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11 10:19:4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关于一个男孩)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方法

大型底栖动物(maro fauna,macroinvetebrates, macrozoobenthos)是指那些不能通过500微米(0.5 毫米)孔径筛网

的底栖动物类群。底栖动物的分类方法有传统分类学(界-门-纲-目-科-属-种)、外部形态分类(二歧分类)、环境适应

性(耐污能力)分类、栖息(生活)习性分类和功能摄食类型,具体如下:

1、传统分类学方法

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由上到下依次为界(Kingdom)、门(Phylum)、纲

(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河湖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的门类主要有软体动物门、环节动

物门、节肢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等等。以下是常见物种所对应的分类:

•霍甫水丝蚓(俗称水蚯蚓):动物界-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近孔寡毛目-颤蚓科-水丝蚓属。

•梨形环棱螺(俗称螺蛳):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田螺科-环棱螺属。

•蜻蜓幼虫(俗称水虿):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蜻蜓目。

•摇蚊幼虫: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

•水蛭: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蛭纲。

•河蚌:动物界-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蚌目-蚌科。

•沼虾: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

……

……

2、二歧分类检索法(很适合初学者、环保爱好者)

二歧分类检索法(检索表)是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外部形态)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

支。接着,再根据另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好像二歧式分枝一样。如此,逐

级排列下去,直到编制出包括全部生物类群的分类检索表。

对于初学者和非专业的环境爱好者,采用二歧分类检索表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鉴别、分类,非常方便实用。以下是大型

底栖动物的简便分类步骤(6步):

第1步,首先看动物是否有壳,若有壳,是单壳还是双壳;

第2步,对于无壳的动物,看是否有腿(足);对于无腿(足)类,看头部是否有硬壳、触须,或是否有尾巴;

第3步,对于有足类,判别动物有几只或几对足(肢),比如3对足、4对足以及大于4对足(肢或螯);

第4步,对于3对足的动物,可判别其是否携带着一种自己构筑的巢(身体躲在巢中),会筑巢的虫子有石蚕、连丝虫

等;

第5步,对于不携带“巢”的3对足动物,看其背部是否有明显的翅膀,若有翅膀,则进一步区分“鞘翅目”种类(背部是皮

革质的硬翅)和“半翅目”种类(分前、后翅,前翅基部鞘质后部膜质,后翅膜质);

第6步,若没有明显的翅膀,则看动物有几条尾巴(或尾丝),分成无明显尾丝、1条尾、2条尾、3条尾。

3、耐污能力分类(特别适合志愿者)

大型底栖动物对环境的变化敏感度大,一旦水体受到污染,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将会随之改变。因此,底栖动

物的种类和群落结构作为水环境评价指标在水质监测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按底栖动物对河流水污染的敏感度来划分,

一般分成“耐污类群”和“敏感类群”,前者常分布在污染物相对较重的水体,而后者一般分布在水质较好(比如溶解氧浓度

很高)的水体。按照其耐污能力,大型底栖动物可分成以下4类:

•敏感物种(不耐污):石蚕(石蛾幼虫)、蜉蝣幼虫、石蝇幼虫、水鹬蝇(鹬虻)幼虫、鱼蛉幼虫(腹部有侧•敏感物种(不耐污):石蚕(石蛾幼虫)、蜉蝣幼虫、石蝇幼虫、水鹬蝇(鹬虻)幼虫、鱼蛉幼虫(腹部有侧

丝)、泥蛉幼虫(有侧丝)、水生甲壳虫的幼虫、扁泥甲幼虫(水中便士)。 (按顺序见下图)

•半耐污物种:石蝇幼虫、前鳃螺类(螺蛳)、扁卷螺、河蚬(小)、贻贝类(小)、蚌类(大)、大蚊幼虫、水蜘

蛛、连丝虫(水生螟蛾幼虫)、水蜈蚣(龙虱幼虫)。 (按顺序见下图)

•耐污物种:淡水蛏(长)、涡虫(扁平)、蚋(黑蝇幼虫)、螃蟹、淡水虾类、钩虾(侧扁,小)、水虱(水生潮

虫)、水螨、潜水甲壳虫(成虫)、蜻蜓幼虫、豆娘幼虫。 (按顺序见下图)

•非常耐污物种:肺螺类(无螺盖)、水蛭(蚂蟥)、水蚯蚓、沙蚕、血红色摇蚊幼虫(红虫)、鼠尾蛆(食蚜蝇科幼

虫)、其他蠕虫类(双翅目幼虫为主)、小龙虾(克氏螯虾)、蝽类(半翅目)。 (按顺序见下图)

4、栖息方式(生活方式)分类

按底栖动物的栖息(生活)方式,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固着型:固着在水底或水中物体上生活,如管栖多毛类、扁泥甲虫等。

•底埋型:埋在底泥(沉积物)中生活,如大部分寡毛类、双壳类的蛤和蚌、穴居的蟹等。

•钻蚀型:钻入木、石、土岸或水生植物茎叶中生活的动物,如甲壳类的水虱。

•底栖型:在水底沉积物表面生活,稍能活动,如腹足类软体动物(螺)。

•自由移动型:在水底爬行或在水层游泳一段时间,为水生昆虫、虾、蟹。

5、功能摄食类群

大型底栖动物大多以水中的悬浮物摄食(suspension feeding)和以沉积物有机碎屑摄食(deposit feeding)。功能摄

食类群对研究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分为5个功能摄食类群:

•撕食者(shredders):主要以各种凋落物(树叶)和粗有机颗粒(粒径>1毫米)为食,如蟹类;

•收集者(gather or collectors):主要取食河底的各种有机颗粒物,如颤蚓;

•滤食者(filter-collectors):以水流中的细有机颗粒物(0.45毫米<粒径<1毫米))为食,如河蚌、河蚬;

•刮食者(scrapers or grazers):主要以各种营固着生活的生物类群(比如着生藻类等)为食,如螺类;

•捕食者(predators):以捕食其他水生动物为食,比如蜻蜓幼虫(水虿)。

本文发布于:2023-12-07 05:43: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93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方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方法.pdf

标签:幼虫   分类   动物   类群   生活   动物界   有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