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血战1944)
5文化最早出现在《周易·贲》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核心、精华)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突出人文主义精神;注重和谐与中庸;富有安土乐天的情趣。
中国的疆域:最东端位于和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口;西端深入亚洲大陆的腹地;最南端位于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1986年测得1045平方公里。
汉武帝时在行政区划上设“州”
(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在云南发现,距今170万年
(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北京周口店发现,距今60万
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早发现的是(龙山文化 ),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二里头文化
(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
(3)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文化
(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
皇的本义是“大”,而“帝”的本义是“王的称号”
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教人结网捕鱼、打猎,庖牺(淮阳太昊陵的祭祀活动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民间庙会)
(神农)又称“炎帝”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教人制作农具,传播五谷,聚货交易,亲尝百草,发明医药。
(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是中国的人文始祖。发明衣帽,建造房屋,制造车船弓箭,黄山因黄帝得名。
五帝:少昊(姓己、名挚、号金天氏),颛顼(zhuān xū)(号高阳氏),帝喾(kù)(高辛氏)
尧:又称陶唐氏,又称“唐尧”,设置百官,确定祭祀,配以乐舞
舜:姓姚,号“有虞氏”,命禹治水,皋陶掌刑,后稷理农
禹;与商城汤、周武王并称“三王”,称“夏伯”,禹的儿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因此进入奴隶制时代。
商朝的国家组织形式:方国或部族联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韩赵魏三家分晋,齐、楚、韩、魏、赵、燕、秦为“战国七雄”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战争。 南朝均以(建康)为都。
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唐中有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唐末有黄巢大起义
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地。
中国人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号主要流行于唐宋之后
汉字的产生:1、源于伏羲的八卦2、神农氏结绳记事,3、黄帝的史官仓颉(万代文字之宗、
千古士儒之师)
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金文(钟鼎文)
甲骨文是由清朝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
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车同轨,书同文中的文指的小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1) 写实主义精神 (2) 人体本位精神
(3) 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所谓“儒”,最早是指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孔子出现后,“儒”就成了孔子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儒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主张仁者爱人,教育思想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仁政思想
荀子:强调性“恶”,《天论》中主张治天命而用之
老子:先秦道家代表人物,著有《道德经》,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自化。故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唐高宗封老子为李姓祖先,封为“太上玄元皇帝”
庄子:核心思想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著有《逍遥游》,《齐物论》
墨子:墨家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 明鬼”等十大主张。墨家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
法家: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韩非子》,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经学: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分为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今文学家以西汉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理学: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集理学大成, 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闽(朱熹之学) ,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朴学: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 四存之学:颜元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所以著述很少, 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
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重要。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
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
(师)是指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孔子的最高封号是“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关公的最高封号“忠义神武观大帝”。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叫(释子)。
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朱士行),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
佛教宗派:三论宗、三阶宗、天台宗、华严宗(华严经)、法相宗、律宗(鉴真)、净土宗、密宗、禅宗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以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 南禅:主张顿悟,慧能为代表。北禅:主张渐悟,神秀为代表。
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种的仪式和神持,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后流传于(青海)、(内蒙古地区)、(蒙藏附近的国家)等地。
(宁玛派)又称红教,宁玛藏语为古旧的意思
(葛举派)又称(白教),是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
(萨迦派)为西藏政教合一的宗派。
(格鲁派)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
(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达赖是大海的意思,喇嘛意为上师,合起来意思为对佛学无所不知的、坚不可摧的、像大海一样的伟大和尚。班是梵语班第达的简称,意为学问高深的学者;禅是藏语大的意思,额尔德尼意为珍宝,全称意思为学问高深,如同珍宝一样的大学者。
(无常)和(无我)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基本教义为:无常、无我、八苦
小乘佛教: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流行于东南亚各国。
大乘佛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
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中国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尊崇(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菩萨
佛教四大禅林:灵岩寺、国清寺、玉泉寺、栖霞寺
四大石窟: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
(乐山大佛)是中国第一大佛, 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是(太原西山大佛)
(佛指灵骨)指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发现 道教创始人:于吉/张道陵,
道教一般把(楼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
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保护神。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叫回教、天方教、清真教,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服,穆斯林是顺服者的意思,于公元七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默罕默德,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五功: (1) 念功 (2) 拜功 (3) 斋功 (4) 课功 (5) 朝功
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一般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派,中国的伊斯兰教 属于(逊尼派)者。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唐)代
伊斯兰教建筑以(清真寺)、(塔)和(穆斯林墓地)最为常见。
四大清真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
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艾提尕清真寺)。
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公元(7)世纪,唐贞观9年。
释菜:旧时学校,在建校或开学之初,都要举行祭祀先圣之礼,“释菜”只供奉蔬菜,礼比较轻 释奠:除蔬菜外,又供奉牲牢布帛,礼比较重。束脩: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奉敬礼物。
(重农)和(重教)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传统特点。
最早把教育二字联系起来的是(孟子),(《孟子"尽心篇》)中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学校的发展:
夏代:庠、序、学、校。西周:国学和乡学。汉代:官学和私学。 隋炀帝:六学二馆。
(《劝学篇》)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宋初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另说: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南宋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历代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基本教材是(《四书》)和(《五经》)。
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
我国的家庭教育应该最早始于(西周)。
(孔子)是家庭教育的鼻祖,私学的创立者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家庭教育学专著
家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清代学塾教育形式:教馆/坐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
(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春秋战国:世卿世禄制、客卿制—汉代:察举制、征辟制—(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设立执行修谨、清平干济。隋炀帝设立明经、进士。
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
中国古代的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刻印本),还包括(石刻书籍)。
简册:也称“简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韦编三绝) 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已经出现了。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
唐代的《金刚经》)和(唐代的《陀罗尼经咒》)是目前我们所知较早的印本书籍
中国古代书籍的代称是(坟典)。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
历代的读书和科举以(四书)为本,以(朱熹)的《四书章注集注》(元代)
十三经:《周礼》、《礼记》《仪礼》、《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明代)出现十三经的名称,是唐代所列的十二经加上(《孟子》)
史书可以分为、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也可分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传记
编年体: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春秋》名字来源于孔子
纪传体: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 司马迁《史记》是开端
二十四史(正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新元史,为二十五史)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单独成篇。
实录:忠实记录帝王言行的史书。我国最早的实录是南朝时出现的(《梁皇帝实录》)。
制度史的首创者是唐代史学家(杜佑)。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会要:记述一朝一代的典章,具有断代史的性质。(苏冕)首作会要。
(刘向)的(《列女传》),首开为中国妇女立传的先河。
类书:记录各个门类和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
现存最早的类书是(虞世南)的(《北堂书钞》)。
唐代第一部类书是(欧阳询)的(《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是宋代的两大类书。
明代最大的类书是(《永乐大典》)。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体例最善、用途最广的一部类书。
文字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体例是先列篆文,然后解释意义,最后按照“六书”的方法来分析字形的结构,由此而建立了中国的“文字学”。
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陈彭年、邱雍)编写的(《广韵》)。
尔雅是一部(训诂性质的)辞书,共(19)篇。 训诂:“训”是以比较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
“诂”以今天的话来解释古语或以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
(《尚书》)著作里面的(《禹贡》)一文,是我国地方志的雏形。
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东晋(常琚)的(《华阳国志》)。
(《大元一统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一统志,为明清两代编修大一统制提供了范例和模式。
方志学的代表人物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章学诚),他的史学著作有(《文史通义》)。
汉代的三个藏书阁: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
周代的史官兼掌(记事)和(收藏国家文献)。
(老子)是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清代铁琴铜剑楼的(瞿镛)和(海源阁)的杨以增都是大藏书家,有“南瞿北杨”之称 (刘向)的(《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刘歆)的七略中的七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他们父子二人是我国(图书分类)和(目录学)的奠基人和开山祖,也是我国最早的古籍校勘专家。
经史子集: 始于隋朝
经: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
史:包括了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
子:包括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
集: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
目录分(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被视为“旁门左道” (2)具有强烈的实用性 (3)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从天象观测开始的。
公元前28年汉成帝时,出现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公元前1034年出现了对彗星最早的记录
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中的重要概念。
金:金星,古称“明星”,又称“太白”,“启明”,“长庚”。
木:木星,古称“岁星”,也简称“岁”
水:水星,又名“晨星” 火:火星,古名“荧惑” 土:土星,又名“镇星”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的历法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成二十四节气,这是依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所处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制定的,它能反映不同月份的气温、物候和雨量变化,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
汉武帝时指定的“太初历”,形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到元代郭守敬创授时历,历法基本定型,明代所用大统历,就是郭守敬制定的元历。
圭表:圭:是地面上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子; 表:是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或柱子。 圭、表两者垂直,日光照表,投影于圭,是中国古代观测日、月变化的方法
天干地支:天干(10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甲子”从殷商中叶到1911年,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
《管子"地员篇》可以看作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学著作。
《吕氏春秋》阐述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不违农时”的生产规律。
《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农政全书》: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著,是一本集大成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
算学,也成为“数学”,产生于结绳记事,后发明“十进制”计算方法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的数值,比欧洲先进了(一千)年。
刘徽在《九章算术》中第一次提出了(极限思想),并且运用(割圆术)计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
北宋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提出的“贾宪三角”可以求出任意高次方程的数解值,这比欧洲早了(四百年)年。 数学家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提出“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而被美国科学史家称为“所有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流行最广且影响巨大的是明代程大位所著的《直指算法通宗》
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诊断)和(治疗)的整体观念。
四诊:望、闻、问、切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皇帝内经》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部医学著作
“病入膏肓”和“讳疾忌医”两个成语都出自(扁鹊)治病的故事,(仓公)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创病历。(扁鹊、仓公)两人一直是中国药王庙里供奉的鼻祖。
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一部医药学著作,贯彻了(理、法、方、药),被称“医圣”
汉末(华佗),发明麻沸散,五禽戏,《三国演义》中为关羽刮骨疗伤。
唐代孙思邈编写的《千金要方》,被称为中医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唐政府在陶宏景编写的《神农本草经》扩编为《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针灸:用针、灸的两种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消除病因的目的。针灸依据的理论是(经络学说)
(黄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世界上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明代三大针灸巨著:《针灸大成》、《针灸大全》、《针灸聚英》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成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学巨著
《管子"地图篇》已经将山川、道路、城郭的位置与大小列入了地图绘制必备的内容。
晋代制图学家(裴秀)确定“以一寸为百里”,把十进位应用于制图方面,中国人比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早了(一千年)。
明末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对(西南地区)的石灰岩面貌进行了深入考察和描写。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竹片和木片——简牍,丝织的绢——帛书,中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麻纸
蔡侯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多种植物纤维造纸,并且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史称“蔡侯纸”
《管子"地数篇》中记载了我国人民发现的天然磁石吸铁的性质和指示南北的性状。
司南:人们利用天然磁石的特性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发展到宋代,已成形为“指南鱼”和“指南针”
罗盘:人们将指南针于二十四方位盘结合起来,制成罗盘。
《梦溪笔谈》一书记载了指南针并不完全指南这一事实
指南针的最大用途是航海
火药是硝酸钾、硫磺和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它的发明是古代炼丹术长期实践的结果。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已明确记载石硫磺“能化金银铜铁,被称为“奇物”,最迟在(唐代),火药已经被发现和利用。
孙思邈在《诸家神品丹法》中记载的“丹经内伏硫磺法”,是制造火药的具体方法。
中国最早的印刷术开始于古代的(印章)和(石刻)文字。
(唐代《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印刷品。
(宋代)出现了很多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书坊。
胶泥活字(宋庆历年间毕昇)—木活字(元代农学家王祯)—铜活字(明代)—铅活字(16世纪)
中国的印刷术大约在公元8世纪传到日本,12世纪前后传入埃及,约13世纪,欧洲才用雕版印刷印制了第一张画像 七大古都: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加入了郑州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迄今为止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
城:指城墙,池:指城外环绕城墙的河池,俗称“护城河”
河南省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西毫”,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
陕西凤翔县发现的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雍城遗址”,是20世纪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前者的总设计是宇文恺,全城由(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其中的(明德门)最大,是全城的正门。
显存面积最大的一座城池是明代建筑的“西安城”
春秋至隋唐时代实行(里坊)制度。
明清的(北京),是封建社会后期全国最大的城市,分为(都城、皇城、宫城)三部分。
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城是明代建筑的(西安城),其次是(荆州城)和(平遥古城)
(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房屋的名称
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唐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未央宫)是明清以前中国古代最大的宫殿
唐代帝王以(大名宫)为施政的场所。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兴庆)殿中
北京故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建造的。
北京故宫的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中国的宫殿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最为突出
中国的殿堂大都采用(大屋顶),主要形式(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六种,(庑殿重檐)是最尊贵的形式,其次是(歇山),天安门城楼即取这种形式。
吻兽或瑞兽,正脊两端的吻兽叫(鸱吻),表明宫殿的等级,以单数排列,最多九个,故宫太和殿破例有十个
(周)时候始有封土出现,并按照帝王的爵位来决定封土的大小,那时把国君的墓叫(墓丘)。
陵寝:国君的墓越造越大,大的如同山陵一样,因而帝王的坟墓就称为“山”或“陵”,加上陵前供死者灵魂起居的前殿和子孙祭祀用的祭殿等,和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陵寝。
帝王陵寝的发展: 周代:封土为坟 唐代:以山为陵 明清:宝城宝顶。
方上:早期的陵冢叫“方上”,就是把封土垒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称“方上”秦汉时的帝王陵冢都采取这一形式。例: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
宝山宝顶:在地宫上面建筑圆形或长圆形的砖城,然后在城内堆土,使封土成为圆顶,并略略高出城墙。是晚期陵冢,以明清为代表。 例:明十三陵、清东陵
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在中国帝王墓中极其罕见。
从明代的北京十三陵开始,形成(陵墓聚集制)
长城的修建早从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最早修建长城的是(楚)国,当时叫(方城),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世界古代史上的“七大奇迹”之一。
关隘:长城的关门的建筑凭借险要,往往建于两扇狭隘之处,故称为“关隘
关是(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产物,最早的关用于(贸易),检查(货商出入)称为关卡
成语鸡鸣狗盗出自(孟尝君)的故事。
我国最早的吊桥是(李冰父子)建造的。
我国桥梁的四种主要形式(梁桥、浮桥、吊桥、拱桥),其中(拱桥)成为桥梁建设的主要形式
河北省的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李春建造的,是全世界最大的(敞肩)拱桥。
(卢沟桥)是经《马可.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 唐代建于江苏省常州市的(宝带桥),是我国最长的石拱桥。
南宋建于福建省晋江是的安子桥,俗称(五里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
我国桥梁最多的城市是浙江省的(绍兴市)
私宅园林始于(西汉)。
现存最大的寺庙园林是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
中国的园林有(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四种,其中(皇家园林)出现的最早。
现存最早的的古代园林遗址是山西省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池”)。
历史上文明中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部分。
现存完好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北京三海、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面积最大。
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广州四大名园:可园、余荫山房、清晖园、十二石斋。
(豫园)被称为东南名园之冠。
河北省保定市的莲花池建于(元)代,是北方少有的历史名园。
米万钟的(勺园)和陈元龙的(安澜园)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两大私家园林。
大约在(秦汉)以后,亭的政治作用消失,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场所。
全国最大的一个亭子是十七孔桥上的(廓如亭)。
(秦汉)以后,因朝廷的许多办公机构多建于台上,因此把台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名称。
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宗教祭祀建筑的主要种类有(寺、观、祠、庙、塔)五种。
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 (1)嵩山中岳庙 (2)曲阜孔庙 (3)北京故宫
塔有(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式、花塔、金刚宝座塔)五种造型。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是济南市历城区的(四门塔);
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省登封县的(嵩岳寺塔),属于(密檐)式;
现存最高的砖塔是河北省定州市的(开元寺塔),属于(楼阁)式;
中国古建筑外围的装饰性建筑:华表、牌坊、碑阙、照壁。
华表一般立于宫门口、桥头、墓前,认为与天文学测定冬至和夏至、诽谤木、木铎有关。
东汉时开始以(石柱)作表,立在墓道前作为神道的标志。
碑起源于(先秦)时代,有(宫碑、庙碑、丰碑)三种。
碑碣:古代的碑分长方形和上圆下方两种,前者叫“碑”,后者叫“碣”
(山西省西安碑林)和(山东孔庙碑林)是古碑荟萃之地。
现存最大的墓碑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灵岩山的韩世忠墓碑)。
阳山碑才指为(朱元璋墓)准备的。我国现存古阙最多的是(四川)省。
衙门:古代将军领兵在外,树大旗以表示营门。由于旗上装饰象牙,这种军旗便称为“牙旗”,因而营门被称为“牙门”。后来文官的办公处也习称“牙门”。因“牙”与“衙”二字同音,后世通称“衙门”。
会馆:即聚会之馆,从实际用途可分为(“同乡会官”、“同业会馆”)两种,会馆里有演出,目的有(娱乐)和(酬神)。
(李冰)主持都江堰;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在(陕西省泾阳县);秦将(史禄)开凿的灵渠,在现在广西省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
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
《史记》被鲁迅称为
隋唐后,诗歌创作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五经之一,按乐调分为风、雅、颂,形式采用四言体
屈原的《离骚》为楚辞的代表,称楚辞为骚体,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诗人
《离骚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汉魏六朝乐府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汉代专门设立“乐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的长篇叙事诗之最
曹操、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祯、陈琳、阮瑀、应玚、徐幹),形成了建安风骨
女诗人蔡琰《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陶渊明,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人
南朝诗人谢灵运,开辟了我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派”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
唐诗两大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称为“李杜”。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黄遵宪以诗歌的形式反映近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称为“诗史”
宋词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以秦观、晏几道、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
中国散文以先秦散文为起点,先秦散文分:历史散文、哲理散文
历史散文:尚书、国语、左传、战国策
哲理散文: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
汉魏六朝在先秦散文基础上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政论、史传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王安石、曾巩、苏辙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张衡
左思:《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以前者为主。与唐诗、宋词并称。
元杂剧是汇融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的成熟形态。剧本主要有唱词、对白、动作三部分,一般为四折。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窦娥冤》《鲁斋郎》、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誉为“天下夺魁”。
元杂剧的题材有五类:一是爱情剧。二是公案剧;三是水浒剧;四是世情剧;五是历史剧。
明代流行的戏曲形式为“传奇”,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清初杰出的戏剧家;洪昇、孔尚任,世称“南洪北孔”
《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被称为“玉茗堂四梦”
中国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阶段。
明代四大奇书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清代的著名小说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法国《通用百科全书》称红楼梦为“18世纪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世界文坛的一座丰碑”,对它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的显学——红学
书法是以汉字的方型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从汉末魏晋开始,出现了专门的书法家。
中国书法从字型上分为篆、隶、草、楷、行五类。
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是王羲之、颜真卿、张旭(草书、张癫),其代表作分别是《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颜勤礼碑》(楷书)和《古诗四帖》(草书)。 (钟繇)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唐人楷书第一)、褚遂良、薛稷(实开后世瘦体的先河)
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瘦金体)
楷书四大家:赵孟、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所谓运笔起势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
秦始皇兵马俑是数量很多、阵容最大,迄今世界文化史上空前巨大的彩色陶塑群体,世界第八大奇迹
汉代采用寓意手法雕塑作品代表作时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
(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魏晋六朝是中国绘画的形成时期。
秦汉时期,出现(百戏),包括杂技和歌舞。
唐代开设(教坊),管理宫廷歌舞。
(唐玄宗)被奉为戏曲祖师。
杂剧的角色一般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角色扮演。
杂剧流行于元代,以元大都、山西平阳、杭州为演出中心,现存最早的戏台保存在(山西)
京剧:清乾隆五十五年开始,“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京
雅部:昆腔曲调高雅,词章优美,为封建士大夫所欣赏,被称之为“雅部”
花部:昆腔以外的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特别是北方的梆子戏
(京剧)代表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水平,分为(京、海)两派。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绘画早在(先秦)时代已经是成熟而又独立的艺术门类;
(汉代)绘画成为政治统治和封建教化的一种手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画取得支配地位。
没骨法:花鸟画直接用色彩点染,不用墨笔勾勒。
画龙点睛的故事指(张僧繇)。
东晋时期的(顾恺之)被称为“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解决了山水画的空间远近关系问题。
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反应了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赞干布联姻的历史事件。
画圣(吴道子)一生主要创作壁画,他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是发展“线描”,创造了“兰叶描”的线形。
在(张萱)和(周昉)的影响下,形成了仕女画这一画科。
金碧山水:李思训、李道昭父子喜用强烈而鲜明的色彩,创造了一整套青绿着色的方法,画面金碧辉煌,世称“金碧山水”。
泼墨山水:王维丛抒情的角度描绘山水,把淡泊恬静的诗意表现在画面上,他不施色彩,而以墨的浓淡表现山水的神韵,被称为“水墨山水”。
五代是花鸟画的成熟阶段。
西蜀画家(黄荃、黄居寀)父子采用(勾现)的填色方法,演变为后世的工笔画;
江南以徐熙为代表的徐体采用(直接用色彩点染,不用墨笔勾勒的方法),演变为后世的写意画。
院体画:宋代时,朝廷在宫内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以科学考试吸收画家,形成“院体画”,其特点是严密精细,注重法度,作品多供帝王观赏,题材多为山水、花鸟。
南宋画院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 元代四大画家:倪瓒、黄公望、王蒙、吴镇。
明写意山水画的代表(徐渭)被称为大写意画家,采用(泼墨勾勒)的技法画牡丹
清代末年的画家以(任颐即任伯年)和(吴昌硕)为代表。
形神问题:中国画注重气韵和神似,注重表现对事物的神态,抒发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至于对象的形态则是在其次。
“心师造化”是南朝(陈代姚)在(《续画品录》)中首先提出来的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提出来的
“六法”是南朝绘画理论专家(谢赫)提出来的绘画创作和批评的标准。
(莫是龙)首先提出南北画宗的理论
早期的音乐的功能主要是用于(巫术祭祀)。
清商曲(《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廷花》、《子夜四时歌》)。
唐代的(燕乐)、(曲子)、(变文)代表了这一时期音乐的主要成就。
到唐玄宗的时候,燕乐演出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两种形式,他所选的梨园子弟都属于(坐部伎)。
宋代词人大都通晓音律,其中以北宋的(姜夔)和南宋(张炎)为代表。
(变文)后来发展成为宋元时期的诸宫调。勾栏(艺人)和瓦子(舍)。
北宋(陈旸)的(《乐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著作,反应了我国宋代以前的音乐成就。
明代的(鼓词)和(弹词)相当流行,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最高成就是(朱载堉)的(《乐律全书》),提出了十二平均律。
五音:也称“五声”,是中国古代五个音阶的总称,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音乐的1、2、3、5、6,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下产生的音乐状态,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和音阶形式的基础。
七音:也称“七律”,是五音的进一步发展,即在角徵、羽宫之间各出一个偏音,即现代音乐中的4、7。
编钟是(商周(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乐器。
楹联,又叫对联,春节贴在门上叫春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艺术
我国的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题的两句话就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
楹联特点是:工整、对仗、平仄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阴阳二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是它的主要内涵
南阳玉;“完璧归赵”中“和氏璧”
青铜是一种红铜与锡、铅、磷等化学元素的合金。
青铜制品用于国家大礼的重器,主要分为礼器、乐器、兵器、杂器
鼎:用于烹饪的器具,商周时期是象征统治权威的国家重器。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
曾侯乙编钟:迄今发现个数最多、保存最好、音路最全、气势最恢宏的全套编钟。
唐三彩:黄、褐、绿
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中国四大名砚: 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
中国风俗习惯的特点: 积久性、多元性、相融性
中国饮茶源于(四川),茶最早被作为药材使用,到(西汉)时由药用转化为饮用
(魏晋南北朝)茶被用作招待客人,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媒介。
公元805年,(最澄和尚)把茶仔带回日本,日本开始了饮茶史。
(宋元之后)改煮茶为泡茶。
由于茶的利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品评泉水)和(品茗赋诗)两种风气。
下茶和受茶: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放送聘礼,叫做“下茶”,女方接受聘礼,叫做“受茶”。
传说中造酒的始祖是(仪狄)和(杜康),其中(杜康)成为(佳酿)的代称。
从酒本身的发展来看,最早产生的酒应该是(果酒)。
(祭祀)和(饮酒为乐)是酒在社会文化中的文化功能的两种表现。
(阮籍)和(刘伶)是狂饮的代表。
酒在中国文化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与(文学)结缘。
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皖、湘
四大菜系:鲁、川、粤、淮。
中国古代的服饰是(等级)和(礼度)的象征
商代服饰的基本形式是(上衣下裳);
周代的服饰有尊卑之分,具体有(冕服)、(弁服)、(元端)、(深衣)四种,其中(冕服)是最尊贵的一种;
汉代盛行(冠制),以其为区别尊卑的标志之一
南北朝起,历代帝王公卿的服装有(法服(礼服))和(常服)之分。
唐代服饰特点:头上以幞头代冠;“品色衣”成为定制;以腰间所佩戴,区别等级。
品色衣:就是以服装的颜色分辨官位的品级,即把颜色引入服饰等级制度。
唐代各品官员服饰的颜色:皇帝著黄袍衫;
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著紫袍;五品以上著绯(大红)袍,五品以下著绿、青;士兵著皂(黑色);未进入仕途的士子和庶人著白袍衫
宋代官服的变化在(幞头)和(鱼袋
缠脚之风兴起于(五代末年)末年,到宋代普遍流行。
明代官员文官用(鸟),武官用(兽)
各品官员衣服上图案: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
文官用鸟: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执法官)獬豸;
武官用兽: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牛
媒人的最早产生,大约在(周代)。
嫁娶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父权)制度确立后,形成了一夫一妻制。
据《墨子》《荀子》记载,我国在(先秦)时代就有了火葬。
考古发掘最早的龙形在(河南省濮阳市仰韶文化遗址)
龙与皇帝合而为一,始于(汉高祖刘邦)。
龟龙:比喻人中英杰。 龟龄:比喻高龄。龟钮:汉代时规定,凡列侯、丞相、大将军皆以金铸印,制为龟形,称为“龟钮”,以后遂以龟为官印的代称。
授龟绶:就是授予官印盒缓代,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胸有成竹”是(苏文同)的画竹理论。 梅花的五瓣比喻(寿、福、康宁、好德、善终)等人生五福。
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松、竹、梅。
宋代诗人(林逋)被称为“梅妻鹤子”
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
后世的重阳风俗主要是(登高饮酒)以避不祥。
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
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十二生肖;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十二生肖的名字;(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十二生肖。
中国古代以(南向)和(东向)方位为尊,以(黄)和(红)两色为贵,前者源于(地神)崇拜,后者源于(日神)崇拜。
避讳: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
国讳: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们为之避讳。家讳:封建士大夫们为其尊者自行避讳)。
避讳有(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三种形式。
中国很早就与美洲有来往,影响巨大的早期中外交往就是(“周穆王西游会见王母的故事”),这在《史记》和晋代的《穆天子传》中都有生动的记载。
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吴书》记载徐福东渡到达的是(亶州)。
日本至少在(明代)开始祭祀徐福。
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印度洋的海路。
(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为适应海上贸易的需要,宋代设置(“市舶使”),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元代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真实记载了柬埔寨吴哥时代的文化。
(鉴真)是日本律宗的始祖。
日本的平安二宗是(天台宗)和(真言宗)。
唐代的(义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描述了东南亚和印度佛教、地理、民俗以及医方。
李白的《哭晁衡》写的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吕)。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
(《马克"波罗游记》)是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利马窦)于公元16世纪来到澳门。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备受信任,以一外国人出任清政府的钦天监。
介绍中国历史最早的一部著作的是西班牙人(多萨)在罗马出版的西班牙文(《中华大帝国史》),随后法国人(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志》),于1735年在巴黎印行,是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本文发布于:2023-12-13 08:16: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17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文化要略考试之真题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文化要略考试之真题解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