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十五从军征》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

更新时间:2024-12-24 02:14:0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0日发(作者:查营业执照的网站)

《十五从军征》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

《十五从军征》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版本一: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八十始得归:

  ②采葵持作羹:

  ③兔从狗窦入:

  ④不知贻阿谁:

  2.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3.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5.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参考答案:

  八.1.①才 ②菜汤 ③洞 ④给

  2.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

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3.十五、八十 4.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

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版本二

  《十五从军征》阅读题: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1.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兔从……葵。

  3.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就目前来说,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

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还深深印在人们心中。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

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

  1、师范读:正音

  2、生读(反复)

  3、片断朗读。 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

  4、继续朗读

  三、探究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思考: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3、“松柏冢垒垒”说明了什么?“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几句诗,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4、为什么老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四、明析深化: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小资料)

  2、指导学生把诗的内容讲成故事。(用自己的话)

  3、从“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

为荒凉之地,这一切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4、最深的感受:诗中的老翁实在太可怜了,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悲惨,由此引导学生领悟出此诗主

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战争的残酷。

  五、拓展引申:

  1、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镜头。

  2、让学生谈一谈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

  3、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课堂练笔: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翁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字数不限)。

  教师适时点评。

  七、归纳总结: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要反对战

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的进步。

  八、作业:

  俗话说诗画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笔,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

  【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 【年代】:汉 【作者】:两汉乐府

  【内容】: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

落沾我衣。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

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

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

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

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

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

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他从芳年稚齿,未

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

归来。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

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

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

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

(“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

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

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

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

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

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

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

→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

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

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写法鉴赏】: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语气叙述,无法忍受的悲痛。在叙述上,结构严谨,并起伏有变

化。这首完整的五言叙事诗,还保留着质朴的民歌的语言风格,它以深刻地思想内容,鲜明的艺术特

色,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光彩,并且给后世作家以无穷的启发。杜甫的名诗《三吏》《三别》《羌村

三首》等,都明显看出受本诗的影响。

  【乐府】:他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

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

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值;同时,其风格

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十五从军征》阅读题: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1.夸张 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兔从……葵。

  3.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

  4.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

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语文版八年级下《诗词五首》(采薇,十五从军征,送别,清平乐·村居,朝天子·咏喇叭)课文全

  24.《诗词五首》

  《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

情。

  《十五从军征》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尽,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

归。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

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送别》是一首可以作不同理解的小诗。单从字面上看,这是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

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小词。主题是写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

的情趣。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

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霏霏( )雨雪( )冢( ) 雉 ( ) 羹( )

  贻 ( )著地( )檐( ) 翁媪( ) 锁哪( )

  2、形近字

  ┏冢:坟冢 ┏雉:鸡雉 ┏贻:贻赠 ┏窦:狗窦

  ┗豕:犬豕 ┗稚:幼稚 ┗怡:神怡 ┗渎:渎职

  3、词语解释

  【依 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yè)的样子。

  【雨 雪】下雪。雨(yù),下(雨或雪)。

  【霏(fēi)霏】雪花纷飞的样子。

  【行道迟迟】慢慢地走在路上。迟迟,迟缓的样子。

  【载(zài)渴载饥】又渴又饥。

  【伤 悲】伤感,悲伤。

  【始得归】才能够回乡。

  【累 累】连续不断的样子。课文里指荒坟一个挨着一个的情状。

  【狗 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u),洞穴。

  【中 庭】院中。

  【旅 谷】野生的谷子。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贻(yí)】送,赠送。

  【漫 漫】遍布的样子。

  【行 人】出征的人。

  【茅 檐】课文里借指茅屋。

  【媚 好】声音柔媚动听。

  【翁 媪(ǎo)】老公公和婆婆。

  【无 赖】顽皮。

  【乱如麻】烦乱如理麻,理也理不清。

  4、文学(文体)常识

  (1)《采薇》选自《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共

______________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

  (2)《十五从军征》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是南朝宋郭茂倩所编,我们曾学过这本书

里的另一首诗《________________》。

  (3)《清平乐·村居》是一首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首《________________》。

  (4)《朝天子·咏喇叭》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散曲家。字________________,号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霏霏(fēi) 雨雪(yù) 冢(zhǒng) 雉(zhì) 羹(gēng)

  贻(yí) 著地(zhuó) 檐(yán) 翁媪(wēng’ǎo) 锁哪(nà)

  4、

  (1)诗经 三百零五 风 雅 颂

  (2)乐府诗集 木兰诗(或《陌上桑》)

  (3)词 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4)散曲 散曲丛刊·王西楼乐府 王磐 明代 鸿渐 西楼

  二、课文学习

  采 薇

  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

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曾经孔子整理删定。原本只称《诗》,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始称《诗

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包括“二南”(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

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大部分是

各地的民间歌谣。这些诗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现实,有劳动的艰辛,有生活的窘迫;有对剥

削压迫的不满和反抗,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有的辛辣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有的大胆歌颂

了真挚的爱情。“风”是《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瑰宝。“雅”是“小

雅”和“大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大雅”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所作,内容大多记述周族历史,歌颂祖先

功德,客观上为后人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资料。“小雅”多为贵族文人所作,也有小部分是民谣,内容多政

治讽喻。“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周王室和鲁国、宋国的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

礼歌辞。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普遍运用了赋、比、兴的方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

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语)。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

经》的“六义”。在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也有二言、三言、五言乃

至六言、七言的句子,押韵方式灵活多变。许多诗篇章节反复,多用叠字,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它的比兴手法在我国诗

歌创作中也一直继承着、发展着。

  西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共四家。自东汉儒学大师

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增多,其他三家诗逐渐失传,独毛诗大行于世。

  2、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回忆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遇雪冬归路漫漫 ┓ ↓

  采薇 ┣ 归途

  ┃行道民迟迟,载渴载饥。→忍受艰辛与饥寒┛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状写征人忧伤之情 抒情

  (2)诗文赏析

  《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

情。原诗共六段,本课选取的是最后一段。

  这一段堪称全诗的最佳段,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

悲伤。“杨柳依依”句回首往事,“依依”一词既写出柳枝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

眷恋之情。“雨雪霏霏”句则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

物沉重抑郁的心境。这两句诗写景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行道迟

迟”句抒写了戍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境况。前三句既是写景写境,又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

于境,情与景与境交融,相映成辉。最后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感天动地,叩人心

扉,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顿时弥漫纸上。语言上,重言的运用(如:依依、霏霏、迟迟)增强了

节奏感,增加了诗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

  3、写法鉴赏

  此诗在艺术上第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它创造出千古传诵的佳句。在我们的文学鉴赏史上,人们

刚刚知道摘句欣赏的时候,便一下子发现了《采薇》篇的名章迥句。千百年来,人们常用折柳表示送别

时的不忍分别,又常用“依依”二字,表示惜别之情。“杨柳依依”的意象,一经创造出来,便有了强大的

艺术生命力,虽经千载,也想不出更好的词来代替它,正因为这个原因,“杨柳依依”数句,成了千古不

朽的名句,它在我国的诗史上,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葆艺术的生命力。

  《采薇》在艺术上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试

想当征人离家踏上征途之时,正值桃红柳绿的丽春,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丽春美景,征人却不得不

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无相见之日,“杨柳依依”,正含着不忍与亲人分别的依依之情,对于“杨柳

依依”的美景,又哪有心思来欣赏它呢?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不过是情同虚设罢了。春色

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

果。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还比较好理解;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则比较难以理解。难道用花好月圆来

映衬乐情不更好吗?我国有句俗话,苦尽甜来,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苦就没有乐,事物总是充满矛盾

的,不比不行。试想一个从军出征的战士能够活着回来,而且已经踏上归途,不久将和家人团聚,这岂

不是天大的喜事,但在归途中偏偏又遇上了“雨雪霏霏”的坏天气,还要忍受途中的饥寒,真是好事多

磨。以哀景写乐,增强了哀乐的鲜明对比度,所以有倍增其乐的艺术效果。

  4、名句赏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昔我”四句,以春风拂动的柳丝来渲染依依别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归途的艰难和心情的黯淡,以

景写情,含蓄深永,被后人誉为三百篇中最动人的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在归途

中忧伤地想起:“当年我离开家乡时,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蒙的冬天

了。”在对家乡的浓烈的思念之下,他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挣扎着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更浓

的远方……。“杨柳依依”一词既写出了柳枝随风摇曳之态,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雨雪霏霏”一句写出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满天飞舞,烘托出人物沉重压抑的心情。这两句写

景,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5、难点解析

  (1)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

  写士卒在归途中抚今追昔,充满着痛定思痛的悲哀,同时对于生还,也不无喜悦的情绪,在六章之

中,别构一体。诗人由回忆写到归途中的情景。回忆起昔日从军时,正值美好的春天,万条杨柳,迎风

披拂;今日归来,却遇上雨雪霏霏的冬天,虽已踏上归途,归路漫漫,还要忍受“载渴载饥”的生活,抚

今追昔,想到战斗中的出生入死和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谁能知道我的劳苦忧伤呢?诗人的忧伤还有一

层,虽未明言,也是不言而喻的潜台词,那就是忧念家人的情况。常年从军,与家人音讯阻隔,又谁知

家人的情况如何呢?“莫知我哀”四字,状写征人的忧伤之情,以少总多,真是累千百万言所难表达。

  (2)语言上,重言的运用(如:依依、霏霏、迟迟)增强了节奏感,增加了诗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

  6、课文翻译

  采 薇

  想当初,我出征时,柳枝摇曳。

  看今朝,我归来日,大雪纷飞。

  一路上,步履艰难,又渴又饥。

  内心里,无限伤感,有谁理会!

  十 五 从 军 征

  1、关于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最早是音乐机关的名称,汉初即已出现,汉武帝时扩充为专司歌舞的机关,并兼有采诗的职

能。这些采集来的民歌,后来就叫做“乐府诗”(或叫“汉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

新诗体。两汉乐府诗大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语),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反

映了两汉的社会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思想感情。汉乐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

素自然。

  乐府诗自汉经魏晋六朝至隋唐,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汉代乐府诗大都入乐,每个篇名各有传

统的内容。魏晋以后,文人拟作,或依旧曲填新词,或用古题咏时事,有的入乐,有的不入乐。内容上

突破原来传统,音韵、节奏上渐趋整齐,推动了五言诗、七言诗的出现和发展。唐代文人进一步冲破古

题、古调的藩篱,另立新意,抒写新事,形成一种“新题乐府”。到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人大力倡导

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创作了大量的“新乐府”诗,讽喻朝政,针砭

时弊。

  宋朝人郭茂倩将自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并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

横吹曲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

新乐府辞。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三类中。

  2、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2)诗文赏析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篇首一句即写出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从军之时尚是风华少年,归来之日却已是皓首银

发。几十年沙场奔走,岂不悲哉!这里,“十五”“八十”可理解为实数,也可理解为虚数,是一种夸张的

手法,目的是极言从军之久。诗的重点并不在为后人提供服役的确切时间,而是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

子呢?“松柏冢累累”,这是远望,近看则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一

派凄凉破败景象。家中空无一人,老翁举目无亲,其凄楚心情可以想象。继而,通过“羹饭一时熟,不

知贻阿谁”一句,进一步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此情此景着实叫人痛苦至极,怆然泪下。

  3、写法鉴赏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语气叙述,尽情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在叙述上,结构

严密,并起伏有变化。这首完整的五言叙事诗,还保留着质朴的民歌的语言风格,它以深刻的思想内

容,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光彩,并且给后世作家以无穷的启发。杜甫的名诗《三

吏》《三别》《羌村三首》等,都明显看出受本诗的影响。

  4、课文翻译

  十 五 从 军 征

  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

  “且看远处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

  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送 别

  1、作者简介

  本诗为隋末人所作,作者已不可考。

  2.背景资料

  同隋代文人的诗作相比,这首来自民间的小诗在思想、艺术上都更为优秀。这说明齐、梁以来,在

诗歌形式、技巧上,尤其在五、七言近体诗的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日益远

离社会生活,因而使诗歌陷于困境。隋文帝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文风改革,违反文学规律,并未触及根

本。炀帝再掀恶浪,将宫体诗、“狎客”活动搬进宫廷,益发不可收拾。在这种情况下,从社会下层,从

现实生活的深处,涌现出表现时代脉搏,反映人民思想情绪的优秀作品,往往代表着文学发展的健康有

力的潮流,预示着一种新趋势的萌芽。这首七言绝句《送别》歌的出现,正代表了这样的趋势。它的产

生,预示着由齐、梁诗向唐诗转变的广阔前景。

  3、对

  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 杨柳青青著地垂,写景起兴┓ 暮春已至┓

  ┃ 杨花漫漫搅天飞。 ┛ ↓ ┣行人无归 心生怨恨

  送别 柳条折尽花飞尽,抒情双关┓ 不见归人┛

  ┗ 借问行人归不归 ┛

  (2)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可以作不同理解的小诗。

  单从字面上看,这是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

离愁别绪。古人向来有借杨柳抒离别情怀的传统,如《诗经·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

句。这首诗承袭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发展。头两句极力渲染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此烘托出挥之不

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后两句写杨花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人归期难料,从而更加重了离别的悲

凉气氛。

  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的诗。联系到作者的生活年代(隋末)和诗中运用的谐音

双关手法,这样理解也不无道理。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祸国殃民,民怨鼎沸。诗人以“杨

柳”之“杨”谐“杨广”之“杨”;以写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为名,行揭露统治者凶残暴虐之实。最后,假借“柳

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问话,表达了百姓对统治者的诅咒:杨氏王朝终究要垮台,看你横

行到几时!

  4、写法鉴赏

  (1)承袭古诗送别传统。古人向来有借杨柳抒离别情怀的传统,如《诗经·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佳句。这首诗承袭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发展。头两句极力渲染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

此烘托出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2)它语言口语化,通俗流畅,声调悠扬,宛然有似唐人绝句,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现象。

  5、佳句欣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题为《送别》,开篇却不言送别,而是先勾勒出一幅杨柳青青,杨花漫天的情景。这一情景的创

设,不是无心之作。首先,折柳送别在古诗中早有表述,在后来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为一种生活的情

趣。所以,开篇即写杨柳,很吻合送别的情感。其次,作者创设的这种情景也烘托了送别的气氛。杨树

和柳树的枝条一片青翠,已经垂到了地上,杨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看似大好的春光,却不得不面对离

别,怎能不让人更加伤感。杨花“搅天飞”,一个“搅”字,既写出了杨花的铺天盖地,也表现了一种纠缠

不清,难以割舍的状态。这两句诗,为下面作者升华离别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6、课文翻译

  送 别

  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杨花飞舞漫天柳絮。

  折柳相送杨花散尽,借问征人何时归期?

  清平乐·村居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南

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湖长达20年。

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

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其中,比较

有名的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

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人钞存》。

  2、背景资料

  辛弃疾曾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

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隐居长达二十年。他退居乡间,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

朴、恬淡安静的生活。此时,他一改过去豪壮大场面的描述和豪杰人物的刻画,转而饱蘸色彩去绘制田

园风景画和俚俗乡情图。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

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2、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江南农村的美景) ┓

  白描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老夫妇融洽取乐) ┣ 栩栩如生

  手法┃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二儿勤劳干活)┃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卧剥莲蓬顽皮) ┛

  3、诗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小词。主题是写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

的情趣。清平乐,词调名。村居,词目名,即词的标题。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诗人开篇即描绘出江南的田园风光:农舍、溪流,绿草如茵。接下来的

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引出人物。什么样的人物呢?说着轻柔细软的南方话,白发苍苍

的一对老夫妇。诗人虽未对人物作具体刻画,但我们从人物说话的语调、内容可以想象,这是一对慈眉

善目、散淡安闲的老人。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怎样理解词中的“醉”字?对这个“醉”字,历来有不同的

解释。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解释是“醉里二句:谓不知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

喝醉了酒,说着柔媚的南方话打趣”,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的解释是“醉里句:作

者在醉中听到有人用江南口音和悦地谈心”。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也都解释得通。只不过朱说意在

强调农家老夫妇的悠闲、散淡,而林说意在点明诗人对农家田园生活的陶醉。自古“诗无定解”,我们不

必过分拘泥于细节,强求一解,甚至理解为“轻柔妩媚的吴音、轻松有趣的谈话听来叫人心醉”,也未尝

不可。如果说上半阕为我们展现的是田园情趣,那么,下半阕则为我们勾勒出农家生活的画面:有的在

田间劳作,有的在家中忙碌,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尤为令人叫绝的是结尾两句:“最喜小儿无赖,溪

头卧剥莲蓬”,一个“卧”字,童真毕现,童趣盎然,平添无限情趣。

  整首词语言通俗浅显,却如白描,有情有景有神韵,洋溢着清新、恬淡的气息,流露出诗人闲适的

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

  4、写法鉴赏

  这首词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风格清新淡雅,富于诗情画意。在表现手法上,全词不事雕琢而纯

用白描,绘出了农村一户人家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勾画了一

家五口特别是翁媪二人“醉里吴音相媚好”和“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形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

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词中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三儿,后见其人。寥

寥几笔,如实描摹,简洁自然,写出一家两老三少的活动。构思方面,头两句写景,茅屋、小溪、青

草,本来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后六句写人,通过

翁媪打趣闲谈、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

特色的生活景象。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5、名句欣赏

  (1)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理解。

  这两句写白发翁媪二人操着带有醉意的吴音在聊天儿,具有一种彼此“媚好”的亲密无间的情态。这

一平常细节,表现了一对农村老年夫妻和谐、温暖、惬意的生活乐趣。

  (2)对“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理解。

  这句诗位于全诗的结尾,强化了全诗安详、宁静、喜悦的气氛。从开篇的乡村景貌、到说话柔声细

语的老夫妇,到在地里干活的大儿子、在编鸡笼的二儿子,读者能明显的感觉到诗中表现的一派安详宁

静的乡村生活气息。“最喜”,更是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视线,在这样的生活中,最令人欢喜的场景是什

么呢?作者并没有在“最喜”之后直接言明,而是卖了一个关子——“最喜小儿无赖”,小儿子是最顽皮,他

正躺在溪边剥莲子呢。这个最小的孩子确实顽皮,即便是干活时,也是躺在溪边。一个“卧”字,写出了

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情景。同时,读者在此也会不由得展开联想:卧着剥莲子的同时,它是

不是在边干边玩啊……把自己的工作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很符合孩子的天性,也更能显出他的顽皮。

  6、课文翻译

  清平乐·村居

  农家的茅屋简朴矮小,溪水边布满如茵绿草。

  醉意中吴语轻柔细软,白发老夫妇悠闲交谈。

  大儿在田间锄草劳动,二儿在院里编织鸡笼。

  最有趣小儿顽皮淘气,趴卧在溪边正剥莲蓬。

  朝天子·咏喇叭

  1、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著名散曲家。他出身仕宦家庭,

但不喜豪华,厌弃科举,故未曾做官。他好读书,精通琴、棋、诗、画,在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中度过

一生。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课文所选《朝天子·咏喇叭》

即是其中之一。蒋一揆在《尧山堂外纪》中说:“正德间,阉寺当权,往来河下无虚日,每到辄吹号

头,齐丁夫,民不堪命,西楼乃作《咏喇叭》以嘲之。”王磐有《王西楼乐府》一卷,其艺术风格骚雅

清俊、放逸诙谐,多用民间口语,妙趣横生。

  2、背景资料

  朝天子,曲牌名。咏喇叭,是这首散曲的名字。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

作。诗中表面上是吟咏喇叭和唢呐,实则借物抒怀,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

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

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

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3、关于散曲

  散曲是曲的一种。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

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

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

容,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

  曲和词体式相近,都是按调填词,但词的定格一般不变(一种词牌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

式),而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又多使用口语,风格明快泼辣。

  4、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2)诗文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

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全曲以“吹”字贯穿始终。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继而写“吹”之功用(“官船……全仗你抬

声价”),再写“吹”之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恨。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诈

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全曲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

谐里寓抨击之意,题材新颖,寓意深刻。例如:通过“曲儿小腔儿大”的对比,使“喇叭,唢呐”及所影射

的对象——宦官穷尽其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倚

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专权作恶。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

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乱如麻”三字则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描摹殆尽。而在“全仗你抬声

价”中,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

  5、写法鉴赏

  (1)这首散曲采用了借物咏怀的手法,表面是在咏喇叭,实际是在影射那些倚仗皇帝的宠幸大摆

威风、专权作恶的宦官,揭露了他们的罪行,表达了对他们的憎恶。

  (2)语言诙谐,题材新颖,寓意深刻。

  6、对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全曲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里寓抨击之意,题材新颖,寓意深刻。例如:通过“曲儿小腔儿

大”的对比,使“喇叭,锁哪”及所影射的对象——宦官穷尽其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宦官本是宫廷中

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倚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专权作恶。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

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乱如麻”三字则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

横神态描摹殆尽。而在“全仗你抬声价”中,一个“抬”字出神人化,与“喇叭,锁哪”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

辛辣。

  7、课文翻译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呀,唢呐,

  别看你吹的曲子短,调门却很大。

  来往的官船穿梭如织,杂乱如麻,

  全仰仗你这喇叭来抬高声价。

  当兵的听了愁眉不展,

  老百姓听了担惊受怕。

  哪还顾得分辨大官小官,是真是假?

  眼见得这喇叭,

  吹得这家破产那家遭殃,

  只吹得河水干枯鹅飞走,黎民百姓家破人亡!

  三、深入探究

  1、《采薇》和《十五从军征》写的都是法有什么不同?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说说它们的

表现方法

  【明确】

  区别主要是:《十五从军征》与《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但表现手法各有不

同。《采薇》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十五从军征》则以叙述为主,借老翁所见所为所感,尽情

抒写了他的悲凉凄楚之情。如果说《采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写意水墨画,那么,《十五从军征》就好

像是一部记实片,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场景,也正是在这写实当中,字里行间渗透着血和泪的控诉。

  2、有人说,《送别》和《朝天子·咏喇叭》都是讽刺统治者的,它们分别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

  《送别》使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含蓄隐晦,藏而不露。《朝天子·咏喇叭》则采用了借物咏怀的

手法,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里寓抨击之意。

  3、《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园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

活的欣赏。

  4、解释下列诗句中标红色字体的字词。

  (1)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4)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明确】

  (1)载……载……:又……又……。

  (2)始:才。

  (3)漫漫:遍布各处的样子。

  (4)罢:完,尽。

  5、收集描写杨柳的古代诗句,并和同学交流。

  【明确】

  例1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例2 杨柳青青江水平。

  【解析】出自刘禹锡的《竹枝词》。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

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例3 一溪烟柳万丝垂,

  无因系得兰舟住。

  【解析】出自周紫芝的词《踏莎行》。其义:男女离别之情:溪边如烟的绿柳虽然垂下千万枝条,

也无法系住画船的帆篷。

  例4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

  【解析】出自万俟咏的词《三合》,这是一首奉旨而作的颂德词。意思是,东风不起,柳树上垂下

万条金缕。那龙楼凤阙之上,一片祥云漂浮。

  6、古今异义词

  借问行人归不归(行人:出征的人。今常用于“在路上走的人”。句意是:借问出征的人何时归期。

  最喜小儿无赖(无赖:顽皮。今常指蛮横不讲道理或品行不端的人。句意是:最有趣的是小儿顽皮

淘气。)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那里,现写作“哪里”;甚么,现写作“什么”。共,连词,“和”。今常用

于“共同”、“总共”等义。句意是:哪还顾得分辨什么真和假。)

  7、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下”,读“yù”。句意是:下雪,雪花纷飞。)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一)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 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是一首_____________诗。诗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

  2、 从托物抒情的表现方法上看,“昔我往矣”,应是离别之悲伤,作者写其景,为什么用“杨柳依

依”的关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雨雪霏霏”烘托了“我”归来时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并简述主人公回家时为什么不喜

反悲?

  4、 全诗采用了___________的结构,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用原文回答

  (1)揭示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归乡老兵家中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也是写回乡老兵的感受,但与《采薇》有很大的不同。请写出。

  3.(探究题)如果这位老兵遇见了昔日的伙伴,两人之间必然有一番对话。想一想他们对话的话

题有哪些?

  (三)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1.给“著”注音。

  2.前两句诗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含有“杨”或“柳”或“杨柳”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______·村居

  茅檐低小,______。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中儿______。最喜小儿无

赖,______。

  1.将标题及内容补充完整。

  2.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体裁),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绘了怎样的农村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锁哪,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这是一首散曲,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朝代)。

  2.文中写“喇叭,锁哪”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军愁”,“民怕”至不敢辨真假地步的果真是

喇叭吗?你是怎么看的?

  【参考答案】

  (一)

  1、《诗经》 兵役

  2、“杨柳依依”有多种理解,既是以美景反衬悲情,使悲情更悲,又暗示了主人公出征时正当青春

年少。

  3、凄惨悲怆 主人公把一生中大部分美好光阴耗在杀来杀去的战场上,如今回家,家里一无所

有,忆昔思今,不禁悲从中来。

  4、先写景后抒情,频繁的兵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

  【解析】1题考查有关诗歌常识及文字赏识。2、3题考查以美景衬悲情及情与景的关系,4题考查

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注意抓住抒情句品味。

  (二)

  1.(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采薇》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十五从军征》则以叙事为主来抒其悲凉凄楚之

情。

  【解析】内容相同,则区别应在表现手法上。《采薇》有明显的景物描写,则考虑使用了借景抒情

的写法。《十五从军征》具体叙述了老兵的所见所为所感,则考虑以记叙为主,通过记叙来抒情。

  3. ①家乡这几十年的变化。②老兵家中的变故。③老兵的经历。④儿时伙伴的生活。

  【解析】可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年老,爱怀旧)及当时情况,合理想象,还可加上对老兵今后生

活的关切、家乡现实情况等内容。答出三点即可。

  (三)l.zhuó

  【解析】不读“zhù”。

  2.烘托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3.杨花愁杀渡江人 杨柳青青江水平 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

  (四)

  1.清平乐 溪上青青草 锄豆溪东 正织鸡笼 溪头卧剥莲蓬。

  2.词 辛弃疾

  3.描绘了恬淡、安适、充满生机的农村风光。

  【解析】从一家五口各自活动中可以看出。

  (五)

  1.王磐 明代

  【解析】注意“磐”的写法。

  2.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3.不是。怕的是借“喇叭,锁哪”开道,残害百姓、鱼肉乡里的宦官。

  【解析】这里属借物抒怀。

  补充阅读

  (一)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题目中“之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之”即: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一二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句式。点出了送行的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押_________韵,押韵的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抒情诗描写离别情绪有何特点?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1.借助字典、根据诗意解释下列词语。

  (1)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出了老朋友分别的地点及环境。

  B.第三、四句写到诗人对朋友漂泊不定生活的关心。

  C.第五、六句是说浮云像游子的行踪,来去不定,落日依恋山峦,不忍与大地告别,就像我对朋

友的感情。

  D.第七、八两句用马的嘶鸣来催促朋友赶快上路,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

  3.对全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首联中的“青”、“白”分别写出山水的色彩,“横”写出山的静姿,“绕”写出的水的动态。

  B.诗中的“孤蓬”、“浮云”、“落日”都是比喻句中的喻体事物。

  C.这首诗采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给人以鲜明、深刻的感受。

  D.这首诗将自然美和人性美结合起来,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

  (三)阅读曹植的《七步诗》完成诗后的题。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提示:作者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弟弟。相传曹丕继承了帝位,百般迫害曹植,曾命他

七步中作诗,否则就要加害于他。曹植就吟成了这首《七步诗》。

  1.“豆在釜中泣”用了甲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曹植受到曹丕迫害时的乙心情。在甲、乙

处应填写的正确一项是( )。

  A.拟人 悲痛 B.夸张 痛苦 C.夸张 悲伤 D.拟人 愤怒

  2.对“相煎何太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互相煎熬到这样急不可待的地步呢?

  B.为什么你要迫害我到这样急不可待的地步呢?

  C.互相煎熬何必这么急迫呢?

  D.你要迫害我何必这样紧急呢?

  (四)阅读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完成后面的题。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真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

  注:连枷,打场用的一种农具。

  对四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比喻修辞,意思是为了打稻而新筑起来的稻场平坦得像镜面一样。

  B.第二句是写家家户户的农民趁着霜后的晴天,抓紧时间在场上打稻。

  C.第三句是说在打稻的声音中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远处传来的雷

声也仿佛显得轻微了。

  D.第四句写连枷的声音从夜晚响到天亮,表现了人们劳动的紧张。

  (五)阅读唐代诗人李益的《汴河曲》完成后面的题。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注①汴河,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

  ②长堤,隋炀帝在通济渠沿岸遍植杨柳,又称隋堤。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妥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怀古诗,意在提醒人们从骄奢淫逸终至覆亡的隋王朝统治中汲取教训。

  B.一、二两句以满目春光与隋宫旧址作对比,热闹和冷寂形成对比和强烈的反差,更显得无限凄

凉。

  C.后两句把兴亡之感再上升一层:已作历史陈迹的隋堤之上,纷纷扬扬的杨花,似乎是对隋炀帝

的无情嘲弄,以美景衬哀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D.诗人走上长堤,想起隋炀帝的悲剧,不禁增添了无穷的忧愁和惋惜。

  【参考答案】

  (一)

  1.赴任 往

  2.对仗 地点 友人要去的地方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抒情

  5.in 秦、津、邻、巾

  6.离情别绪是历代诗人喜爱的主题,大多离不开一个“怨”字,但这首诗,不落窠臼,一扫哀怨惆

怅的低回情绪,以开阔的境界,豪放的笔触写下了这首送友人赴任的壮行诗。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好友的

诚挚情谊,反映了当时有为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重事功、轻离别的进取精神,曾给后人以很大的

鼓舞。

  (二)

  1.(1)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2)清澈的水(3)分别 (4)这儿

  2.D

  3.C

  (三)

  1.A

  2.B

  (四)C

  (五)D

  课 外 拓 展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指津

  一、注意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

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学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

识,复习起来倍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举例归类。

  1.语言风格: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2.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

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

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3.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

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截)情,以

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

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

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

征、联想、想象。一些常用的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

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4.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

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

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

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说来,诗词曲的特征分别

是“诗庄”、“词媚”、“曲俗”。

  5.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细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

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1.明确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

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

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透露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如“漠漠帆

来重”句中的“重”,表面上是讲帆因湿而重,其实是讲朋友要离去,自己心情沉重。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

留恋和惜别。

  (4)注意典故神话

  典故神话一般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整体把握全诗是大有裨益的。

  2.弄清是怎样写的。

  (1)理解典型细节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 “闲敲棋子落灯

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现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

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谈

的心情。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

象。

  (5)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6)注意环境的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

者的观点和情绪。

  (7)注意语句表达

  语言表达可从三个角度讲:

  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

  从句子的角度我们注意一些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常见的如

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衬托、双关。其他还有比拟、夸张、通感等都要注意。

  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

  三、文字表达的要求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

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

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来分析。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

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要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指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

表达流畅就容易了。

  语文版八年级下《诗词五首》(采薇,十五从军征,送别,清平乐·村居,朝天子·咏喇叭)导学案

2

  第1课时

  课题《诗词五首》

  教师寄语:读书不知其意,等于啃树皮。

  【学习目标】

  1、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的语言。

  2、 理解前三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并能背诵、默写。

  【学习重点】

  1、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 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学习过程】

  一、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介绍《诗经》,乐府和乐府诗。

  2、 积累生字词,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雨雪霏霏( ) 载渴载饥( ) 冢( ) 狗窦( ) 雉( ) 舂谷( ) 羹( ) 贻 ( ) 著地垂( )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学习《采薇》

  (1)介绍写作背景。

  (2)听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和节奏,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学生朗读。

  (3)研读赏析。

  a.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人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

  b.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呢?c.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境况?

  d.前三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的最后一句,你又读到了什么?

  (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

  (1)诵读诗歌

  (2)探讨赏析

  a.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b.服役年久忆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如此情况,请大家想象一到此为止人公些是该是如何心情?

  c.《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

不同?

  (《采薇》 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十五从军征》则以叙述为主,借老翁所见所为所感,

尽情抒写了他的悲凉凄楚之情。

  (3)背诵全诗。

  3、学习《送别》

  (1)诵读诗歌。

  (2)探究赏析。

  a.诗人运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思念之情?

  b.请用语言描绘出全诗的画面。

  (3)背诵诗歌。

  四、课内小结。

  五、作业,抄写并背诵这三首诗。

  第2课时

  课题《诗词五首 》

  教师寄语: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学习目标】

  1、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的语言。

  2、 理解后两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并能背诵、默写。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 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学习过程】

  4、复习前三首诗词,导入《清平乐村居》,朝天子咏喇叭》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学习《清平乐村居》

  1、 听老师介绍写作背景,范读,然后学生齐读,思考 :

  《清平乐村居》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 请同学们细细品味下片,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3、 背诵这首词。

  (二) 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4、 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这了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5、 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6、 背诵这首散曲。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总结:(《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幅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图,表现了农家恬静舒适的生

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朝天子咏喇叭》实际上

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原文和译文(翻译)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十五从军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

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这里,我们

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十五从军征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菜。糊状的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4

  《十五从军征》改写

  教学目标:1.符合原作:要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

  2. 想象发挥:由于诗歌的精练性和感情跳跃很大,需要发挥想象、生动描述。

  3.补充细节:注意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将人物具体化。

  4.语言生动:注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比原作的描写更细腻、形象。

  第一课时

  [写作知识]

  1.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改变、叙述顺序的

改变、叙述人称的改变、语言形式的改变。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从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可以

对人物、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删。

  2.要注意的几条原则:首先,要明确改写的要求;其次,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构思:想

想先写什么,略写什么;补充什么,删削什么。把这些想清楚了,才可以作文。其三,在动笔改写的过

程中,不要受原文语言的束缚,尽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写。

  [训练目标]

  将诗歌改写成故事。

  [写作指导]

  1.改写的关键在于“丰富诗歌已知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改写的步骤是:“确定故事、确定

场面、再现情境、表达旨趣”。每个步骤的的操作方法是:(一)确定故事的操作方法便是根据诗歌提

供的信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

果。(二)确定场面的方法是找出地点、主要活动。(三)再现情境的关键是根据已确定的场面,丰富

诗歌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具体方法如下:(1)、丰富并填补还原此时此地意象的方位、形

状、色彩、声音、气味等。(2)、丰富并填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心理等。(四)表达旨趣的方法主要有(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

  2.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

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同时由于诗歌语言简约跳跃,讲究炼字炼

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其间有

意省略的过渡和关联的字句,便成了留给读者思索、补充的“空白”。因此在诗歌改写时要做到:(1)

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2)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3)把省略的过程焊接

起来;(4)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5)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

歌的形象和画面。

  3.什么是联想呢?我们先来看《世说新语》中一个故事: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

一起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着眼睛向外看着。谢

安乘机问道:“你们看这飘飘的雪花像什么?”他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侄女谢道韫

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里谢朗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谢道韫则把它比作柳絮。无论是盐粒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

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

  这就是联想。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

思维活动。

  那么,谢朗与谢道韫的联想哪一个更好一些呢?相信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沉甸甸的盐粒除了形状

颜色与雪花相似以外,再无共同之处,谢朗的联想非常之一般。而“柳絮因风起”则传神地描绘出了雪花

轻柔飞旋之状,轻灵而美丽,谢道韫的联想的确深刻独到。

  什么是想象呢?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

象的心理过程。

  例:圆是苹果,苹果落下,牛顿发现第一定律。

  圆是落日,下面是黄沙长河,“长河落日圆”。

  圆是足球,球门线前特写,进球的精彩一瞬。

  圆是气球,儿童正在放飞理想。

  圆是殒石,飞速地冲向地球,“天地大冲撞”。

  [例 文]

  将《刻舟求剑》改写成故事。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急忙)挈(qiè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挈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上记号,并

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一停下,他便从刻有记号的船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

而剑并没有跟着走,用这种方法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改写: 滔滔的江面上,有一只渡船横划过来。船刚一靠岸,就见一个衣冠楚楚的楚国人急匆匆“扑

通”一声跳进了水里,在齐腰身的水里乱摸起来。

  岸上等着上船的人看了都感到莫名其妙,好奇地纷纷向船老大询问这是怎么回事。“是这样的,”船

老大说,“船到江心时,这位老先生不知怎么的把剑掉到水里去了。他一把没捞着,就慌忙在船帮上刻

了个记号,连声说:‘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

待会儿船靠了岸,好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我就说:‘你这样怎能找着剑呢?’他却不满意地斜了

我一眼说:‘你是个摇船的,懂得啥?’接着就是之乎者也一大套。我没法给他讲道理,只好等着看他怎

么捞法,你们看,他这不是正按着记号在捞他的剑吗”

  大家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这时,忽听得水声哗哗,那个楚国人从水里抬起了头。船老大

问:“怎么样?老先生,剑找着了吗?”楚国人连连摇着湿淋淋的头,仰面长叹道:“唉——,老天呀!我

明明做了记号,却为何寻不着呢?”他摇头晃脑地感叹一番,便无可奈何地爬上了船,活像一只落汤

鸡!众人一看,哈!只见他浑身上下水淋淋,一只高底鞋子也不知飞往何处去了。

  “怎么样,老先生,我说这样找不着剑吧!”船老大带着嘲讽的口气说。楚国人茫然地问:“这是为什

么?”“因为你的脑瓜太呆板,我的船走了,你的剑呢,难道能跟着船一块儿走吗?你的记号是死的,船

是活的。只按照固定不变的记号,不管船的位置变化,你这样找剑,不是太愚笨了吗?”船老大说完,

只见那个楚国人抱着头,蹲在船上,呆呆地看着他做作聪明在船上刻下的那个记号。滚滚奔腾的江水拍

打着记号,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也在嘲笑他的愚蠢似的……

  第二课时

  作文

  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故事,有关戏曲、动画片等改编的作品可以作为参考。题目自

拟,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例文1

  生 日

  (改写《十五从军征》)

  我只不过是一只兵卒,社会大棋盘上的一个小小的棋子,被棋手摆布一生。

  ——题记

  前言

  已亥年四月初,战争依然继续,老兵李轩宁实在走不动了。将军允许他告老还乡。

  李轩宁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今年我已经八十岁了。再过三天就是我八十岁生日,能在我有生之年回家和

家里人过八十岁的生日,是我此生最后的梦想。

  六十五年一个轮回。这么多年以来,南征北战,随着军队展转流离,风餐露宿;看花开花谢,冬去

春来;在刀山剑海里冲过,在战火硝烟里走过,在死人堆里爬过,我根本记不清已经过了多少个年头。

我的记忆中尽是战争和鲜血;多少神勇威武的将领死在烟火里,多少朝暮相处的战友倒在血泊中,我却

一次次地死里逃生。看惯了硝烟,看惯了战争,看惯了撕杀,看惯了血泊,看惯了生死,也看透了我的

一生。

  我不知道是怎样回到大黄坡村的,更不知道是怎样回到阔别了六十五年的家中。父亲、母亲、大

哥、大姐、三弟他们全在这里,但是没有人能告诉我,他们谁是谁?他们都躺在泥土下面了,再也看不

到他们的面容,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垒起来的坟墓荒草丛生。家里的院墙已经坍塌,野兔从家里

探出头来,睁着发红的眼睛疑惑地盯着我的举动。推开摇摇欲坠的屋门,房梁上几只野鸡惊叫一声,煽

动翅膀,噗噗地飞串出去,掀起滚滚尘埃。阳光斜照进来,投下了一道光柱。光柱下躺着几段断掉的凳

脚,散了一地的发霉的稻草,几件扔在地上的破衣。一股陈腐的腥臭扑鼻而来……在这一刹那,我几乎

要晕掉,这就是我的家?!

  在院子里弄来些野谷和野菜,架起炉火,煮饭充饥。猎猎篝火燃起,烟火中,往事历历在目:父

亲、母亲、大哥、大姐、三弟……如今,一切都无可挽回地走向了毁灭。夕阳西下,晚霞像一块巨大的

血块在天地间凝结。整个村庄死了一样的宁静,听不到母亲的呼唤,也听不到战马的喧嚣。

  人,要用一生的代价来明白生死之道:一生,只不过是社会大棋盘上的一个小小的棋子,注定被棋

手摆布一生。

  后记已亥年五月十七,也就是李轩宁生日那天,战争依然继续,村庄依然宁静。有人从弥驼河里把

李轩宁捞上来,捞上来的时候,他已经死了。湿淋淋的尸体,肚子涨得老高。但是需要声明的是:没有

人知道这天是他的生日,人们只知道今天是他的死祭

  例文2

  改写《十五从军征》

  我倚在杂草丛生的坟墓边,孤寂的风在我的泉思里奔突和飞扬,我的目光落在孤独的地平线上,喝

一口烈酒,天边映出了亲人的笑脸……

  ——题记

  风华青年

  我正值风华之年的时候,形貌昳丽,文质彬彬,风度翩翩,不知有多少女子拜在我的长袍之下。但

是,俗话说:男儿志在四方。我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心怀一腔热血,为祖国献身,于是毅然决定参伍从

军,放弃了我的春秋美梦。

  战场风云

  黄沙滚滚,马蹄踏歌,我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负伤累累。随着军队的东征西战,环境艰苦,与亲人

失去联系,在多少个黄昏之夜,我吹响了那哀鸣的号角,两行浑浊的泪拌着悲歌,簌簌地流了下来。我

开始后悔了这样的从军生活,几欲当回逃兵。但是,忠肝义胆的将军的话给了我前进的勇气——男儿决

不当缩头龟,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老境颓唐

  八十岁了,人老了,背驼了,钱又没了,女人也没了,真后悔那时听了那死鬼将军的屁话。我拄了

拐杖,嘴里喃喃道。回想我在沙场打滚几十年,内心的确充满自豪,但是老境颓唐,令我情郁其中。碰

了乡里人,乡语问一番,“遥望是君家”;乍眼一看,“松柏冢累累”。我踉踉跄跄地走到酒家,用仅存的

一点钱讨了一壶最烈的酒。我一边向“家”的方向走一边喝着酒,哼着几调酒曲……我一屁股坐在坟墓

边,不禁失声痛哭,想起了当年的老爹老娘,早已各处一方。我顺手抓了一把野菜,拌着酒一起喝。我

突然想起了风华青年的潇洒,战争风云的烈火,我又把酒瓶放在嘴边。一仰头,一滴酒也没了。地平线

上出现了久违的亲人的慈祥笑脸,我仿佛又回到意气风发的年代……

  幸福的暖泉流遍了我的身体,我轻轻地闭上了眼,“老爹爹,老娘……”

  酒醒之后,却发现自己泪满衣襟

本文发布于:2023-12-10 23:29: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08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十五从军征》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十五从军征》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pdf

标签:诗歌   描写   内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