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8日发(作者:胃气痛)
习 题 辅 导 课
总第13课时
辅导过程:
一、选择题辅导:
请你选择:
1、下列关于计算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硬件的运算速度和信息容量不断增加,体积和耗能不断减少。 ②软件从高级系统集成软件发展到及其语言和高级语言程序。 ③计算机功能除了最初具有的数值计算功能越来越强外,还逐渐发展了悉尼处理、网络通信、控制管理和多媒体等功能。
④计算机的人机界面越来越友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生命科学技术对于下列哪些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D )
①促进人口与健康。 ②农业高新技术。 ③生态环境的改善。 ④食品和化学工业。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空间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空间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B、开发和应用空间科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C、空间技术对农业生产不能发挥效益和作用。
D、空间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
4、人类科学知识总量在19世纪,50年代增加一倍。20世纪初期,30年增加一倍;50年代,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5年增加一倍;80年代,3年增加一倍;90年代更快。据统计,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与此同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越来越快。20世纪初,需要20—30年,20世纪60 —70年代激光与半导体从发现到应用只不过用了二三年,而现在,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只有十几个月。这些数字材料说明了什么( D )
A、科学技术更新发展的速度太快,不适应社会发展。
B、现在学习的知识到我们工作以后全部将淘汰。
C、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中国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3、2、1,发射”的口令庄严响起,“神州”五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飞向远远的太空。“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D )
①是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②这是我国继“两弹一星”之后振奋国威的又一伟大成就。 ③表明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已成为霸主。 ④宇航员杨利伟代表人类第一次叩开了宇宙之门。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6、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在20世纪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 更使得生命科学成为21世纪高新科学技术的主流。( D )
①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②激光的发明和应用。
③DNA双螺旋体结构的发现。 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7、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在全球蓬勃兴起。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种。
C、信息技术向数字化、高速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迅速发展。
D、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导着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变革。、
8、“神舟“五号、六号的升空,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太空育种,现代远程教育的开通等,这些都充分说明()。
A、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我国科学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是科技强国。
C、我国科学技术已经全面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D、我国科学技术仍然全面落后于发达国家。
9、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究培育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3年,杂交水稻为中国累计增产5.000多亿公斤。据统计,通过“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的实施,我国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00余个,开发新产品近1000项。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0%。这说明()①②③④⑤⑥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技进步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
③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已位居世界第一。 ④我国科技力跃居世界强国行列。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下列对科学技术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从现代高科技开始的。 ④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辅导:
我的观察与思考
11、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变化。请你把观察到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新变化,填在下表中。
现 代 科 技 带 来 的 新 变 化
衣
食
住
行
12、回顾历史,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位居世界前列,明朝之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在世界上约300项的重要发明创造和重大科学成就中,中国有175项,占57%以上。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于西方。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某些领域特别是高科技领域处在了世界前沿地位。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为什么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只有加速科技进步,推动科技发展,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007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课
第一课时(总第14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第十、十一课知识点及重点内容。
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十课
第一框知识点:
①集体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班级、学校、社区、工厂都是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以各大集体。
②集体的特征:同一个集体中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在行动上相互支持,心理上相互依存,情感上荣辱与共,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③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④为什么说团结才有力量: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
⑤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就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重点问题复习:
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⑵为什么“团结使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人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人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种力量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而是一种聚变和升华。所以说“团结使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我们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
⑶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维护集体的团结呢?
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就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第二框知识点:
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②怎样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我们要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又要尊重和维护个人利益。在集体生活中,当个人的愿望和要求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应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③怎样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首先要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决不做损害集体荣誉和利益的事;在生活中关爱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维护集体的团结,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尽量尽职尽责地完成集体分配的每一项任务。以创造性的劳动和优异成绩,为集体增增光添彩;在集体荣誉和利益受到损害时,敢于积极维护集体的利益。
④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最高表现: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⑤维护国家荣誉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关心、热爱和忠诚,对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⑥维护国家利益,就是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大局为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决不能为了满足个人或局部的私利而丧失国格和人格,丧失民族气节,做出有损国格和人格的事。
重点问题复习:
⑴怎样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我们要把集体利益和个人能力已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又要尊重和维护个人利益;在集体生活中,当个人的愿望和要求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应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⑵中学生怎样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①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首先需要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②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更应该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③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还体现在当集体荣誉和利益受到损害时,敢于积极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④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是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最高表现
⑶维护国家荣誉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见教材P12页)
(二)复习第十一课
第一框知识点:
①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发展变化的。关注并体验这些新变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②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学会交流、学会做人。
③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可以采取的形式:参加社会公益宣传、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等。
④参与社会生活,就要正确地认识社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有光明的一面也有疑难的一面。
⑤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要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可以使人自觉接受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个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是危险的,它容易使人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助长社会生活中的歪风邪气。
⑥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应该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社会满怀热情,勇敢地面对困难和逆境,敢于向困难逆境发出挑战,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获得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第二框知识点: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让。谦让是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
②谦让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不唯我独尊、盛气凌人。突出地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别人。还表现在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分享就是把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提供给别人,与他人共同拥有和享受,把“我的”变成“我们的”。
④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帮助他人首先要真诚,还要注意方式方法。
⑤怎样为社会做贡献: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三)习题辅导
第五单元综合能力评价辅导
一、选择题辅导
(指名学生口答后教师更具情况辅导)
二、指导学生完成非选择。
(四)完成作业(见《学海导航》)
第二课时(总第15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第十二、十三课知识点及重点内容。
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十二课
第一框知识点:
①大自然之美的内容: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奇妙的生物世界精彩纷呈;大自然风景秀丽,美景如画。
②美丽的大自然对我们益处: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欢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③自然美的分类: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
④怎样鉴赏自然美:要注意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还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
第二框知识点:
①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和自然灾害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②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日益严重。
③环境问题的涵义: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④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⑤保护环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复习第十三课
第一框知识点:
①关爱大自然,我们应该做到: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远。
②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③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俄原因:人类也正是由于成千上万种生物的“恩赐”,才得以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繁衍。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就等于保护了人类文化的基础,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⑤如何善待自然:善待自然就要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就要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就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⑥如何美化自然:美化自然,就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植树造林;还要保护好自然景观,让大 自然美丽永存。
第二框知识点:
①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②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③依法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④青少年应该如何保护环境:积极学习环保科学知识,了解我国环境国情,认识我国环境刑事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 的观念;积极学习和宣传环境保护的只是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律己,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运用法律手段,反对和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保护环境;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保护环境;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等。
(三)习题辅导
第六单元综合能力评价辅导
一、选择题辅导
(指名学生口答后教师更具情况辅导)
二、指导学生完成非选择。
(四)完成作业(见《学海导航》)
本文发布于:2023-12-08 15:25: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98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辅导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辅导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