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中国各朝各代历史大事记

更新时间:2025-02-23 21:55:1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4日发(作者:各种水果的英文)

中国各朝各代历史大事记中国各朝各代历史大事记清朝历史(1644—1911)一.1清朝简介自公元1644年,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消灭南明政权,奠定清朝基础,到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前后一共经历267年。入关前立有两帝,入关后共立十位皇帝。满清王朝,它前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到后期,由于闭关锁国和自身腐败,被西方文明超越,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自1911年民国建立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在中国宣告结束。1.清朝年表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清太宗皇太极(1626年—1643年)清世祖顺治帝(1643年—1661年)清圣祖康熙帝(1661年—1722年)清世宗雍正帝(1722年—1735年)清高宗乾隆帝(1735年—1796年)清仁宗嘉庆帝(1796年—1820年)清宣宗道光帝(1820年—1850年)清文宗咸丰帝(1850年—1861年)清穆宗同治帝(1861年—1874年)清德宗光绪帝(1874年—1908年)宣统帝(1908年—1912年)2.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1626年——1643年在位,共17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1626年(天命十一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1636年(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1643年病死,终年52岁,庙号为太宗文皇帝,火葬,墓在沈阳昭陵。4.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1643年——1661年在位,共18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因爱病殁忧伤过度而死(另一说为出家后病死),终年24岁,庙号为世祖章皇帝,史称顺治皇帝,葬在河北孝陵。5.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1661年——1722年在位,共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在位病死,终年69岁,庙号为圣祖仁皇帝,史称康熙皇帝,葬于景陵6.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1722年——1735年在位,共13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病死,终年58岁,庙号为世宗宪皇帝,史称雍正皇帝,葬于河北泰陵。7.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1735年——1796年在位,共60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病死,终年89岁,庙号为高宗纯皇帝,史称乾隆帝,葬于河北裕陵。8.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1796年——1820年在位,共25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病死,终年61岁庙号为仁宗睿皇帝,史称嘉庆皇帝,葬于昌陵。9.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1820年——1850年在位,共3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病死,终年69岁,庙号为宣宗成皇帝,史称道光皇帝,葬于慕陵。10.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1850年——1861年在位,共1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病死,终年31岁。庙号为文宗显皇帝,史称咸丰皇帝。葬于河北定陵。11.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1861年——1874年在位,共13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患天花而死,终年19岁,庙号为穆宗毅皇帝,史称同治皇帝,葬于惠陵。12.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1908年),1874年——1908年在位,共34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病死,终年38岁,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史称光绪皇帝,葬于崇陵。13.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1908年——1911年2月12日在位,共3年。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沣长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是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1967年10月16日病逝,史称逊帝,也称宣统皇帝,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二.清朝历史人物1.皇太极与三位妃子的传奇婚姻清代初期,为巩固清朝的政治,实行满蒙联姻。皇太极的15位后妃中,有7位是来自蒙古草原。其中有三位妃子更是值得一提,那就是博尔济吉特氏的姑姑侄女同嫁一夫。孝端文皇后,皇太极的正宫皇后,是孝庄文皇后的姑姑,孝端文皇后也是清朝唯一一位没有徽号的皇太后。虽然历史上对孝端文皇后的评价较少,远远不及孝庄文皇后和海兰珠,但是她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作为皇太极的中宫皇后,孝端文皇后始终稳居中宫位置,有条不紊地打理着后宫的事务,得到皇太极的赞许和肯定。孝端文皇后的端庄、温柔、大气是值得后人肯定和学习的。孝庄文皇后,孝端文皇后的亲侄女,宸妃海兰珠的亲妹妹,孝庄文皇后辅佐清朝三代皇帝,对清朝的贡献不言而喻。皇太极的猝死,孝庄文皇后辅佐顺治继承皇位,无独有偶,顺治的突然暴毙,孝庄文皇后又一次尽心尽力辅佐玄烨坐稳皇位,协助玄烨成为一代明君。下一位则是海兰珠。历史上对海兰珠的评价褒贬不一,唯一确定的是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宠爱是史无前例的。海兰珠即宸妃,是孝庄文皇后的亲姐姐,26岁时才嫁给皇太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可以说是至死不渝,野史上曾也记载海兰珠是寡妇,但是不管海兰珠的身份如何,都不影响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海兰珠与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相比,没有政治上的功绩,然而皇太极对她独一无二的爱,让她也成为清朝历史上又一位传奇人物。皇太极与这三人的感情一直是世人讨论的热点,在现今时代而言,姑姑侄女共侍一夫是属于乱伦,是违背人伦道德的,而在当时,满蒙联姻,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是政治上的需要,是不可厚非的。2.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偶然得知五世达赖已死多年十分愤怒,并致书严厉责问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一方面向康熙承认错误,一面找到多年前寻到隐藏起来的转世灵童。这个少年,便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浪漫诗人,闻名一世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达赖和班禅都是黄教活佛转世系统的一部分,虽然班禅转世系统实际上比达赖转世系统要晚出现100多年,但是,他们都源自于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一世班禅还是一世达赖的“师哥”。由于达赖和班禅都是朝廷正式册封的,所以借助中央政权的支持,他们成为西藏地区的宗教领袖。不过,清朝册封两个活佛系统,也有互相牵制的意思。在历史上,由于转世灵童都有一个教育培养的过程,因此,当达赖年幼时,班禅就担负领导和教师的责任;反之,当班禅年幼时,达赖就承担领导和教师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达赖与班禅的地位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达赖的常驻地在拉萨,而班禅的常驻地在后藏,因此,达赖在世俗社会的重要性要高一点——与之相对的是,在藏传佛教理论中,达赖喇嘛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而班禅则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一个是佛,另一个是菩萨,地位已经很清楚了。因此,在佛教理论上,班禅的地位要高于达赖。3.雍正王朝皇后雍正先后有两位皇后,第一位皇后是那拉氏,雍正自己册封的,这是历史上大家公认的雍正王的朝皇后;第二位皇后虽有非议,但更有名气,她就是鼎鼎大名的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清世宗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她的父亲是是步军统领费扬古,生母觉罗氏是贝子穆尔祜第四女,后来被追封多罗格格,穆尔祜长女嫁乃孝献皇后嫡母。雍正在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娶了她,被康熙皇帝册封为雍亲王的嫡福晋。在清朝历史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只有正室大老婆才算是妻,仅此一个,其他全是妾。若是这个妻死了,就可以续一个妻,但是只有第一位妻可以叫做“嫡妻”,她生的第一个儿子被称为“嫡长子”,其他妻妾生的儿子被称为庶出,如果世袭爵位的话,一般只有嫡长子有资格。4.和珅1799年(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当时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等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正月十八,廷议凌迟处死,不过,固伦和孝公主及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应改赐和珅狱中自尽。最后赐和珅在自己家自杀。其长子丰绅殷德因娶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进行报复,刘墉向嘉庆帝建言应避免案件扩大化,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不大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臣之心。5.李仕尧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甘肃撒拉尔回民苏四十三起义反清,乾隆命李侍尧到甘肃领兵。李侍尧到达甘肃后正式接任陕甘总督,只用四万军队把十万起义军打得溃败,分五路进军循化。1782年李侍尧恢复原来品级,加太子太保。后来的日子也不好过,史载他“屡以贪黩坐法,上终怜其才,为之曲赦。”后来出征台湾有功,得以入列“紫光阁平台湾二十功臣”。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十月,病死,谥号为恭毅。6.清朝戊戌六君子之——刘光第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刘光第,1859年生,字裴邨,祖籍福建省武平县,客家人,四川富顺赵化出生,是清初湖广填四川客家第七代传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刘光第一腔热血浑身沸腾,他奋笔写出内容很丰富的《甲午条陈》,抨击时弊,力主改革,他的文字激昂,异常尖锐,他的上司见了之后都吓得魂飞魄散,不敢提他递交上去,而且还训他了一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维新运动,经过两年多的酝酿逐渐走向高潮。刘光第与好友杨锐等参加了康有为发起成为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保国会”。四月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下诏“明定国是”,康有为组织新政,开始变法。七月,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向光绪帝保荐刘光第。在召见时(9月4日),刘光第向光绪帝力陈变法主张,对答如流,被光绪帝赏识。1898年9月5日,光绪下诏赏他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四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合称“军机四卿”,参与维新新政,总揽朝廷的纳谏大权。这时的军机处,实际上成了变法维新的参谋部。当时光绪帝变法之心甚切,下诏求言,广开言路。因此,每日上奏的条陈多达数百起。刘光第与谭嗣同同值一班,整日批阅奏文,拟出处理意见然后让光绪帝拍板。在维新派的辅佐下,光绪帝颁布了变法内容。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朝廷内部斗争加剧。他一方面,希望变法尽早获得成功;一方面又想在激烈的政治漩涡中洁身自好。痛恨他也有“罢去返乡井”的打算,只是苦于无钱,而“现在皇上奋发有为,改图百度”,变法尚有一线希望,自己又受到信住,因此“急切不忍去耳”。七月二十六日(9月11日),湖南顽固派曾廉给康有为、梁启超罗织了很多罪状,说他们犯了大逆不道的大罪,上书要请光绪帝杀掉他们。光绪帝让谭嗣同按条驳斥,谭嗣同表示愿以死来担保他们俩。刘光第在一旁见了,也挺身而出,在谭嗣同的驳语后写上我也愿意以死为他们担保。八月初六(9月21日),由于袁世凯的出卖,慈禧太后先下手为强,吧光绪帝软禁起来,并用皇上的名义发布诏书,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刘光第在军机处被捕人狱。明朝历史(1368-1644)一.明朝史简介: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明朝覆灭,共立国276年历十二世,传十六帝。后有南明王朝18年为清所灭。二.明朝年表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1398年)明惠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1402年—1424年)明仁宗朱高炽(1424年—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1425年—1435年)明英宗朱祁镇(1435年—1449年;1明景帝朱祁钰(1449年—1457年)明宪宗朱见深(1464年—1487年)明孝宗朱佑樘(1487年—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1505年—1521年)明世宗朱厚璁(1521年—1566年)明穆宗朱载垕(1566年—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1572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1620年—1627年)明思宗朱由检(1627年—1644年)1.朱元璋(1328年——1398年) ,1368年—1398年在位,共31年,年号“洪武”。明朝开国皇帝,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元朝的宣告终结。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明朝建立,朱元璋是为明太祖。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分封诸皇子为王。1398年病死,时年70岁。谥号:开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相关历史明朝国号的由来明朝的国号叫“大明”,“大明”和小明王有很大关系,朱元璋最初参加了红巾军起义,红巾军奉的主是小明王韩林儿。小明王的“明”来源于明教。明教也被称为“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摩尼的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认为世界上存有两种对立的力量,叫作明暗两宗,明是光明,是善,是理;暗是黑暗,是恶,是欲。公元六九四年,摩尼教传入我国,被称之为明教。一些反抗朝廷的人经常借助于明教来号召群众,为了保护自己,明教就跟佛教拉上关系,和佛教的白莲宗拉上关系,最后就形成了白莲社。公元八四五年,唐武宗禁止佛教,明教也被禁止传播,从此转入地下。所以从唐朝、宋朝、元朝明教是时而浮出,时而潜入地下,但是常常用作反抗朝廷的武器。元朝末年,韩山童称明王,率三千明教徒起义。韩被元军捕杀后,其子韩林儿被刘福通拥立,韩林儿号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他们提出的口号有两句,叫“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山河奄有中华地”是指,元朝统治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他们把汉人、南人放在被压迫的地位,奄有中华地,让汉人能够与蒙古人平等地生活,恢复中华。“日月重开大宋天”,这宋朝的天下是以汉人为主体或者说汉人和各个民族平等生活的一个天下。1367年,朱元璋的势力日渐强大。于是,他派出部将廖永忠接小明王韩林儿到自己的大本营南京,但在来时的水路上,小明王却神秘地淹死。历史上,对于谋杀小明王的凶手一直众说纷纭。不过奇怪的是,朱元璋后仍沿用小明王的称呼,定国号为“大明”。国号定为大明是有其原因的:这么多的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为的是明王出世,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如果把“明”抛开,就失去了目标。所以“明”的口号不能扔掉,这个口号符合当时劳苦群众的意愿。可是,朱元璋队伍中的知识分子,是以儒家的观念来指导治国。儒家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子不与怪力乱神”,儒家是反对佛教、反对道教,反对所有怪力乱神的。在这些知识分子看来,“明”已经不是小明王的“明”,他们把“明”字做了自己的解释。明是日,是月,中国古代从来就是祭日祭月,宣传皇权神授。1382年5月29日朱元璋设立锦衣卫锦衣卫原是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明太祖为加强专制统治,不断扩大锦衣卫的权力,兼管刑狱、侦察、缉捕盗贼奸党、监视文武百官。锦衣卫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设同知、企事等官职,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锦衣卫所属之锁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司专及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极为残酷。锦衣卫屠杀文武大臣,镇压各地人民,罗织大狱,捕人甚众。到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锦衣卫的特务性质进一步加强。1420年又设东厂,1477年明宪宗更设西厂,明武宗又增设内行厂,统称厂卫制度,开创了中国特务制度的先河。金书铁券金书铁券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免死证书,由汉代丹书铁券演化而来,清朝时再无颁发。明朝创建后的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决定依照前朝故事,给开国功臣颁发免死铁券。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获封公爵的有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6人,获封侯爵的有28人,他们均被赐予金书铁券。此后,朱元璋还陆续向新建立勋业或晋升了爵位的功臣颁赐铁券。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赐予铁券。在明代中后期,仍不时有功臣及功臣后裔获赐铁券。直到明代末年,刚即位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出自麻痹奸宦魏忠贤的谋略,还给其侄子魏良卿等颁赐铁券再世诸葛——刘伯温一代历史人物,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他曾在元朝为官,因不满当时政府而辞官隐居,后来又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重用,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功名显赫,却已无意留恋官场。被后人称作后诸葛,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1380年2月17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1380年2月17日,即明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日,朱元璋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将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分属给六部,相对提高了六部的职权和地位,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相权、君权合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六部以外,中央还设立了都察院,专管监察检举,它的长官称左、右都御史。都察院的官员监察御史和巡按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各邀。中央还设立大理寺,负责司法案件的复审,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建立了新的行政体系。明中央政权与藩王的决裂——靖难之役朱元璋建国初期为加强统治分封诸王,到国家渐渐稳定后,诸王的势利已成为中央政权的威胁,朱元璋此时已经年迈没有精力解决,于是这个问题便留给他的继任者,于是就有了后来明中央政权与藩王的决裂——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到后来藩王势力膨胀,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加剧,藩王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十三日进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就是以此悬案编的故事。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逝。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衣冠禽兽为什么变味衣冠禽兽原是褒义词,后成为贬义词,出自明朝陈汝元《金莲记·构衅》。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衣冠禽兽原指的是当官的,它是褒义词,后来怎么成为贬义词了呢?因为明代中晚期某些当官的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为非作歹,自然就成为贬义词了。麻将的起源麻将牌又称麻雀牌、麻雀儿牌,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是最主流的麻将起源的说法。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麻雀牌三种基础花色的名字叫做“万、束、筒”。“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方言中,“麻雀”为“麻将”,打“麻雀儿”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朱棣朱棣(1360年——1424年),1402年—1424年在位,共22年,年号“永乐”。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1424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长陵。朱祁镇1461年8月7日明朝大太监曹吉祥发动叛乱失败曹吉祥因为帮助明英宗复位有功,受命掌管司礼监,总督京城三大营,掌握京城的军政大权,权势滔天,恶迹斑斑,曾害死著名大臣于谦。于是,这位曹公公有了一个太监也能当皇帝的“崇高”梦想。为了成大事,曹吉祥的养子曹钦曾询问门客冯益:自古以来,有宦官子弟做天子的吗?冯益回答:有,曹操。曹吉祥听闻后,深感欣慰。为此,父子两选了一个黄道吉日举兵起事,这就是8月7日(七月初二)。8月6日晚,曹钦在家中大宴雇佣打手蒙古鞑官(依附明朝的蒙古人,战斗力很强)。曹钦万万没有想到,蒙古鞑子里混有了“反骨仔”,宴会途中一个叫马亮的人趁人不注意,溜出来跑到朝房向值班的吴瑾告了密。相当巧的是,这天在朝房过夜的还有一位将军名叫孙镗。吴瑾与孙镗一商议,决定先禀报英宗,之后再找援军。于是,一封仅六个字——曹钦反,曹钦反——的紧急奏折被送到明英宗手里。明英宗立即下令逮捕在宫里接应的曹吉祥;同时严令紧闭宫门,严防死守。与此同时,孙镗两人开始寻找援军,曹钦一干人等则率领蒙古鞑官开始攻打长安门。由于英宗有了准备,久攻不下,曹钦又转而攻打东安门,同样无法破门。而在外寻援军的孙镗由于没有兵符在手,难以调动军队,就来了个智取。他叫上自己的两个儿子,前往准备西征的禁卫军驻地外高喊:刑部大牢有犯人越狱,捉获者重赏!一时间2000余名兵勇前去“抓逃犯”。等到了长安门,这些兵勇发现“抓逃犯”原来是要“杀叛贼”,这可是平叛大事再加上孙镗叫嚷重赏,于是2000多人组成了平乱大军。在孙镗的指挥下,曹氏子弟死伤惨重。曹钦撤退,路上杀了还在寻找援军的吴瑾,随后被团团包围在家中。最终,穷途末路的曹钦投井自尽,曹宅众人尽被诛杀。而宫内的曹吉祥则被凌迟处死,相关党羽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一场宫廷政变就这样流产了。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王振被部下杀死,史称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年仅9岁,宦官王振堂管司礼监,把持朝政。当时,北方蒙古族瓦刺部日渐强大,构成对中原的威胁。而王振对北方边防不作战备。1449年(正统十四年)7月,瓦刺首领也先率军南下进攻明代,主力直逼大同。明英宗在王振蛊惑和挟持下,不顾臣僚劝阻,决意亲征。由于王振贻误军机,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刺军包围。1449年8月31日(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四日),瓦刺军发动进攻,明军全线崩溃。在混战中,王振被明将樊忠以棰击死,英宗被瓦刺军俘虏,50多万明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震惊世人,不仅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而且整座京城也岌岌可危。危难当头,掌管兵部的于谦挺身而出,他同文武官、内外臣一起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代政治核心。率领各方力量,同仇敌忾,保卫京师。在京师居民支援下,击退了入侵的瓦剌军。也先用英宗为人质,进行勒索、逼降,但未能得逞。也先在勒索不成、进犯又被抗击的情况下,于1450年(景泰元年)放回英宗。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俘而又安全回归的皇帝。被放回后的英宗在南宫平静地做了6年太上皇后,在1457年夺门之变中重新坐到皇帝的宝座上。明神宗朱翊钧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1572年——1620年在位,共47年,年号“万历”。穆宗第三子。10岁即位,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1620年,病死,时年58岁,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定陵(今北京十三陵)。一只狗成就了清朝的建立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经常与明朝作战,一次被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打得全军溃散,见残局难收,他只好单骑逃走,以求东山再起。他养了一只狗,时刻不离他的左右,对他很忠实,这回逃难奔命,爱犬也一直尾随着他。明军紧紧追赶努尔哈赤时,乱箭齐发如雨倾注。突然,他的大青马被明军乱箭射中血流如注,当场倒地毙命。努尔哈赤只好徒步同他的爱犬一起逃命,发现前方有茂密的草丛可以藏身,就迅速躲进了草丛之中。由于长时间的转战拼杀,再加上饥饿疲劳,他昏倒在地。大火借着风势,越烧越猛,直向努尔哈赤倒下的地方扑去。卧在他身旁的那只爱犬,迅速冲出火海,跑到附近的一条河里,把全身弄个透湿,再赶快跑回来,在努尔哈赤躺卧的周围使劲打滚,来来回回不知有多少次,终于把主人身边的草全都弄湿,把大火与主人隔离开来,但这只爱犬却因为劳累过度而死去了。等努尔哈赤醒来之后,看到死去的爱犬和周围水淋淋的草丛以及附近冒着的青烟,便明白了刚才发生的一切。他建立“大金”国割据辽东后,为了感激爱犬,号令子孙万代不许吃狗肉,不许穿狗皮衣服。明思宗朱由检朱由检(1610年——1644年),1627年—1644年在位,共17年,年号“崇祯”。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时年35岁,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思陵。冯梦龙冯梦龙是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仕途不顺,积极抗清。其最大贡献在于文学、戏曲方面,与凌濛初合称的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在清军南下时,还以七十高龄,奔走反清,他除了积极进行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清兵南下,他进行抗清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1646年(南明唐王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春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终年七十三岁。闯王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一代历史人物李自成有过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他的神秘消失,无论是什么结果都已成定局,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历史人物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借鉴。1641年(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并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3月18日,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受到内外夹,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叛满清,继续抗清斗争。宋朝历史自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到公元1279年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宋朝结束,其间一共319年,18位帝王。其中公元960年定都开封到公元1127年元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共经历167年,九个帝王;公元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即位,随后又迁都杭州,史称南宋,共152年,立9位皇帝。因赵匡胤在宋州发迹,定国号为“宋”以纪念。

本文发布于:2023-12-04 11:11: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82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各朝各代历史大事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各朝各代历史大事记.pdf

标签:皇帝   历史   皇太极   政权   变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