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发(作者:营销流程)
论《雷雨》中的“人性”
2.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对“人性”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整理,发现目前对于“人性”的理解与定义,各个学派都有着自己的界定,这其中包括对人性的概念界定争论,人性的善恶争论与人性的本原争论。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金钱和利益早就已经成了驱使人性的一种手段,不论道德还是法律都是以人性为基础的,只有美好的“人性”才能让社会变得充满人情味。曹禺先生的《雷雨》可谓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其中的人物塑造处处彰显着人性的不同面,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看出人性是复杂的,纠结的,矛盾的,没有完全的好人与坏人之分,但是“人性”绝对可以对周遭的人和事产生不小的影响。本次论文的撰写想要将“人性”与话剧《雷雨》相结合,以“人性”分析《雷雨》中的人物,以《雷雨》中展现的人性看清社会百态,并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找出酿成《雷雨》悲剧的原因以及《雷雨》中的“人性”的意义。
以“人性”与《雷雨》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并不是很多,而笔者通过对于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深入阅读后发现,以“人性”为切入点来探讨《雷雨》更能挖掘出曹禺先生创作《雷雨》的深层意义;以《雷雨》的复杂故事构造来探讨“人性”,更能从作者百态的人物塑造中折射出“人性”的复杂矛盾,因此,将二者相结合起来,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通过各方面的资料搜集,通过整理后发现,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性”的相关研究
对“人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学派对于“人性”的概念都有不同的定义,以及对于“人性”的相关争论。
1、社会学家认为人是世界上唯一生存的主体,因此只有一种“人性”。“人性”是人类互相理解和交流的基础。并且对婴儿进行了反复试验,的出结论,“人性”与进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了人性的存在,但是否认了人性具有抽象化的特征,只有以阶级来论人性,才能给予“人性”最合理的解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分数不同的两类人性,这两种人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逾越的,必须通过不断的斗争来解决。
3、郭念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1986年到1999年,一直以临床的角度出发,研究“人性”与心理学的关系。经过临床试验,取得了丰硕的实验结果,他认为“人性”规定了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性。并且就本质而言,人的三种基本属性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4、《启蒙学》中认为,归根结底,“人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原因。这是物种的“本质差别属性”。《启蒙学》中还将人类的“人性”分为四类即存在性、生命行、社会性以及精神性。因此《启蒙学》中认为人是具备了这四种特征的物种。
5、对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在古代,我国对于人性的善恶就有了不同的争论,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善良,恻隐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荀子主张“性恶论”,荀子在《荀子·性恶》中认为,人性本恶,善性是人类后天培养的结果;告子、墨子、庄子以及明代的王阳明等都持“人性无恶无善”的中立态度;先秦的石硕等提出“人性有善有恶”论,汉代的杨雄、董仲舒肯定了这一观点,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此基础上认为人性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和环境以及教育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北宋的司马光认为人性生而不平等,不论圣人还是愚人生来具有善与恶两面性。而在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人自出生就有罪行,这种罪行无法消除,称之为“原罪”。印度教与佛教也都有“因果轮回”之说。
6、关于人性本原的争论。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北宋的张载提出了人性二元论,将人性认为气质之性与生命之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性不分善恶,有遗传基因决定;西方心理学界普遍有三种说法,①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出自于人的本能;②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性情都是后天培养的;③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以上的两种说法,认为人的欲望以及基本需要是天生的,但是人的性情、能力和认知是后天习得的。
二、对《雷雨》的相关研究
对于《雷雨》的相关研究资料多集中在对于《雷雨》人物塑造以及人物关系的相关分析,以及曹禺先生的人生经历与《雷雨》创作的关系等来展开。
1、张志勤在《我饰演的周冲——话剧<雷雨>人物周冲塑造分析》中以话剧演员的亲身演出经历,对《雷雨》中的周冲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马中行在《<雷雨>人物分析——喝肮脏水的人——鲁贵》一文中以鲁贵一个新旧社会交替中的下层人物代表,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统治阶级的观念就是统治的观念”;于敏在《精神分析视野下的<雷雨>主要人物命运分析》中,运用精神分析的相关方法,对剧中的主要人物繁漪、周萍、鲁大海的形象做了分析,从精神世界的角度挖掘了《雷雨》人物的“潜意识”。
2、曾艳在其硕士论文《情感火坑里的挣扎——乱伦视野下的<雷雨>人物关系》中,分别以道德乱伦和血缘乱伦的角度来对《雷雨》中的主要感情做了分析,作者认为剧中周萍这种道德与血缘上的双重乱伦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作者从这种关系中对周萍、繁漪以及四凤三人的性格,内心挣扎反抗结合家庭矛盾和社会环境做了综合分析,最后找出了酿成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对于家庭,社会以 及亲情,爱情的无声的抗议;王芳在《郁热,残酷的爱——结构主义原理分析<雷雨>中主要人物情爱》中从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和叙事语法学角度对《雷雨》中矛盾繁复的家庭“情爱”做了分析,作者摒弃了过去的阶级,社会的分析角度,认为这种爱恨情仇是人性中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3、梅丽兰在《论童年经验对曹禺<雷雨>创作的影响》中,认为《雷雨》的创作成功与曹禺先生的童年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①曹禺先生将自己的童年经历作为素材参与到剧本创作中,最作品的主流情感奠定产生了影响;②曹禺先生由于自己的童年经历对母爱以及亲情的理解让作者站在女性关怀的角度对当时社会的女性命运产生同情与叩问。
3.选题依据:
选题经过:《三字经》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可见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本性纯良的,然而为什么社会中有“好人与坏人”,“善人与恶人”之分,这都值得我们深思,“人性”是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类的天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性”具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拥有善良的,纯洁的,正义的人性光辉的人都会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拥有自私的,贪婪的,奸邪的人性的人通常都会被他人鄙视,被社会谴责,不仅伤害到身边的人甚至有可能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力量,随着社会的日益物质化,这种人已经越来越多,很多“人性”的和善面早就已经被金钱所掩盖,社会上诸如“扶不扶”,“救不救”这样的事件和事件引发的疑问已经越来越多,引起人们心底的叩问,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才是正确的“人性观”?物欲横流的纷繁世界,我们急需一股清流引导社会大众向着“人性”的阳光一面靠近。尤其是对我们青年一代,更是需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性“动力来作为榜样,这样才能使我们在这物质世界里始终清醒,有所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部话剧可谓是小剧场演绎大世界,将人世间的真善美丑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人性”的繁复表现。《雷雨》是曹禺先生在1933年创作的4幕话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作为背景,上演了一出“人性”的浮世绘,曹禺先生以曲折矛盾的故事情节,辛辣犀利的语言艺术,方方面面的人物塑造,黑暗压抑的环境烘托来 展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层层压迫,更是借以小荧屏上的人性百态来讽刺新旧社会的交替中,社会人性的丑陋不堪继,急需救赎。笔者本次论文想要通过分析曹禺先生《雷雨》中的人物的“人性”来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人性”百态,更希望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人不要忘记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继承“人性”的真善美。
选题意义:“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人性”有很多方面,有其善的一面,也有其饿的一面,更有其纠结矛盾的一面,在很多情况下,“人性”是多方面共同呈现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崇尚金钱和权利,将“人性”善的一面模糊掩埋,我们急需呼唤出“人性”的美好面,让我们不再为“扶不扶“,“救不救”这样的问题而困扰。因此,对于“人性”的讨论与研究在现代社会依旧十分具有价值。
《雷雨》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这就足以显示这部话剧在我国话剧史上的地位。纷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的家庭冲突无处不彰显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可悲,其中的人物塑造,各个有血有肉,形象鲜明,将人性的自私,矛盾,善良、纯真、奸邪等各个方面均有所展现,可以说是当时的大世界的缩影,而《雷雨》的悲剧正是剧中人物“人性”的丑陋,自私和麻木贪婪所导致的,就如当时的中国倍受压迫的社会悲剧一般,也是由于国民麻木不仁,自私贪婪的”人性“所致。
从《雷雨》出发来探讨“人性”,通过对于不同“人性”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揭示人性的不同面,从而引起我们的反思,在剧中找到形成“人性”悲剧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中引以为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性观”。
4.研究方法
其一,剧本研读,本次论文在选题之初笔者就曹禺先生的《雷雨》剧本进行了仔细阅读,并且细细品味其中人物的对话,体味相应的环境描写,试图从细小的方面挖掘出每一个人物的“人性”。
其二,资料查询,通过了解曹禺先生的生平,结合《雷雨》的创作背景,来深挖剧中人物“人性”的形成原因,以及酿成《雷雨》悲剧与这些人物“人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三,文献搜集和整理,写作之前,笔者通过网络以及图书馆等各个渠道搜集与《雷雨》与“人性”相关的内容,加以归纳整理,作为本次论文撰写的资料依据支撑和写作指导。
5.设计(论文)的基本思路与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绪论
1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1.1选题背景
1.2研究现状
2“人性”内涵
2.1中国式人性的特征
2.2多面的“人性”
1《雷雨》中多面的“人性”
1.1至上的精神追求
1.1.1纯爱意念里的无私与宽恕
1.1.2对错分明的价值观意识
1.1.3至高的理想追求
1.2不堪的现实面目
1.2.1丧失道德的为所欲为
1.2.2物欲世界的上下求索
1.2.3天平两端的情与利
1.3多重情感的糅杂 1.3.1理智与情感的较量
1.3.2道德桎梏下的爱与自由
1.3.3内疚与忏悔的矛盾挣扎
2《雷雨》悲剧的成因
2.1人性所致
2.2封建命运论
2.3社会的冷漠麻木
2.4作者的自身经历
3《雷雨》中“人性”的意义
3.1麻木社会的鞭笞
3.2资本主义“人性”讽刺
3.3美好“人性”的呼唤
结语
6.研究拟得出的结论
通过对人性的相关解读以及曹禺先生《雷雨》中人性的精彩展示,我们不难发现,人性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他的发展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个人“人性”的丧失,或许无足轻重,但是一群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人性”败坏就会酿成诸如《雷雨》一般的悲剧。人性本善,作为新时代的人类,尤其是新新青年我们更应该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人,勇敢善良,敢于同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在这个物质的社会中做一个“人性“的楷模。
8.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晶.《雷雨》的文学解读与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杨经建.存在主义的“诗”之“思”——论作为象征剧的《雷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99-107.
[3]陈希.《雷雨》:未完成的演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54-62.
[4]孙苹.《雷雨》语气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5]杨经建.重读《雷雨》:“存在”的“象征”[J].求索,2015,01:143-147.
[6]张大程.关于曹禺《雷雨》中冲突的描写研究[J].大众文艺,2015,04:34.
[7]子央.划过心弦的诱惑——从《雷雨》看曹禺剧作的语言艺术[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91-94.
[8]陈琦.曹禺剧作中雷雨原型意象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5:38-39.
[9]孙宝新.曹禺《雷雨》中的模糊语言[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117-120.
[10]刘平.在曹禺故居看《雷雨》[J].中国戏剧,2015,01:69-71.
[11]孙宝新.《雷雨》中潜台词的关联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48-52.
[12]胡德才.论《雷雨》故事与结构的经典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73-79.
[13]朱全红.曹禺《雷雨》言外之意的语用学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01:73-78.
[14]杨俊玲.曹禺戏剧《雷雨》命运观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9:97-98.
[15]殷杰.美在关系[D].青岛大学,2007.
[16]张红.从《雷雨》到《北京人》评曹禺前期剧作风格的转变[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02:78-87.
[17]朱熠.谈曹禺《雷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J].文教资料,2013,06:5-6.
[18]张鹏飞.曹禺《雷雨》叙事模式中“俄狄浦斯情结”的生命观照[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08:1-6+51.
[19]曾珍.曹禺《雷雨》中人物性格形象浅析[J].网络财富,2010,20:148+151.
[20]王春.命运的枯井——曹禺《雷雨》中周蘩漪悲剧性格的当代解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1:67-68.
[21]曹华.论曹禺《雷雨》中的主仆之恋[D].曲阜师范大学,2016.
本文发布于:2023-12-12 03:55: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12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雷雨》中的“人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雷雨》中的“人性”.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