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发(作者:亲情作文结尾)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
语言迁移是指母语的影响进入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某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迁移只是由于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不足。认知主义学派的注意力主要投向迁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迁移的认知准则研究。所谓迁移的制约性因素研究就是研究由哪些因素制约迁移的发生和隐退。Ellis(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6 个因素:语言的不同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社会因素,如不同的交际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影响;标记性,如某些语言特征的特殊性;原型概念,如某个词的某一涵义与其它意义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核心、基础的;语言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如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距离的心理感受;发展因素,如对中介语发展的自然过程的限制。
摘 要: 英语写作历来是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英语的句法篇章规律缺乏了解, 从而在 英语写作中套用汉语思维模式。本文从思维方式、 词汇、 句法、 语法四个层面对 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若干减少 母语负迁移对 英语写作产生干扰的有效方法。
一、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英语写作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都十分重要。 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然而它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往往摆脱不了汉语思维的影响, 写出的文章大都句式单调、 简单句堆砌甚至错误百出, 遣词造句处处留下汉语的痕迹, 这便是母语在 英语写作中产生的负迁移, 它严重阻碍了学生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 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 已成为当前理论界、 教学本界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 语言迁移理论
“迁移” ( 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这一现象。而与外语习得和学习有关的语言迁移理论则是在50年代提出来的, 它指的是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 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 词义、 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 即正迁移( 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 往往出现正迁移; 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 学习者若借助或沿用母语的一些规则, 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 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生困难。
三 、 英语写作中 母语负迁移的几个层面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 英语写作的影响是很大的。从思维方式、 词汇、 句法和语法等方面分析汉语负迁移对学生 英语写作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排除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提高 英语写作水平。
1.思维方式负迁移 英美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式的, 汉语写作过程中的阐述总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思想;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 阐述观点时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
把所要谈论的主题在一开始的主题句中提出来, 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例如: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 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steadily without 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or her 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上面的这则短文中, 主题句( top ntence)
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第一句, 后面各句是用来说明主题句的。 而在汉语中, 我们习惯于先分后总, 先
说原因后说结果,即所谓的 “前因后果” , 重要信息往往放在段末。西方人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 英文的段落篇章往往逻辑性强, 呈现直线发展; 而中国人擅长综合型形象思维, 呈跳跃式, 所以汉语的段落篇章多显得很松散, 呈螺旋形。中国学生用英文写作时, 要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要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 避免写出中国式的英语。
2.词汇负迁移 由于中国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和语言知识有限, 在其写作过程中喜欢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规则, 然后再译成英语。因此, 在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的情况下, 往往凭借自己已有的汉语和英语构词感觉造词, 展开一些不正确的联想或假设, 写作中也就出现了大量的 “造词” 现象。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词汇层面上负迁移的情况比较复杂, 类别也比较多。现拿词义方面说明如下: 1)词的外延意义不同或它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负迁移。例如:“爱人” 一词在现代汉语里一般用来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 , 而英语中的lover一词, 在英美社会里指的是情夫或情妇, 它与husband或wife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爱人” 和lover二词概念意义不同, 学习英语时, 有的人误将lover理解为“爱人” 。 2)词的内涵意义不同引起的负迁移。有的词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中它们的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
但其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例如: 汉语中的 “狗” 一词常带有 “令人讨厌、 卑鄙等” 不好的内涵意义,
这种内涵意义在许多词语中都有所反映, 如“走狗” 、 “狗胆包天” 、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 而dog一词在英语里则完全没有任何不好的内涵意义, 而常常用来表示 “忠实” 、“友好” 、 “可爱” 等内涵意义。如:You’ re really a lucky dog, me, love my dog.
3.句法负迁移 句法层面的负迁移在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较为普遍。学习者由于英语句型掌握得不多, 在表达新的意义时, 常依赖于汉语的句法知识。当同一意义汉语和英语语句法表现形式相异时, 便会产生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例如:
1)在时间意义的表达上 时间意义的表达, 英语是反映在动词的时和体这两个句法范畴上, 也就是说, 时间的表达是在动词的形式上表现出来, 而汉语则依靠表示时间的副词, 如“曾经” 、 “正在” 、 “已经” 、 “将要” 等作状语或利用虚词 “了” 、 “着” 、 “过” 等作补语这一语法手段来体现, 动词本身则无任何变化。
2)在语序上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如句法功能上起定语作用的短语或从句在汉语中通常前置, 而在英语中则后置。 英文句子的基本语序是这样的: 主语+谓语动词+其它成分。 “其它成分” 中最常见的是宾语和状语, 状语中最多见的是时间状语、 地点状语和表示程度、 方式的副词。而时间和地点的顺序一般都是由小到大, 这一点恰恰和汉语相反。
3)在句式上 英语的显著特点是被动句多。英语重物称, 常常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的词语作主语, 使得被动句广泛流行。在英语被动句里, 不必强调动作的施行者, 就将其置于句尾由by连接; 不必、 不愿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 就干脆将其省略。相对而言, 汉语习惯于人称化的表达, 主语常常是能施行动作或有生命的物体, 所以汉语中主动句多。 比如, 学生把 “你的来信收到了。 ” 写成 “Your
letter has received.” , 这是从汉语直译出来的, 因为英语中物作主语时, 应该用被动语态, 应写成
“Yourletter has been received.” 。
&nbs
p; 4. 语法负迁移 由于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 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有很大差异。英语中的性、 数、
时态、 语气、 语态、 句式结构等在表达上和汉语完全不同。学生在平时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生搬硬套汉语语法, 忽视了两种语言在语法和某些习惯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如果英语中新语法出现时都要以中文语法为转换中介,那学得的语法会错误百出。如 “I very like the flowers.” (我非常喜欢这些花)是一句典型的中国式英语。
四、 英语教学中减少 母语负迁移的方法
1. 排除母语干扰, 强化英语思维
学会一门外语的同时也应学习适应一种外国文化, 要克服母语对 英语写作的干扰, 进行中英文思维转换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 在理论上分清英语和汉语段落、 篇章结构的不同特征及规律; 从单词涵义入手, 对相近词进行词义辨析; 创设语境, 要求学生在语境中准确用词; 通过各种训练, 比较英汉篇章
组织、 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等等。这些训练的关键在于要训练学生从汉语思维过程转换为英语思维过程。对词汇方面的负迁移, 应当了解汉英词汇的各种不对应现象, 防止学习过程中的汉英词汇的简单对应; 对于句法规则方面的负迁移, 在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本英语基础语法知识后, 应及时地转入英语句法规则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英语句型造句。通过学习, 学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经验, 但有些学生易受先前经验的束缚, 缺乏创见, 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思维训练题, 克服负迁移, 发展其正迁移。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充分利用优秀文章, 进行语篇分析,从而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英语段落、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语篇模式与汉语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从写作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层次、承接和逻辑, 帮助学生逐步克服根深蒂固的汉语思维定势, 学会按照英美人惯常的语篇模式进行写作。
2.通过背诵加强对 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的监控
由于英语语言输入严重不足, 加之英、 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而存在着差异, 我国学生在
英语写作中难以摆脱汉语的负面影响, 他们动笔之前往往用汉语构思, 再将所构思的内容逐句译成英语,
有些甚至生搬硬套汉语的句型和语法规则, 写作中类似的负迁移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 当务之急应加强学生对写作习得的输入和监控意识。 根据Krashen的监控模式学说, 有意识学到的语言知识能起到监控和编辑的作用, 用来检查和修正习得的输出( Ellis,1985)。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 通过有意识的背诵输入, 学生可逐步积累写作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及篇章构建技巧, 在此基础上可加强对其写作输出过程中的负迁移进行监控和修正, 从而排除母语干扰, 逐渐摆脱母语参照体系,更好地用目的语交流。
3.加强语言文化修养, 增加文化信息的导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 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人民的生活习惯, 文化背景, 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 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常常会把本民族的文化套用到英语中去, 容易在语言交际中产生语用错误。例如, 在中国,“你吃过饭没有? ” 作为一种互相问候、 招呼用语, 如果套用于英语中,他们问候功能就消失了, 使人产生误解。当你用
“Eatinglunch?” (吃午饭啊? )打招呼时, 他们就会觉得你头脑有毛病,这不是明摆着吗? 中国人明知故问的问候太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 倒不如改换成祝愿:“Hello, Have a nice dinner! ” 。不同的历史, 不同的社会系统, 不同的宗教信念和不同的地理位置,人们的生活方式, 文化习俗, 价值观念, 思维模式等也是不同的, 而且这种差异的的确确在束缚着中国学生, 成为他们英文写作中的拦路虎, 使他们不能畅所欲言, 不能准确而简洁地表达思想。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该加强母语和英语在文化背景方面运用的差异对比, 并且增加文化信息的导入。
4.进行模仿训练
把写作训练之触角伸向范文, 在仿照范文写作中, 学用语言、 章法和表达技巧的一种方法。仿写既可以是局部的、 片段的, 也可以是整体的。从内容上看, 词汇、 句型、 段落、 篇章以及选材、 布局、 修辞和照应等都可以仿写。实践证明, 仿写能使学生写有样板, 练有目的, 是中国学生特别是初学写作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仿写训练形式。拆并句子: 长句和短句各有优点。长句信息量大, 但结构复杂; 短句简洁明了, 但信息量小。一连串的长本句不易于读者理解, 而一连的短句又使读者感到单调。如果能在写作中做到长句和短句相互补充, 文章就会显得错落有致, 语言表现力也会增强。
改写课文: 改写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培养其写作能力。改写通常是把一篇结构较为复杂、 语言较难理解的短文用简单易懂的句子表达原文的内容。通过改写,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和基本词汇, 避免语言错误,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 1]程静英. 英语写作教学分析[ 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2) .
[ 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4).
[ 3]任怀平, 李玉军. 英语写作能力本提高[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9.
[ 4] 毛荣贵, Dorine S·Houston.[M] .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评改.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8.
[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Language transfer
Language transfer (also known as L1 interference, linguistic interference, and crossmeaning)
refers to speakers or writers applying knowledge from their native language to a cond language.
It is most commonly discusd in the context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ut it
can occur in any situation when someone does not have a native-level command of a language, as
when translating into a cond languag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nsfer:
When the relevant unit or structure of both languages is the same, linguistic interference can
result in correct language production called
positive transfer — "correct" meaning in line with
most native speakers' notions of acceptability. An example is the u of cognates. Note, however,
that language interference is most often discusd as a source of errors known as
nega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occurs when speakers and writers transfer items and structures that are not
the same in both languages. Within the theory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a pair of languages with a view to identifying their struc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more negative transfer can be expected.
The results of positive transfer go largely unnoticed, and thus are less often discusd.
Nonetheless, such results can have a large effec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more similar the two
languages are, and the more the learner is awar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the more positive
transfer will occur. For example, an Anglophone learner of German may correctly guess an item
of German vocabulary from its English counterpart, but word order and collocation are more likely
to differ, as will connotations. Such an approach has the disadvantage of making the learner more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fal friends
Eg。Chinglish refers to spoken or written English language that is influenced by the Chine
language.[1] The term "Chinglish" is commonly applied to ungrammatical or nonnsical English in
Chine contexts, and may have pejorative or deprecating connotations,[2] reflecting the attitudes
of tho who apply the label.[3] Other terms ud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on include "Chine
English", "China English", and "Sinicized English".[4] The degree to which a Chine variety of
English exists or can be considered legitimate is disputed.[5]
Denglisch (German) Dunglish (Dutch)
Franglais (French) Runglish (Russian) Spanglish (Spanish)
本文发布于:2023-12-21 20:3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27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言负迁移——精选推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言负迁移——精选推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