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珠蛋白)
商鞅变法
1.(2011安徽合肥市高三质检)“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贅: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①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②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③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 ④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材料“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大意是:商鞅变法,抛弃了传统的礼数、习俗,实行两年后使得秦朝旧有民风得到改变。秦国富有的家庭,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会分家。没有条件的家庭,儿子长大后,就送给人家做女婿。联系所学,这是商鞅变法中改革户籍制度的做法,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②③④项说法正确,本题选D项。第①项“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D
2.(2011潍坊四县高二质检)(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
A.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 D.富裕农民
解析:“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大意是:“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结合所学,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守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文中的“人”应指没落贵族,本题选C项。答案:C
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D.焚烧诗书
解析:“薄恩礼,好生分”大意是:对恩礼淡漠,性格乖戾。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各项措施,应该与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有紧密关系。这一制度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否则要受同样的惩罚,以此强化统治。答案:C
4.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解析:根据所学,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1
为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和兴修水利提供便利条件,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本题A处应选A项“铁器牛耕的使用”。答案:A
5.(2011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使秦国(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卖买”和所学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以法律形式保护,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6.(2012临沂高二检测)公元前338年,刚继位的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史记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 )
A.变法深入贯彻 B.变法违背民意 C.变法阻力重重 D.变法最终失败
解析: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秦孝公的坚决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分析材料,商鞅出逃后,受困于自己制定的制度,后被逮捕处死。本题选A项。答案:A
7.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
解析:材料体现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答案:A
8.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大意是战胜了敌人,如果是上大夫的功劳,国王会封一个县给他,如果是下大夫的功劳,就封郡给他,士的功劳可以得到大片土地,庶人工商之类的平民因战功可以进入仕途。材料能够反映的是①②两项说法,③④与材料无直接关联。答案:A
9.(2011福建省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2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58次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3次
败北
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特点”从变法的指导思想方面回答。“作用”从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等方面回答。
答案:(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
(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10.(2012苏州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材料四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视角。这一视角会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来什么局限性?
(2)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
(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可知作者从
3 个人品行角度评价,由此带来的局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第(2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可判断是从后果(效果)角度评价,班固认为的“王制”实质上是指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围绕此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4)问根据题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得出答案,旧的制度考查基础知识。
答案:(1)视角:个人品行。局限:以主观情感评价变法,忽视对变法实际效果的考察。
(2)视角:实际效果。理由:维护旧的社会制度、统治秩序,否定了封建制度建立和国家统一的进步潮流。
(3)颂扬秦孝公,贬低商鞅。
(4)依据:顺应时代潮流。制度:井田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二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回答毛泽东的评论中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材料中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即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第(2)问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法律过于严酷。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可得出的认识,根据所学主要有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
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
4 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第(2)问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主要指鼓励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1)举措: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军功爵制或奖励军功。
目标:限制贵族的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
(2)措施: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影响: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3.(2011阳泉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不力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玄、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主张,并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方面加以评述。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的着眼点有何不同?从材料三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第(1)问问材料主要从改革、重农、重刑罚三方面概括商鞅的主张。评述的主观目的结合变法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目的即可;客观效果则结合三项内容造成的积极消极影响分析;第(2问的着眼点分别是变法的效果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认识主要从新事物的前进行和曲折性两方面结合。
答案:(1)主张:“便国不法古”,只要有利于国家治理,不必拘泥于先王之法;农是治国之要,只有发展农业,国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轻罪重罚”,用严刑峻法来维系社会安定。
主观目的:变法图强,赢得兼并战争。
客观效果:变法主张实施后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强盛,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法律严酷苛刻,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5 (2)材料二着眼于商鞅变法对秦朝统一全国的作用;材料三着眼于商鞅变法后个人的结局。
说明:改革有阻力;改革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改革者要善于保护自己。
14.阅读材料: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在对待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和对工商业的态度等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各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关问题。第(1)问从材料中归纳二者的不同,信息明确,注意归纳要点条理化。第(2)问实际是对两次改革影响的考查,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综合回答。
答案:(1)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商鞅变法按军功大小划分等级。梭伦改革由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商鞅变法中官吏由国君任免。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2)雅典: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秦国:为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统一打下了基础。
15.(2012辽宁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材料二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戊戌变法记》
6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3)对材料三所示的现象你如何看待?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概括即可;从材料中可知,解负令的颁布,成为毁谤梭伦改革的缘由,因此是指奴隶主贵族;第(2)问,关键句“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第(3)问,根据材料中的现象,应全面分析,分析其利弊;第(4)问,开放型问题,把握整个材料的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拔掉田间竖立的记债碑。
奴隶主贵族。
理由:许多借债购地的人因政府废除所欠公私债务发展成为富翁。
(2)旧贵族的反扑.与秦惠文王的矛盾.以及因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
(3)变法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提供了参政的可能性,反映了维新派和开明地主参政议政的愿望。但是,材料中的反映的举国鼓舞欢蹈是夸张的说法。
(4)改革会导致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遭遇阻力,呈现曲折性;改革者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识回答第小一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回答第小二问;第(2)问从商鞅对“法”的认识角度回答第一小问;商鞅以法治国旨在维护秦国君主统治。从商鞅严刑峻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角度一分为二地评价;第(3)问从商鞅变法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角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
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7 出发点: 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17.(2012湖南长沙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与运用。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从政治、刑法上、军事、经济上等方面考虑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民生的提示可以从经济措施中提炼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材料三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全面的对商鞅变法加以评价,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内容: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民生: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充分肯定。认为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统一天下,影响深远。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
看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政权奠定了基础。许多变法内容影响深远。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8.(2012江西南昌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
8
(1)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你从图二、图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
(3)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4)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标准各是什么?
(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解析:第(1)问根据题目要求“牛耕图”分析,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第(2)问抓住图中“奖励耕织”和“方升”分析,属于经济上的改革;第(3)问开垦荒地越多得到的奖励越多,因此出现了大批新开垦的私田,这导致了公田荒芜,私田越来越多;第(4)问材料二中“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材料二中,司马迁的评价中“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说明商鞅的人格品行,所以司马迁的评价具有主观性;第(5)问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
(3)正确。因为当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富强,有利于国家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有一些历史局限性。
(4)材料二:历史(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材料三:把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9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14:5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10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商鞅变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商鞅变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