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以来学术不端问题与科研诚信建设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5-02-24 17:14:4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8日发(作者:我的发明)

以来学术不端问题与科研诚信建设研究报告

以来学术不端问题与科研诚信建设研究报告

2021 年以来,我国学术不端治理与科研诚信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一是学术不端问题治理受到空前关注,一系列学术不端案例得以曝光,一批科研失信人员受到调查处理,初步形成了学术不端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二是科研诚信机制建设受到空前重视,一系列治理学术不端、改进科研管理的文件和政策出台,初步形成了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科研诚信建设制度体系与工作格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滋生学术不端的土壤依然存在,科研诚信建设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科研管理与人才评价的改革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地,中国的科研诚信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一 8 2021 年以来学术不端问题状况 2021 年以来,国内主流媒体公开报道的学术不端案例较前些年有了大幅增加[1] ,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凸显了全社会对学术不端问题和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视。据统计,从 2021 年初至 2021 年 10 月底,国内媒体共报道各类学术不端案例约 20 起(见附表 1),涉及 18 所高校,涉事人员 23 人。此外,媒体还报道了 16 起涉嫌学术不端案例(见附表 2),涉及 9所高校,涉事人员 17 人。[2] 两项合计,媒体共报道学术不端和涉嫌学术不端案例 36 起,涉及 27 所高校,涉事人员 40 人,第1页 共9页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湖南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各 5 起),其次是天津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各 3 起)。

受到关注最多、影响最大的学术不端案例,当属梁莹事件和翟天临事件,他们受到的处分也最重。梁莹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09~2021年,梁莹共发表中英文论文超百篇,是公认的“学术牛人”。但在过去几年里,梁莹从国内几大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撤销了自己的百余篇论文,被网民戏称为“404”教授。[3] 有媒体比对其撤下的论文时发现,至少有 15

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此外,梁莹还被学生举报教学态度极不端正。梁莹的学术不端行为受到严肃处理,包括党内严重警告和行政记过处分,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调离教学科研岗位,撤销“青年长江学者”称号等。[4]有网民评论,“404 教授”终于“404”了。

翟天临是国内知名青年演员,拥有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学位,还是北京大学在站博士后。2021年 2 月 8 日,翟天临在微博回答网友提问时,称不知知网为何物,其学问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网民搜索后发现,翟天临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硕士学位论文都涉嫌抄袭[5] 。在舆论的压力下,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进行了调查,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北京电影学院撤销了他的博士学位,取消其导师陈浥的博导资格;北京大学对翟天临做出博士后退站处理[6] ,翟天临的演艺圈“学霸”人设彻底崩塌。

第2页 共9页 通过研究媒体报道的 2021 年以来国内 36 起学术不端及涉嫌学术不端案例,可以发现国内学术不端问题及其调查处理的一些特点。

1.“ 翻旧账式 ” 学术落马占多数 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具有隐蔽性,学术不端的发现和查处具有滞后性。2021 年以来受到媒体关注的学术不端问题,90%以上都是多年前发生的。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单桦的论文抄袭,发生于 2004 年,曝光于 2021 年,间隔了 13 年,2021 年受到媒体关注。间隔时间最长的则是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李仕春和湖南大学硕士生董岚涉嫌学位论文抄袭,均发生于2002 年、曝光于 2021 年,间隔了 17 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 2008 年前后国内才建成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2021 年之后得到大规模应用。在此之前,缺乏发现学术不端的技术手段,难以对学术不端形成有效震慑,导致这一问题比较严重,甚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021 年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广泛投入使用后,学术不端行为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遏制。这也说明了现代技术手段在打击学术不端方面的威力。二是近年来学术不端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加之网络媒体的普及,一些隐藏多年的学术不端案件被“发掘”出来,受到媒体关注,导致进入大众视野的学术不端案例大幅增加。因此,不能单从媒体曝光学术不端案例的数量增加,得出当前学术不端问题比过去更严重的结论。

2. 抄袭、剽窃是学术不端的主要形式 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学术不端的类型有近 10 种之多。《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第3页 共9页 端行为办法》认定的学术不端类型有 7 种,《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实施办法》认定的学术不端类型有 9 种。从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学术不端案例看,抄袭、剽窃始终是主要形式。2021 年以来媒体报道的 20 起学术不端案例中,17 起涉及抄袭,占 85%;16 起涉嫌学术不端案例中,15 起涉及抄袭,占 93.8%。其中,学位论文抄袭是学术不端的重灾区,20 起学术不端案例中,博士学位论文抄袭有 2

起,硕士学位论文抄袭有 8 起;16 起涉嫌学术不端案例中,博士学位论文抄袭有 7 起,硕士学位论文抄袭有 6 起。

由于前些年缺乏学术不端检测的技术手段,一些学位论文抄袭情况十分严重,甚至不乏全文照抄的案例。如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008 届硕士毕业生李瑞锋的学位论文《BP 神经网络在现场混凝土强度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抄袭了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 届硕士毕业生武欣慧的学位论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普通混凝土强度预测的研究》,两篇论文的目录、正文都高度雷同,74 条参考文献从书名、出版时间到引用的页码都完全相同。[7]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2006 届研究生章胜玉的硕士学位论文《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研究》,涉嫌全文

抄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5 届研究生李洁的硕士学位论文《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及其应用》。[8] 3. 学术不端问题的曝光具有较大偶然性 研究媒体报道的学术不端案例发现,其中不少案例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曝光的,若非“机缘巧合”,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可能永远不会被发觉。如前文所述的翟天临事件,如果他在回第4页 共9页 答网友提问时没说“什么是知网”,其学术不端问题很可能一直不会被发现。翟天临事件因其戏剧性,被一些网民戏称为“一个知网引发的惨案”。

同样偶然的还有湖南大学马晓慧硕士论文涉嫌抄袭事件。2009

年,湖南冷水江地区发生一起英语老师被强奸杀害的凶案,正在上高中的谢伟和同学刘浒作为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判处无期徒刑。谢伟的父亲谢国东认为儿子是被冤枉的,十年来一直为儿子的案件奔走申诉。为此,他自学法律知识,无意中发现曾负责儿子案件的娄底市检察院公诉人马晓慧的硕士学位论文与此前他看过的一篇文献高度相似,于是使用了查重软件检测,发现马晓慧论文与该文的重复率高达近九成。2021 年 6 月,谢国东实名举报马晓慧硕士论文涉嫌抄袭。湖南大学表示,将加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绝不姑息。[9] 截至 2021

年底,关于马晓慧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调查处理还没有结果。

4. 查处学术不端问题依然面临困难 2021 年以来,在全社会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重拳出击下,一系列学术不端事件得以曝光,一批学术不端涉事人受到调查处理,彰显了整个国家对学术不端说“不”的决心。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年 9 月就有 3 名硕士毕业生因学位论文抄袭被取消硕士学位[10] 。但依然有一些学术不端案件在媒体曝光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查处理,特别是涉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或领导干部时,调查进程较慢。

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副教授姚洪军从 2021 年就开始举报其所在学院院长侯怀霞的论文抄袭问题,包括侯怀霞的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 共9页 (2004 年,中国海洋大学),以及 5 篇期刊文章,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查重的结果基本都在 50%以上。但中国海洋大学在调查后认为,侯怀霞的博士论文不足以构成轻度抄袭;上海政法学院在调查后认为,侯怀霞的期刊文章不构成学术不端行为。[11] 一些主流媒体对该事件做过报道,但未能推动进一步的调查。

2021 年 6 月,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实名举报湖南省高院政治部主任董岚、湖南益阳市委副书记黎石秋涉嫌博士学位论文抄袭,用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查重,两人论文的文字复制比分别为 44.7%、37.1%。不仅如此,董岚和黎石秋的硕士论文也同样涉嫌抄袭。湖南大学

做出回应,称已成立专门工作组开展调查核实,但截至 2021 年底尚未发布调查处理结果。[12] 一些学术不端事件虽然受到调查处理,但有从轻发落的痕迹。如华中师范大学邓大才被举报学术不端,校方调查后认定其存在重复发表等问题,受到“行政警告”和“终止相关项目申报”的处分[13] 。这个处理结果,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有人认为校方存在保护当事人的嫌疑。

2021 年以来,媒体报道的 16 起涉嫌学术不端案例中,15 起受到调查,14 起调查后没有下文,从媒体和学校网站上均找不到调查处理的结果。这表明,即使在学术不端“人人喊打”的今天,在一些高校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也并非易事,人情等因素仍然阻碍着学术不端的公正查处。

5. 管理疏漏是学术不端发生的重要原因 从媒体报道的学术第6页 共9页 不端案例看,虽然造成学术不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和科研单位管理上的疏漏无疑是重要原因。

有网友统计,翟天临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博四年,其间接戏、广告不断,“至少主演了 11 部戏、参演了 7 部戏,做了 24 个代言、录了 17 个综艺”[14] ,基本没有时间学习。这种情况下,翟天临居然能完成博士学业,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湖南大学 2021 届硕士生刘梦洁的学位论文,抄袭了云南财经大学一位教师 2021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因刘梦洁的导师洪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评审专家,评审完成后没有及时销毁材料,使刘梦洁得以抄袭 15000 多字用于自己的论文,云南财经大学老师在博士论文查重过程中发现了刘梦洁的抄袭行为。[15] 这起抄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的学术不端案例,暴露了湖南大学管理上的漏洞。类似的还有兰州大学教授边耀君博士论文抄袭事件,也是利用自己作为管理者的便利,抄袭了国家社科基金的结项成果。[16]

这里面同样暴露了兰州大学管理上的问题。

6. 群发性学术不端问题值得关注 与以往曝光的学术不端案例绝大多数为个体作案不同,2021 年以来媒体曝光的学术不端案例中,出现了一些群体性、团队型的学术不端行为,涉事人之间存在一定关联,甚至以团队形式相互配合进行学术造假。

2021 年开始,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徐国祥不断被人举报博士学位论文(1999 年,厦门大学)抄袭问题,此外徐国祥的两部著作也涉嫌抄袭。直到 2021 年 3 月,上海财经大学才对徐国

第7页 共9页 祥涉嫌学术不端问题做出回应,认定徐国祥的论文属于“适当引用”范围,不构成抄袭。[17]之后,上海财经大学有学生发现,经徐国祥指导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余明元(2004 年)、蒋迪娜(2008 年)、牟嫣(2009 年)三人的学位论文,同样涉嫌抄袭。有人认为,上海财经大学存在“抄袭窝案”。上海财经大学对余明元等 3 人涉嫌博士论文抄袭问题启动了调查,但截至 2021 年底仍没有公布调查结果。[18] 2021 年 3 月,专注于报道学术不端丑闻的外文网站 For

Better Science 刊载的一篇报道,披露了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孙玉兵等人涉嫌团队论文造假问题,包括数据造假、一图多用、一线多用以及互相引用以提高引用量等。所涉人员除孙玉兵外,还包括厦门理工学院实验师黄晓鸣、副教授潘敏、黄山学院讲师李丰伯等人。2021 年

4 月,华北电力大学、厦门理工学院、黄山学院对孙玉兵等人涉嫌学术不端行为做出回应,称已经或即将开展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发布。[19] 此事截至 2021 年底仍没有下文。

团队学术不端事件表明少数学者结成了学术关系网,形成了错位的利益共同体。相比于个体学术不端行为,团队型学术不端问题对科研诚信和学术生态的危害更大,查处难度也更大,值得引起重视。

二 8 2021 年以来科研诚信建设情况 为治理学术不端问题,加强科研诚信建设,2021 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制度,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学术不端,政策之密集,手段之严厉,措施之全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同时,国家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与学术评价机制改革,力图从制度根源上解决学术不端第8页 共9页 问题。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下,在学术界的支持和努力下,学术不端治理成效显著,科研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健康良好的学术生态正在形成。

1. 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体系 为解决学术不端多发易发的问题,2021 年 5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被一些专家称为“史上最严”治理学术不端的规定。此外,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科研诚信建设的制度和文件。

《若干意见》出台的背景是 2021 年以来国际上多次发生的针对中国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第9页 共9页

本文发布于:2023-12-08 14:41: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98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以来学术不端问题与科研诚信建设研究报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以来学术不端问题与科研诚信建设研究报告.pdf

标签:学术   不端   抄袭   问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