点复习

一、名词解释

1、饲料

含有一种以上养分,能被畜禽采食消化吸收利用,并对畜禽无毒无害的物质称为饲料。

2、常量元素

动植物体内不低于0.01%的化学元素称为常量元素。

3、微量元素

动植物体内低于0.01%的化学元素称为常量元素。

4、自由水

与细胞内物质结合不紧密,可以自由移动,容易挥发,称为自由水。

5、结合水

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难以自由移动及挥发,称为结合水。

6、粗蛋白质

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质总称为粗蛋白质。

7、粗脂肪

动植物体内的脂类物质总称为粗脂肪。

8、粗灰分

动植物体内所有有机物在高温电炉中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9、无氮浸出物

无氮浸出物是单糖、双糖、多糖等物质的总称。

10、消化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畜禽消化管,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作用,将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能透过消化管壁的小分子化合物,这一生理过程叫做消化。

11、吸收

已消化的小分子化合物,透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生理过程称为吸收。

12、物理消化

畜禽采食饲料后,经咀嚼、吞咽、胃肠运动等,将饲料切断、磨碎、压扁、使食物表面积增加,易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把食糜从消化管的一个部位运送到另一个部位,这个过程叫做物理消化。

13、反刍

反刍家畜牛羊等采食饲料后,不经过充分咀嚼就吞咽到瘤胃,饲料在瘤胃中受胃液的浸润而软化,休息时在将饲料返回口腔仔细咀嚼,这种现象称为反刍。

第1页,共8页

14、化学消化

动物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含有能分解饲料及其养分的多种消化酶,在酶的作用下,各种营养物质被分解为易吸收的物质,这一消化过程叫做化学消化。

15、微生物消化

寄生于畜禽盲肠结肠内的微生物能分泌多种酶,经过物理消化的饲料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被分解,这一过程称为微生物消化。

16、畜禽消化力

畜禽消化,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的能力。

17、饲料可消化性

饲料可被畜禽消化的程度。

18、消化率

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养分的百分率。

19、必需氨基酸

畜禽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很少,不能满足畜禽营养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20、非必需氨基酸

畜禽营养上需要,但体内能够合成或由其他氨基酸转化而成,不必从饲料中专门供给的氨基酸。

21、限制性氨基酸

饲料中含量较少、低于畜禽需要量、限制着其他氨基酸利用率的必需氨基酸。

22、瘤胃降解蛋白质

在瘤胃中被微生物分解的蛋白质。

23、过瘤胃蛋白质

在瘤胃中未被微生物分解的蛋白质。

24、理想蛋白质

各种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之间都具有最佳比例的蛋白质。

25、非蛋白氮

非蛋白性质的,既不具有氨基酸酞键结构的简单含氮化合物。

26、真脂肪

由脂肪酸和甘油化合而成,又称三酰甘油或三酰甘油酯。

27、类脂肪

包括磷脂、蜡质、固醇等。

28、有效磷

对动物有生理作用的磷。

29、异食癖

指家禽啄食鸡蛋壳、羽毛,家畜啃食泥土、砖石等异物以及喝尿

等异常现象。30、草痉挛

早春放牧且不补充镁时,动物发生的缺镁性痉挛。

31、应激

动物在遇到各种刺激时,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亢进现象。

32、应激源

凡能引起机体产生应激的刺激。

33、抗应激剂

具有缓解作用,防止应激源引起动物应激综合症的饲料添加剂。

34、脂溶性维生素

易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中的维生素,由A D E K。

35、水溶性维生素

易溶于水的维生素,有B族和C。

36、代谢水

机体形成有机物质的代谢过程中形成的水。

37、总能

饲料燃烧所产生的能量。

38、消化能

饲料被消化吸收后的能量,从饲料总能中扣除粪的能量,极为消化能。

39、代谢能

消化能减去尿能和消化管可燃气体能之后的参与物质代谢的能量。40、净能

只用于维持生命和生产的纯净的能量,是代谢能减去体赠热后剩

余的能量。

41、体增热

畜禽采食后伴有产热量增加的现象。

42、粗饲料

饲料中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大于或等于18%,以风干物为饲喂方式的饲料。

43、青绿饲料

自然含水量在45%以上的新鲜饲草及以放牧形式饲喂的人工种植牧草,草原牧草等。

44、青贮饲料

自然含水量在45%以上新鲜天然植物性饲料为原料,以青贮方式调制成的饲料。

45、能量饲料

第2页,共8页

饲料中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粗蛋白质含量小于20%,自然含水量小于45%的饲料。

46、蛋白质饲料

饲料中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粗蛋白质含量大于20%,自然含水量小于45%的饲料。

47、干草

青草或青绿饲料在未接籽实之前收割后干制而成的饲料。

48、瘤胃氮素循环

大部分尿素由肾脏排出体外,少部分尿素经唾液血液返回瘤胃被重新利用,周而复始的现象。

49、必需脂肪酸

脂肪中的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饲料中供给。50、糠

制米的副产品。

51、麸

制粉的副产品。

52、非蛋白氮饲料

包括有机非蛋白氮化合物和无机非蛋白氮化合物。

53、饲料添加剂

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一般饲料添加剂。

54、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用于补充饲料营养成分的少量或微量物质。

55、药物性饲料添加剂

为预防治疗动物疾病而掺入载体或者稀释剂的兽药预混物。

56、一般饲料添加剂 为保证或改善饲料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而掺入饲料中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

二、填空题

1、动植物体含有的主要成分有六种:水、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

2、糖类在动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是葡萄糖、糖原、再植物体内存在形式是淀粉纤维素

3、微量元素包括Fe Mn Zn Cu B Mo4、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质总称为粗蛋白质,包括真蛋白质和非真蛋白质。

5、畜禽消化方式包括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微生物消化。

6、成年猪维持生命需要8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甲

硫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7、生长猪需要十种,赖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

8、雏禽需要十三种,赖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胱氨酸,甘氨酸,酪氨酸。

9、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禽类是甲硫氨酸。

10、反刍动物以短肽吸收为主,以氨基酸吸收为辅,单胃动物以氨基酸吸收为主,以短肽吸收为辅。

11、糖类元素组成包括C H O,在常规分析中包括粗纤维和无氮

浸出物。

12、根据脂肪的结构,可以分为真脂肪和类脂肪,前者一般为植物油、动物油。后者一般为磷脂、蜡质、固醇。

13、脂肪氧化分解所产生的能量是糖类产生能量的2.25倍。

14、钙磷是机体内含量最多的常量矿质元素,主要构成骨骼和牙齿。

15、在动物肝脏中铜的储备量最大。

16、维生素以辅酶和催化剂形式广泛存在于机体内,按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前者包括A D E K;后者包括B族和维生素C。

17、维生素E在畜禽体内主要作为生化反应的催化剂,与硒协同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18、猪鸡最易出现B2缺乏症。

19、维生素B6包括比多纯、比多全、比多按。

20、化学能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营养物质所释放出的化学能一部分被畜禽利用,用于新陈代谢,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

21、饲料的分类原则主要按照饲料的营养特性、饲料来源、饲喂动物对象、传统分类习惯。

22、秸秆氨化的方法:堆垛法、窖法、氨化炉法和氨化袋法。

23、水生饲料“三水一萍”是指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和绿萍。

24、青贮从收割到完成经历植物呼吸阶段、微生物作用阶段、青贮完成阶段。

25、青贮设备主要有青贮窖、青贮塔、青贮壕、封闭式青贮堆、塑料青贮袋。

26、按室温形态下分,液态为油,固态为脂,按脂肪来源分动物性脂肪、植物性脂肪。

27、甘薯多汁富含淀粉,是一种好的能量饲料,适于饲喂肥育及泌乳期动物。

28、动物中牛、猪、羊脂与禽脂属良好的油脂,鱼油为较差油脂。

三、简答题

1、短肽的营养作用。

(1)与游离氨基酸相比,短肽具有吸收速度快、耗能低、离子浓度较低、不易饱和。

(2)短肽可使幼小畜禽的小肠绒毛的生长。

(3)一些特定的生物活性短肽可能成为抗生素的替代品。(4)短肽能促进氨基酸的吸收,提高蛋白质的沉积率。

(5)短肽能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其原因可能与短肽的结构及氨基酸残基序列有关。

(6)短肽可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

(7)咯啡肽能调节机体胃肠运动,增进采食。2、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蛋白质是动物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2)蛋白质是动物体内活性物质的重要成分。(3)蛋白质可分解提供能量和转化糖、脂肪。(4)蛋白质是合成畜产品的重要原料。3、蛋白质缺乏对动物的危害。(1)消化功能紊乱

(2)幼年动物生长发育受阻。(3)动物发生贫血及其他疾病。

(4)畜禽繁殖力下降,生产性能下降。

4、提高非反刍畜禽对蛋白质利用率应采取哪些措施。(1)日粮中的饲料组分的搭配要多样化。(2)补充氨基酸添加剂。

(3)日粮中蛋白质与能量要有适当的比例。(4)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5)补充与蛋白质代谢有关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6)补饲酶制剂。

5、提高尿素利用率应采取哪些措施。

(1)在补加尿素的日粮中必须有一定量的易消化的糖类。(2)补加尿素的日粮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质。(3)供给微生物活动所必须的矿物质。(4)控制喂法,注意喂量。

6、为防止氨中毒,饲喂尿素应采取哪些措施?(1)加入脲酶抑制剂(2)饲喂尿素衍生物(3)对尿素进行包被处理(4)饲喂尿素精料

(5)饲喂尿素添砖

7、糖类的营养作用

(1)糖类是动物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2)糖类是形成体脂的主要原料。

(3)糖类是形成体组织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原料。(4)糖类为泌乳家畜合成乳糖、乳脂提供原料。

8、影响粗纤维消化能力的因素

(1)不同种类的畜禽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不同(2)日粮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影响对粗纤维的消化(3)饲料的加工调制技术的影响

9、脂肪的营养作用

(1)脂肪是构成动物体组织的成分

(2)脂肪是畜禽热能来源和储存能量的最好方式(3)脂肪可以喂畜禽提供必需氨基酸(4)脂肪可以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5)脂肪是畜产品的组成成分。(6)脂肪对蓄体有保护作用

10、钙磷缺乏症

(1)食欲不振,生长缓慢,生产力下降,特别是繁殖力下降。(2)异食癖。

(3)幼龄动物出现佝偻病。(4)成年家畜出现骨质疏松症。

(5)产蛋家禽缺钙时,蛋壳变薄,粗糙脆弱产胆量明显下降。11.、镁缺乏症。

(1)畜禽体内缺镁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痉挛厌食生长受阻等现象。

(2)动物采食嫩青草中,镁吸收率低,早春放牧且不补充镁时,产生“草痉挛”

(3)幼年动物食入母乳中含镁少导致缺镁为“乳痉挛”

12、铁的营养生理作用。(1)形成载体

(2)参与体内物质代谢(3)参与形成转铁蛋白

13、维生素A的营养作用

(1)保护畜禽粘膜上皮组织的健康,抵抗疾病的侵袭(2)维持畜禽在弱光下的视觉,防止夜盲症的发生(3)促进畜禽的生长

(4)维持畜禽正常的繁殖力(5)维护畜禽正常的神经功能。

14、维生素D的缺乏症。动物缺乏维生素D时,饲料中的钙和磷,特别是钙不易被肠道吸收,即使吸收了也不沉积,而随尿液排出体外。症状为:食欲降低,生长停滞;幼畜出现佝偻病,成畜发生骨质疏松症,表现为关节肿大,肋骨念珠状突起,四肢骨脊骨弯曲,蛋鸡产薄壳蛋,产蛋率下降。

15、维生素E缺乏症。

首先是白肌病其次还可以引起肝细胞坏死,更为严重者导致死亡,还会影响畜禽繁殖机能。

16、水对畜禽的营养作用

(1)水是构成动物体的组成成分。(2)水是动物体内重要的溶剂

(3)水几乎参与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4)水能调节体内渗透压(5)水可以调节体温

17、畜禽体内水的来源及排出

来源:饮水、代谢水、饲料水;排出:水随粪尿排出体外,皮肤的蒸发,水随汗液排出体外,随呼吸排出一定量的水,水随畜产品排出。

18、国际私料分类法将饲料分为哪几种?

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饲料添加剂。

19、影响干草营养价值的因素有哪些?(1)原料植物的种类(2)收割期的早晚(3)干制方法

20、干草调制方法分为哪几种?

(1)自然干燥,第一阶段“薄层平铺暴晒法”,第二阶段“小堆或小垄晒制法”,此方法所得干草营养物质损失多,但增加了维生素D2

(2)人工干燥

时间短,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但是不含维生素D2。

21、粗饲料切断和粉碎各有什么样的作用? 切断后,既能减少咀嚼饲料时能量的消耗,又可减少饲料的浪费,而且容易与其他饲料配

合利用,增加动物的采食量。

粉碎后,增加了饲料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饲料受到充分浸润,可使消化作用进行的比较完全,大大提高了饲料的消化率。

22、简述湿法碱化法的操作过程及优缺点。

将秸秆浸泡在1.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每100Kg碱溶液,浸泡

24——28小时,沥去多余的碱液,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优点:可提高饲料利用率25%以上,效果显著。

缺点:在清洗过程中,有机物及其他营养物质损失较多;污水量大,需要净化处理,否则会污染环境。

23、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1)含水量高

(2)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较高(3)粗纤维含量较低(4)钙磷比例适宜(5)维生素含量丰富

24、影响青绿饲料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青绿饲料的种类(2)青绿饲料的生长阶段(3)土壤质地与施肥

(4)取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作青绿饲料

25、使用青绿饲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防止亚硝酸盐中毒(2)防止氢氨酸中毒(3)其他青绿饲料中毒

26、青贮的意义。

(1)有效保存青绿植物的营养成分。(2)保持原料青绿时的鲜嫩多汁(3)扩大饲料资源(4)杀菌

27、青贮建筑设备选用的原则。(1)因地制宜,采用不同形式。

(2)青贮场所应选在地势高且干燥,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靠近养殖场远离水源和粪坑的地方。

(3)青贮设备应不透气、不漏水、密封性好,内壁表面光滑平坦。

(4)取材容易,建筑方便,造价低廉。

28、一般青贮饲料的制作过程。

收割、运输、切碎、装窖踩实、封窖。

29、谷实类饲料的营养特性。

(1)谷实类籽实富含无氮浸出物,能量含量高。(2)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足。(3)钙缺乏,磷较多

(4)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

30、常用青贮饲料方法的成败关键是什么?

(1)青贮原料中要有一定的含糖量。

(2)原料中含水量要适度,在65%——75%为宜。(3)温度适宜,一般在19——37摄氏度。(4)将原料压实,排除空气,形成缺氧环境。

31、玉米小麦营养特点即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玉米:含有效能高,蛋白质含量低,矿物质含量低,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B1

注意:玉米水分含量高易发生霉变,易感染黄曲霉菌,其产生的黄曲霉素是强致癌毒素,极易引起动物中毒。小麦:有效能低,粗蛋白质含量较高,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构成好。注意:适当补充苏氨酸。

32、糠麸类饲料营养特点。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含量稍高,粗灰分含量较高,钙少而磷多,钙磷含量不平衡。

33、块根块茎瓜类营养特性。

粗纤维含量较低,无氮浸出物含量较高,粗蛋白质含量低,矿物质含量也不高。

34、蛋白质饲料的分类。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单细胞蛋白质饲料及非蛋白氮饲料。

35、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分类 鱼粉、肉骨粉、血粉、羽毛粉。

36、单细胞蛋白质饲料分类。酵母、微型藻、非病原菌、真菌

37、尿素中毒如何解救?

(1)灌服20——30L凉水,使瘤胃液温度下降。(2)灌服4L稀释的醋酸,与氨发生中和

(3)灌服4——5L酸奶或酸乳清或0.5%的食醋0.5——2.0L或乳酸。

(4)同时加喂20%糖浆或糖溶液效果会更好。

38、骨粉的分类(1)蒸制骨粉(2)脱胶骨粉(3)其他骨粉类

39、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强化基础日粮的营养价值,保障动物营养需要和健康,促进动物正常生长发育和加速生长、生产、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改进畜禽产品质量。

40、微量元素添加剂需满足的要求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1)含有较高的生物效价,既能被畜禽消化吸收利用,并能发挥其特定的生理功能。

(2)含杂质少,含有毒有害物质在允许范围内,保证饲喂安全。(3)有稳定可靠的来源,保证生产需要。(4)成本低,保证使用的经济效益。

(5)物理化学稳定性良好,加工贮藏使用方便。

41、使用氨基酸添加剂时的注意事项

在畜禽生产中使用氨基酸,是在日粮中蛋白质水平满足需要的情况下,补充必需氨基酸的不足。其添加量视基础日粮中各原料组成,畜禽种类、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42、驱虫保健剂包括什么? 驱蠕虫类药物、抗球虫剂。

43、饲料保存剂包括什么? 抗氧化剂、防霉剂。

44、其他饲料添加剂包括什么? 着色剂、诱食剂、粘合剂、流散剂。

45、饲料添加剂分类。(P78页,概念图自己总结)

46、影响维生素产品稳定性因素有哪些?

温度、湿度、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重金属离子、PH和特定逆境因素等。

47、分别简述生长促进剂、驱虫保健剂、饲料保存剂的主要作用。生长促进剂:刺激畜禽生长,改善饲料利用率,增进畜禽健康。驱虫保健剂:驱除畜禽体内寄生虫。

饲料保存剂:保持饲料原有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第四篇:食品营养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

有专家说:未来的健康,靠药物不是最理想的出路,而饮食将对健康起绝对性作用。这话很有道理,俗话说“病从口入”,也是说人

在吃上如不注意科学,吃错了也会导致疾病。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如何吃出健康则是摆在面前的一宗大事。

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健康则是身体的最大本钱。这些无疑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们早已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但肥胖等系列的现代病也开始缠绕国人,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课应该推广成为为大家广为接受的一门学问。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宣传健康的饮食方式义不容辞。这些前提是我们要理解什么是营养,而什么状态是属于健康。我们在饮食的过程中既要做到营养的均衡,平时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键词:营养 健康 均衡 食品习惯

正文

每次去食堂吃饭,间隔中各类的菜,以前我都是跟着感觉走,有时候也挑食,总结一下,发现几个月来我吃的不过就单调的几种菜。一半以上的菜基本没吃过。上了营养课后,我就开始平衡自己的食物了。想均衡下各方面的营养。也开始每天吃个鸡蛋,多吃点素菜和水果,尽量最求多元化。

●要明白食品营养和健康的关系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健康

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会失去一切.身体健康才能创造一切物质与精神的财富.而任何财富却难于换取健康,健康和金钱并不是一种等价的交换,良好的健康,源于科学和知识,而不是来源于财富,地位与权势。据WH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的定义是: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健全。WHO制订的身体健康的初测十项标准:精力充沛,生活工作不疲劳;乐观积极,承担责任不挑剔;善于休闲,睡眠良好;适应各种环境,应变能力强;能抵御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型比例协调;视力良好,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齿龈正常不出血;毛发有光泽,无头屑;皮肤,肌肉有弹性,步履轻松有力。●其次我们应明白营养是什么

营养”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已为众所习用,但对它的确切定义却未必准确了解。“营”在汉字里是谋求的意思,“养”是养生或养身,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应当是“谋求养生”的意思。确切地说,应当是“用食物或食物中的有益成分谋求养生”。“营养”一词确切而比较

完整的定义应当是:“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研究人体以及其他生物的营养问题的学问被称为营养学。

正当我们吃的主食由粗变精之际,发达国家却大踏步走上回头路。在俄罗斯、东欧,主妇们热衷于黑面包;在德国,全麦面包销路大畅;在新西兰,“主食吃杂一些,配以豌豆、蚕豆等”已成为政府的号召;美国则把粗粮和蔬菜列为“食物指南金字塔”的基座,这与我国“粗茶淡饭保平安”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饮食习惯和观念上的逆向变化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提醒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审慎对待热度日高的饮食“西化”误区,不能再沿着错误的道路盲目走下去了。所以,我们要大声疾呼:注意均衡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坚持均衡营养的原则,做到科学配餐,就是根据食物的形状、结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理化性质进行合理选料,合理搭配。首先是配餐的质量,配餐的色、香、味、形;其次是配餐的营养素种类与数量,使每一份菜和每一餐菜的各个不同菜肴间的营养成分相互配合,满足食用者的生理需要,并达到合理营养的目的。这种配餐方法就可以称为科学配餐。科学配餐的原则有三点:

(1)一日三餐的热能应当与工作强度相匹配:避免早餐过少、晚餐过多的弊病。热能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热能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较为适宜。《陆地仙经》中曾有一诗:“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这样的怪圈,常常是“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全家福”。而科学的吃法应该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有许多人不按这个比例安排一日三餐,而是采用2:4:4,甚至1:4:5的分配比例,造成晚餐吃得过饱过多,对健康有害无益。

(2)三餐的间隔要合适,三餐饮食的量也要适当,同时还要讲究饮食卫生。三餐时间合适、比例适当这一条比较好理解,就是早饭要认真吃,晚饭不要吃过量,每餐间隔4~6个小时,不要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

(3)注意膳食结构的平衡:主要是主副食搭配要注意酸碱平衡,主要做到杂粮与精粮的平衡;干、稀的平衡;副食要做到生、熟搭配平衡;荤素搭配平衡。由于烹调原料的品种和食用部位不同,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只有通过科学搭配,才能使每一种菜所含的营养素更为全面、合理。荤菜方面,既要有四条腿的猪、牛、羊(任选其一种),又要有两条腿的鸡、鸭、鹅,还要有一条腿的鱼类;素菜上要照顾到根、茎、叶、花和果类蔬菜都要有,还要配有豆类、菌类和藻类。总之,食物不要单一,一天内或一星期内达到平衡即可。

在膳食酸碱平衡方面,主食和副食平衡十分重要。纵观我国中医文献,自古

以来评论人体健康状态时,常用“精、气、神”三个字来描述身体健康。“精”字的一半是米、另一半是青--绿色的食物蔬菜;繁体的“气”字里有米;“神”字的右边是在田地里种庄稼。汉字是智慧的符号,所以“精、气、神”三个字告诉我们不能不吃米,即不能不吃植物性食物。中华民族的祖先素有“世间万物米为珍”之语,可见我们的先人从生活实践中已深刻认识到五谷杂粮是须臾不可离的主食。主副食比例适当是保证营养平衡的前提,即热能大部分取自碳水化合物,也意味着谷类、各类主食--米饭、馒头、麦片是膳食中能量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植物性食物也提供了部分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另外,为满足对膳食纤维的需要,应适量选择粗粮。如荞麦不仅膳食纤维丰富,而且含苦味物质芦丁,对增强血管功能,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相当有效。当前有些人为了减肥,不吃主食,这是十分错误的。

膳食的酸碱平衡早已引起关注,大凡鱼、肉、海产品、贝类、蛋类等都是酸性食物,多食会使血液从弱碱性转为酸性,令人倦怠乏力,重则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营养学家提醒大家要注意吃一些低脂肪、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素摄入的平衡。因此菜肴的荤素搭配不能忽视。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动静平衡

就餐前后动与静的平衡同样很重要,因爲人们每天饮食中所摄入

的各种食物及营养与身体的热能消耗之间必须保持平衡。《论语·乡党》篇中说:“食不语,寝不言。”说明古人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分心、高谈阔论,以利纳穀和消化。古人言:“饮食即卧,不消积聚,乃生百疾。”医学食疗古籍称“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而”,所以饭后要适

当活动。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说明进食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胃好恬愉,进食前后的情绪平

进食前和进食中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与此相反则会危害脾胃。《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们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进食过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绪都应尽力排除。

●音乐对于消化功能有很大裨益。

《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因此,我国道家不仅提出了“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发展了一整套“音符”和“梵音”等,奏出柔和清悦的音乐以配合进食。

综上所诉,让我们以科学的营养为指导,做到均衡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精彩的人身,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营养圣经》(最佳营养学实用指南最新修订版)

《食物营养与合理搭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论文

论题:论食品营养与健康长寿学校:宁夏大学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年级:2011级姓名:王希梅

学号:

第五篇:食品营养告知

告知

2011年10月12日卫生部公布首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该标准适用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上营养信息的描述与说明。不适用于保健食品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地食品营养标签标示。同时该标准准将指导和规范营养标签标示,让消费者买得清楚、吃得健康。《通则》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针对当前一些食品企业存在的营养标签夸大宣传、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等问题,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的任何营养信息,应真实、客观,不得标示虚假信息,不得夸大产品的营养作用或其他作用。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其中,营养成分表是指标有食品营养成分名称、含量和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的规范性表格,强制标示内容包量以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通则规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在营养成分表中应当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对能量和营养成分的高低、有无、增减等描述,通则都规定了具体的含量要求和限制条件。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卫生部鼓励企业尽早按标准标示营养标签,将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公众科学认识营养标签。通则施行后,营养标签不规范的食品将不得销售。

本文发布于:2023-12-22 00:4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27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食品营养知识点总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食品营养知识点总结.pdf

标签:食品   营养   饲料   食物   作用   蛋白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