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北京地名读音

更新时间:2024-12-23 18:02:4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高架桥设计)

北京地名读音谈

地名作为人们通信联系、探访、旅游、交往活动中方位标志,千百年来大多是通过口语相传而被人们逐渐接受、传开并叫响。因此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名都不能离开当地的语言习惯,包括词汇、发音和方音土语的影响。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历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其数以万计的地名的读音也必然同普通话和北京土语密不可分。因受方言影响,不少北京地名必然存在着特殊的方言读音。当今已经成为国际大都会的中国首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的地名不断产生。同时城市人口组成比三十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如何正确的读出北京地名恐已需要重视了。

 胡同名怎麽叫

北京地名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胡同”非常多。自元代大都城开辟“胡同”以来,直到上

世纪80年代,北京市共有街道、胡同六千多条。其中被直接命名为“╳╳胡同”的街巷曾经达到一千三百多条。因此,提到北京地名的读音,必须先说胡同名称的普遍读法。

在北京,人们习惯把胡同这个词叫为“胡同儿”。但对于一千多条“╳╳胡同”的“同”字却从来不发儿化音,而是将 “胡同”二字大多发轻读音。对于“╳╳胡同”的“╳╳”则按照该词的北京读音习惯或念正音,或念儿化音。比如把大取灯胡同叫做“大取灯儿胡同”,小盆胡同叫做“小盆儿胡同”,全被儿化;而灯草胡同、武定侯胡同等则必须念正音。另外不少“╳╳胡同”习惯上会被省掉“胡同”二字,只叫前面的名字。如武定侯胡同就叫“武定侯”,大酱坊胡同就叫“大酱坊”。

尽管在不少外地人的印象中,好像北京人说话喜欢带儿化音,但是千万记住北京的每条胡同名字中最多只能有一个读成儿化音。而且被儿化的多是前述 “╳╳胡同” 的“╳╳”的最后一个字。

在北京被叫做“╳╳街”的街道,除了南小街、北小街等的“街”字被儿化外,其余的大大小小的“╳╳街” 的“街”字一律为重读音。同样,“╳╳街” 的“╳╳”则按照该词的北京读音习惯或念正音,或念儿化音。如著名的王府井大街被叫做“王府井儿大街”或简化成“王府井儿”,被儿化;而成方街、锦什坊街等不论街道长短宽窄,必须全部念正音。

 以城门命名的地名

北京的城门曾是市内最为高大的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物。以城门命名的地名多集中在二环路和前三门大街。沿线的公交、地铁站也多是以城门命名。这些城门名称大多沿袭明朝北京内城和外城的一共16个城门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打开的和平门、复兴门及建国门,再加上皇城的四个城门。对高大的城门,称呼必然应庄重。除了西便门和东便门外,凡是由这些城门名称派生的地名,城门的“门”字读音必须重读,绝不能读成儿化音。北京人从来不会有甚么“西直门儿”和 “前门儿”、“后门儿”这样的叫法。

顺便一提,过去广渠门俗称“沙窝门儿”,左安门俗称“江擦门儿”, 军事博物馆附近的原金中都城的会城门也被叫做“会城门儿”的音。由于民国以前,皇城以内不许汉人随便出入,对皇城里城门和跨街的门,汉人很少叫正式名字,大多叫被儿化音的俗名。例如已经拆除半个世纪多的天安门前俗称的东、西三座门和北海三座门,“门”字读音全被儿化,连紫禁城北门神武门至今还多被叫做“故宫后门儿”。

 以“口”字结尾的地名

在北京另一类地标就是路口、街口。由于明清时期北京的商业交易活动大多集中在街巷

的交叉口,由此在城区自然形成了不少出名的路口和街口,尽管这些街口大部分早已不再是商业中心,但至今仍存留着 “╳╳口”的地名。例如菜市口、磁器口、新街口、灯市口等等。这些地名的“口”字除了白塔寺西侧的宫门口(不是路口,而是明代朝天宫的大门口)外,读音绝大多数被儿化。只有郊区的赵公口、衙门口、杏石口等的“口”字才念正音且重读。近两年北京公交站名整顿后新出现了好多“╳╳路北口”、“╳╳街南口”一类的新站名。毫无例外,这些站名中的“口”字读音全被儿化。

 熟悉的地方,却不熟悉的地名

在北京打听“文津街”,知道的人不多;而问国家图书馆老馆在哪儿,老北京人几乎全

会告诉在“北海西侧”。其实国家图书馆老馆门前的大街就叫“文津街”。

“长安街”如今是闻名世界的大街,可是能准确地说出“东长安街”、“西长安街”起止地点的人却没有多少。

由于北京人长期习惯以城门、路口、商业区、建筑物等地标称呼方位(包括公交站名),再加上道路扩展、地名调整等原因,对熟悉的街道往往叫不准街道名称。比如,从新街口豁口到宣武门,多数北京人知道中间有新街口、护国寺、平安里、西四、丁字街、缸瓦市、甘石桥、商场、西单、绒线胡同等地,却往往数不全沿线每段大街的路名。再比如人们习惯把西单路口到辟才胡同东口一线统称做“西单”,而不叫“西单北大街”;把王府井大街南口到东单路口的南北一带全叫“东单”,也不叫“东长安街”。横贯北京东西方向的“长安街”大道、“平安大道”和“两广大道”;纵穿南北的“北太平庄—开阳桥”一线和“和平里—蒲黄榆”一线是切割北京城近郊区的五条笔直大道。再加上从航天桥到十里堡途经阜成门和朝阳门的一线,以及天宁寺桥到内城东南城角所谓“前三门”一线,以上则是北京城区除二环路外最长、最直、最宽的七条大街。北京人都非常熟悉这些大街交叉点处的地名(如西四、菜市口、东四、磁器口等),但却少有人能准确说出每条大街被切割的各段的路名。

 以桥梁命名的地名

北京的桥梁也是重要地标。二环路以内亦即原旧城区的由桥梁派生的地名,除了天安门的金水桥、什刹海和后海之间的银锭桥和东长安街的御河桥(原在南河沿大街北口)的“桥”字不能读成儿化音外,其它以大大小小桥梁命名的地名,其“桥”字读音几乎全部被儿化,如虎坊桥、北新桥、李广桥、天桥等等。

但二环路以外直到远郊县,不论大小、新旧,包括新建的立交桥,所有由桥梁派生的地名,其“桥”字读音必须重读,不能读成儿化音,如白石桥、苏州桥、卢沟桥、马驹桥、八里桥等。(只有广安门外的甘石桥、六里桥除外)。

 以寺庙命名的地名

从前北京的寺庙有数百座,由寺院名派生的地名相当多。其中除了黄寺和黑寺两座皇家喇嘛庙外,城区里的皇家寺庙和大型的或历史较长的、较有影响的寺观,名称中的“庙”、“宫”、“观”等尤其是“寺”字的读音均不能读成儿化音,如雍和宫、护国寺、法源寺、广济寺、嘉兴寺等。但是规模较小的寺庙,特别是尼姑庙,名称中的“寺”、“庵”、“阁”等字往往被读成儿化音,如给孤寺、西观音寺、五道庙、北极阁等。

 依照园林命名的地名

建都八百多年的北京,以城内三海和西郊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大型园林至今还存留多处。城内外还曾有过达官显贵的不少私家花园(如梁家园、孙公园、什锦花园等等)。北京有不少依照这些园林命名的地名。在北京,凡是由皇家大型园林起的地名,除“玉泉山”外,其他如香山、颐和园、圆明园等,一律读这些园林的正音,而不能被儿化。唯有被后缀上“公园”两字的“╳╳公园”,如中山公园、北海公园、天坛公园等,也只是“园”字被儿化。那些依照私家花园引出的地名,则大部分“园”字被儿化,如前面提到的一些,习惯上都被叫做“梁家园儿”、“什锦花园儿”、“前孙公园儿”。甚至连在清代“三贝子花园”旧址建成的北京动物园,如今也被叫做“动物园儿”。

近年来北京新建了不少叫“╳╳园”的场所,如世界公园、抗日战争雕塑园、中华民族园、石景山游乐园等,其“园”字一般都念重读正音。把这些地方的“园”字儿化的大多不是北京人。

 依照坟墓命名的地名

明清两代四百多年间,在北京海淀、朝阳、丰台、门头沟等区曾有过相当数量的王公显 贵的坟墓,由此产生过不少依照坟墓主人或其家族型式命名的地名,大多叫做“×家坟”或“×王坟”。

北京人不以叫“××坟”的地名不雅,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以坟墓命名的地方。如虽然早有了“新兴桥”、“大望路桥”的地名,北京人仍然习惯“公主坟,八王坟”的老地名。这些带“坟”字的地名,一般“×王坟”的“坟”字读正音;而“×家坟”的“坟”字读儿化音。

 以水井命名的地名

解放前,北京居民多饮井水。带“井”字的地名比比皆是。不管水井大小和街巷长短,北京城里几乎所有以“井”字结尾的地名,像甚么“甜水井”、“二眼井”,“柳树井”等等,以至于大家都熟知的“王府井”,其“井”字发音均应被儿化。

 特殊的地名读音

北京著名的孔庙前的街道叫做“国子监街”。街东西口各有一座牌坊上书“成贤街”三

字(但很少有人把这里叫成贤街)。这里要说的是“国子监”的“监”字应读成“jiàn”(第四声,和“件”字发音相同),过去北京人从来不会读错。如今却有不少人把这个“监”字读成第一声(和“尖”字发音相同)。明朝北京曾有十二个叫“╳╳监”的皇家内府机关(现在北海公园东侧的恭俭胡同即得名于“内宫监” ),其“监”字(包括“太监”这个词)全应读成普通话第四声。

北京历史上另一些皇家园林和狩猎地则是如今被称为“南苑”、“西苑”、“北苑”等地方。这个“苑”字,普通话读音只有一个第四声的“yuàn”。 而北京人过去却大多读成第二声“yuán”(如“原”)。甚么“南苑飞机场”、“西苑中医院”全如是。直到有了天通苑小区,把“苑”字正确地读第四声的人才慢慢多起来(更多的还是近几年迁入的北京人)。

北京内城九门之一的阜成门,其“阜”字,普通话读第三声。从前人们也不会叫错。可自从南边出了个复兴门后,不少人把“阜”字随“复兴”的“复”字叫成了第四声“fù”,甚至写成“复城门”。顺便一提,和阜成门相对的是朝阳门。但从这个门建成直到新中国成立的近六百年间,大多数北京人全管它叫元大都时的旧名—“齐化门”。至于当初“朝阳”的 “朝”字应念“zhāo”还是念“cháo”没有人去管了。解放后统一叫成了“cháo yáng门”。再加上后来成立了朝阳区、开辟了朝阳路、朝阳东路等等,更加“确定无疑”了。

北京著名的一条商业街叫“大栅栏街”,而在北京人嘴里成了”dàshilàr”(好像“大市烂儿”这么个音)。除此之外,历史上北京不少街巷口曾设立过栅栏,叫“╳╳栅栏”的地名至今还有几处。但“栅栏”二字全都读正音或“栏”字被儿化。

北京城区著名的什刹海,在老北京人嘴里被叫做“十戒海”这么个音。 东单协和医院附近一条东西向的胡同叫“煤渣胡同”。北京人大都把“煤渣胡同”的“渣”字读成“zhǎr”音,即第三声儿化。“煤渣”、“炉灰渣”、“焦渣”等都发第三声。相声演员郭德纲在相声《姚家井》中错把它读成了第一声“煤渣儿(zhār)胡同”。

“堡”字属于多音字。在北京作为地名,如“双泉堡、十里堡、马家堡”等等。“堡”字均读“pù”音(第四声),绝不会读成堡垒的“bǎo”音。

“疃”字正确的读音是“tuǎn“(第三声)。在北京却被读作”tān“(类似“滩”字)。如海淀山后地区的“白家疃”即是。

在北京,“阁”字还被一些老人读成“gaǒ’r”的音。如南线阁,吕祖阁等。白云观的“白”字被读成“bó”(和“伯”的音相近),等等。

 从来也没叫开的地名

北京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地名变更。但不少变更后的地名却没叫开过。大量的地名,如

金代的张仪门、会城门、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在北京能存在七八百年直至今天;也有的地名早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如北京市委前的台基厂大街曾经叫过“哈特路” 和“马可波罗路”;北京市政府前的正义路曾经叫过 “坎拿儿路”、“英国路”和“协和路”。这类使中国人蒙受耻辱的地名早已成了历史垃圾。

由于“破四旧”,1966年北京大量的地名被改成了极具“革命”特色的名字。重要的大街也改成了反帝路、反修路、红日路、延安路、遵义路、韶山路、瑞金路等等,甚至还有一些更加口号式的地名。可是因为北京人不买账,虽经十年就是叫不开。打倒四人帮后大部分被乱改的地名全都“拨乱反正”了。

地名是专人给起的,但地名却要靠人们认可并口语相传才能叫开,才能有生命力。在北京,不少地名早已不知出处,但流传了几百年。大量地标建筑早已拆除,但人们仍然在叫。随着旧城改造,旧的街道没有了,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原有的居民被拆迁走了,“新市民”占据了老城区。伴随着新立交桥、新小区和新道路的产生,新地名大量涌出。但是作为北京文化之一的地名文化传统却仍然在。相信“新兴桥”永远压不过“公主坟”的名气,“联想桥”也不会取代“大钟寺”的地位。人们也不会因为传递奥运圣火而记住“祁年大道”这个地名。更不会想起金融街地区除了有几百年历史的锦什坊街以外还新开了条不伦不类的“金城坊南、北街”。

要永远记住地名是靠人来传承的。

纪国桢 整理

本文发布于:2023-12-09 08:39: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401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地名读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地名读音.pdf

标签:地名   北京   读音   儿化   城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