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等差等比数列公式大全)
2011国际新闻
2011年是不平静的一年,本图集回顾了“阿拉伯之春”风潮、日本大地震以及世界人口突破70亿等给世界带来深远影响的事件。
1月14日,“阿拉伯之春”风潮愈演愈烈,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离职前往沙特阿拉伯。
2月4日,缅甸联邦议会选举吴登盛为总统,缅甸开始迈向实行总统制的新时期。
2月11日,穆巴拉克辞去埃及总统职务,埃及开始向民主政治迈进。
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及核泄漏事故。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此后多国联军开始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
4月29日,英国王位第二顺位继承人威廉王子隆重迎娶凯特·米德尔顿。
5月1日,“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被击毙。
5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因涉嫌性侵犯被捕。
6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在2012年夏季结束前从阿富汗撤军3.3万人。10月21日,奥巴马宣布年底前撤离全部驻伊美军。
7月21日,“阿特兰蒂斯”号完成谢幕之旅,美国为期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正式落幕。
7月22日,挪威发生爆炸和枪击事件,“独狼”凶手布雷维克共造成77人死亡、80多人受伤。
7月31日,美国会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美国得以避免债务违约。
7月,非洲东北部的“非洲之角”地区遭遇60年罕见大旱。图为7月11日,在世界上最大的难民营、肯尼亚达达阿布外的达伽哈莱(Dagahaley)难民营
8月份,英国多个城市发生骚乱。一名男子遭警方射杀引发抗议,随后集会演变为大规模骚乱,大量建筑物和车辆被烧,商店遭洗劫。
9月24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推举总理普京参加2012年总统大选。
9月份,科学家宣布发现“超光速中微子”,相对论受到挑战。
10月5日,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病逝。
10月20日,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被俘身亡。
10月份,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持续蔓延。
10月份,世界人口达到70亿。
10月份,泰国遭遇巨大洪灾,全球供应链受损。
11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报告称伊朗试图发展核武器,西方国家加强制裁伊朗的力度。
11月11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宣布日本将参加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图为日本民众举行集会抗议日本将参加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
11月16日,美国宣布将在澳大利亚驻军。
12月10日,中老缅泰四国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正式启动。
12月,俄罗斯多地举行示威,抗议杜马选举存在舞弊。
评论:2011年重大事件密集 变化中的脉动发人深思
即将远去的2011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但它绝不仅在时间节点上具有开局意义。这是影响深远的大事、难事和急事层出不穷的一年。变化中的持续大调整,记录了这不同寻常一年的特有脉动。
这一年,重大事件密集发生,冲击波连环叠加。从西亚北非的剧烈动荡与强人下课,到欧美沉疴缠身的主权债务危机;从日本强震海啸与核泄漏,到“非洲之角”的干旱与饥荒;从本・拉丹之死,到伊核危机岁末再升级;及至非洲面积最大国家苏丹一分为二、“占领华尔街”运动、欧洲的骚乱、罢工和示威潮„„
这些事件不仅绷紧人们心弦,而且往往释放巨大能量,引发一连串短时间不会浮现明确答案的悬念。国际形势中动荡不定的一面更加突出,更加复杂,并且这种动荡不定,与制度性和结构性的深层变迁互有关联。
这一年,还发生了不少虽早有预期,但步伐加快的重要事件,使世界版图的变迁在面临深刻调整的同时依 然具有连续性――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没有变,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利益共损共荣的总趋势没有变。
其中最重要的,恐怕当推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的态势进一步加强,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应对通胀等挑战同时,继续保持经济活力和超过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亚太地区,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各方竞相加大对亚太投入,地区国家关系面临深刻调整。
这一年,中国和巴西的经济总量分别超过日本和英国,跃居世界第二和第六;俄罗斯成为世贸组织第154个成员,并提出5年内跻身世界经济五强目标;南非加入“金砖”,使这一新兴国家对话协作机制更具全球代表性;尽管“非洲之角”遭遇严重干旱和饥荒,但非洲大陆作为一个整体,可望保持4%-5%的增长速度。拉美共同体和欧亚经济联盟的成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展,使得人们有更多理由期望,未来十年的区域合作和南南合作,将继续做大蛋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美欧主权债务危机的波澜,使很多人可能忽略了发达国家一个重要的经济动向,即在维护自身国际金融体系主导地位的同时,重新重视发展本土实体经济和工业品出口,同时通过科技和教育创新,寻找新的高附加值经济增长点,调整姿态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这些调整,特别是向实体经济的回归,意味着未来十年全球化产业链中相关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新增长点的找寻,也有望产生后发效应,惠及新兴和发展中国家。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将是70亿“地球村”公民共谋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地区国家关系乃至全球化架构都面临深刻调整,但国际力量对比将继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并且随着各国利益汇合点不断增多,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进一步加强,“此兴彼衰”的零和命题也将更加站不住脚。
站在新十年的门槛,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变革,种种变化中的脉动格外发人深思。(记者徐剑梅)
2011年十大重要国际新闻(2011-12-23 10:25:09)
标签:2011国际新闻
2011年国际上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如美欧国家主权信用债务问题和危机,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日本大地震,泰国史无前例的洪水灾害,挪威青年法西斯式的大屠杀,中东“政治大地震”,而中国飞船交会对接更为世界瞩目等等,有的错综复杂,有的意味深长,有的发人深思,有的影响深远。一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各大媒体都将从不同角度推出十大新闻。我们现在从时代变迁量变进程加速发展的独特视角,推出十大新闻,希望有益于读者参考和思索。
一、美国国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世界
8月上旬,标准普尔对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到AA+,美国历史上首次失去了AAA信用评级。美国信用急剧下降,成为撼动世界经济,影响政治最为重大的事件,也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在一定意义上的继续。
早在5月,美国国债即已接近举债上限,面临违约风险,经过美国两党协商,终于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共识。但两党出于明年大选的需要,争论不休,至今仍未能就如何增长经济、削减赤字预算达成一致意见。
2011年伊始,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即迅速波及一些欧洲国家,而且日趋严重,其影响已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一年来因债务危机下台的总理或首相,先后有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五个国家。
造成美欧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多年以来,这些国家一直采取庞大赤字预算,刺激经济,致使债台高筑。西方国家各政党通过选举上台执政,往往以高福利作为吸引选民的手段,一旦经济状况恶化,又要求人民节衣缩食,就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满,其结局就是下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美欧各国经济“虚拟化”不断做大,实体经济不同程度萎缩和空心化。在高福利、高消费的同时,储蓄率不断下降,失业率剧增,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的痼疾。
二、胡主席成功访美,美国对华加强“两面下注”
胡锦涛1月成功访美,又先后在戛纳G20和夏威夷亜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三次重要会晤。两国领导人从时代诉求的战略高度,就两国关系新的定位达成了共识,两国将“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促进亚太地区和平、“互信”、 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強劲、“可持续”、 平衡增长。一年来, 美国的政策行为比过去多少务实一些,两国关系有一些新的改善,但美国并未真正停止对中国核心利益的侵犯,对中国的“两面下注”都在加强。希拉里10月发表文章承认,美中关系“利益攸关,不容失败”;表示反对美国国内一些人把中国的进步视为对美国的威胁,说“一个欣欣向荣的美国对中国有利;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也对美国有利”,“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美中两国均能显著获益”。但同时美国又决定继续售台武器,无理指责中国“军力扩张”,“咄咄逼人”;明里暗里图谋拼凑“亚洲减一”对付中国,并支持、挑动某些周边国家同中国闹腾。
三、中东“政治大地震”,动乱不定。
2010年末,突尼斯发生一青年持茉莉花和自焚事件,随之爆发了大规模群众抗议和示威游行,导致总统下台,并迅速向周边阿拉伯国家蔓延,引发中东地区一系列激烈的政治动荡。事件的爆发及其“蝴蝶效应”,首先是针对国内长期搞“家族统治”的亲美领导人,打了美国一个措手不及。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在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和“扶持亲美政权”政策之间摆动,当二者不可得兼时,它的“首选”始终是“亲美政权”。在新形势下,它迅速调整了政策和策略,企图争取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所谓“阿拉伯之春”,就是美国赐予的“美名”,目的是要把中东形势发展引入美国的战略轨道。但纵观一年来的形势,有关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普遍是要拉开同美国的距离。
四,美战略中心东移,一心想着“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今年11月,希拉里国务卿发表21世纪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署名文章,向全世界宣告,美国战略中心已经东移,而且要强化。围绕夏威夷亚太经合组织和巴厘岛东亚峰会,美国在这一地区空前活跃,处处以“老大自居”。美国突出加强同日、韩的盟国关系;鼓励印度进一步向东看,负起“更大责任”;同时还寻求与越南的军事合作。东亚峰会前,奥巴马访问澳大利亚,希拉里国务卿访问菲律宾和泰国,12月初访问50年没有访问过的缅甸。在经济上,美国大力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在安全政策上,加强从日、韩、关岛直到澳大利亚的军事基地。美国已将60%潜水艇和60%的航空母舰部署在亚太。美国和日本一些主流媒体解读称,美国正在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包围圈,加大对中国遏制的力度,图谋建立类似美欧联盟的“亚洲版北约”。十余年来相对比较平静的太平洋今年似乎有点波涛汹涌,相互戒备增加,军备竞赛加剧。但这一切逆潮流而动的喧闹,难以改变这一地区和平、发展和合作基本趋势。印尼总统说得好:现在由单一国家管理世界是不合适的。
五、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意义深远
美国纽约曼哈顿金融区9月中旬爆发了“占领华尔街”示威运动,抗议华尔街金融机构贪婪腐败,指责政府为了救助它们而让美国绝大多数人陷入经济困境。运动规模迅速扩大,而且产生“蝴蝶效应”,可持续性也惊人。美国各大、中城市都相继发生“占领”运动,参加者既有学生,也有退伍。这一运动震动着美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是当前美国社会矛盾的真实写照”,是“美国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矛盾多年积累的一次大爆发”。民意调查的数据表明,美国人对国家的整体满意度已下跌到11%,近3/4的人认为“美国正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六,夲﹒拉登身亡,恐怖主义危险犹存
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基地”组织领导人、恐怖主义象征性人物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北部城市遭美军特种部队击毙。“911”事件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并以反恐为名入侵伊拉克。十年来,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美国付出逾万亿美元军费。在美国看来,似乎“本· 拉登之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基地组织早已化整为零,改变策略,拉登之死并没有使恐怖主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要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没有清除,恐怖主义危险依然存在。
七,日本大地震引发严重社会危机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城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迄今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核泄漏。伤亡人数数以万计,经济损失将达20万亿日元。2011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减少0.5 – 1.0个百分点。日本正在经历二战结束以来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加重日本国民自卑心态,右倾保守民族主义泛滥,促使日本对外政策产生深层次的变化。
由于菅直人难孚众望已于8月下台,继任首相野田佳彦系右倾保守派,表明日夲人心浮动,狭隘民族主义 情绪滋长。野田上台后采取更亲美政策,加强日美軍事同盟,防範中国。美国对日本既加强同盟关系,也加强控制。日本则有自己的打算,也有趁机扩充军备的图谋。日本为了自身利益,也不得不重视和中国的交往。日本某种程度“脚踏两头船”的一贯作法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八,大国博弈加剧,俄美風波又起
俄罗斯坚决反对美国在欧洲继续部署反导系统。11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指责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体系过程中拒绝给予俄罗斯发言权,更没有向俄罗斯保证这套系统不是针对俄罗斯的。因此,俄罗斯将在加里宁格勒建立预警雷达,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等。如果同美国不能取得妥协,俄罗斯将退出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自从美俄关系“重啟”以来,两国发展关系基础原本就比较脆弱。一年来围绕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的争执始终没有停止过。近来又由于北非、中东乱局,双方日益拉开距离。面对如何对待叙利亚国内矛盾和伊朗核问题,美俄双方关系还将麻烦不断。
九,挪威大屠杀,欧洲右倾保守思想抬头
6 月22日,32岁的挪威人布雷维克在奥斯陆市中心政府办公楼附近引爆炸弹,随后又登上奧斯陸以西的于特島,向当地的挪威工党夏令营成员疯狂大屠杀。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挪威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屠杀事件。布雷维克自称是一个“保守的人”,极右翼反穆斯林分子,极力反对不同文化共存。
自从金融危机以来,欧洲面临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困境和不断上升的失业率,民间排外情绪增长,极右翼势力极其活跃。欧洲不少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等极右翼政党在当地选举中,支持率日益上升,正在对本国的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十、金砖国家扩員,国际影响上升
“金砖国家”第三次峰会4月中旬在中国海南三亚市举行。南非作为新成员也参加了这次会议。“金砖国家”的诞生和逐步向机制化方向发展,是时代变迁量变进程加速发展的反映。它们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及和平与发展的大局,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共享繁荣”,走到了一起。它们有着基本的共同诉求,如都坚持自己的民族传统和国家特性,坚持自主选择发展模式;都主张建立更加公平与合理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都在寻求和平的国际环境,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平等化,以及合作共赢;都支持联合国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希望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极世界”。2008年以来,“金砖国家”率先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巨大阴影,迅速恢复了增长。2010年,它们经济平均增长率近7%,吸引外资总额已占到全球的53%,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领跑者”。
盘点:2011年影响巨大的十大国际新闻
一、莫斯科机场遭遇恐怖袭击
2011年1月24日下午16点40分左右(北京时间晚上21点40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多莫杰多沃机场发生爆炸。爆炸已导致35人死亡,上百人受伤。
据悉,爆炸发生在国际抵达大厅的行李提取处。当地警方表示,恐怖分子走过了国际到达等候大厅,混在十分拥挤的接机人群中。一些目击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一名在抵达大厅迎接朋友的当地人说,他当时听到巨大的爆炸声,看到塑料板从天花板上落下,然后人们开始尖叫,四下奔逃。救援开始后,他看到救护人员把浑身是血的人从航站楼里抬出。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莫斯科机场爆炸事件表示,将揪出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并予以严惩。
二、日本东北部9.0级大地震
2011 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0公里。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后修正为10米。根据后续研究表明,海啸最高达到23米。据统计,自有记录以来,此次的9.0级地震是全世界第五高,1960年发生的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分别排第一和第二。
日本官方已确认地震海啸已造成8133人死亡(2011年03月20日),失踪12272人。
3月12日,日本时事社援引东京电力公司的消息说,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15时6分爆炸后释放大量核辐射造成重大二次灾害。
三、默多克集团陷入窃听风暴
2011年4月8日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旗下的英国通俗小报《世界新闻报》由于曝出非法截取、窃听私人电话信息的丑闻而被迫关停,由此使默多克集团陷入窃听风暴。
五年前,威廉王子膝盖受伤的故事被《世界新闻报》曝光。这件事只有内部少数几个亲信知道,小报从哪儿来的消息?现在我们知道,私家侦探和该报王室事务主编是第三只耳朵——窃听了王室成员的语音信箱。两人锒铛入狱,当时的报纸主编库尔森辞职。英国伦敦警方10日说,遭《世界新闻报》窃听的受害者总数大约800人。伦敦警察局说,调查人员与2037名潜在受害者沟通后确认,共计803人遭到窃听。
四、英国威廉王子大婚
2011年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和凯特·米德尔顿的婚礼正式举行,这是英国30年来最隆重的喜事。英国《太阳报》23日率先披露获邀出席婚礼的宾客名单,多达近1900人,包括全球多国王室成员出席。伴郎由威廉王子的弟弟哈里王子担任,伴娘由凯特的妹妹担任。
阳台之吻威尔士威廉王子殿下,全名为威廉·亚瑟·菲利普·路易斯·蒙巴顿-温莎,是英国王室的成员之一,当今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和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的长子。英国王位第二号继承人。
凯特·米德尔顿(Kate Middleton )1982年1月9日出生。2001年9月,威廉和凯特在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艺术史系同窗时相识。
五、本拉登被美军击毙
1995年在利雅得的美国军用建筑物遭袭击,1996年6月沙特阿拉伯宰赫兰的美国兵营遭卡车炸弹袭击,美国认为拉丹是这两起事件的主谋。1999年6月,美国悬赏500万美元捉拿拉丹。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等地遭恐怖袭击后,美国认定拉丹是头号嫌疑犯。
2011年5月1日13时,多名美国情报和国家安全高官齐聚白宫。14时,奥巴马和多名幕僚再次确认了最终的行动方案。
一架美军直升机从巴基斯坦境内起飞,特种部队通过绳子降落到目标民房内,之后跟拉登的守卫发生激烈交火。拉登一度将妇女当成人肉盾牌,结果被美国特种兵一枪爆头。除了拉登外还有四名死者,除了女人盾外包括他的一个儿子和两个信差。整个行动非常顺利,只持续了40分钟,没有美国人受伤。
15时32分,奥巴马会到白宫战略形势室听汇报。
15时50分,幕僚汇报称,拉登很有可能是死者之一。
19时,幕僚汇报说,几乎可以肯定本·拉登被击毙。
22时20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援引白宫官员的话发布了一条震惊全世界的消息,9·11恐怖袭击的元凶、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击毙。
23时15分,奥巴马在白宫东厅发表电视讲话,向全世界宣布了他就任以来在国家安全上最大的胜利。
六、挪威首都遭炸弹袭击、于特岛屠杀
2011年7月22日下午3点30分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遭炸弹袭击,造成包括首相办公室在内的多座政府大楼严重受损。当天晚些时候,一名枪手伪装成警察向奥斯陆一青年营地内的集会者肆意开枪,造成至少80人死亡。挪威公共广播公司NRK称制造奥斯陆爆炸枪击案的男性嫌犯名叫安德斯·布雷维克(Anders
Breivik)。根据之前媒体报道,安德斯·布雷维克今年32岁,挪威人,与该国一个极右翼组织有关。
挪威全国降半旗向血案遇难者致哀 为遇难者举行葬礼
七、占领华尔街运动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2011年10月8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千余名示威者在首都华盛顿游行,如今已逐渐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纽约警方11月15日凌晨发起行动,对占领华尔街抗议者在祖科蒂公园搭建的营地实施强制清场。
八、乔布斯去世
2011年10月5日史蒂夫·乔布斯因病逝世,享年56岁。
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1976年乔布斯和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他陪伴了苹果公司数十年的起落与复兴,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iMac、iPod、iPhone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他凭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是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九、利比亚危机 卡扎菲重伤死亡
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亚执政当局证实,前领导人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被捕后因伤重死亡,沙漠之子卡扎菲最终死于沙漠,利比亚也正式进入“后卡扎菲时代”。
卡扎菲(1942-2011),利比亚革命警卫队上校,前利比亚最高领导人,曾领导“自由军官组织”,为利比亚1969年9月1日革命的精神领袖,推翻了亲西方的伊德里斯王朝,并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长达42年的统治使他成为阿拉伯国家中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者。卡扎菲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即便在被西方制裁长达十年的过程中,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卡扎菲控制的利比亚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十、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去世
【时间】2011年12月17日
朝鲜媒体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于当地时间17日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朝鲜方面宣布从12月17日至29日全国哀悼。报道称,金正日的葬礼将于12月28日在平壤举行。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KCNA)报道,金正日于2011年12月17日8时30分,在前去现场指导的列车上,因身心过度疲劳而去世。
报道指,朝鲜已宣布从12月17日至29日进行全国哀悼,金正日的葬礼将于本月28日在朝鲜首都平壤举行。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02:0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73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11重大新闻事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11重大新闻事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