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12篇)

更新时间:2025-04-13 05:16:0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bell怎么读)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12篇)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试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试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知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试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预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推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争论、猜测。并提出留意事项:试验时,四周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试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小组试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屡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看发生什么现象?

(2)争论:试验中消失的现象说明白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刚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沟通,汇报试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试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 磁极的相互作用 消失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看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微小嬉戏,吸引孩子们观看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

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试验,课堂气氛活泼。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惜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的一样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预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熟悉常见的小草

1.师生沟通: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熟悉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熟悉?供应熟悉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看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看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看挨次、观看方法、记录方法来观看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看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相互补充:这是我们观看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拟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一样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常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拟)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非常得意,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拟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争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拟樟树和狗尾草的一样和不同之处?

2.沟通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一样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

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展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拟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穿插位置中。

2.全班争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一样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穿插框内。

五、板书

大树 小草 区分

常见的植物 根 茎 叶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依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

定本课的讨论内容。

3.谈话:今日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缘由。

(二)探究土壤室外活动:

带着学生采集土层。

1.争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留意些什么?

2.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室内活动。

1.探究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1)观看采集到的土层,你发觉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沟通自己的想法。

(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2.探究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觉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瘦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2)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学生观看,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爱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

(3)争论:有人说蚯蚓是“自然的犁”和“改进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爱护蚯蚓。

3.做肥料袋。

(1)谈话:枯死的植物究竟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情愿亲自做个试验来验证一下吗?

(2)争论如何设计试验。(给学生充分的争论时间,教师启发比照试验的做法)

(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同桌为一比照小组,依据争论结果做肥料袋。

△教师巡察,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看和制作记录。

(5)教师提示:

(三)延长活动:

治理肥料袋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头,每天都要介入这个试验的治理、观看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当怎样来解决?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篇4

教学设计:

水变成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熟悉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试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看、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以及想像推理力量。

教学预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育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觉象

今日,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想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

无味、透亮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觉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刚的答复中,唐教师发觉大家在平常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教师特别喜爱。

不知道大家的生活阅历怎么样。比方说,唐教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索后答复。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拟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拟好。

5.小组争论。

汇报时留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试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教师事先预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参加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试验

9.刚刚的试验大家都做得很仔细,谁能说说你们观看到的现象?

10.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稳固,小结

1、今日,我们主要讨论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教师倒预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答复。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现在,唐教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方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方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削减吗?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擅长对四周事物提出问题,能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构造。

2、能表达沟通自己的体会与见解,会为自己的见解查找科学依据;能设计制作土照相机。

(二)过程与方法

1、制作简易照相机,提高学生的动手力量,并且了解动物眼睛的构造学习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讨论生活中有关成像的现象,养成了与探究与发觉四周事物神秘的愿望。

2、在探究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情愿合作与沟通,情愿用所学的学问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点

熟悉照相机和眼睛都是利用凸透镜的科学原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难点

从而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最奇妙的“照相机”更加珍爱和爱护眼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预备

凸透镜片、纸盒、半透亮纸、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风光,生活中哪种物品能做到这一点呢?

是照相机(板书),人们依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信任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都知道些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讨论什么?

新课讲解:

(一)争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谈话:相机是怎样把景物拍摄下来的呢?课前同学们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组内先沟通一下。

哪个小组情愿来说说?出示相机,观看相机构造。学生猜测相机的工作原理。

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掌握透过光线的量。照相机就是依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二)熟悉眼睛的构造

1、眼球的构造

(1)提问:刚刚,我们了解了照相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其实在我们的人体内也有类似照相机的器官,你知道是哪个器官吗?

(2)出示眼睛模型。谁情愿说一说眼球的构造?

(3)争论:晶状体、视网膜、瞳孔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部件?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4)师生小结:眼睛的主要局部是眼球。眼球主要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组成。

2、了解眼睛是怎样观察物体的。

通过以上讨论,你认为是什么让眼睛观察了四周的物体?

(1)用眼球模型演示视觉形成过程。(2)小结:眼睛之所以能观察四周的各种物体,一是必需有光,二是眼球内可以成像的构造。当我们睁开眼睛,从四周物体放射或反射而来的光,穿过瞳孔和晶状体,聚拢在眼睛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图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马上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体。

拓展活动

课下感兴趣的同学查阅资料,来了解一下动物眼睛的构造,信任你会有新的发觉。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缘由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试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比照试验,探究铁生锈的缘由。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育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熟悉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缘由。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试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测,并能坚持观看记录。

教学预备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许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掌握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看铁锈,和铁形成比照熟悉

1、提出问题,明白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认真观看答复,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看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查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试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比照试验,留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试验留意点)

4、反应沟通探讨结果,展现填表。如何用你的发觉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看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试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

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掌握铁锈的关键。

三、探究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毕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争论猜想。

3、制定讨论规划。

4、沟通讨论规划,相互质疑补充,(对讨论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拟“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详细学生单一猜测问题作出比拟,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信任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讨论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猎取避开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熟悉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看发觉蘑菇的特点,比拟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对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预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看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1)教师可以实行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试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学问?

2.观看蘑菇。

(1)观看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看。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看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沟通,描述观看发觉: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局部,每个局部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觉等。

(4)整理观看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熟悉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一样?(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猎取养分的方式等方面进展比拟。)

(2)沟通,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供应的资料。

5.熟悉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常吃哪些蘑菇?全部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看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熟悉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沟通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学问。(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展沟通。)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外形,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养分成分等。

其次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现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沟通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学问。

(3)观看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假如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或许会认为它们很漂亮,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熟悉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由于非常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2.展现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沟通、展现。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现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形状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现与评价。

板书设计: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 )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 )也不属于( )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 )、( )、( )、( )、( )等。

4、细菌对人有( )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识的食用菌的颜色、外形等。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依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依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适宜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

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看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适宜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一样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仔细、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

间隔一样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预备】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

全班: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肯定的了解和熟悉,今日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书p45展现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需要有适宜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学生争论沟通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适宜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遇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假如不根据这样的要求操作,会消失什么状况?

(归纳:

(1)——上端比拟好操作,拿中间会拦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

测的不是水的温度。

(2)(5)——假如遇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

(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

(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

1、师:清晰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教师为每个小组都预备了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精确,准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当心热水烫手。开头吧。

水温的测量记录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沟通能发觉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争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假如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科学学问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看、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试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看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看、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预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白道,“我昨晚借着月光,

观察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行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缘由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看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怀疑,“为什么警察这么确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沟通,他们会发觉月亮有多种外形,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局部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熟悉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熟悉月相的根底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索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常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头,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觉月相变化

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看和分析的根底上能发觉,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试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始终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看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外形。

结论:综合模拟试验的现象,发觉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耀到的亮面外形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沟通共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外形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看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探究中发觉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

2、能动手动脑,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胜利的欢乐。

活动预备:

1、人手一块磁铁,回形针、纸片、纽扣、铁夹子、小积木、易拉罐、硬币、铁质铅笔盒、螺丝等。

2、活动室布置一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

3、区域活动材料:

1)、动物迷宫板6块,每块配有立体小动物,底部有回形针。

2)、立体鱼若干,顶部别有回形针;鱼竿10根,线上系有磁铁。

3)、矿泉水空瓶8只,里面装有回形针。

4)、U字形,长条形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解决问题,找出最正确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教师不当心把很多回形针散落在地。

提问:你有什么方法帮忙教师?试一试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2、幼儿感知,探究磁铁还能吸住哪些东西。

(1)、供应纸片、铁夹子、纽扣、螺丝、小积木、易拉罐、铁质铅笔盒、硬币等,请幼儿猜想:磁铁除了能吸住回形针,还能吸住哪些东西?

(2)、幼儿尝试,探究发觉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

(3)、沟通自己的发觉。

3、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引导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查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并相互沟通。

4、分组活动。

(1)、走迷宫:把磁铁放在迷宫板的下面玩。

(2)、钓鱼: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钓的鱼最多。

(3)、取回形针:不用手拿,也不能把瓶子倒过来,设法把回形针从瓶中取出。

(4)、U字形、长条形磁铁:可以怎么玩?有什么新发觉。

5、沟通活动状况: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觉了什么?

教材内容分析:

磁铁在生活中常常被使用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而大班下学期的综合主题教材的主题二《小问号》中,恰巧就安排了《磁铁的隐秘》这一科学活动。于是,我首先对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进展了了解,发觉内容还是很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过程设计也比拟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需做调整的局部。

科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由“科学学问”、“科学方法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组成。因此我首先将活动目标进展了调整:第一个学问目标定为——通过探究,发觉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的特性。而原来

的目标——在探究中发觉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包含多个核心科学概念的目标界定。由于并没有明确指明磁铁的特性是什么,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磁铁的许多特性,比方“磁铁能吸铁”、“磁铁能隔着一些材料吸东西”、“磁铁两端的磁力最强”,等等。这样多的科学概念,让大班的孩子在一个活动中来把握,是很难较好的完成的。由于没有明确的核心目标,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探究不充分,孩子就无法探究出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进而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其次个为技能目标——能动手动脑想方法解决问题,养成试验后记录的习惯。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记录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局部,因此在本活动中我增加了幼儿记录这一环节;第三个为情感目标——对探究活动感兴趣,体验胜利的欢乐。

目标制定完成,接下来我依据书上的内容对活动过程进展了具体的设计。正规性的科学活动通常要受时间的限制,但是,幼儿的探究欲望是无止境的,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四周世界的奇怪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教师应当坚固树立“寓科学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的意识,因此,在活动的结尾处我认为需要有一个延长,让幼儿连续探究磁铁的更多隐秘,如磁铁有正负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等特点。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熟悉杠杆;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

费劲?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劲?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育学生的试验操作力量和归纳概括力量。

3、能够积极的想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怎样用较小的力解决的问题。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操作试验、思索的根底上得出结论

2、难点:熟悉杠杆上的“三点”(支点、重点、力点);分析、归纳、杠杆工作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地面上是一些旧旗杆基座用的部份钢筋混凝土块。由于它们很重,瓦工们临时还没有设法将它们运走。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把它们搬运到操场的一角去吗?

(二)学习新课

1、建立“杠杆”的概念

2、熟悉“杠杆的作用”

3、探究讨论杠杆工作规律

4、小结:

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杠杆的形状是可以转变的,它并不都是像一根棍子。但但凡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的工具并不都是省力

的,也有是费劲的,这主要是为了工作便利。人们一旦把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依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稳固应用

1、(出示小黑板)请你举例,说说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沟通。

(四)布置作业

课外应用杠杆原理做一些实事,并把所做的经过等记入日记,向大家汇报。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一般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看物体。比拟用肉眼观看和用放大镜观看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看的意义,增加探究微小世界的兴趣。熟悉到从肉眼观看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标准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很多细节。

教学预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试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一般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日教师请了特别的珍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生:翻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外表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翻开的方法看一看。(严肃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现台上渐渐翻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翻开下面一局部)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翻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究竟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隐秘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熟悉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常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教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预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教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教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留意要求一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

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教师就喜爱遵守规章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一般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觉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觉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觉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知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觉?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慧我们熟悉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看新事物。

师:先别焦急观看之前我们仍旧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渐渐的靠近想观看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看你想要观看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留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现展现应当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现。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看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看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看个字条。能玩出新发觉的孩子教师才喜爱。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头玩吧。师下去观看孩子的发觉。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现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教师这还有个放大镜,教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刚我们发觉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讨论一下。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看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看。但是很圆满,今日教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看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教师都给大家预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看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究竟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看。

五、观看沟通。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看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看的时候要告知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觉了。有两个以上发觉的先上来展现。生把东西放上实

物展台。先说你发觉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现一下。生展现观看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晰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忙我们观看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看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觉吗?那你也上来展现一下吧。我们今日是运用放大镜观看了我们想观看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看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科学家创造了各种特别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连续保持爱探究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教师今日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用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留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生开头操作。

师:怎么样你胜利的发觉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自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觉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日我们一起熟悉了一种科学上观看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忙你们进展科学观看你们愿不情愿连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本文发布于:2023-12-09 12:26: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02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12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12篇).pdf

标签:观看   学生   磁铁   试验   教师   活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