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父母课堂心得体会)
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
1、能量家族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例初步知道能量的含义,能根据已有分类标准判别生活中的不同物品具有哪些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能量可以储存。
2、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以及声、光、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师准备:
1、不同的能量表现形式的物体图片(山坡上的岩石、运动的汽车、熔炉里的钢、煤和苹果)、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最好是图文并茂的)。
2、上发条的小闹钟、玩具唧筒。
学生准备: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样)。
一、教学导入
1、学生阅读单元页。 2、提问:上面都有哪些景物?根据我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你能从“能量”的角度想想它们之间有些什么联系?(要求说出推测的理由)。
3、阅读画面中的小诗。
4、过渡:这一单元让我们学习能量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 “蓄势待发”的能量
1、学生看第1张图片。
2、提问:从这张图上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学生回答问题,认识到岩石蕴藏着能量。
4、教师出示实物(上了发条的小闹钟、压缩了空气的玩具唧筒)并演示。
5、过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吗?让我们动手适一适吧!
6、学生动手实验,抓住“蓄势待发”谈体会,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储存。
7、小结:举高的石块、收缩的发条、压缩的空气都具有能量。
8、学生活动:怎样让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等这些物体储存能量?
要求:小组实验,注意安全。
9、教师列举生活中的其他实例,让学生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储存。
三、活动——各种各样的能量
1、教师讲述:介绍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一次介绍“动能”、“热能”、“化学能”;第二次将以前学过的“声、光、电、磁等形式的能”一次性补充、纳入进来。
2、在生活中找具有相同形式能量的物品。 (1)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这种形式的能量?把自己找到的能量填入圆圈内。
(2)教师补充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对学生活动做出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判断生活中工作的物体消耗了什么能量、具有了什么能量。
2、能交流自己对能量的认识和疑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阅读瓦特改进蒸汽机的科技史后能意识到伟大的科学发现其实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思考。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能量可以储存。
2、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以及声、光、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厨房工作的场景图、瓦特改进蒸汽机的科技史资料等(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没有条件的可以用挂图或者就用书中的插图)。
2、供全班交流时使用的教材第55页的大记录表。
学生准备: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样)。
一、教学导入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形式的能量?
2、过渡:走进厨房,让我们一同去感受不一样的能量哦!
二、活动——厨房中的能量
1、出示:一幅生活情景图——“厨房中的能量”。
2、提问:图中哪一些对象在工作?是什么能量使它们工作起来的?
3、学生观察,填写好自己的记录表之后进行组内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将结果登记到供全班交流时使用的大记录表上。
5、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介绍瓦特的故事。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样是在生活中,同样也在烧水,为什么瓦特看到水蒸气顶开壶盖就开始了思考,并将思考所得用于了蒸汽机的改进呢?我们在生活中,当你看到一些自己没法解释的现象之后,请保持你的好奇心,坚持探索,说不定,你思考的结果也会像瓦特一样具有重大价值。
6、阅读指南车信箱中所附的插图,交流对能量的认识和疑惑,鼓励探究: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吗?你能联想生活中的现象,像瓦特一样提出能量方面的研究问题吗? 教学反思:
2、热能转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热能可以转化为动能。
2、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科学探究
1、根据热蒸汽推动壶盖的史实和热膨胀使橡皮塞喷出实验, 说明热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推断出热能可以转化为物体运动的动能。
2、根据橡皮筋能发热实验和各种取火方法介绍,说明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换为热能。培养学生抽象判断能力。
科学态度
通过热能转换的科学史实和实验,养成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知道热能与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转换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用途,知道科学造福人类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
分析热能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回顾复习图片中的物体具有什么能量。
学生观看熊大和熊二烧水的视频,让学生说一说水烧开时,有什么现象。学生站在能量的角度,分析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 “热能转换为动能”。
展示瓦特发明蒸汽机的科技史资料。
二、认识热能转化为动能。
活动1:“冲动”的橡皮塞
演示实验“冲动”的橡皮塞, 学生观看实验并记录现象。
说一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思考橡皮塞“冲动”的秘密是什么?说一说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得出结论:热能转换为动能。
活动2:分析热能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
讲解科技史“空心汽动圆球”,分析它是怎样“汽动”的和能量转换过程。
给出装置“蒸汽动力小船”,学生自行分析工作原理。
三、探究其他形式的能转换为热能。
活动1:“热情”的橡皮筋
提出问题: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吗?
学生动手做实验“热情”的橡皮筋。 说一说橡皮筋前后两次碰额头的感觉;分析橡皮筋的“热情”是哪里来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动能转换为热能。
活动2:野外生火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提问:在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的情况下,怎样得到巨大的热能从而点燃干柴呢?
了解钻木取火、电池取火、 高锰酸钾取火、太阳光和水气球取火的资料,分析各种方法是如何得到热能的。
总结:其他形式的能也可以转换成热能。
四、回顾总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热能转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热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其他形式的能也可以转换为热能。我们就说,热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教学反思:
3、电能转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所用的电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产生的,发电机、电池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2、知道电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用电器是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能量的装置。 科学探究
1、能从阅读文字资料和科学图片、自制电池的活动中,获取电能产生过程中的能量转换的相关信息。推断多种形式的能可以转换为电能。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能根据观察电动玩具的结构和运行情况,判断运行时是怎样能量转换的。推断出电能可以转换为多种形式的能。培养学生解释预测能力。
3、经历自制电池活动,培养设计、制作、实验、评估反思能力。培养技术思维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
科学态度、STSE
1、引领学生对电源装置、用电器、电动玩具等电能转换装置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分析电能转换装置、电能转换方式的思路,能接受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批评意见,培养自我反思评估的习惯。
3、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作用。意识到应用能量转换的科学技术可以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从追问电能的来源中,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
4、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初步意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
自制果蔬电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的常用电器电风扇、电烤箱。
提问:它们是怎样工作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导入学生回答,电风扇是电能转换成动能,电烤箱是电能转换成热能。
二、新课讲授
1、科技史:电从哪里来?
提问:发电机是如何工作的?能量如何转换?
2、法拉第发电机:机械能转换成电能
3、大型动能与电能转换装置: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补充:现代的水力发电机械能转换成电能。
4、火力发电化学能转换成热能,然后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然后转换成电能。
三、课堂总结:
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
四、课堂拓展
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其他能转换成电能的方式?
教学反思:
4、电磁转换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电能产生磁。 知道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
2、科学探究
能模仿奥斯特的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合理猜想,以了解奥斯特的发现。
能自制电磁铁,观察电磁铁产生磁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科学态度、STSE
学习奥斯特善于观察细节并持续研究获得发现的科学精神。
愿意合作研究电磁铁,互相启发,积极思考。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池、导线、小灯泡、小磁针、铁屑、细导线、熟铁钉、回形针、图钉、硬币、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引入:1820年一天,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电磁学的时候,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根导线放在小磁针旁边,在接通电源的瞬间,无意中发现一个能证实自己猜想的现象。奥斯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设计了几十种不同的实验,都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2)课件展示教材P37上方图片。
(3)猜一猜,他发现了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二)新课学习
1、 模仿奥斯特的发现
(1)介绍器材。电池、电线、小灯泡、小磁针
(2)交流实验方案。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模仿实验呢?
(3)提示:实验时,要将小磁针与导线平行地放置在导线的下方或上方。然后接通电流,观察通电时小磁针指向有什么变化。
(4)学生模仿奥斯特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5)实验后交流:说一说实验中看到的现象。
(6)小结:导线通电后,原本与之平行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
(7)讨论:你认为奥斯特的猜想是什么?
(8)小结:电流可以产生磁。在奥斯特发现电能生磁后,人们发明了电磁铁。
2、 自制电磁铁
(1)提出问题:通电导线产生了磁性,那它能吸引铁吗?
(2)学生作出推测。
(3)介绍器材。电池、细导线、熟铁钉、铁屑、回形针、图钉、硬币。
(4)制作指导:课件展示插图,照图把一根约1米长带有绝缘皮的细导线,沿一个方向紧密绕在一枚熟铁钉上,至少绕30圈。将细导线与电池连成电路,一个电磁铁就完成了。(提醒:不要长时间通电!注意发热!)
(5)学生自制电磁铁。并用自制电磁铁接触回形针、图钉、硬币等物品,观察到什么现象?断开电源,有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6)汇报交流。
(7)小结:用自制电磁铁接触回形针、图钉、硬币,具有铁磁性的物体都能被电磁铁吸引。断开电源,电磁铁失去磁性,不能吸住这些物体。
(8)应用举例:课件展示教材P38下方的三幅图。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这些装置中的电磁铁有什么作用?
(三)整理,下课。
教学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3-12-13 17:34: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18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最新湘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最新湘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